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消息!省发改委《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最新发布

2019年9月11日,备受瞩目,酝酿已久的《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


 

该规划是我会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下,会同上海海洋大学联合编制,编制期间曾先后赴浙江、山东和沿海市县进行实地调研,组织政、产、学界专家进行多次研讨,并两次发送省各委办厅及相关部门单位征询意见,收到了大量积极的反馈。


沈晓明省长在潭门做休闲渔业专题调研


沈晓明省长和刘平治副省长对规划的编制给予了大力支持。8月5日,沈晓明省长在潭门调研中,专门做了“以休闲渔业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专题讲话,对休闲渔业的发展以及规划的出台给予了很高的重视。8月15日,刘平治副省长带队,再一次赴浙江、山东调研,最终确定规划的出台。

 

刘平治副省长赴浙江、山东就休闲渔业发展做专项调研


此次《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出台将是海南省休闲渔业产业的一个里程碑。《规划》指出了我省发展休闲渔业的重大战略价值和巨大优势,明确了发展定位和目标,提出了“一圈两极三区一点”的热带休闲渔业发展格局,并且以“10项主要任务、5项重大工程、6项保障措施”对我省休闲渔业的发展路径做了清晰的规划。


我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朱庞陪同刘平治副省长进行调研

 

作为《发展规划》的主要编制单位,我会将在近期举办学习座谈会,深入解读规划的内容,并就下一步即将出台的《海南省休闲渔业船舶海钓管理办法》《海南省加快推进休闲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休闲渔业配套政策征询意见。


调研组在休闲渔船上认真调研


接下来,协会将着手推进休闲渔业试点项目和“五个一”品牌工程的评定工作,在琼海潭门、三亚崖州港等地新建改造第一批休闲渔业船舶,在全省范围内确定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钓赛事基地、美丽渔村、赛事节庆等,培育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热带休闲渔业亮丽品牌,有效推进海南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现附《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全文如下:


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

(2019-2025年)


    前 言

休闲渔业是利用各种形式的渔业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渔业与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餐饮美食及周边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向社会提供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现代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产业形态,在西方国家迅速兴起,并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产业支撑,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迎来历史机遇期,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休闲渔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为832.83亿元,同比增长17.56%,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4%。其中,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产值259.55亿元,同比增长10.42%;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产值356.65亿元,同比增长24.73%;观赏鱼产业产值90.37亿元,同比增长39.89%;全国休闲渔业经营主体达122767个,全年接待游客2.54亿人次,同比增加0.34亿人次。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精神,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部署,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琼府〔2016〕11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8〕1826号)等文件精神,编制《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本规划按照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休闲渔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科学把握休闲渔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全省行政管辖区内的水域(包括海湾、沿海岛屿与滨海地带、湖泊、水库、河流以及养殖池塘等)进行整体规划,对我省发展休闲渔业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至2022年、2025年两阶段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省休闲渔业加快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指导各市县有序推进休闲渔业发展的导航图和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休闲渔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顺应渔业发展方向、培育新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新兴交叉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渔业,对海南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具有重要且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重大意义

    1.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是落实国家赋予海南重大战略任务的创新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支持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南地处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第一线,作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在国家经略南海和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核心任务,也是当前维护国家南海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海洋产业,加强以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的制度创新,统筹陆海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海洋服务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海洋维权意识和海洋发展意识,推动海洋维权维稳保护开发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髙对海洋的综合管控能力,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和领域,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

    2.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是高质量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赋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重大战略定位,要求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升高端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加快探索休闲渔业规范化管理,有序发展游艇游钓”。休闲渔业产业链条长,新业态、新产品众多,海钓、智能渔场、游艇旅游、渔文化体验等都是国内新兴的消费热点,“吸金”能力强,特别是海钓被誉为“海上高尔夫”,成为近年来最受高端人士追捧的海上运动。以休闲渔业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不仅有利于提高我省热带生态旅游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对全球旅游消费经济的集聚能力与引领能力,也有利于顺应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全域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促进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释放显性与隐性的内需消费潜力,使休闲渔业形成有突出成效的“亮点”和做大流量的“量点”,打造海南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

    3.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抓手。渔业是一个资源环境高度依赖性的产业,目前的发展方式粗放、效益持续下滑、捕捞能力过剩、渔业资源日益衰竭、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都使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休闲渔业,是对传统渔业功能的拓展,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在渔业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资源,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子,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有效地为捕捞转产、养殖转型提供出路,缓解过度捕捞、养殖给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带来的压力,破解现代渔业发展难题。通过建设集网箱养殖、海产品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海洋牧场,丰富海南旅游产品,推动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实现渔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有机融合,是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战略方向。

    4.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有效路径。休闲渔业是新兴交叉产业,涵盖一二三产,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美丽渔村、渔业风情小镇、现代化海洋牧场等已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蓝图,《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建设10个渔业风情小镇和30个美丽渔村。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枯竭、近海养殖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渔民软硬件准备跟不上新业态发展等原因,我省有将近50万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问题。通过推动休闲渔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各类要素集聚,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渔旅产业融合,丰富旅游项目开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将有效实现渔村美丽繁荣和渔民就业增收。休闲渔业作为产业扶贫新型业态,对于助推2020年如期实现国家扶贫战略目标和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

    我省休闲渔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且休闲渔业项目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地区,海上休闲渔业项目刚起步,内陆地区休闲渔业项目主要为渔家乐等初级形式。近几年,我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对发展休闲渔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8年,我省积极推动潭门渔业转型和渔民转产专业,打造渔业风情小镇。支持琼海、临高、乐东、儋州等渔业市县在渔业文化比较浓厚、渔业风情比较突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渔业乡镇推动打造渔业风情乡镇和美丽渔村建设。大力发展渔村生态渔业,积极推进美丽渔村旅游示范区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省休闲渔业产值13.9亿元,经营主体450个,从业人员2200人(其中包括海钓俱乐部60家、游艇俱乐部15家、渔排渔筏55家、个人船东300个以上,深海网箱养殖企业4家、水产养殖企业11家);全省从事休闲渔业、垂钓、渔事体验观光的船舶共1500余艘,其中大型钢制渔船40艘,近海小型船艇1000艘,游钓艇400艘,其他船艇30艘;全年休闲垂钓及游钓体验总计129.7万人次,其中深海专业海钓1.7万人次,近海垂钓16万人次,近岸矶钓80万人次,近海游钓艇帆船观光体验32万人次。对比国内休闲渔业发达省份,我省休闲渔业尚有较大差距。

    当前,制约我省休闲渔业加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休闲渔船管理法律法规长期缺位,致使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建造、改造标准及管理等问题无法解决,“私钓”等地下活动屡禁不止,行业违规违法经营、灰色收入乱象、安全隐患较多。二是缺乏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我省休闲渔业在产业层面一直未有整体的规划与政策指导,各地休闲渔业处于零散的小规模无序发展状态,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三是基础配套与设施落后,休闲渔业投入力度不够,休闲渔港、渔镇、渔村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基本不具备服务条件;多数码头是渔业生产型码头,达不到休闲渔业码头的标准;渔船老旧,可改造成休闲渔船的渔船数量不多。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一线从业人员大多由传统渔业转产,缺乏三产经验,对渔民转产转业的培训力度不够。与产业相关的管理、经营、营销、科研、服务等环节的人才严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力量不足。

