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日报》报道徐师傅书房|棉3民国故事会,老厂房里的魔法屋

天津日报 民国会 2019-07-09

点击关注 |进入有声有色有温度有范儿的风尚时代





八小时工作制的兴起、梁思成对海河东岸“甲第连云”的构想、女性接受新学教育何时开始、天津的民俗老例儿都有哪些……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在坐落于棉3创意街区的民国故事会被“加工”成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逸闻,就着一杯清茶和满室书香,在老厂房的衬托下别有一番意趣。



走进民国故事会,仿佛穿越了时空,几个巨大的书柜组成的“书墙”充满着5米挑高的空间,这让50平方米的老厂房储备库显得有些拥挤。书架上“砌”满了各种书籍,其间“点缀”着老式提灯、茶罐等老物件,几盆绿植在“书海”中增添了不少生机。


民国故事会的主讲人是城市作家徐凤文,长期致力于民国家庭史、生活史的研究和写作,著有《中国陋俗》《天津旧影》《黔东南意象》《民国风物志》等图书,并曾为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担任天津风物故事讲解嘉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徐凤文是土生土长的河东人,小时候住在月牙河畔东局子地区。




今年2月,年过五旬的他在棉3创意街区成立了民国故事会,不仅将自己搜集的近2万册图书分类整理收藏于此,还将这些书籍中发现的历史资料沉淀、整理,制作成音频、视频、展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与广大市民共同分享多彩多姿的天津故事:闲说老天津过年时每天的年俗、食俗和风俗故事,通过为大家讲解老天津捞面席的地道和讲究,讲述那些即将消失的天津味道……其中既有丰富多彩的生动历史细节,又避免了枯燥的史料堆砌;既有身临其境的历史现场情景,又避免了肤浅的文字快餐。



徐凤文关注的往往不是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城市的日常与传奇,从这样的角度切入,史料并不丰富,而是稀缺。为了给民国故事会增添不同的内容,徐凤文平均每周都要花300-500元人民币去书摊“收”书,一收就是两大袋,除了正规出版物,还有一些老厂子的规章制度、展会手册、往来票据、日记本等“故纸”。“别人觉得这些是‘破烂’,但是我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徐凤文拿起一本繁体竖版印刷的《棉纺织厂机器安全装置参考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管理措施,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情况。


”收集来图书以后徐凤文还要进行晾晒、修复、分类,就这样,往往挖掘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材料,要从几十本书、上百件资料中找出蛛丝马迹,再从其他的貌似不相干的私人史料中寻找更丰富的线索,经过核实、比对、证伪等等工作,逐步还原出那个人物或者事件在历史中的真实图景。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采访历史,虽然工作量极大,但往往也有出人意外的惊喜发现,这几乎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也因为这个原因,熟悉徐凤文的人都叫他“徐师傅”,“就像做菜一样,我希望把这些枯燥的历史事件稍作加工,让大家看得见、听得到,还好玩。” 



“书籍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魔幻王国,充满了魔法与想象、友情与亲密、冒险与奇迹……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历险。”现在,徐凤文除了继续不断地淘书、阅读和写作外,还致力于推广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将自己几十年对阅读的热爱和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应邀撰写并出版了专家带你读童话系列《寄往童年的风筝》一书,为爱阅读的小朋友和家长开出了一张“书单”。他说:“一本好书就能够为孩子打开精彩的传梦世界,就像童年的风筝,踏上温暖而奇异的旅程。”


文/张丹 摄影/刘泽瑞

原文刊发于2017年4月18日《天津日报》






徐师傅和民国故事会  徐师傅是何人?徐凤文,城市作家、独立策展人、阅读推广人、民国故事会主讲人,人称“徐师傅。








民国故事会,穿越19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