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181刘晏巧通千里漕运
唐代把首都设在长安后,粮食供应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长安附近有号称“粮仓”的关中平原,但因为耕地面积不大,生产的粮食不够首都军民的需求。遇到水旱灾荒,粮食价格飞涨,就会饿死许多人。所以,唐朝开国以后,就有从江南到长安的千里漕运(走水道运粮食),把江南的粮食运到首都。
当时的漕运,要经过淮河、汴河、黄河、渭水等河道才能抵达长安。沿途行船非常不易,特别是在北人门、中神门、南鬼门这三门险峡中,常常翻船,粮食丢了不说,船上的人性命也难保。这条线路的漕运,不仅费用大、损耗大,而且风险也大,谁都不想当这个差使。
唐代宗看中了善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御史大夫刘晏。公元764年,他任命刘晏为御史大夫,要刘晏负责解决漕运问题。
刘晏工作非常勤奋,而且以讲究效率著称。他到任后,马上先做调查研究,沿着漕运水道勘察情况,访问一些参加过漕运的有经验的人。
刘晏考察还没到一半,乘的船就搁浅了,他把船家找来询问原因。
船家告诉他:“现在许多河段,因为长年不去管理,都淤泥沉积,成了浅水滩,船只难以通过。”
“为什么不去疏通?”刘晏问。
“疏通河道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船家回答。
刘晏仔细研究后决定,先疏通河道,他组织了很多民工疏浚汴河。
有个老船工提醒刘晏:“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水的水势不同,各地的船家都有自己熟悉的水域,如果一条船从头行到底,省事是省事,但很危险。”
刘晏听取了这个意见。为了避免航行中的危险,他决定采取分段运输的方法,使每一段漕运都由熟悉这一水域的船家负责。
分段运输的最大问题是装卸。以前粮食都散装在船舱里,装船起岸十分费劲,损耗又大。刘晏便想了个办法,把粮食都装在米袋里。这样,到了水浅的地方,可以用小船分装渡过。即使翻船,还可以把粮袋打捞起来,不至于损失太大。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发生了。
对于怎样过三门峡,一直是个难题。过去承办漕运的人,害怕三门峡这里水急,大多用陆运。陆运不仅费用高,而且速度慢。刘晏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坚持水运。
有人不同意,对刘晏说:“过去运粮船经过三门峡时,往往被惊涛骇浪打翻,多次发生过船沉人亡的重大事故。”刘晏觉得运粮安全一定要抓,不然漕运没法保证。
要抓,就从根本上抓。运粮靠船,船如果不坚固,半途沉船,就会前功尽弃。于是,刘晏着手建立了十个造船场,用了大笔钱,打造了两千艘坚固的大船,每条船可以装载一千石米。
过三门峡的船,当然要特别坚固,还要有坚韧的纤索。每条船三十人背纤,五人撑篙,十条船组成一纲,有人统一指挥。就这样,船工们硬是一步步地把粮船拉过三门峡。
当第一批粮食运到长安时,唐代宗特地派卫士在东渭桥奏着鼓乐迎接。他还派使者慰劳刘晏说:“你真是我的侯(萧何,汉高帝刘邦的重臣)!”
刘晏管理漕运,每年运粮一百多万石,没有沉没过一斗米。首都由于粮食供应得到满足,物价平缓,人心稳定。
在疏通漕运、河道的同时,唐代的水利事业也发展起来,使水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唐代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约二百六、七十处。比如在北方,发展了关中的农田水利,重点开发黄河、汾河河曲地带的水利,又在龙门下引黄灌田。在南方,则相继完成了江浙海塘、太湖湖堤及长江堤防等工程。这些工程都为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