    (三)发展优势

    从总体情况看,我省休闲渔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得益于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诸多发展的后发优势,未来休闲渔业在产业链深度、产业融合度和产业带动性等方面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拥有世界一流的海钓资源环境。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清洁海水占监测海域的面积比例保持在95%以上,近岸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各种休闲垂钓体验,举办各种专业的垂钓赛事,是我国发展垂钓(海钓)及水上运动的最佳区域。海南省授权管辖海洋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岛、洲、礁、滩星罗棋布,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岛屿四周环海,钓场众多,环岛钓场130余处,钓点上千个,其中有国际钓鱼协会(IGFA)认定的“世界第三大海钓钓场(七洲列岛-大洲岛)”,有“海钓圣地”之称的南海西沙钓场,还有大小30余个垂钓资源丰富的一流钓场。我省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南岛本岛近海有鱼类600多种,三沙群岛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远远高于国内其他海域,其中旗鱼、黄鳍金枪、牛港等鱼种是国内其他省份所没有的,三沙群岛海域金枪鱼等大型鱼类的钓法能与国际流行的海钓活动接轨,对国外海钓爱好者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是将来引进国际高层次海钓比赛的先决条件。

    2.历史悠久的渔业文化。海南渔民上千年来,依托南海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生存,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渔业技能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如潭门108兄弟公祭海、儋州调声、陵水疍家等。万泉河、南渡江孕育了海南中部的黎苗少数民族渔业文化,如冲浪鱼、山歌、黎语等。这些传统的渔业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渔业的有机结合将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3.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在全国规划建设的10大沿海渔港群中,海南规划建设“海南岛沿海渔港群”和“南海渔港群”两大渔港群。同时,我省拥有中心渔港6处、一级渔港7处、二级渔港13处、三级渔港17处,未来渔港的综合休闲功能将逐步提升,发展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渐具备。规模化淡水水产养殖、海岸带工厂化养殖、海洋深水网箱养殖、水产种苗人工繁育等现代养殖业已经初步形成,发展观赏、体验等方式的休闲渔业条件日渐成熟。省内已形成海、陆、空齐全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通了交通运输体系中陆运、水运、航运各大枢纽的连接环节,全岛各地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高效,人流、物流来往更加便利。

    4.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配套文件赋予海南投融资、财税、消费、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人才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对企业在海南投资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当前,我省加强以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的制度创新,鼓励各市县各部门各行业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休闲渔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下,休闲渔业将成为海南未来的投资热点和“蓝色引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以满足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化消费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陆海统筹,以海定陆,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坚持提高产业素质与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重、加强产业服务与强化管理效能并重、培育行业典型与推动全面发展并重,不断丰富和拓展现代渔业、绿色水产养殖业的休闲功能、多元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智能水平,着力构建休闲渔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培育独具特色的热带休闲渔业品牌,努力使其成为海洋强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牵动引擎,海南自由贸易港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以及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做出更大的海南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以海洋休闲渔业为发展主线,淡水休闲渔业为辅助,优化整合各种形式的渔业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休闲渔业的热带风情风貌,增强休闲渔业文化功能、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高质量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加强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引导,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发展等规划相衔接,选择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特色小镇、渔村、渔港、岛礁、海域开展休闲渔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实现创新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

    坚持以安为先,强化管理。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休闲渔业发展和管理的首位,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监督管理,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确保休闲渔业规范发展、安全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开发休闲渔业的同时,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杜绝一哄而起、盲目无序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坚持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更加注重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休闲渔业发展,充分调动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双向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入。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海钓经营与凭证海钓、钓场认定等系列行业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和监管标准,初步形成“政府+行业准入+保险+应急救助+行业协会”的多维度高效管理体系,保障休闲渔业合法、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渔业精品示范项目、环海南岛打造5个休闲渔业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培育具有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色的热带休闲渔业知名品牌。国际性海钓赛事旅游服务体系基本成型,成功举办一系列国际国内海钓大赛。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休闲渔业船舶、渔港建设、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休闲渔业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产业扶贫致富取得积极成效。

    到2025年,建立起产业结构完整、体制机制完善、区域特色鲜明、业态功能丰富的热带休闲渔业产业体系,集吃、住、行、游、教、购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布局。消费新业态日益丰富,休闲渔业旅游供给质量、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化消费态势日益成熟,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设施完备、产品优质、服务完善、效益显著的发展格局。休闲渔业发展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突出的时尚亮点,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以及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的亮丽名片。

    三、规划布局

    (一)布局原则

    充分挖掘海南全省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条件、文化底蕴等优势潜力,根据国家“海南岛沿海渔港群”“休闲渔业品牌培育四个一工程”“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国家海洋公园”等规划精神和推进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部署,着眼休闲渔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配置条件,构建“一圈、两极、三区、一点”的热带休闲渔业发展格局(附图1)。

    (二)布局方案

    1.“一圈”依托

    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城乡和陆海协调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依托环海南岛海滨与海域圈海洋资源整体优势,发挥环岛高铁、环岛旅游公路、高速公路网、水上交通以及低空飞行等便利化的交通优势,以“全省一盘棋”的理念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培育全国独树一帜的热带休闲渔业特色品牌。

    2.“两极”引领

    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与“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为南北两极,充分发挥两极在全省休闲渔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北极依托全省交通枢纽、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发挥海口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国家“海澄文”渔港经济区、文昌海域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对休闲渔业发展的综合牵动效应。

    南极依托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引领区、国家深海科技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和种业基地、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发挥陵水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大三亚圈渔港经济区,以及东锣西鼓、东西瑁洲、蜈支洲岛、南湾猴岛、香水湾、分界洲岛海域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对休闲渔业发展的综合牵动效应。

    3.“三区”联动

    海南岛东西部沿海市县与中部内陆市县,作为两翼协同、中部辅助的休闲渔业发展推进区。

    以琼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依托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国际医疗旅游和滨海度假目的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国家琼海-万宁渔港经济区、琼海冯家湾海域、万宁神州半岛海域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对休闲渔业发展的综合推进效应。

    以儋州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依托临港产业聚集区和人文旅游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发挥国家儋州渔港经济区、临高渔港经济区、东方-昌江渔港经济区,以及儋州峨蔓、海头、大铲礁海域,临高后水湾、头洋湾海域,乐东莺歌海海域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对休闲渔业发展的综合推进效应。

    中部地区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绿色经济和黎族、苗族文化圈,发挥热带淡水休闲渔业的辅助推进效应。

    4.“一点”探索

    三沙市所辖海域和岛礁面积广阔,各种渔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是海南发展休闲渔业最具潜力的地区。近期选择若干适宜的岛屿与海域开展试点,探索南海休闲渔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加快建设西沙永乐群岛国家海洋牧场示范试点,依托永兴岛、晋卿岛和三大礁渔业补给基地,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建设休闲渔业国际合作平台,有序推进三沙休闲渔业发展,以此打造中国热带休闲渔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三)发展定位

    1.滨海市县

    ——海口。沿西海岸至演丰镇岸线打造海口休闲渔业滨海示范带。建设西海岸、东海岸休闲型海洋牧场,发展海上垂钓采摘、旅游观光等,打造海口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及海钓赛事基地,举办国际国内海钓大赛,创建东营特色渔港小镇、三联美丽渔村。提升美舍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建设美舍河城市休闲垂钓体验带,开展全民休闲垂钓活动,打造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段、红旗镇世外桃源国家休闲垂钓及赛事基地,举办国际垂钓大赛和城际休闲垂钓邀请赛。发展江东-演丰滨海生态渔业旅游观光,创建曲口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塔市村精品美丽渔村。推动城郊区域养殖池塘改造为垂钓池,鼓励有条件的休闲农庄大力发展休闲垂钓,引导渔村、滨水休闲农庄、海鲜城、海鲜广场等积极申报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

