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秘诀在这里

liuyubobobo 是不是很酷 2021-06-01
这是在我的知识星球上,一个同学问我的问题。

波波老师你好。我今天在看慕课网的实战课程视频时,发现老师讲解知识内容非常系统,而且深入。我之前也自己学习过相关的内容,但是感觉学的知识点很零散而且不深入,想把相关的知识点整理形成体系却不知从何入手。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老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并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教授别人的?我如何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

期待老师的回复。




bobo 老师的回答:

我的回答可能要让你失望了。简单来说,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

如果一定要说“秘诀”的话,下面几点,可能会对你有启发:


1)学习一个领域,看一本书是不够的。

这一点,我在我的文章 《高效学习的秘密》 中强调过。

以算法为例,我看过的书,妥妥在 10 本以上。从不知名的国内算法教材,到《算法4》《算法导论》《算法手册》这样的经典;从《编程珠玑》《编程之美》这样的“休闲读物”,到 ACM 训练题大全。

我一直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知识,特别特别重要。这将帮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知识点。

我曾经以为,只有学习文科需要这样。但十几年的计算机学习经验告诉我,学习理工科也应该如此。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对比,才能发现不同书对同一个知识点介绍的区别;

看不同的例子,不同角度的阐述,才能促使自己开始真正思考: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算法4》吧,大家都说它是经典,我当然承认他非常非常经典。事实上,《算法4》的作者 Robert Sedgewick 是我的偶像。


但是,我认为《算法4》也是有很多很多缺点的。有机会我会写一篇公众号文章,说说我认为《算法4》的缺点是什么。

我的这些看法,来自于大量阅读其他算法书籍后,做出的对比,以及自己的总结思考。

不过,我完全没有黑《算法4》的意思。瑕不掩瑜,《算法4》很经典,甚至绝对是数据结构入门的最佳教材。

在我上本科的年代(15 年前),大多数学校都是用严蔚敏的《数据结构》做教材,但清华的姚班就是拿《算法4》做教材。

在这里,我只是举例说明,如果大家觉得我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的话,这种深入的理解,可能知识来自大量的接触与学习而已。


2)多总结。

我看书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每看完一个小部分,就尝试用一两句话总结,这一小部分到底在讲什么。

其实,这就是小学语文题中的归纳段落大意或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现在非常感谢在我接受的初等教育中,包含大量这样的语文训练。

在这个时代,我看到很多同学读书的时候做思维导图。我觉得也可以,其实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我觉得做思维导图太“炫”了。我也尝试过,但发现需要顾及的东西很多,什么用怎样的图表示,线条用什么颜色,分多少级,怎么布局好看,等等等等。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太容易分散注意力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太会做思维导图。

我比较懒,在心里总结一遍段意,觉得就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看书也不爱做笔记,除非是应考复习。不过我已经有近十年不考试了,所以我也已经有近十年看书不做笔记了。

我不太害怕忘记,因为我觉得遗忘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很多同学问我看书看完了就忘怎么办?我的回答就是:再看一遍。

忘记了然后再看一遍,再总结一遍,也就加深印象了,下次就不容易忘了。就这么简单。

这个重复的过程,就是学习。

重复是学习的一大秘诀,所谓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扯远了,说回总结。

看一本书的话,应该能总结出一本书的“体系”:这本书在按照什么思路介绍这个领域的知识?然后再细化进去,每一个知识点具体是什么。

所谓的把书从厚读薄。而不能读完一本书,只记住一堆零碎的知识点。

好的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写作逻辑:章节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每一部分都在处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还是会不自觉地深入到细节里,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正常的。

所以,每隔一段阅读学习时间,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从细节中抽离出来,站在更高的地方,再看一下全局:我学习到了哪里?这里在整个领域中是什么位置?

当然,我并不认为读什么书都要这样做,那样太累了。我一般只有读教材的时候会强迫自己这么做。

可是我发现,我现在读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的时候读小说,读完一章,会不自觉地想:这一章都发展了什么情节?不同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有可能在布怎样一盘“棋”?


3) 尝试给别人讲。

我上学的时候,特喜欢给别人讲题。我发现,给别人讲,提高得特别快。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懂,所谓的 learning by teaching。

所以,大家可以尝试把自己学习的目标定成:能给别人讲出来。

通常,一旦要这么做,就会发现:会开始不自觉地思考“知识体系”这样的问题了。

不过,这个目标其实是挺高的一个目标。以算法为例,理解一个算法,能写出一个算法,和把一个算法讲明白,区别还挺大的。

但是,大家不妨平时有机会做一下这样的练习。毕竟,在职场上,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我在 《从技术,到管理》 一文中曾经说过:很多时候,大家在职场往上走的过程中,拼的就是表达能力。

这不是说要让大家油嘴滑舌,只说不做。而是简洁清晰有效的表达,才能让你的领导,你的下属,你的合作伙伴,更理解你的思考,你的愿景,你的苦衷,才能让合作更加有效。

毕竟,人类社会能发展到今天,我们站在地球食物链的绝对顶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可以进行极大规模的合作。而这种规模的合作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人类发展出了丰富得吓人的语言系统。

其实,我现在写公众号文章,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个问题,自己明明觉得想明白了,却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实在是一件让人很捉急的事情。

我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很捉急,所以我也会经常思考:这件事儿到底要怎么表达才好?

