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丨他主动拥抱科技前沿,助力艺术设计学习再上新台阶

为你点赞的 耿丹招办 2024-05-05

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3月1日-3月2日在国家科学传播中心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以“平行时空--体验、包容、探索”为主题,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技术不断进步对各自领域带来的机遇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旨在感知和探索更为丰富的未来,同时以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与生活。研讨会同期展开两场平行论坛以及艺术与科学作品展。

据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作为一个世界级高端学术品牌,备受国内外瞩目。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科技揭示宇宙的奥秘。耿丹学院2023级学生李明昊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收获颇丰。




个人简介


李明昊 国际设计学院 艺设23-6班

现任班级班长、组织委员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ICI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会员、青年艺管人、发表省级期刊论文一篇。




收获分享


参加这次研讨会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辨的体验。会议上,我见识到了学术界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深刻关注,专家教授们不仅来自艺术界,还有来自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环保等不同领域的教授和专家。来自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他们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技术、科研项目以及实践经验,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中的无限可能性。教授专家们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和创意产业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论坛部分专家分享

△帝国理工学院戴森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 

Peter Childs教授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鲁晓波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京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医疗健康设计系主任
 Ashley Hall 教授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孙茂松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首席运营官
世界设计组织前主席 Srini Srinivasan

近些年来,ChatGPT、Mid Journey、Stable等人工智能模型发展迅速,并且在各行各业开始大规模应用,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2024年2月16日,Open AI发布了新的模型Sora,这是一个通过文字来生成视频的大模型,视频均基于虚幻5引擎制作。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构建新的艺术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的各大高校中,将AI制图融入进教学的实例还很少,不过幸运的是,依托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我们在大一上学期已经接触到了Mid Journey的相关课程。

△现场展品

在会议讨论中,我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创意设计、医疗健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和平台。生成式模型、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艺术创作可以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创作,从音乐作曲到视觉艺术的生成,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艺术创作的面貌。

除了技术层面,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例如,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人类艺术家与机器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又将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艺术本身的定义和边界,也引发了对人类创造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现场展品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技术模型的迭代更新,让艺术创作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创意的涌现。这次研讨会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想变革,将为人类文化和艺术领域带来深远影响。我对未来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期待着更多跨界合作和创新的出现。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成为了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争相追逐的焦点

大模型成为了通往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路径

对于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均有推动作用

作为教师、学生也要主动拥抱科技变化

期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

能够更好地助力我们的成长与发展

出彩耿丹人丨声量汇聚:他是奔跑者,是记录者

耿丹学院师生2024年境外寒假课程系列报道:香港中文大学

精彩纷呈丨耿丹学院2024年境外寒假课程活动结束

耿丹学院开学第一天!共迎“热辣滚烫”新学期!

内容来源:李明昊

编辑发布:屈老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