    ——三亚。重点打造三亚崖州休闲渔业产业聚集示范区,发展三亚湾、后海区域。结合三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升级崖州中心渔港、鸿洲及半山半岛游艇码头,建设休闲渔业船舶服务设施,打造三亚海上旅游合作开发基地。以西岛渔村为示范,充分挖掘“西岛女民兵”文化内涵,打造海岛型最美渔村,创建后海村、鸭仔塘村等一批精品美丽渔村,大力发展民宿民居、鱼鲜餐饮,打造赶海拉网、渔市观赏、特色渔排等丰富多彩的渔家乐产品。创建一批以海鲜美食、海产伴手礼品为主体特色的“共享渔庄”品牌。依托南繁基地优势,加大热带观赏鱼的繁育,带动水族观赏鱼产业发展。加强蜈支洲海洋牧场投入与维护,加快东西瑁洲、东锣西鼓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发展海上牧场休闲垂钓、渔事观光体验、水上运动等活动。

    ——文昌。西起五龙港东至湖心港岸线,重点打造文昌翁田休闲渔业滨海度假区示范带。建设湖心港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打造七洲列岛国际海钓赛事基地,举办系列国际国内海钓大赛。推动抱虎港生态治理与避风锚港建设,加强冯家湾海洋牧场后续开发,建立七洲列岛休闲渔业保护区,划定七洲列岛海钓钓场,加快潮滩鼻休闲海洋牧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垂钓、观光体验,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以湖心村、海坡村、群建村等最美渔村为示范,升级五龙港、八门湾、冯家湾等一批休闲型渔港,带动创建水高、加丁、大贺、南海、铺港等一批精品美丽渔村,大力发展民宿民居、鱼鲜餐饮。引导冯坡、翁田、锦山、会文、罗豆等镇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打造湖山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主题公园)、八门湾绿色水产休闲渔业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争创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引导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发展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渔事体验、鱼鲜餐饮。

    ——琼海。充分利用博鳌政治、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琼海潭门休闲渔业滨海示范带。以潭门中心渔港为核心,带动青葛港等一批渔港,加快潭门、青葛渔港休闲渔业配套服务,打造东部渔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潭门休闲海洋牧场,划定休闲垂钓区域,打造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与海钓赛事基地,发展近中海垂钓,举办系列海钓大赛。打造1-2个最美渔村,创建一批滨海美丽渔村与特色“共享渔庄”,发展民宿民居、美食海鲜、垂钓采摘、旅游观光等活动。推动滨海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琼海渔业文化保护研究,建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休闲渔业主题馆,打造一批国家精品渔业节庆活动,举办潭门“开渔节”、“赶海节”,不断扩大“108兄弟公祭海”和“更路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万宁。以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沿石梅湾至新潭湾、马鞍岛、乌场、港北港滨海带,打造世界第三大国际海洋钓场,加快乌场渔港改造,建设新潭湾中心渔港,配套新潭湾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国际海钓赛事基地,常态性举办国际海钓大赛和游钓盛典。加快小海潟湖、老爷海海洋公园的生态治理,引导潟湖内养殖向深海网箱发展。加快神州半岛、日月湾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建立大洲岛休闲渔业保护区,划定大洲岛区域内海钓钓场,大力发展近海休闲垂钓体验,举办休闲海钓赛事、海上观光采摘体验。创建春园村、新潭村等一批精品美丽渔村,创建海钓特色小镇与一批特色“共享渔庄”,打造乌场村“万宁和乐蟹产业园区”。

    ——陵水。对标国家陵水海洋经济示范区,开展海洋旅游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示范,创新“海洋旅游+休闲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陵水“休闲渔业+”国际化高端化示范区。以陵水富力海洋公园为核心,打造特色鲜明的热带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科普馆,大力发展水族观赏鱼与科普教育,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水族医疗培训救护中心,促进观赏鱼进出口贸易。改建富力湾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打造陵水国际海钓赛事基地,组织举办系列国际海钓大赛。加快建设分界洲、香水湾、南湾猴岛海洋牧场,划定双帆石休闲钓场。围绕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生态综合治理,打造和升级新村、赤岭休闲型渔港,带动渔港、渔村、渔民转型升级,发展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渔排海鲜及“开渔节”等渔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1-2个最美渔村,创建一批美丽渔村与特色“共享渔庄”,大力发展民宿民居、旅游购物、休闲垂钓及水上渔事体验。

    ——乐东。以岭头、莺歌海渔港为核心,联动三亚旅游和休闲渔业资源,打造休闲渔业滨海度假与体验区。围绕渔港经济开发区,升级改建莺歌海、望楼、岭头等渔港,配套休闲渔业服务设施,建设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发展海产加工贸易、渔人码头休闲观光。加快“三湾一海”生态综合治理,引导沿海传统养殖池塘向深海网箱和海洋牧场发展,创建一批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快龙栖湾、莺歌海休闲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探索休闲渔业规范化管理与垂钓试点,试行一批清洁能源休闲渔船(游钓船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近海休闲垂钓体验,举办国际国内海钓赛事、休闲垂钓赛,举办莺歌海龙舟节等节庆活动,建设海洋及休闲渔业文化产业园。打造岭头、龙栖湾等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佛罗镇求雨村最美渔村,创建龙栖湾村(社区)、望楼港村、岭头村、海滨村等一批美丽渔村,发展渔事观光体验、特色鱼鲜餐饮、民宿民居,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

    ——东方。以东方八所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核心,联动发展建设墩头、感恩渔港,打造北部湾休闲渔业度假区。改建升级休闲渔业公共码头,发展渔业深加工观光体验、特色海产伴手礼品,建设海产交易和物流集散中心。发展特色海鲜餐饮广场、排档,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加快四更休闲海洋牧场、感恩海洋牧场的规划与建设,推动传统池塘养殖向深水网箱和海洋牧场发展,带动一批水产养殖企业创建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北部湾渔文化为核心,创建下园村、墩头村等一批美丽渔村。

    ——昌江。从珠碧江入海口到昌化江入海口,沿海南最大的热带沙丘区,打造滨海休闲渔业体验区。以棋子湾国家海洋公园、海尾湿地公园为核心,建设棋子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钓赛事基地。建设海尾免税渔港(国际免税水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昌化、新港等一批渔港改建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码头。推动昌化渔场向装配型海洋牧场转变,组织和举办“昌江开渔节”,延伸冷链加工和电商服务;创建海尾、昌化等一批美丽渔村与特色“共享渔庄”,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海上渔家乐、特色鱼鲜、海鸟观赏等海洋文旅活动。

    ——儋州。以白马井国家中心渔港为核心发展休闲渔港码头,带动新英、干冲、泊潮、南滩等一批渔港的改建升级,打造渔港经济圈。以峨蔓、大铲礁海洋牧场、邻昌礁钓场为依托,建设海洋牧场休闲综合体、海上驿站等项目,打造“新英湾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光村沙虫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兰山角海钓赛事基地”,大力发展近海休闲垂钓赛事、亲子游家庭垂钓体验。建设松涛水库休闲渔业示范区,发展淡水垂钓、渔事观光。深度挖掘儋州调声、渔歌等传统渔家文化,创建兰山村、红坎村、墩吉村、东场村等一批美丽渔村与特色“共享渔庄”,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发展赶海采摘、渔事体验、民宿民居。

