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秘
太极拳入门真秘之一
作者:太极苑主
太极拳之大概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太极拳亦然。或见懂劲者举重若轻,出手神妙,遂谓太极劲奥秘艰深,绝无踪迹,好之者探讨一世,人称画鬼、实干者流汗三车,奈无诀要,然则,太极拳果空泛若此乎?曰非也,常见穿弄堂磨剪刀者乎!弓腰垂肘稳而有力,其即太极劲也。再如老屠割肉,好手作画,功夫到到家,熟则生巧,其于一刀一笔之间,莫不合于太极之妙理,虽其茫不自觉,且不能扩而充之,而于日用之间,确能实受其惠焉,是故太极劲者无他,熟练规矩,则水到渠成。
既非画鬼。亦无秘决,苟未得之,必于规矩求之也。
循规矩而练拳者必先得其圆劲,久而又得方劲,然后内外相合,乃得太极之劲。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腰如转轴,气如车轮”此即圆劲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立若平准,静若山岳,此即方劲也;方中寓圆,圆中寓方,方圆相成,动静相因,此即绵绵不断之抽丝劲也,然后提起精神,转换意气,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开如游龙腾空,合如鹰隼敛翼,皆是活动,不许搬移。练到此时,必为“主宰于腰,发之于腿,其根在脚,形之于手”,以后则愈练愈细,与日俱进矣。既谓,太极劲随处可见,规矩臻然,然则若是之易乎,曰否,其尚有三难,一曰拔筋,二曰养气,三曰悟劲是也。人自少年练拳,举手投足,已未必合于规矩,故须认清规矩,久久练之,流汗酸痛,至为艰苦;至若忽略规矩,径求意劲,摇头晃脑,自谓舒服。则其懂劲之难,实如登天,古蜀道之难,犹未介此也。拔筋之时,又须养气,以太极用劲,最重神气,神气不足,筋骨亦僵,今人身心繁忙,神气不免于散乱,况又标准难高。易盈易虚,颖播一世,依然故我,此其尤为可悲者也。神气清爽,始有悟性,大匠只能授人以规矩,巧则使人自悟,规矩不熟不能悟、神气不足不能悟、规矩可练也,神气可养也,然则始终不悟者,其必在意识之间矣!如何谓松,如何谓得劲,十人言之,十人不同,认识高低,自属功夫先后,而旁门左道,则必谬以千里矣。
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要产生正确的认识,必须先要怎样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应该是怎样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练拳先练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
太极内篇
甲辰年四月抄正
太极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列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化生之大体备矣。
人之性为太极,神气为阴阳,五行八卦则为筋骨皮毛之属,愈生而愈粗,愈到而愈细。性之动为心,存其心为意,意以存神,神以运气,气以运动骨肉,形之于身则为拳架焉。拳之静止为太极,动则分阴阳,开合,呼吸,蓄发,卷舒,皆阴阳也,进退,左右,中定为五行,棚、捋、挤、按、採、列、肘、靠为八卦,五行之运行于八卦,八卦之中亦有五行,故谓棚、捋、挤、按、中定亦为火、金、木、水、土,拳中棚劲中虚,其势炎上,按劲中满,其势就下,挤劲发于脚,如春雷之动地、捋劲顺于上,如西风之揠草,中定定于中,则如高山巍巍,峻拔不可移也。
人之性禀之于天,实无所不全,而神气则禀之于阴阳五行,而有偏正强弱之分矣,练拳之旨,在于弱者使强,偏者使正而已。物之不正者,削之可使正,补之亦可使正,练拳之道,补之为主焉。人欲大其用,故欲强其体,如欲长其生,则当啬其用,每见弱者多啬,而强者易亢,是以强者反难保其体也。如能平其气而强之,则虽强而不亢,故能大其用而亦长其生矣。
生而气平者有之,不平者为多也。所谓不平者,其气质偏于五行之一偶也。其气如偏,则为劲亦然,火者摇晃而腾上,土者迟重而下沉,木者善挺而多节,金者坚强而多梭,水者流流荡荡,善于多方而适应也。其所禀愈偏,则其角度亦愈大,而其受五行之生克亦愈急,所谓一动则有吉凶悔吝者是也,有偏于金者,则逢土而吉,遭火而凶,遇水而吝,见木而悔,此等人练拳,招式繁多,劲只一捋而已,用功多年,惟练其角度耳。其与人推手,亦只以捋为得劲,遇挤者可占上风,遇棚者即为所制矣。
人能全其气,即能平其气,而能跳出五行之外矣。人身一小天地耳。苟能取法于天地之生成,即能返本归原,而能全其元气矣,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故男子先练水,女子练火,练水者,即练下丹田,于骨肉即为腰也。练水者,亦即练精化气,气足则化神,神足则能变化气,及能神足而虚之,则能无有偏碍,而能神通其变化矣,虽然能变化气者,即能全其气,然则由于神之偏执,亦将顽固其气焉。所以,惟能虚其神者,方能通灵变化,而确能完全其气矣。
所谓神气足者,非惟填充之足,而亦通之足也,练拳之浑身通气,运动轻灵,乃可谓神气足矣,本身先能通气。即能通气于人。于是而能知人,故曰达已而后达人,此即谓之懂劲。神之足者,非惟能变化已之气,而亦能变化人之气,神之全者,非惟能变化已之神,而亦能变化人之神,而神气者,骨肉之主也。如能节制其人之神气,即亦能节制其人之身。如此即为内家拳之化劲,其如仁政之化人,沛然孰能御之哉。
神气者,水火也。得阴阳之轻清,为生命之所贵。练内功者,鼎炉在此,药物在此,火候亦在此也。练拳不知水火,非内家拳也。水火者,坎离也,乾坤之用,六十四卦之生命也。坎离升降,则呼吸开合,吸则神(上丹田)合气开,呼则神开气合,心与神同,气下意合。吸为开,其时手足支撑八面为刚,腰转为蓄为柔。其象如离卦,呼为合,其时手足发劲为柔,腰挺为刚,其象如坎卦。然则,此乃内含之刚柔。犹坎离之内含于八卦也。形之于拳则尚有变化,开合始终,而分列八卦。故于棚则为离,于捋则为,于挤则为震,于按则为坎,于採则为艮,于列则为巽,于肘则为乾,于靠则为也。
上节所谓开合皆以中气而言,若以手足之气言,则正为相反,即蓄好合而发为开,如是其卦象亦相反,所谓手足之气,即对外之发劲,其与丹田之中气,实乃相反相成者也。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故不匾,借劲而蓄故不丢,接劲则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发劲故不顶,可知不丢不顶者,原非机巧之事,而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动之则分,阴阳相济,即此之谓手。
对敌之理,基于推手,推手之变化,以五行生克为原理。本身则相生,棚火生中定土,中定土生履金,履金生按水,按水生挤木,挤木又生棚火,对敌则相克,棚火克履金,中定土克按水,履金克挤木,按水克棚火,挤木复克中定土。对方当亦按相生而变。所以相错一式而画为相克矣。五行有“子报母仇”之理也。又中土亦笼络四方,故棚履挤按亦皆含中定之劲。
推手初分五行,推到细时,便分八卦。非能强分之者,其以五行相生,自然便能列出八卦也。
知活步推手中有採列肘靠,不知采列肘靠实已含蓄于定步推手之中,只以定步之圈子较小,不易练出采列肘靠,而以活步放大而明确之也。
故谓棚履挤按为四正,采列肘靠为四隅。得四正,即得四隅,微四隅,亦无以成四正也。明理则不惧,克已则无忧,从容于不忧不惧之地,则何患神气之不全也。
