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最终没有做海外电商

liuyubobobo 是不是很酷 2021-05-31

有同学想让我聊聊副业,这让我想起了我和老婆曾经的一段对话。




在疫情前,我和老婆周末喜欢去一家日本餐厅。不过我们俩都不吃生食,所以不会点刺身,我们一般点日式咖喱,鳗鱼饭,有的时候是日式小火锅,再加点儿天妇罗什么的小食。


用完餐,我们会去周边的小公园散散步。



吃饭的时候,我们会随便聊天。那一天,我看了一则在美国当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新闻,觉得挺有意思,就和老婆探讨起来。


“我昨天看了一个新闻,一个美国的残疾人,在亚马逊上开了一个店,什么都卖。而他的货源,就是沃尔玛!换句话说,他在自己的亚马逊店上接到订单,然后从沃尔玛买来,寄给用户。就这样,这个美国残疾人,年入 100 万美元!”


亚马逊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美国的淘宝或者京东,近乎美国人民网购都从亚马逊上买。


沃尔玛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因为国内也有沃尔玛。


但是和国内有些不同的是,沃尔玛在美国属于相对低端的超市,东西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



听说美国很多中产,根本不会去沃尔玛。虽然在我看来,大多数产品都是包装的品牌货,所以产品本身和在其他所谓的高端超市是一样的。但沃尔玛的价格却便宜不少。

我曾经比较过沃尔玛和其他超市(比如 Safeway 或者 Wholefood)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相差不少。这位美国残疾小伙相当于低买高卖,赚取中间的差价。如果赶上有些时候沃尔玛的一些商品打折做活动,那利润就更高了。


我开玩笑地跟老婆说:咱混不下去了,也可以干这个。



但是干这件事儿有个前提,人必须在美国。我俩还不一定一直呆在美国呢。


顺着这个思路想,我突然又想起了不久前看的另一个国内的帖子——做海外电商。干这件事儿不需要人在美国!


所谓的海外电商,就是在美国亚马逊开一个店卖货,但是货源是国内。很多在国内很便宜的东西,在美国是很贵的。在我看来,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如此,什么毛巾杯子,扫把扳手一类的。


所以,有很多国人会在美国的亚马逊开店,把中国的东西用美国的价格卖出去。即便算上运输成本,利润也是大大的。


我看到的那篇文章说,做海外电商,关键是选品,也就是你的店到底主要卖什么。毕竟,亚马逊各种商家已经很多了,你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诸多商家中脱颖而出。


我和老婆正好认识一个富二代。他们家在国内做瓷砖生意,做得很大。这个富二代自己不愿意做瓷砖,觉得土,但是因为家里的关系,在“瓷器”这个行业有很多资源,于是开了一个小工作室,自己设计新潮的,有意思的,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瓷器或者摆件一类的。


最近泡泡玛特上市了,我才了解了一个新词儿,也是一个新行业——潮玩。想一想,这个富二代,也算是做潮玩吧——瓷器界的潮玩。



我和老婆说,我们可以专门卖有中国特色的瓷器呀。从她那里进货,然后再高价卖出去。根据我的经验,外国人对这种东西挺喜欢的。


而且,我们自己就能当客服。但听说如果生意大了,自己是忙不过来的,那也简单,我们可以在中国,远程雇马来西亚人或者菲律宾人当客服。听说当地已经有这种产业了,一个公司专门做中介,找人来给中国的海外电商当客服。


我老婆说,“有道理耶。”


我说,“是呀,咱混不下去了就这么玩儿。并不难,搞不好咱就发了。”


我老婆想了想,说,“如果这么简单,怎么还轮得到咱们?为什么别人不去做?”



这个问题太关键了。我想了想,说,


“首先,很有可能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所谓知易行难,是很正常的。我们都没在国内做过电商,根本不知道电商行业有什么坑,所以很有可能把问题想简单了。”


“但是”,我又说,


“另一方面,很有可能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并没有我们想得这么复杂。毕竟,我们似乎有不错的货源和渠道;咱俩英语又都还行,做海外电商搞不好有独特的优势呢!”


“可是,我们却说,混不下去了,才去做海外电商。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聊聊而已,我们都没有打算去做不是?”

“嗯”,老婆附和,

“我估计,99.9999% 的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行动的。真正下定决心,行动起来,认真去做这件事儿,其实是一个门槛呀!”

是的。门槛不是能力,不是技巧,不是经验。仅仅是勇气,魄力,和决心!