    ——临高。重点发展新盈中心渔港,改建调楼、黄龙、美夏渔港,升级休闲渔业配套服务,发展后水湾、临高角、金牌等休闲渔业活动区域,依托后水湾、头洋湾等海域的深海网箱发展装配型海洋牧场,加快马袅湾休闲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发展海上渔事体验、垂钓观光。挖掘临高哩哩美渔歌等特色渔家文化,创建文潭、美夏、兰麦、彩桥等一批精品美丽渔村。打造金牌港休闲渔业船舶及海洋装备产业园区,集聚和引入一批业内领先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休闲渔船与海洋装备生产制造,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与人才基地,发展游艇及海钓特色小镇,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发展石斑鱼健康养殖示范试点,推进循环水工厂化健康养殖示范区。

    ——澄迈。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为依托,沿新兴港至马村港一带,打造滨海休闲渔业示范区。以玉包港、新兴港为核心,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钓赛事基地。以桥头海域深海网箱为主体,建设“新兴港装配型海洋牧场”,整合马袅湾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海上休闲垂钓平台(浮台)、海上驿站、海上特色渔家。创建一批特色“共享渔庄”,创建道伦村、新兴村等美丽渔村,大力发展休闲垂钓、亲子游、渔事采摘,组织举办近海排筏垂钓赛事。

    2.中部市县

    中部六市县(定安、屯昌、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主要发展热带淡水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休闲康养度假区。依托海南本岛154条河流、188座大中小型水库及众多溪水池塘等组成的海南热带淡水休闲渔业水域,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族、苗族文化圈,积极发挥淡水休闲渔业的辅助效应。中部市县选择环境优美宜人、民族特色浓郁的区域和休闲农庄,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淡水垂钓、鱼鲜餐饮、水上观光等活动,打造高端淡水养生休闲渔业度假区。发展一批国家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一批国家及省级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省级淡水特色“共享渔庄”,为在海南进行养生度假、雨林探险的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选择。

    ——定安。重点发展南丽湖、温珠溪、洁秀村等区域,打造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与淡水特色“共享渔庄”,发展游船观光、漂流、龙舟竞渡、船餐、垂钓、歌舞表演、田园观光等。

    ——屯昌。以木色水库、合水等区域为重点打造休闲渔业水上乐园、淡水特色共享渔庄,积极发展游艇垂钓、水上观光、探奇运动、水上餐厅、水上摄影等活动。

    ——白沙。重点发展细水湾滨河休闲渔业示范带,发展牙叉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场,在适钓区域开放休闲垂钓区,发展淡水水族观赏,建设淡水特色共享渔庄,水上休闲娱乐驿站,发展特色鱼鲜餐饮。

    ——琼中。培育建设具有黎苗风情的休闲渔业风情园,以湾岭长边村、排营坡村、和平堑对村、新进农场三十四队、营根那柏村等滨水养殖基地和村落为主体,发展建设淡水特色“共享渔庄”、水上特色鱼鲜餐厅、黎苗族风情渔庄及休闲渔业配套设施。

    ——五指山。集中打造淡水休闲渔业度假区,以市区、城郊已具规模的休闲农庄、养殖鱼塘为主体,发展池塘休闲垂钓、绿色养殖观光、渔事体验、科普展览、鱼鲜餐饮等,创建一批省级淡水特色“共享渔庄”与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保亭。以毛真水库为主体,创建“毛真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发挥热带雨林山水、黎苗文化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淡水特色共享渔庄,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休闲垂钓、鱼鲜餐饮、民宿民居、康养健身等业态,打造中部淡水休闲渔业度假示范区。

    3.三沙区域

    加快三沙休闲渔业探索,以永乐群岛羚羊礁、晋卿岛、鸭公岛、银屿、甘泉岛等为依托,建设西沙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钓赛事基地,进行垂钓试点,并举办西沙海钓大赛。推动西沙“休闲渔业+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加快西沙深层海水开发利用,建设深海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在适宜岛礁、潟湖建设绿色环保的人居设施,提升西沙旅游基础服务与承接能力。在适宜海域发展水上飞机及环礁低空观光飞行,建立海上救援、培训服务基地;创建永乐海岛型美丽渔村,鼓励渔民成立经济合作社,承接游钓客,有序开展休闲垂钓、潜水、观光等活动。

    四、主要任务

加强休闲渔业规范管理和标准建设,积极培育休闲垂钓、海鲜美食、渔事体验、水族观赏、海产购物、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推行休闲渔业“互联网+”经营模式,深入开展品牌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休闲渔船及装备,建设休闲渔业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完善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发挥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优势,充分借鉴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海南实际,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研究出台《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指导意见》《海南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海南省海钓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海南省休闲渔业船舶海钓管理办法》《海南省休闲渔业船舶检验与管理办法》《海南省休闲渔业行业管理规范与标准》《海南省休闲海钓行为规范与准则》《海南省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标准》《海南美丽渔村建设指导意见》《海南省共享渔庄品牌创建标准与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体系与管理制度,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二)着力打造休闲渔业规范管理的制度创新标杆

    以高起点高水平制度创新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休闲渔业,加快完善休闲渔业行业规范管理体系,探索创新“政府+行业准入+保险+应急救助+行业协会”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保障休闲渔业合法、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备案确权机制,做好涉业主体合法合规性确认。重点推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管理和报备程序,对相关部门和省休闲渔业协会通过审核认定的“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海钓经营证”“海钓证”“钓场”予以备案和确权,确保涉业主体合法合规开展经营。

    二是建立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和涉业主体的准入标准,实现合法游钓经营及凭证垂钓。确立休闲渔业船舶改造新建标准和认定管理程序,对合格达标的涉业船艇印制统一标识并核发“海钓经营证”;实现休闲海钓者凭证垂钓,建立“海钓证”分级和管理标准,建立从业人员(船长、安全员、导钓员)、游钓者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加强涉业技能与安全培训,对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核发“从业资格证”、“海钓证”等。

    三是建立行业商业保险体系,加强涉业主体涉险保障。对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游钓客、涉业人员、涉业行为(渔事观光体验、赛事运动)建立完善的商业保险体系;鼓励引进商业保险机构和经纪公司,加强产品设计和保障服务,建立保险应急救助保障基金,配合涉险救助。

    四是建立行业应急救助体系,预控险情并及时救助。加大对滨水涉业行为监控,发挥民间救援组织、商业公司、保险应急救助保障基金的作用,提前预警预防险情发生,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救援。

    五是建立行业协会监管服务标准,做好海钓证照的发放监管。加强行业协会监管服务,落实安全责任管理,严格行业准入的评审考核,配合职能管理部门做好“海钓经营证”“海钓证”的发放管理;加强涉业企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三)整合资源增强休闲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将休闲渔业与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公园、海洋旅游、海岛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强休闲渔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联接,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和实施海洋物权管理,鼓励企业投入海洋牧场建设,开展海上垂钓、潜水观光旅游等休闲渔业的多元化、集约化开发经营,做到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多途径吸引涉海企业参与建设及市场化运营现代海洋牧场。加强休闲渔业标准化建设,根据休闲渔业的不同类型,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标准,引导休闲渔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开展休闲渔业主体等级认定制度和信用评定制度,强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专家授课、现场参观、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切实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以国家规定的减船补贴为手段,逐年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和船数,逐步降低捕捞强度,有序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对符合标准的捕捞渔船进行休闲渔业功能改造,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渔民转产转业积极性,引导渔民向休闲渔业转移。积极推进渔民合作经营,探索“企业+基地+渔户”“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渔船”“市场+渔民专业合作社+渔船”等合作模式,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休闲渔业企业。推动渔民、渔业合作社与休闲渔业企业开展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休闲渔业组织化程度。完善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转产转业渔民收入不下降、生活有改善。