气含于骨肉,而为骨肉之主,神含于气,而为气之主,神气者水火也,水火相和则相济,不和则相克,故须有土者。居间以高停之。土者意也,火之所生,水之以克,火若胜水,意以消之,水若胜火,意以克之,如此方能心平气和,相携而进矣。意者,意境,境界之谓也。陶冶于文艺之中,涵养于心胸之内,雍雍而退,有若杜甫之沈郁,扬扬而进,亦如李白之开朗,开合法诗词之平仄,转侧合歌舞之回旋,飘然王逸少,端灏九成宫,惟其高明合道,所以触类旁通,法古人以法自然,能精微而能高深也。
然则,人有重于机巧者,有耽于物欲者,有泥于一境者,类皆神意气之有所偏胜也,三者不和,心身失调,神愈旺而心机愈重,气愈足而物欲愈多,意愈盛而性情愈执,竟若吞刀止痛,减火加薪,必致耗神伤气,修无所成也。
李家拳重气势,往来如一阵风,其蓄发能量甚大,有如抽风箱然,蓄引松放。
杨家拳较细致,运动如抽丝,练习要抑扬顿挫。
急来则急应,以闪战劲对之 ,一闪战对方必被一抖之势所定住(一呆)我若仍能拎住腰,气势不散,则可即上步打之。
得拳之诀要,练时渐上路,找自己之劲,随后在打手中找对方之劲,功夫要上进则积累十分重要。积累之功在日常一言一行中更重要,一疏忽往往数月之功或数年之积累,倾于一朝,可不慎哉。
二人顶牛或缠结,要用荡开劲将彼引开,而后顺其劲去之。荡开劲是棚、捋、挤、按、中定的那一种?荡开是身体鼓荡而动的运动状态,不是动作。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故不匾,借劲而蓄故不丢,接劲则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发劲故不顶,可知不丢不顶者,原非机巧之事,而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动之则分,阴阳相济,即此之谓手。”
练拳的关键之处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跟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脊椎本身当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于腰腿,不从手上足上得劲得势,则腰腿往往亦错。力强者手前节常过硬,弱者手前节过软,松而有力,俗称软硬劲方对。
六.前辈理论上都已道尽。懂理论不难,唯懂劲为难。练拳须懂自己劲,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一解体认明始能逐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
太极拳入门真秘之二 作者:太极苑主
太极本末(精)
古人云:“学有始终,事有本末”。学太极拳,一大事也。岂能无其始终本末乎。
练太极拳,始于强身,继于懂劲,终于明心,前已译论之矣。至其本末,则论而未详,今且试为道之。
前辈曰:“时刻留心在腰际”,又云:“主宰于腰”又云:“腰如”又云:“功夫皆在于腰”,腰也者,其为拳之本欲。所谓腰非即腰脊之腰,人皆有腰脊,何以皆无腰,然亦不离松腰脊之腰,人若无腰脊,则何以能有腰。故谓练得其腰,乃若淘沙而取金,沙中本有金,然不淘谓不练,终不得之也。初练太极拳只是学规矩,久久而练之,一旦即能有其腰。古人云:“是集义所生者”岂不然乎。
腰初生时,只如三寸嫩芽,夫惟有此一点灵苗,则他日之顶天立地,决可与期,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已立,其道一日千里焉。前之规矩,只是务末,而其务末,即为务本,本者立而不变,末时随时而移,本既已立此理犹然。太极拳之十六关要,即此时之末也。
郝为真云:“初练如人在水底,再练如人在水中,最后如足踏水面”,此其“入门后三易其境界也。”
十六关要须练熟,腰亦渐长,上及于顶,下及于踵。即此便是人在水底境界,此时练拳惟须注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数事为末,本亦在其中矣。
真腰末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便觉腿部松开,腰与踵以劲相连,而有弱柳迎风,其根柱地之感,于是乃以足根代手掌而为支点矣。转腰以变如此则腹内松净气势腾然。内劲由手臂以充于手指,灵劲而动,吞吐自如,以前外劲,则如僵彀而去矣。
及腰成长,乃更于折叠转换之间运用纯熟,借劲使劲,借势用势,以至足跟之为支点,渐可不必依重,令行于劲内,颇若游于水中,初犹载沉载浮,继则腾然不复履于地矣。此即人在水中之境界也。
劲能如水,已极流动,劲能如气,虚灵可想。其所以能虚灵至此者,根本亦在腰也。先觉腰如弹棉花之弓,贴背而传。双手则绷悬于其上,松而且沉,不久又觉腰脊劲挺而灵动,如虎豹疾扑骏马奔驰,背脊微微纵动,领起全身。莫不劲灵而得劲,此时腰脊复又接于踵,唯灵便多多,即此便是足踏水面之境地也。
故曰:本者腰也,末者规矩也。练规矩而得其腰,练腰亦不舍其规矩也。或云:本者劲也,末者手法也。练手法以懂劲,得劲而用手法也,如此言之皆无不可,体用之间,更无二途也。
如今之人,但言太极拳无不极口而言松,惟恐丝毫有力焉。不知拳之能松,乃如水到而渠成,固非偶然而至也。比如明珠朗润则能辉映于其外,水本清笔,自然流韵而无穷。若乃知松,其若镀金饰铁,似松非松,决期老而无功。老子曰:“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鸣呼,愿吾辈好松之士,闻此而有悟焉。
学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这些外面学的很多,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圆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圆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太极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大致如下:
先要通过站桩等基本功,挺腰;开裆圆胯,以此拎松全身,化去僵块,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这些是练拳个阶段不同的规矩,具体的说,每人身体状态各有不同,偏执也有不同,还要按其体质作些调整。无非是要达到上面说的那些目的。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
不偏不依倚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什么桩都可以。
练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圆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圆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化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心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拳入门真秘之三 作者:太极苑主
关于身弓:
先不要管敛臀收肛等,挺腰不是向后,是向上向前。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 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着,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是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
