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仰卧起坐”和“投降躺平”?背后是你没看到的洪荒之力!

许振义 新加坡眼 2022-04-24


|在微信中搜索 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4月18日,新增确诊2480例,无死亡病例。





今天这篇文章,

我会着重写几个内容:


一、谈谈“仰卧起坐”和“躺平”

二、新加坡式封城为何“软趴趴”

三、所谓“仰卧起坐”实际上是在拼命

四、新加坡为何坐视上万病例不理

五、为何选择三月底大开放


过去两年,中文网络世界对新加坡的防疫措施不断嘲笑,说是“仰卧起坐”,更有说是“躺平”的,说“投降”的,嗤之以鼻。


我始终认为,有这种看法的人,要嘛人不在新加坡,没亲眼见到这里的情况,要嘛戴着墨镜看新加坡,再不然就是听觉很好,但视觉不好。


(图源:网络)


为什么叫“仰卧起坐”?他们说,新加坡抗疫措施时而紧,时而松,叫“仰卧起坐”。


为什么叫“躺平”?他们说,新加坡逆来顺受,放弃抵抗,病毒一来,举手投降,叫“躺平”。


其他国家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情况,我倒可以说几句。


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


“仰卧起坐”中的“卧”是什么?“坐”又是什么?


“躺平”又是什么?所谓“一直站着”又是什么?所谓“投降”又是什么?


各个社会的人文经济政治环境不一样。我只能说,你所谓的“躺平”和“投降”,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恰恰就是艰苦和勇敢的战斗;你耳中听到的“不顾人民的死活”,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恰恰就是为了大家的生存和幸福。


当然,除了嘲笑“仰卧起坐”和“躺平”的,也有直接开骂“抗疫不力,躺平放弃,全民免疫,拿命来拼”。


无所谓,骂骂外国,能让你开心就好。


封城出门买菜不必通行证

出门跑步还不必戴口罩


新加坡为什么要“仰卧起坐”?换句话说,为何防疫措施要一会儿紧,一会儿松?


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尽快恢复正常。紧,不是正常;松,也不是;抗疫限制是临时的,一时一地的,没有了这些,人类社会才是正常。


先说“紧”。2020年4月,新加坡疫情日增双位数时,进入封城状态。


所谓封城,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封城。


虽然限制一人出门买菜,但不限制次数;甚至可以出门运动,如果做激烈运动如跑步、疾行、骑车,甚至还不强制戴口罩!


新加坡“封城”期间,人们还可以外出献血。



就因为这些“软趴趴”的措施,当局并不称为封城lockdown,而称为“病毒阻断措施”,并且取了个代号,叫“断路器”。


何谓“断路器”?就是根据各个领域存在的不同风险,一个个应对;风险高的继续封,风险低的尽快解封。


这就好比断路器,出现跳闸之后,一个个电路去排查,没问题的就打开,恢复正常运作,有问题的进行维修。这样就可以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不至于为了维修一个故障线路,而让整套房子长时间乌漆墨黑。


有些人认为,干脆封城28天,足不出户,把病毒憋死,之后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不香吗?新加坡当初为何要搞个不三不四的半封城?


因为做不到。整座城市封锁,对民生的代价太大,病毒还没憋死,自己就得穷死饿死。


有人骂,为了经济连命都不要了。


什么叫经济?经济即是民生;病,不一定会死,穷,穷久了一定会死,甚至生不如死。


那么还有人问,为何允许外出运动?不运动会死吗?