    (五)全面提升休闲渔业综合服务能力

    对传统渔业渔港、码头的多功能转型及兼营型渔船进行改造,新建专项型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引进游钓船艇。新型渔业基础设施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应针对海洋休闲渔业活动进行专门的设计与改良,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支持企业、渔民对渔船、养殖基地、渔港、渔村进行改造,突出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加快休闲渔业基地的道路、水电、通讯、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接待中心、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绿化、公共卫生、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建设,打造休闲渔业基地良好的环境和秩序。

    积极培育和推进“互联网+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深化电商融合,打造互联网推广销售服务平台,加强与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形成辐射效应,拓展业务空间,使休闲渔业发展打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化、国际化。利用互联网实现分享经济,在网上推介休闲渔业项目、销售产品、租赁设施,筹集闲置资金,雇佣闲置劳动力共同打造休闲渔业体验式文化,深入挖掘休闲渔业的商业价值。

    (六)加快推进休闲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坚持全产业链培育,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休闲旅游、餐饮美食、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普宣传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打造完整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休闲渔业+”行业发展模式。鼓励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围绕休闲渔业积极开发各种钓具、饵具、饵料、器材、装备等产品和特色纪念品、防护装备、休闲设备等休闲渔业关联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两杆经济”,积极推进休闲渔业和游艇产业联动发展,把60英尺以下的中小型钓鱼艇、帆船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游艇旅游发展,引领游艇消费迈向大众,创造游艇的经济规模。

    (七)突出特色经营做强休闲渔业品牌

    突出海南自然资源条件、休闲渔业优势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建立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富有特色的休闲渔业景区,建成一批品牌突出、有档次、有特色、有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不断加大投入、增设项目、推陈出新,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渔文化活动,结合海交会开展休闲渔业项目、产品推广、推介活动,举办海钓比赛、渔民文化节等休闲渔业竞赛和节庆活动,形成一些富有特色的拳头型休闲渔业项目,加强休闲渔业人员素质培养。建设休闲渔业游客接待中心,开设休闲渔业精品旅游线路,设立休闲渔业专业网站,加大休闲渔业品牌宣传工作,培育具有浓郁海南热带特色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品牌,增强对游客的长久吸引力。

    (八)开展休闲渔业试点示范项目创建

    以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为目标,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从业者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扶持引导,创新发展,规范管理,不断丰富和拓展渔业的休闲娱乐功能和文化内涵。鼓励国内外企业、资本参与试点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开发和经营。开展休闲渔业船舶海钓试点,在琼海、三亚、乐东、文昌、陵水、海口、临高等市县先行先试,确定一批试点赛事基地、一批试点钓场,加快海口湾、富力湾、潭门港、湖心港、崖州港、莺歌海港等海钓赛事基地改建,做好大洲岛、七洲列岛、西沙永乐等试点钓场的认定。开展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租赁业务试点,认定一批试点船艇,改建升级不少于50艘传统渔船(30米以上钢制渔船),新建不少于500艘新型休闲渔业船舶,含清洁能源休闲渔船(游钓船艇),大力发展近海休闲垂钓体验、中远深海专业海钓,组织举办国际国内海钓赛事。开展休闲渔业渔民转产转业试点,扶持一批支撑作用突出,辐射周边渔村、渔港、渔民,示范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

    (九)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加强潟湖生态综合治理。海南众多中心渔港、渔村、近岸养殖渔排位于潟湖,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需加快运用先进技术,解决潟湖水体交换,改善水质,积极推动环岛潟湖生态综合治理,引导潟湖周边渔民、渔村、渔港转型升级发展休闲渔业。将部分潟湖清淤扩港后改造建设为潟湖生态海洋牧场,做好底播生态恢复,积极发展休闲垂钓、水上特色鱼鲜渔排、潟湖潜水观光旅游等。至2025年完成环岛主要潟湖综合治理与改造,达成环岛潟湖内水域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引导内湖、环岸养殖渔排、鱼塘向深海网箱和海洋牧场发展,或就地转型升级发展休闲渔业(鱼鲜餐饮、休闲垂钓采摘等)。前期可选择一个潟湖作为示范点进行打造。重点治理区域:陵水黎安港、新村港、万宁小海、老爷海、儋州新英湾、博鳌沙美内海等。

严格引进水产品种的检疫,并控制在一定的养殖范围内,同时警惕外来物种入侵和疫病传播。鼓励休闲渔业主体使用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污染物和尾水排放。强化休闲渔业项目环评,项目具体落地时,进行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合理确定游客容量,强化休闲渔业区域水体保护力度,做好生产尾水、生活污水、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工作,切实维护水域生态安全。

    (十)完善休闲渔业的基础信息管理

    在现行渔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休闲渔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指标,建立休闲渔业信息统计体系,收集有关休闲渔业资源、客源、渔获物、收入等相关信息,包括各项基础数据和专项数据,完善休闲渔业统计数据库。加强市县渔业主管部门休闲渔业的统计人员培训,配置休闲渔业统计专用设备,提高统计水平。加强项目调度,通过月报、年报等方式及时了解我省重点休闲渔业项目进展情况。建立休闲渔业船舶数据库,对辖区内休闲渔业船舶、涉业人员进行科学动态的管理。建立休闲渔业船舶进出港备案机制,完善信息采集渠道,建设休闲渔业船舶及涉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与海洋、渔业、海事、公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监管调度。加强对游钓、渔事体验、钓场、钓获物等的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休闲渔业体验及经营作业的动态跟踪。

    五、重大工程

建立海南省休闲渔业重点工程项目库,加快建设一批发展前景良好、支撑作用突出、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休闲渔业重点工程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休闲渔业“五个一”品牌工程,打造一批龙头示范项目、基地项目,实施“休闲渔业+”行动,培育海南热带休闲渔业“共享渔庄”品牌。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省休闲渔业协会、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作用,加强省级品牌的评审、认定与国家级品牌的推荐工作,做好休闲渔业产业项目库的动态监管。

    (一)“五个一”品牌工程

谋划推进“五个一”休闲渔业建设品牌工程,即创建认定一批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创建一批海钓赛事基地,创建一批休闲渔业小镇和美丽渔村,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赛事节庆活动,投放一批清洁能源休闲渔船。通过“五个一”品牌工程,培育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热带休闲渔业亮丽品牌。

    1.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创建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以扩增旅游消费、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在现有休闲渔业示范场所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渔业与现代渔业、休闲、旅游、美食、购物、教育、科普等元素相融合,集中发展:休闲垂钓采摘、赛事节庆活动、渔事体验观光、鱼鲜餐饮、民居民宿、科普教育、赶海拾贝、潜水培训等。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应配套完善服务设备设施,根据不同的内容与业态,保障相应规模的用地和水面。