“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腰部紧张僵硬呢?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练拳时实际上只要挺起腰,开胯圆裆,用中线拎松全身,肩胯自然会慢慢松开,并且有一天会感觉手忽然一下收敛到中线上,手臂受力自然不会再挺在肩胸,双手自然带动人或化解外力。又一天双腿也忽然接上了,四肢如章鱼,此时可谓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有意去练松肩胯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此境界。因为练时各肢有所为不肯交权的原因。练拳先应该练一些基本功,从此就必须开始以腰为主宰,浑身松开。照理说应该有些基础后才能练拳。走架是为了在动态时保持和深化这个功夫。以腰为主宰渐渐练习有成,自然节节贯穿。
如何区分劲力拉开和僵硬?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 不求挺实之挺。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
腰力充沛是无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至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圆裆。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总之,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了。
清心寡欲是最好的蓄养方法。还有不论天气如何都不要间断练拳,有事时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因为水一直烧才会开,烧烧冷冷是不会开的。拳的悟是明理为顿,相应为渐,随着功夫渐进,由于身体对理的相应,会增加对理深入和具体。
盘架是磨刀,动手是用刀,到心一动,神形皆动方能运用,若想半天身体还跟不上就不能用,太极十年不出门应该是指这个。但东西就在前面是不会怀疑的,不是摸石块过河没有把握的。练拳时就必须观想敌在前,与动手时完全一样,若两样怎能用时神形随心?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
余按:身具五弓,而身弓之弓背(把)其象为轴,其卦为坎,为刚,其它四弓(周身),其象为轮,其卦为离,为柔。故腰脊命门乃入门之第一主宰,第一要窍,找劲(内劲、内气)之不二法门。
之(四、五) 太极拳真诀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却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拳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而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以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也,何况太极。
4、对敌时,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有通家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一)学拳起步,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 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站桩、练拳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腰为主宰。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松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2、要注意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圆胯,是圆裆不是撑裆,这必须在以上挺腰和拎腰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圆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3、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圆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应按其自然。
(二)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
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太极拳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的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应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的练法。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挺腰就是先要上身的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挺腰时要有空灵之意,尽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挺腰就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三)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之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中气不能提上膻中穴。感觉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体如白云,心意如秋风,心动身自随。不应是头重脚轻而失控状。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四) 腰能灵动已经脱离了脊椎的骨肉范围,以后应该体会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动)能带动全身吞吐蓄发,一转一化无不是他主宰,假以时间一定会练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须明太极的哲学之理,并有所相应才能练得。不过知己的功夫是第一关。