如果更进一步去看,我们为什么不会行动?很简单,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所谓的机会成本的。把时间投入进来做这件事情,就无法做别的事情了。


所以,如果我们俩在这个日本小餐馆儿一拍即合,决定开始去做海外电商,那必然影响我们现在手头的事情。我们俩就开始嘀咕了:做这个东西,真的值得吗?


做这样一件事,确实有可能赚更多的钱,但关键这只是有可能呀。这就是风险了。真正实施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只关注成功的可能性,不关注失败的可能性呀。


你看,当我们看到事情的风险和机会成本的时候,就都觉得或许不值当了。



我想,我们已经陷入了传说中的“局部最优解”中了。我们顾虑所谓的机会成本,所以,就不想再“开疆拓土”了。


但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近乎一定还有更优的解存在。我们要想去探索那些更优的解,必须要忍受暂时的不如意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承担风险,怎能获得高收益?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呀。


在我看来,这能解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比如很多赚钱的“老板”,明明小时候学习成绩都不如那些“优秀的打工人”,怎么最后反而赚了大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敢于去行动,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早就不向着“打工人”的方向前进了,而直接朝更优解——老板的方向前进了。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他们之中很多人,之所以直接朝着老板的方向前进,其实是被逼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当一名优秀的打工人”这个局部最优解,根本不在他们的选择里。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他们并没有承担太大风险。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对他们来说,想办法去当个老板,机会成本是很低的。做个小生意,当个小老板,就是他们的“局部最优解”!但有的人越做越大,做成了比“打工人”更优的解!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这个更优的解呀。毕竟有风险嘛。幸存者偏差,又让我们忽视了那些失败的人,只看到了成功的案例,而且是极其成功的案例。



老婆想了想,说,“难道我们已经陷入了局部最优解?那怎么办呢?”


我想了想,说,“或许我们确实陷入了局部最优解,但我觉得我们并不是不愿意踏出局部最优解,去探索的人。”


你比如我吧,毕业的时候能进大厂,但选择了去创业。能拿的钱比去大厂少多了,但我没有选择“大厂”这个局部最优解。到现在为止,我一点儿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这个经历,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远远超过了每年几万块钱。


再比如你吧,{此处保护老婆隐私,省略一万字。}



老婆听了说,“也有道理耶。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去做海外电商呢?”


我想了想,说,“或许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海外电商根本不是我们的更优解吧。我们在潜意识里,都并没有只盯着金钱的收益。”


“你能想象,我们俩一起搞了一个亚马逊店,天天处理这个客户的订单,那个客户的订单;处理这个人的投诉,那个人的投诉;联系这边的进货,那边的出货...... 这真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没等老婆回答,我就说,“显然不是呀。”


老婆笑了。


说白了,我们都不喜欢干这件事儿。有更喜欢干的事儿,为什么要逼自己干不喜欢干的事儿呢?所以我们都说,等混不下去了,再说嘛。


你看,我现在还写公众号,这也不是我的正事儿呀。但是我喜欢写东西,所以也就不会去想什么机会成本,什么风险收益。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把自己看到的新奇有趣的东西分享出来,我挺开心呢。


老婆深以为然。



那天吃完饭,我们愉快地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再也没有聊海外电商了。


但从此以后,我们每每思考未来,想到:如果以后混不下去了怎么办的时候,我们都会互相开玩笑地说:


我们还能做海外电商嘛。


于是,我们俩继续,愉快地呆在自己的“局部最优解”中。





故事讲完了,这就是我对副业的看法


如果你想找一个副业,多赚点儿钱,我觉得这没什么毛病。


但如果你思前想后,却不知道做什么,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你的主业其实挺不错的,有挺大的发展空间,你顾虑了机会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更优解”是不是在主业以外?


有可能不是的。


如何判断自己的“主业”是不是更优解?我觉得一个方法是:去看你的老板。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太差劲,去看你的老板的老板,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如果他们之中有让你羡慕的人,有你想成为的人,那么或许,你应该在自己的“主业”上更努力,成为他们。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靠副业成功的。在我看来,其实大多数大佬,还是靠主业成功的。



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你所想到的副业,你并不喜欢做。


我一直认为,热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隐忍,也没那么坚强,可以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尤其是像我们一样,“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人”。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去寻找一个“赚钱的副业”,不如去仔细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喜欢一件事儿,才能把一件事儿做好;把一件事儿做好,在这个时代,或许就离“副业变现”不远了。


而其实,当一个人真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或许在很多时候,也就不那么在意变不变现的问题了。


因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是钱买不来的。


大家加油!:)




本文相关阅读推荐:

在惊讶中学习

欢迎来到这个世界呀,小宇宙

我不埋怨奋斗 B

不会翻转二叉树的大神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