    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9个国家、省级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其中,不少于13个滨海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口海口湾、文昌七洲列岛、琼海潭门、万宁大洲岛、陵水富力湾、三亚崖州、乐东龙栖湾、东方八所、昌江棋子湾、儋州兰山角、临高金牌、澄迈新兴港、西沙永乐),不少于6个淡水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定安、屯昌、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详见附件3和附图3)。

试点培育期(2019-2020年),重点建设海口湾、文昌七洲列岛、琼海潭门、陵水富力湾、三亚崖洲等区域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赛事基地)项目;拓展完善期(2021-2025年),根据基地建设发展情况,逐步拓展其他市县区域基地(详见附件3和附图4)。

2.海钓赛事基地

    加快环岛海钓赛事基地的建设,加强新型休闲游钓船艇和设备设施的配套,以满足各项国际海钓赛事的需求。按照省和市县总体规划,布局选址建设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与港池,优先调整和保障基地项目的用地用海,建设港池码头、运管中心、接待中心、功能区域、休闲垂钓平台(浮台)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9个国际(国家)海钓赛事基地,能满足国际国内海钓赛事的举办,为大赛提供支撑。以主要钓场为依托,选择游钓客资源丰富,游钓船艇、码头配套较齐全的区域进行培育创建:海口湾、文昌七洲列岛(湖心港)、三亚崖州、琼海潭门、万宁大洲岛、陵水富力湾、儋州兰山角、临高金牌港、澄迈新兴港、西沙羚羊礁等(详见附件3和附图4)。

3.渔业小镇和美丽渔村

按照“文化传承、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一批集海洋与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休闲渔业特色小镇。以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集中打造、创建、认定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特色鲜明、渔业文化浓郁、渔村风情独特”的省级美丽渔村,在此基础上培育升级一批国家级最美渔村。 

至2025年,培育和发展不低于7个休闲渔业(海钓)特色小镇,优先考虑在业态内容集中的区域发展,如琼海潭门、临高金牌、文昌翁田、陵水黎安、万宁乌场、东方八所、昌江棋子湾等。推动休闲渔业特色小镇渔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渔民民宿和渔家乐,开发休闲基地、户外运动、海上游钓、赶海体验等休闲产品,发展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民宿美食等休闲业态。到2025年,创建不少于5个国家级最美渔村,100个省级以上美丽渔村,其中4个岛屿型美丽渔村,30个省级以上美丽渔村精品示范村(详见附件3和附图5)。

    4.精品赛事节庆活动

    积极对接行业协会、国际钓鱼协会、中国休闲垂钓协会资源,健全海钓运动(赛事)体系,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培训和赛事基地,积极开展赛事展览、运动培训和休闲体验。培育、打造和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垂钓(海钓)赛事:“海南国际海钓大赛”“中国海钓大赛”“环海南岛海钓大赛”“南海海钓大赛”“一带一路休闲海钓大赛”“‘海上丝绸之路杯’中国潭门-西沙休闲海钓赛”“国际大学生海钓大赛”“国际沙滩远投大赛”等,大力发展亲子游钓、家庭游钓等休闲垂钓赛事与活动。以弘扬传承海南渔业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题,集中打造、创建、认定一批渔业产业特色鲜明、海南渔业文化浓厚、引导示范效益显著的省级休闲渔业节庆、会展、博览(论坛)活动。

     2019-2020年,重点组织举办“海南国际海钓大赛”和“环海南岛海钓大赛”,赛事品牌、体系和规模初步形成。到2025年,“海南国际海钓大赛”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初步成为世界第三大海钓赛事。海钓赛事体系成熟,每年组织10次以上高水平的国际海钓赛事,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游钓目的地。组织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以潭门更路簿、108兄弟公祭海、潭门赶海节、海口二月二龙抬头、龙舟节、临高哩哩美、儋州调声、陵水疍家等渔家文化为主的系列节庆,组织各大渔港开渔节、最美渔姑(渔夫)、游钓宝贝评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论坛)、南海休闲渔业文化节、游钓盛典、游钓嘉年华、国际海钓论坛等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热带休闲渔业节庆活动品牌。

5.休闲渔业船舶

    确立休闲渔业船舶改造和新建规范标准,建立休闲渔业船舶检验与管理体系,实现休闲渔业船舶凭证经营作业。大力发展新型休闲渔业船舶,投放一批清洁能源休闲渔船(游钓船艇),逐步代替老旧渔船,逐步实现近海无燃油小型渔船、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在临高金牌、儋州白马井规划建设休闲渔业船舶产业园,鼓励省内制造企业(海南詹尼游艇、海南现代造船厂、北极龙邮轮游艇、海南凯鸿造船厂等)加快休闲渔业船舶的生产、改造。加大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向休闲渔业船舶改建倾斜力度,积极推动海南休闲渔业船舶的金融、租赁服务,鼓励租赁信托金融机构与产业结合,加快全省休闲游钓船艇租赁业务的发展。

    至2025年,全省中远海中大型休闲渔船(专业海钓船)达到150艘(含30米以上钢制渔船改造),近海新型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改造新建5000艘(8-30米复合材料),其中清洁能源动力3000艘。一期(2019-2021年)改建50艘中远海休闲渔船,新建500艘新型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含200艘清洁能源休闲渔船,进行休闲渔业船舶综合管理与试点。二期(2022-2025年),全省新型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达到5000艘,近海休闲渔业船舶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动力。

    (二)休闲渔业综合示范工程

    休闲渔业综合示范工程是全省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龙头项目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试验工程。围绕渔民转型升级、渔村、渔港综合治理,配合钓场、海洋牧场的建设,海陆空统筹,发展较丰富的休闲渔业主题、业态。具体发展海钓赛事基地与俱乐部、滨水(海上)渔事观光体验、休闲垂钓采摘、鱼鲜餐饮、配套商业购物、休闲渔业科普展馆、俱乐部会所场馆、民宿民居(酒店);配套发展建设美丽渔村、游钓休闲型海洋牧场、水上运动、水上飞机等。

    到2025年,在旅游、垂钓业态资源较丰富区域发展建设5个国际水平的休闲渔业综合示范区:琼海潭门、陵水黎安、海口海口湾、文昌翁田、三亚崖州(详见附件3和附图6)。

    1.琼海潭门休闲渔业示范区

    以潭门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核心,北起龙湾港,南至排港村,沿环岛旅游公路一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渔业滨海示范带。集中发展海产集散交易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渔人码头;建立1-2个国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打造孟菜园村、排港村等最美渔村,创建林桐村、草塘村、上教村、三才园村等一批滨海精品美丽渔村,推动滨海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宿民居、鱼鲜餐饮、休闲垂钓采摘、渔事体验、旅游观光等活动;调整港口北侧用地用海,建设国家级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南海标志建筑,打造国际海钓赛事基地;建设“潭门休闲游钓保护型海洋牧场”,发展近海及西沙深海垂钓,举办系列海钓大赛。加强渔业文化研究保护,举办108兄弟公祭海、赶海节、更路簿等节庆活动。引导渔民转型为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船长、导钓员;引导渔民采用潭门祖辈传承的潜水手工捕捞,以休闲潜捕(“采摘”)的方式回归南海(详见附图7)。