户外运动不只是为了健身,也为了精神健康。不跑步不散步,一般是不会死,但是,憋疯了,会死,有时还会拉旁边的人一起死。


噢,对了,有些人不外出运动是会出大问题的,比如一些抑郁症患者。


还好,与网络上一片骂声相比,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加坡人对软封城没有多大意见,愿意严格要求自己不出门的,就不出门,并不会对出门买菜、出门运动的人有太大的鄙视甚至敌意恨意。



对不遵守正常防疫规定,如被人提醒之后仍坚持不戴口罩的,或是顶风作案逛地下夜场找小姐陪酒的,另当别论。


你口中的“仰卧起坐” “躺平投降”

恰恰是他在出尽洪荒之力


从2020年3月,一直到2022年3月,整整两年期间,新加坡的封锁措施经历了几次起伏,最经典的莫过于对堂食限制的紧了松,松了再紧,紧了再松,松了又紧,最后到了今年三月又松,不断在“禁止堂食、限制二人堂食、五人堂食、八人堂食”之间上下摆动,最后在今年3月29日开放十人堂食,到今天刚好三周,21天。


有人把这个称为“石头剪刀布”


也有人嘲笑,新加坡政府“研究来研究去就只会研究几个人吃饭”。


这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对在哪里?对在新加坡确实在“研究几个人吃饭”。已知堂食是大风险,任何地方出现疫情,第一个限制的就是堂食;疫情好转之后,首先解封的也是堂食。新加坡是这样,欧美是这样,中国的香港、深圳、吉林、南京、上海,哪个不是第一时间限制堂食?


不对在哪里?不对在新加坡“只研究几个人吃饭”。如果“只研究几个人吃饭“就能把疫苗覆盖率弄上去,把病死率降下来,把边境重新开放,让人们不中断基本的生产生活,那么我只能说佩服。很多事你没看到,不意味着人家什么事都没干,就躺平等投降。


为什么要松松紧紧、紧紧松松的“仰卧起坐”?


为了民生。一紧到底,人没病死就先穷死饿死;一松到底,人没穷死饿死就先病死。


所谓的“仰卧起坐”,就是不断地探测平衡点。一步步的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挡不住疫情恶化,就收回来;之后再慢慢开放,直到找出这个平衡点。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民生。


再说,相对于大起大落、雷厉风行的“蹦极跳”,心脏弱的新加坡人大概对“仰卧起坐”式防疫感觉容易消受一些。


紧久必松,让经济得以喘气,这才能保住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松久必紧,让疫情曲线得以压低,那才能保医疗资源不挤兑,保医疗同样也是保民生。


经济与生命、就业与健康,从来不是对立的,它们是民生的一体双面。


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何预期寿命高?因为卫生与医疗保障离不开经济实力。没有命固然没有经济,没有经济,恐怕也很难谈得上有意义的生命与健康。


”保住生命 重新开始“

但新加坡做不到


有人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保住生命,经济降一点就降吧,动态清零之后,重新开始,又是一条好汉。


在其他国家,这话或许能成立;放在新加坡,这话就是一句梦呓。


在正常时候,新加坡尚且担心被外国抢去各种订单,更担心失去一个个花了半世纪含辛茹苦建立起来的行业枢纽,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本区域医疗中心等等。


这些固然是荣誉,但是,荣誉不能当饭吃。撇开表面上的荣誉,这些枢纽、中心更为根本的是,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养活了新加坡570万人口,包括外来的打工人。



例如航空领域,仅仅新加坡飞机维修、保养、改装行业,就占全球十分之一市场份额。整个航空领域为新加坡提供了近12万个直接岗位和25万5000个间接岗位,合计37万5000个就业岗位。如果新加坡持续封国,这37万5000个岗位还会剩多少?如果这些订单流失国外,还花多少年才能争取回来?


再例如,新加坡有5万家跨国企业,有750个区域中心。如果严格限制外国人员入境、隔离,有多少要撤离?撤离之后,新加坡的贸易、金融、法律、会计等等服务业,又要流失多少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岗位?


新加坡可以封国,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做到,豪不困难。困难的是,高度外向的新加坡,在清零之后,得把防洪堤筑得多高,才能免于境外输入病例像洪水一般的一再冲击?筑起这么高的防洪堤,你还怎么对外交流?


新加坡不断高筑防浪堤的后果,就是外资的灰心和撤离,甚至本国资本也不敢久留。没有内循坏的城市国家,哪个资本陪你玩亏钱游戏?


