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丨《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天津理工大学 笃行教育大讲坛 2023-01-05



《国际贸易与实务》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管理学院  李宝珠

李宝珠,女,49岁,中共党员,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副教授,《国际贸易与实务》主讲教师。主持《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思政”课改专项,于《知识经济》发表思政论文一篇,并取得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证书。


一、课程基本情况

国际贸易与实务(0968036),系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第四学期专业选修课(32学时),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内容涉及国际贸易术语和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运输保险,进出口商品定价,国际货款收付、合同履行等,能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了解国际贸易实际运作的流程,获得国际贸易实际操作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往来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更是密不可分。本课程教学内容有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基础,能够充分体现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增强四个自信的理念为核心,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途径,由学生课下搜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以及相关外贸数据资料,通过案例学习和数据分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课上讨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明确国际贸易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全过程追踪学生课堂表现作为课程评价依据,通过考核学生课上的参与度和出勤率及作业完成水准来评价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坚持“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由教师、学生、公司、学校共同参与,通过加强校企联合,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参观实习,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认知,明确企业需求,达成定制培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并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知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思政潮流,深入结合近几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针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服务外包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引入相关案例,采取由学生主导,教师点评,上下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

针对本课程与国际社会发展情况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讲做结合、查演并重”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讨论及课下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相关活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此外,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资料等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上,通过采用案例演讲或直接由学生主持学习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效反馈,从而更好地引导并推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思政”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及数据说明我国对外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对比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数据的持续增长,使学生对国家总体实力的发展有明确认识;查询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使学生对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地位的提升有更深刻的认识;讲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案例,使学生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战略认同度和制度自信;剖析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使学生明确中国已经取得的成绩及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使学生明白“打铁自身硬”道理,只有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有更辉煌的明天;借助中欧班列开通,助推中欧多国经济发展的案例,表明我国进一步与世界各国加强经济往来;引入近几年我国进博会的成功召开,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加强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及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信念。

案例1  “一带一路”推动亚欧大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针对课程中的第一章导论中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等相关内容深入讲解。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型实践类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无论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国际贸易对于国际间合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课堂上,引入最新数据来说明一带一路政策推动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发展。可查的最新数据表明2021年前10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进口4.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5%,用详实的数据增长体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其次,结合课程特色和要求向学生解读“如何学好这门课程”,让学生们在掌握专业术语的同时,通过持续追踪与收集我国国际贸易数据,明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发扬,还彰显了当今我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稳定的供给能力。其次,紧扣国际贸易合作相关数据,为学生普及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前景,使学生明确国际市场布局,明确开放合作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如此,我国乃至国际的总体经济才能持续向好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内容持续关注的兴趣。最后,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战略政策对我国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案例2  基础设施加速各国互联互通

针对课程中的第五章国际货物运输,其中第一节讲述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的运输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传统运输方式向更多的运输方式转变,如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多式联运、管道运输等,而这些运输方式的实施更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如实现中越北仑河公路二桥建成通车、中俄天然气管道部分通气、中缅、中巴、中吉、中俄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等。

中欧班列作为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的重要载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列举“开行数量、运行线路、合计货值、通达国家和城市数量”等数据,向学生介绍现阶段发展情况。其次,基于其良好的运行现状,从缩短贸易时空距离、减少经济分割、提高产业经济密度三个方面讲解中欧班列对中欧经济地理的深入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可以就中欧班列面临着诸如通道“通而不畅”、班列“线路重复”、信息化滞后等挑战进行问题剖析。最后,引导学生围绕战略、信息化建设等角度头脑风暴,总结归纳出中欧经济地理的实践路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辩论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做到多角度、多维度的解读社会问题,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大国人文精神。

五、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本课程作为物流管理系的专业选修课,从2018年开始着手引入案例教学,2019年作为校级“课程思政”课改专项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思政教育内容。以实际案例环节作为课程亮点,并与外贸数据紧密结合,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改革创新与历史文化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领悟到国际贸易与国家战略、经济利益、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实施课改专项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目标导向意识进一步明确。一方面,在小组案例汇报环节做到查演并重,要求学生课下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时事等方式扩展知识面,课上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对课程进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成果展示见附件1。

附件一

六、教师感悟

《国际贸易与实务》开设课程思政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外贸数据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总体实力的日益强大。经济是强国之本,而国际贸易往来是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际贸易与实务思政课程深挖非思政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引起学生对非思政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共鸣,能够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敬业的道德修养。本课程建设为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提供共通性方法,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今后,将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到教学课程和学生培养过程中,为培养高质量理工科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