    2.陵水黎安休闲渔业示范区

    对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要求,整合黎安海洋世界、黎安潟湖、游艇码头及周边渔村、旅游资源,以国家陵水海洋经济示范区为龙头、打造南海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以陵水富力海洋公园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热带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发展南海海洋生物馆、热带鱼类观赏基地,国家级海洋生物科普馆、夏令营、国家级海洋生物水族医疗培训救护中心;划定“陵水双帆石钓场”,加快建设“南湾猴岛休闲海洋牧场”,推进黎安潟湖、新村港生态综合治理,发展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渔排海鲜,打造港坡村、凤祥村最美渔村,创建一批精品美丽渔村。改造升级富力湾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原富力湾游艇码头),调整用地用海,发展200-300个休闲渔业船舶泊位,配套渔人码头、酒店、商业街、餐饮、医疗服务等,打造陵水国际海钓赛事基地,举办国际海钓大赛(详见附图8)。

    3.文昌翁田休闲渔业示范区

    以湖心港、抱虎港为核心,沿环岛旅游公路一带,建设休闲渔业滨海度假区示范带。推动抱虎港生态治理,以湖心村、海坡村最美渔村为龙头示范,创建美柳、水高、加丁、大贺等沿线滨海美丽渔村带;建设湖心港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200个泊位),打造五龙港、抱虎港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主题公园)、七洲列岛(湖心港)国际海钓赛事基地,加快建立七洲列岛休闲渔业保护区,划定七洲列岛海钓钓场,加快潮滩鼻休闲海洋牧场的建设,大力发展近海休闲垂钓、轻度海钓体验赛,组织举办七洲列岛国际海钓大赛。大力发展民宿民居、鱼鲜餐饮、休闲垂钓采摘、渔事体验、旅游观光活动。引导示范区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渔事观光与垂钓,创建一批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详见附图9)。

    4.海口海口湾休闲渔业示范区

    以海口湾国家海洋公园为核心,沿西海岸、东海岸岸线打造海口休闲渔业滨海示范带。升级海口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功能,打造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带动新埠岛、美源湾等游艇码头功能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游钓船艇;围绕东、西海岸休闲海洋牧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垂钓、采摘、渔事体验、海口湾海上观光、水上运动;建立海口湾国际海钓赛事基地,做强海口海钓赛事品牌,组织举办一系列国际海钓赛、休闲体验赛。发挥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组织和举办“南海休闲渔业论坛”和“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详见附图10)。

    5.三亚崖州休闲渔业示范区

    以三亚崖州国家中心渔港为核心,整合三亚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东锣西鼓海洋牧场、国际海上旅游合作开发基地,打造南部休闲渔业产业聚集示范区。做大渔港经济示范效应,发展海产品交易、冷链仓储、渔人码头;在港口人工岛区域及水域,整合丝路之塔,配套国家级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打造国际休闲渔业总部及国际海洋文旅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崖州国际海钓赛事基地,发展渔港观光、海鲜美食、海货商品购物,组织举办系列国际国内海钓大赛;加快东锣西鼓海洋牧场建设,投建深海智能平台、休闲综合平台,发展休闲垂钓、牧场观光体验、海钓培训服务。发挥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技术人才优势,加大产业技术、装备设施的研发与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输出(详见附图11)。

    (三)基础配套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用、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的原则,为休闲渔业的活动等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期内:以中心渔港和游艇码头为基础,集中改建升级一批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大力发展新型休闲渔业船舶,集中打造西线临高金牌、儋州白马井新区休闲渔业船舶及海洋装备的生产制造区;发展休闲游钓保护型海洋牧场,加快钓场生态恢复建设;积极推动环岛潟湖生态综合治理。

    1.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

    配合《海南省沿海渔港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5)》的要求,加快全省各级渔港的改建,拓展渔港休闲渔业服务功能、增加相关设施,配套升级一批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升级或新建的休闲渔业船舶码头基本设施主要为港池、泊位、岸基配套,能满足不低于300人的接待规模,配套游客接待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干仓及维护区、综合联动管理中心,优先保障休闲渔业配套设施用地用海。

    至2025年,完成12个休闲渔业船舶公共码头的改造建设,其中6个国家级中心渔港改建:琼海潭门、陵水新村、三亚崖州、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临高新盈,6个休闲渔业船舶码头新改建:海口湾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陵水富力湾游艇会码头、文昌翁田湖心港、临高金牌港、万宁新潭湾、潭门林桐港(详见附件3和附图12)。

    试点培育期(2019-2020年),完成琼海潭门中心渔港、海口湾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陵水富力湾游艇会码头、文昌翁田湖心港的试点;拓展期(2021-2023年),围绕三亚崖州中心渔港、陵水新村中心渔港、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东方八所中心渔港、临高新盈中心渔港、临高金牌港、万宁新潭湾、潭门林桐港进行拓展;完善期(2024-2025年),对全省符合条件的一级、二级、三级渔港、游艇码头升级改建。

    2.现代海洋牧场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布局的基本理念,综合考虑海域理化指标、生物资源、地质条件、社会经济等环境因子,海南岛近岸海域共划定25个海洋牧场,包括西海岸、东海岸、铺前湾、潮滩鼻、冯家湾、潭门、神州半岛、日月湾、分界洲、香水湾、南湾猴岛、蜈支洲、东西瑁洲、东锣西鼓、龙栖湾、莺歌海、感恩、四更、海尾-海头、大铲礁、峨蔓、后水湾、永兴岛、永乐群岛、马袅湾海洋牧场,总面积22908公顷(详见附图13)。

    海南省海洋牧场的类型可划分为养护型和休闲型两类。

    养护型海洋牧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或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牧场。养护型海洋牧场分为河口养护型海洋牧场、海湾养护型海洋牧场、岛礁养护型海洋牧场和近海养护型海洋牧场,均以保护修复环境、养护资源为主要目的,允许适度开发休闲渔业。海南省养护型海洋牧场主要包括东海岸、铺前湾、冯家湾、分界洲、南湾猴岛、蜈支洲、东西瑁洲、东锣西鼓、大铲礁、后水湾等海洋牧场。

    休闲型海洋牧场——以休闲垂钓和渔业观光等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牧场。休闲型海洋牧场分为休闲垂钓型海洋牧场和渔业观光型海洋牧场,具有垂钓、潜水、海上观光、赶海采贝、休闲平台等休闲渔业功能。海南省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包括西海岸、铺前湾、潮滩鼻、潭门、神州半岛、日月湾、分界洲、香水湾、南湾猴岛、蜈支洲、东西瑁洲、东锣西鼓、龙栖湾、莺歌海、感恩、四更、海尾—海头、峨蔓、永兴岛、永乐群岛、马袅湾等海洋牧场。

    至2025年,提升部分海洋牧场的功能,发展成为海南休闲渔业综合体的发展集聚区,配套建设渔事观光体验区、休闲垂钓钓场、海上休闲综合管理平台(浮台)。重点建设发展潭门、潮滩鼻、南湾猴岛、蜈支洲等休闲型海洋牧场,打造海钓赛事基地。一期(2019-2020年)规划发展“潭门休闲海洋牧场”“潮滩鼻休闲海洋牧场”“马袅湾休闲海洋牧场”等,认定一批国家公益海洋牧场休闲渔区及垂钓区;二期(2021-2025年),完善培育全省“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

    3.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加快全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按照国家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场生态化、休闲化改造,发展休闲观光渔业。要以文昌、琼海、陵水、东方、儋州、临高、乐东等市县为试点,积极推进全省罗非鱼、南美对虾、澳洲龙虾、滨海石斑鱼类养殖区域的升级改造,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绿色水产养殖业依托。

至2025年,全省完成建设20-3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1-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一期(2019-2020年)重点推动文昌、琼海争创国家健康养殖示范县,发展不少于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海钓钓场