更何况,新加坡人口虽有570万,但公民只有350万。如果出现信心和信任危机,在新加坡的120万外国人、外国劳工和外国女佣能不撤离?留在新加坡一起穷死饿死?到了那个境地,贸易归零,资本撤离,工人回国,工厂倒闭,服务业如运输、金融、法律服务,个个都得零落萧条。


越是服务业发达的国际都市,越经不起封锁。


有人说,为了抗疫把订单丢了,抗疫成功之后就会出现“报复性订货”,经济马上就可以好起来。这个想法很丰满,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却很骨感。


如果订单转移,尤其国际订单,不见得我”抗疫成功“之后会理所当然乖乖地回流。


产业链和国际供应链在甲地掉了一环,在乙地千辛万苦给补了上去,是要花大成本的,不仅仅是金钱成本,还包括时间、技术、人才以及最重要的信任成本。商家一旦付出这样的成本,就不会这么容易地吃回头草。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对弹丸小国更是如此。


谁都知道,船小,经不起风浪。


国情不同。你做得到的,他做不到;他奉为金科玉律的,到了你这里一文不值。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有些事是肉眼看不到的



有些抗疫工作肉眼可见,比如给公共场所贴封条,比如公共场所喷洒消毒液,可以干得红红火火,力量感十足。但有些,则像是鸭子游在水面上,看起来悠然自得,两脚在水底下拼命划划划你却没看见。


例如疫苗的抢购、医疗队上门给独居老人接种疫苗,ICU病床的增设等等,都是我们看不到,但是切切实实影响新加坡抗疫的几个基本大事。


这些事在当时都是拼了命、卯足了劲去做。


还有其他一些事,看起来很小,而且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但它是新加坡后来能果断开放的基础,例如政府给每家每户派发ART抗原检测棒、血氧仪;没有ART抗原检测棒,就无法自测;没有血氧仪,就无法居家隔离、居家康复。


如果做不到自我检测、居家隔离、居家康复,新加坡到今天还在建方舱、转阳性。


谁都知道,新加坡无论建多少方舱,也无法转走所有的阳性。转运没彻底,等于彻底没转运。既然是无用功,还不如老老实实居家隔离、居家康复。


自我检测、居家隔离、居家康复为何在新加坡能执行?


因为很多新加坡人认识到,防疫即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更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和个人有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缺一不可。


为何坐视上万病例不理


新加坡政府对新冠的认识有四点:


一、国际上不清零,新加坡自己再怎么清零也没用,疫情随时从境外反扑

二、由于传播力太强,加上无症状传播,新冠无法清零

三、出现疫苗和有效药物之后,物理防疫要逐步让位给医学防疫

四、必须疫苗接种加自然感染,才能给予社群足够的抵抗力;仅靠疫苗接种是不够的,仅靠自然感染是要付出巨大生命代价的


因此,在人口接种率上去之后,新加坡果断开放。


开放的结果就是病例大幅度上升,而且,由于自我检测无须上报,卫生部自己指出,官方统计的数据大大低于实际感染人数。不仅在新加坡,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有这个说法,包括中国的香港特区。


当局是否坐视上万病例不理?是,也不是。


是坐视不理。只要维持99.7%是轻症和无症状,只要医疗资源充足,那么感染人数多并不可怕,感染人数越多,越快达到群体免疫。群体免疫不是让你不生病,而是让社会对病毒具备一定的抵抗力,让重症率和死亡率不突破社会能接受的程度。不同的社会对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接受程度不一样。