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敛气入骨和佛家白骨观不同,实际上敛气于骨并非真的敛在物质的骨头里,实际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劲时用心(不是脑识思想)听的状态。以求将身运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观是为欲重之众生而起一方便观想,是断习气之良药,不是世间法可比较。
神气为主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实际上和什么动作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所以练陈式当然可以这样练,若按我说的那样去站桩,什么桩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站中低桩.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务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体状,决不是软布一块状。
(五)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
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较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再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
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六)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七)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九)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
(十)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十一)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十二)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十三)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着,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拎腰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是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十四)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掤、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拔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十五)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后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十六)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十七)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十八)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十九)转换是指一切的多(S调头),折叠是方法。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是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蒿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二十)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掤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二十一)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儒家浩然之气而入门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观太极之理则更好,但佛法无明理之人指路极易错路。
关于佛教经典中把识、心分开的莫过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听说有位大德所讲的《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今年将要出版,此书若能得看,真是法宝。
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二十二)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
腰力充沛是无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二十三)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掤、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余按:此文为任刚先生对爱徒所传,以“腰为主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为主题委婉道来,言恳意切,确为真太极也。
猜你还喜欢以下内容:
开胯一个动作就够了!
http://mp.weixin.qq.com/s/TrsoEwLPWVMMFLW8532xgA
内家上乘功夫“力由脊发” 千古不传之秘!【大筋开后发力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38GO12aWWYeRWni5DHQQzA
太极不开胯都是娱乐:松垮方法篇&四大金刚最近同台表演视频
http://mp.weixin.qq.com/s/L-2N2LCQiUltaXCjPRop6Q
内家拳劲力训练秘要#视频#【陈军团老师威猛发力】
http://mp.weixin.qq.com/s/uKxSeknbUyqqmZRPw8qEFg
模特走秀晃动屁股和赵堡街架太极的“大闺女架”
http://mp.weixin.qq.com/s/Ei14J9rnE6-VWi6QmYCvlQ
叫醒脊柱
http://mp.weixin.qq.com/s/wKqvhnYhpn9xK-0RcfNN3Q
【活化石】陈延熙传的小架风格套路#视频两段#
http://mp.weixin.qq.com/s/QibsVbBvFpFqPKstZ9q0YQ
“真松”周身松开五步!//内家不传之秘-骨架传功,松透求整http://mp.weixin.qq.com/s/LgbBQgPelmVEDgTnV3s0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