我还在练习,还在探索。




上面我说了三点,简单总结就是:1)多看;2)多总结;3)多表达。

我认为这三点是有先后顺序的:

1 > 2 > 3。


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学习,最重要。即使你看书并不擅长总结,但是在大量接触的情况下,不自觉也能慢慢形成自己的体系。

所谓熟能生巧。

反之,如果只按着一本书看,再怎么精心总结,最后也不过是那一本书的体系而已,这是有局限性的。


至于给别人讲,看似是很好的方法,但这是建立在大量学习,深入总结的基础上的。

我们完全可以只是在网上随便查一查,就去给别人讲。实话实话,这也是锻炼表达能力的。但恐怕这样做,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深入,更不用说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这样做,复述一遍可能还行,但要是听者随便问几个问题,马上就会觉得力不从心,露出马脚。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是查理芒格在 2007 年 USC 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讲的。

普朗克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经常受邀去各个学府演讲。他的司机每次都跟着他,反复听同样的内容。

一次,他的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怎么样?

普朗克同意了。

于是,在慕尼黑,司机走上了讲台,滔滔不绝地对量子物理进行了一番演讲。和普朗克讲得一样精彩。

演讲结束以后,一位教授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站在台上的司机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讲完这个笑话以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知识;另一种是知识的表演。

许多人,其实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这种表演,对当事人,并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一味地盲目追求“给别人讲”,可能很容易陷入到这种“知识的表演”中。

所以,纵使现在很多人都提倡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我还是将它的优先级放在大量学习和深入总结之后。

在我看来,学习和总结,是讲出来的重要前提。甚至,对于很多表达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讲出来,只不过是学习和总结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已。




最后,随便聊一聊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重要合伙人,今年已经 96 岁高寿了。


巴菲特回顾自己投资成就时说:“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是因为遇见了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的经历比较简单。他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小时候给巴菲特的祖父老巴菲特的杂货店打过工。

他在哈佛法学院荣誉毕业,做了几年律师,然后不干了,搞起了投资。命运让他和巴菲特走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名超级投资者。

查理芒格的偶像是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对,印在面值 100 元美钞上的那位。


富兰克林有一个笔名,叫穷理查(Poor Richard)。注意,是理查,不是查理;是 Richard,不是 Charlie。

在 1732 年到 1758 年期间,富兰克林使用这个笔名,创建了一份类似杂志的读物,叫《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


富兰克林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但是《穷理查年鉴》的文章,全部是他自己写的。

他的写作水平不太好,至少他自己觉得不好。所以,他就把他欣赏的文章找来,模仿其写法,反复练习。

富兰克林不走捷径,用的是笨办法,但是十几年后回头看,却是大智慧。所谓伟人,大多如此。

芒格如法炮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投资心得也放到了一本书里,叫《穷查理宝典》。

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Poor Charlie’s Almanack。大家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其实就是富兰克林的 Poor Richard's Almanack 这个名字,将中间的 Richard 替换成了 Charlie。

芒格在用这种方法,向自己的偶像致敬。

因为这只是一本书,而不是一份持续很长时间的“杂志”,所以在中文翻译上,最后变成了“宝典”,而非“年鉴”。


芒格在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受邀作过很多次演讲,主题都是人类误判心理学。

芒格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被各种误判打造而来的。无论你想要避免落入同样的误判陷阱;还是想要避免受别人误判之害;甚至是想利用误判获益,都需要了解人类误判的心理学机制。

芒格翻了几本心理学教材,觉得没用,于是结合自己的演讲内容,使用富兰克林的方式,打造了这本《穷查理宝典》。


这本《穷查理宝典》,不仅仅是投资界人士必读的书籍之一,在我看来,普通人读一读,也会收获甚大。

这本书有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上面是普通版本的购买链接。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同学想买精装本收藏。这本书国内还出了一版超贵的精装本。

说实话,对于大多数投资类书籍,只要不是讲具体技术的,我们非专业人员都可以读一读。

因为抛开具体投资技术以后,投资讲究的,就是如何看待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又扯远了。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大家加油!



本文相关阅读推荐:
如果高效学习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都在这里了:
文末重磅福利 | 天生不聪明
什么叫学会了?自己到底有没有学会?知识掌握的七个境界
从技术,到管理



《是不是很酷》坚持用心做技术原创,陪你一起,用技术人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