不是坐视不理。如果病例持续暴增,即便99.7%为轻症和无症状,0.3%住院病例的绝对人数也可能挤兑医疗资料。如果预见到病例暴增,就会准备重新来一遍“仰卧起坐”。


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关注的是重症率和病死率。


为何新加坡三月底大开放


新加坡96%以上人口接种的是mRNA疫苗。


已知两针mRNA疫苗对抗奥密克戎的效力有限,三针mRNA可以大大提高效力,但效力可能在半年后也要开始消退。


新加坡大部分年长者都是在去年九月、十月接种的mRNA加强针。换句话说,到了今年三月、四月,效力可能要开始下降。


如果在效力下降之后受到感染,疫苗的保护力不知所剩多少;如果在疫苗效力开始下降之前受到感染,疫苗的保护力大概率还在,而且还足。


新加坡之所以选择在三月底大幅度开放,甚至明天(4月19日)还要开放夜场和KTV等娱乐场所,应该与疫苗保护力的这个特性有关。


最后说一下后遗症。


医学界有各种说法,有说少数人会出现后遗症,最长几个月就好转了;有说后遗症会持续半年以上。


有些人很担心后遗症,但也有些人根本不担心,该来就来。当然,也有不少外国读者为新加坡忧心忡忡的,恨铁不成钢,说“以后你们一代代都病怏怏的,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用”。


真是苦口婆心啊,忠言逆耳啊,好人难当啊。



新加坡4月17日疫情回顾


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截至4月17日中午1200时,新增确诊病例3049起,含本土2955起、境外输入94起,累计116万零300起。


由于4月15日至17日是公共假日长周末,16日至18日的数据较低,相信明天周二会出现较多确诊病例,《新加坡眼》估计在4200左右。



本土病例七天移动增长率自前一天的0.74升0.78。我们判断,增长率会逐步向1.0回升。


过去28天,新加坡一共出现14万1854起确诊病例,其中99.7%为无症状/轻症,0.2%需要普通输氧,0.02%属于ICU重症,0.04%死亡。


在昨天的新增确诊病例当中,PCR核酸检测阳性367人(12%),ART抗原检测阳性2682(88%)。


新加坡卫生部多次指出,只有到指定检测中心做的ART抗原检测阳性才计入统计;大量自测阳性病例未计入确诊,感染人数实际上肯定更多,因此,确诊数据并不能反映疫情全面。当局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感染人数,而是重症和死亡,以及医疗资源是否有挤兑风险。


昨增3起死亡病例

总体病死率维持在0.113%


卫生部昨晚通报3起新增死亡病例;2人为七旬以上年长者,病逝于4月17日,1人为六旬年长者,病逝于14日。



死亡病例累计1316起,总体病死率维持在0.113%,与前一天同。


按病毒株的种类划分,新加坡经历了原始病毒波,去年进入德尔塔波,现在是奥密克戎波。《新加坡眼》以1月6日为奥密克戎波的开始,分析此三波的病死率如下:



以上是《新加坡眼》按每一波疫情出现的时间粗略划分出三个时期。本波疫情病死率维持在0.055%,与前一天同。


上述奥密克戎波只是《新加坡眼》的粗略划分,其中有一些死亡病例是感染德尔塔株,但死亡时间出现在奥密克戎波期间,所以我们仍划入奥密克戎波统计。




截至昨天,新加坡人口疫苗接种率和当日各级病患疫苗接种情况如下:



ICU重症病患降至6人


ICU重症病房有6人,比前一天少2人;ICU病房占用率为1.7%。



按年龄分,七旬以上3人(-1),六旬2人(-1),40岁至59岁中年人1人(=);括号内数字为今昨日比较。


按病情分,2人为输氧观察,4人为病危插管。


输氧观察病患当中,未接种/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50%,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50%。无人接种加强针。


病危插管病患皆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75%已接种加强针。


普通输氧病患增至39人

普通住院病患降至215人


普通输氧病患有39人,比前一天增6人。


普通输氧病患36%未接种/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64%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38%已接种加强针。


普通输氧病人使用的是普通隔离病房和面罩式呼吸机,无创,无须建立人工气道,不插管。


隔离病房的普通型病患215人,比前一天少6人。


普通输氧病患13%未接种/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87%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65%已接种加强针。


德尔塔感染病人0.8%需要输氧,奥密克戎感染病人需要输氧的比例少于0.3%。


境外输入病例94起


境外输入病例昨增94起,累计3万1064起。



如果没有出现传播力更快的变异病毒,相信在未来半年内,境外输入病例会在每天一两百起的范围上下波动。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ABC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 房屋租售 | 二手闲置 | 求职招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