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丨《进入新时代的人才成长与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天津理工大学 笃行教育大讲坛 2023-01-05

《进入新时代的人才成长与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个人简介


马用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进入新时代的人才成长与人才培养》是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放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总学时18学时。教学目标及教学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凸显价值引导功能,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激励学生以德修身、全面发展,成长为建功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遵循“课程思政”规律,深入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1.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引导学生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解,明确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

2.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综合素养的培养。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综合素养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人才成长规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人才在创新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有全面理解,对优秀人才具备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有深刻认识。

3.遵循教学规律,注重理想信念引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注重以学修身、学以铸才,青年人才成长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创新驱动实质是是人才驱动”,激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在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手段。

1.教材选用规范科学、拓展教学资源丰富。选用教材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该书权威性强;突出问题导向;体现理论深度。拓展教学参考资料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才论》《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以及大量关于人才观演进、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大量相关视频等资料。

2.教学内容较为丰富,系统科学。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六个专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开创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伍;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引领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成长成才。

3.教学手段运用较为得当。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根据教学需要,使用板书和课件。根据专题教学需要,精心设计课件。综合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展示ppt、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课程微信群“群英会”,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教学资料和信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学生思考。

四、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案例一:注重以杰出人才为榜样激励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成长成才。运用习近平同志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陕北七年在总书记成长经历中具有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七年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插队七年他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丰厚的知识文化理论素养)激励教育学生。通过邓稼先、王进喜、吴大观、孔祥瑞、袁隆平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的感人事例,还有丁轶(我校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教授、国家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多孔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高克(我校海运学院毕业生、“亚洲最强战舰”舰长)、陈佳星(我校学生、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等身边的榜样,对于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案例二: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思考如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英才”。组织学生对天津推出的“人才新政”进行学习和讨论。2018年天津市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发布人才新政八条:一、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扶持高层次产业人才 三、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集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五、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七、改革人才落户制度 八、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国家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有了更深刻认识,也引发他们对人才发展和使用中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五、

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课程突出育人导向,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传授知识同时注重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对于自己“非常有帮助”,认为课堂互动环节评价“效果很好”,他们积极运用网络等手段搜集集料、通过微信群等平台交流信息和思想,很多学生明确表示这门课程激发了他们努力成才的愿望和信心。

六、

教师感悟

不同于传统课程侧重传授知识,课程思政改革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思想品德培养的有机融合,凸显“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提升能力”的综合要求。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和元素,找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是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应该坚持内容为王,保证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结合点,真正实现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