加快海钓钓场的认定管理,加强钓场生态保护与资源恢复,科学推进增殖放流,禁止传统捕捞作业,严厉打击电鱼、炸鱼、药鱼等违法行为。至2025年,环岛33个天然海钓钓场渔业资源基本恢复,可钓获鱼种较为丰富,打造一批赛事基地,满足游钓客日常休闲垂钓、赛事活动的举办;环岛休闲型海洋牧场初步形成规模,配套建设6-8个休闲游钓保护区,用于发展海上渔事体验、休闲垂钓采摘、海钓赛事、观光旅游、潜水及水上运动、水上飞机等。确定文昌七洲列岛、万宁大洲岛、陵水双帆石、西沙永乐群岛等一批主要钓场。

试点培育期(2019-2020年),划定试点钓场9处,分别为临高金牌钓场(马袅-兰麦-新盈-玉包港)、海口湾钓场(铺前-新埠岛-南港码头)、文昌七洲列岛钓场(月亮湾-七洲列岛-木兰头-铺前)、琼海龙湾钓场(龙湾-潭门-玉带滩)、万宁大洲岛钓场(甘蔗岛-大洲岛-洲仔岛-加井岛)、陵水分界洲钓场(分界洲-双帆石-新村港)、昌江棋子湾钓场、东方八所钓场(北黎湾-八所港)、西沙永乐群岛钓场。拓展期(2021-2025年),完善其他天然钓场:文昌冯家湾钓场(冯家湾-龙湾)、三亚蜈支洲(天涯海角-大东海-铁炉港-蜈支洲岛)、澄迈东水钓场(东水港-桥头)、儋州钓场(峨蔓-白马井-海头)、乐东钓场(岭头-莺歌海)、三沙钓场(七连屿-永乐)等(详见附图14)。

(四)共享渔庄工程

    共享渔庄是海南省全面打造的特色热带休闲渔业品牌,以海南优异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依托,对标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深度融合休闲渔业吃、娱、游、住、购、教等多元功能,形成以鱼鲜餐饮、海鲜排档、民宿民居、水产鱼获(海钓、鱼虾塘、深海网箱)、加工配送、线上线下结合为主体的资源共享服务工程。加速培育以热带休闲渔业为核心内涵的共享渔庄品牌,是带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全产业链提升发展的重要工程。

    共享渔庄创建的类型主要有4类。第一类:热带渔家,主要涵盖渔事体验、渔村民宿、绿色水产养殖,以及渔文化节庆活动等。第二类:热带垂钓,打响“热带垂钓”的品牌,有序发展游艇游钓,休闲海钓与专业海钓双轮驱动,不断增强海南海钓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第三类:热带海鲜,采取各种措施,使“来海南吃深海海鲜”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最受游客欢迎的消费项目。第四类:热带海产,让海南丰富多彩的海产品,变身为游客必购的海南特色旅游商品、旅游礼品。

    至2025年,海南至少创建300个共享渔庄,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热带休闲渔业发展的主体品牌。2019年出台共享渔庄创建标准和指导意见,建立品牌创建评定、补贴、监管标准,打造共享渔庄在线管理平台(APP),引导培育10个共享渔庄试点;2020年共享渔庄初步创建达到30个;2022-2025年创建共享渔庄250个。

(五)热带渔文化工程

    进一步挖掘海南热带休闲渔业的渔文化特色,打造南海休闲渔业文化节、南海休闲渔业博览会、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休闲渔业主题馆、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热带休闲渔业主题馆等渔文化工程,营造良好的渔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渔文化产业带动效应。

    至2025年,形成一批丰富多彩、充满渔家风情的“渔人节”“渔民节”“渔灯节”“开渔节”“休渔放生节”等热带休闲渔业文化节,每年通过休闲渔业博览会、主题馆和冬交会等活动展示和推广热带休闲渔业成果,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休闲渔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担任召集人,省直有关部门、海南海事局分管领导和省休闲渔业协会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设立海南省休闲渔业综合信息指挥与休闲渔业船舶监控调度中心,创新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休闲渔业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打造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监督和管理体系,除各部门根据归口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外,省休闲渔业协会负责系统建设运管,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以系统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统一休闲渔业船舶(游钓船艇)的认定,统一涉业人员及作业行为的动态监控与管理;以数据共享、信息共享、统一管理为契机,实现多部门协调一致的联动与监管服务。

省直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休闲渔业当作培育新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任务,以实用解决问题为导向,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管理政策,细化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和进度,切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各项任务。各市县要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将发展休闲渔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本规划的目标和发展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制定休闲渔业在财政、土地使用、海域使用、船艇改造、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抓好示范创建,支持建设重点休闲渔业工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赛事基地、美丽渔村,以及举办精品赛事节庆活动。加大渔业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改革资金对新建或改造休闲渔业船舶的支持力度。落实好休闲渔业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项目初期发展。

    加强休闲渔业产业用地和用海保障,统筹规划。项目所在市县统筹保障休闲渔业重点项目的用地用海,根据项目建设时序合理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涉及填海用海需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要求;优先调配和保障国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赛事基地项目的用地用海,适度扩大美丽渔村产业建设用地比率,优先安排休闲渔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对无人居住荒岛、荒滩开发休闲渔业项目,在承租、海域使用等方面给予放宽。

    建立海南省休闲渔业项目库,支持休闲渔业项目申报立项,简化项目申报、用地、用海、环评、海工、船艇指标、养殖证等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对休闲渔业的引导,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策督导机制,对已有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限制不合适的休闲渔业项目,坚决禁止对环境和资源有严重破坏的项目,保障产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三)引导金融服务

    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相关优惠措施,通过扩大信贷、发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渔业产业及相关领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渔业产业龙头企业,支持渔民就业、创业发展休闲渔业,支持产业经营主体投资发展海钓、公共码头、船艇制造、赛事节庆、美丽渔村、特色小镇、海洋牧场、潟湖治理等,支持休闲渔业船舶、设备、装备的融资租赁、金融信托。

    (四)整合社会资源

    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产业基金参与休闲渔业项目投资、建设和商业运作,鼓励组建海南省休闲渔业(海钓)发展管理平台与相关商业机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指导,组织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和节庆活动,培育和打造国际一流的海钓赛事品牌。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省休闲渔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全省休闲渔业综合指挥与休闲渔业船舶监控调度中心运管、开展休闲渔业品牌创建和评审认定、海钓经营证与海钓证的发放管理、组建产业发展管理平台和商业机构等相关工作,加强行业自律自治、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强安全责任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休闲渔业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等机构的积极性,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推进人才建设

研究建立休闲渔业科研中心,深入开展热带休闲渔业的科学研究,强化休闲渔业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符合海南实际的休闲渔业职业教育、专业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渠道,加强对渔民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安全知识和旅游服务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渔民。壮大休闲渔业专业人才队伍,按照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依托行业协会、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专家授课、现场指导、参观交流、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依托国家海钓裁判、省休闲渔业培训中心,加快海钓及赛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水平优质、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国内海钓赛事裁判员、休闲渔业船舶船长、导钓员、安全员等专业人才。

    (六)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休闲渔业品牌创建、运用与保护,培育一批具有海南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招商、会展、节庆、赛事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微信等公共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注重整体形象推广和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将休闲渔业基地纳入常规旅游线路,创建一批精品休闲渔业线路,深化各区域间的合作,提升联合营销水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