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杰伦与绝对音感

liuyubobobo 是不是很酷 2021-06-01

周杰伦 2019 年全新单曲《说好不哭》,刷屏了。


这首歌,在 QQ 音乐上,只用了两个小时,销量就超过了 1000 万人民币,还一度搞崩了腾讯的服务器。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说实话,这首新歌,在我听来,属于周杰伦很平均水平的一首歌,如果放在以往的专辑里,甚至排名可能要偏后。但周杰伦的名气在那里,随随便便一首很“一般”的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


杰迷勿喷,我只是有一说一,说一下自己的实际听感。实际上,我也是杰迷。高考结束那一年,《叶惠美》发布,整个寒假,我都是在《以父之名》的音乐中度过的。不信,我们可以到 KTV 飚这首歌去。


80 后 90 后,谁的青春里没有周杰伦呢?





这次,周杰伦的新歌发布,让很多人惊喜的是,这首歌的词是方文山填的。周杰伦方文山再次合作。


如果你查一下方文山的履历,就会知道,他是台湾桃园市成功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电子科毕业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职业院校。毕业后的方文山,曾一度在桃源市当电子器材装配员。


他喜欢创作,但家里毫无背景。电影,音乐,他都做不了。最终,他选择了门槛最低的创作形式——写歌词。


方文山的伯乐也是吴宗宪。对于当时,自己毫无背景,吴宗宪怎么会看中他?方文山曾在一个访谈中直言:应该是看中了自己的“量”。




什么量呢?他写了一百多首词。


不仅写了一百多首词,他还别出心裁,将这一百首词装订成册,制作了清晰的索引,比如关键字是“悲伤”的词都在哪里;关键字是“离别”的词都在哪里...... 方便别人翻阅。


这样的一个小册子,他一共复印了 100 份。


然后,他找到当时流行的 CD 唱片,看背面的制作人名单,每一个制作人都寄去。滚石,飞碟,宝丽金,索尼,燕麦...... 这些唱片公司的制作人,无论大小,都是方文山的目标。


方文山当时是这么计算的:这 100 份小样,寄到唱片公司的前台,可能前台会被当做粉丝信处理,所以,只有 50 份会真正地转给制作人的经纪或者助理;


制作人的经纪或者助理,可能并不会把这份小样真正交给制作人,所以,可能只有 25 份会真正落到制作人手里;


制作人收到小样不一定看,所以,可能只有 12 个制作人,真的打开了这个小样,看了看;


看了的制作人,不一定觉得好,所以,可能也就有 5,6 个制作人觉得好,能给他一个机会,当面聊一聊。


方文山计算自己能收到 5,6 封回信,最终,他只收到了 1 封回信。就是吴宗宪的回信。




说到周杰伦,大家可能马上想到被吴宗宪逼着 10 天写 50 首歌的事情。这个故事太俗了,不说了。


我马上想到的另一个事情,是周杰伦具有绝对音感。


对于绝对音感,我一直很好奇。因为,在我看来,这就像你拥有一个超能力一样。


当然,现在,我知道了,经过后天训练,是可以培养出绝对音感的。绝对音感的培养,最佳时期是在 3 岁到 9 岁之间。尤其是学习钢琴的孩子,用专业的方法训练,有不小的概率能够培养出绝对音感。所以,我认为,周杰伦的绝对音感,大概率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但是,仍然有很小比例的人,是先天就具有绝对音感的。这个比例是多少呢?大概是 0.01% 左右,即万分之一。


看起来很低,但从全球人口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全球现如今有 75 亿人口,就算是万分之一,也有 75 万的人,天生就具有绝对音感。


我有的时候总在想:这 75 万人,是不是都在做音乐相关的工作呢?大概率的不是。虽然,如果他们做音乐,有着天然的优势。


我就又在想:他们之中,会不会有很多人,也梦想过做音乐呢?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尝试。


绝对音感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天赋,你很有可能拥有它,但如果你不尝试学习音乐,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拥有这样的天赋,更谈不上发挥这个天赋了。


如果周杰伦不尝试,不去 10 天创作 50 首歌,他就不会推出自己的第一张专辑,《Jay》;


如果方文山不尝试,不去写 100 首词,寄给唱片公司,他还是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



无独有偶,就在昨天,在我的知识星球,有同学向我提问。


波波老师,怎样确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bobo老师的回答: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个人认为,只能去尝试,通过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自己适合什么。否则,一个人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背后,是包含巨大的信息价值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轻易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大多数人就少了很多患得患失的烦忧。可惜,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除了极少数的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的。这其实和只有极少数人是富二代是一个道理。


无论国内外,近乎所有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习,都是某一个领域的全面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本科阶段,会让你接触一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让大家找到自己适合哪个方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具体钻进某一个细分领域深耕。


往前捯,我们的初等教育更是如此。小学初中高中,我们简直无所不学,天文地理,艺术哲学,美术音乐,物理化学。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小时候接触这个世界尽量多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适合什么。


其实,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自己适合什么的道路上。我也一样。我适合写字吗?我也不知道。所以,今年开始,我决定定期更新我的公众号,就是逼自己不断去写字,看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


一旦做了,我判断“是否适合”的标准很简单:看自己做起来,会不会觉得厌烦,如果不厌烦,不抵触,我觉得就是适合的。


至于能不能做出成绩。说实话,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商的人来说,只要坚持去做,总能做出一点儿小成绩的。有没有大发展不好说,但混口饭吃肯定是没问题的。


必须有天赋才能去做的事儿,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挺少的。



大家加油!





本文相关阅读推荐:


没有解的问题


答读者问 | 如何寻找简单易懂的学习资料?


成功者的年龄


文末重磅福利 | 天生不聪明




《是不是很酷》虽然只是一个个人公众号,但在用心做技术原创。每周至少一更。希望一起陪你,用技术人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吧 


文中提到我的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加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