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218色彩缤纷的画坛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风俗画杰作。画卷长五米多,高超过二十五厘米,画卷表现了北宋京城汴梁东门内外,清明节那天的繁荣景象。
长卷分为城郊、汴河、街市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十分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如长卷的中心是跨越汴河的“虹桥”,因桥在河中没有一根支柱,全靠木条架空而成,形状像雨后的彩虹而得名。桥下有许多船,有的满载货物,有的彩旗招展,有的被纤夫牵拉,有的靠船工划桨。一艘大船正要穿过桥洞,可是桅杆太高过不去,几个船工正在七手八脚地要把它放下来,其他的船工,有的使劲撑篙,有的用长杆抵住桥洞的顶,桥上和旁边船上的人正在指指点点地为他们出主意。桥上也热闹非凡,桥栏两旁有小贩和伏在栏杆上观看桥下景象的人。一个人骑着马上桥,一顶小轿正在下桥,眼看就要撞上了,牵马的人紧揪住马头不放。马前的两头小毛驴受此惊吓踢跳起来,被桥边看景的人赶到桥中间去了。……
画卷将汴梁城的繁华,城郊的春色融于一卷,五百多个高不过寸的人物栩栩如生。画面气势磅礴,描绘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画卷被后世的许多达官名人收藏过,是一幅非常著名的精品。
经过五代十国的准备期,中国画在宋代极大地繁荣起来。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少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和宫廷贵族、大地主、大商人对绘画都有很大需求,从而促使绘画成为一种行业,使画工画发展起来。宋代绘画繁荣还与帝王的提倡分不开。宋朝建立不久便设置了规模很大的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许多画技出色的画家都被网罗在画院内。如《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在宋徽宗时供职于翰林图画院。这又促使画院画发达起来。
宋代是山水画的鼎盛期。宋仁宗时的画家范宽,是当时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溪山行旅图》是现存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被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这幅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迎面一座主峰,巍然突立,如泰山压顶般地让人感到雄伟逼人。峰顶是一层层密林,黑压压地连成一片,更加重了画面的厚重感。山峰凑合的地方,一线瀑布飞泻而下,消失在弥漫的山雾中,给画面的厚重平添了生气和跳动感。这幅画主要表现的是山峦雄伟的壮阔气概,但又因瀑布山泉、楼阁行旅而生意无限。
南宋时,马远、夏等人改变这种“全景山水”的画法,只取山的一角或水的一边入画,取得了独辟蹊径的艺术效果,他们也被人们称作“马一角”、“夏半边”。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一垂钓的渔翁、几纹水波,寥寥数笔外全是空白,但却使观画人想像驰骋,收到“虚中有实”的效果。
宋代的花鸟画也空前繁荣,形成了以墨线勾画轮廓的“勾勒法”和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的“没骨法”两种技法。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他的《芙蓉锦鸡图》《五色鹦鹉图》等,勾勒细腻,色泽鲜妍,是稀世珍品。
与苏轼有深厚交情的画家李公麟,被誉为“白描大师”。他善用墨线勾画人物形象,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白描这种绘画技法,也因他而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李公麟尤其善长画马和人物,为画马他曾到皇家养马的“骐骥院”去看马画马。据说有一次,他为一匹名马画完画不久,马就死了。养马的人都吓坏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李公麟画得太好、太像了,所以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们施了法术,把这匹好马弄到天上去了。他们再三恳求李公麟不要再画了,李公麟善画马的名声也就这样传开了。
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对以后的中国画坛产生重要影响的画派——文人画。这个画派是以画家文同开始的。
文同,字与可,人们又称他为“石室先生”。他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元年)考中进士。神宗元年间出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时,在赴任途中去世,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文湖州。
文同的诗文书画都很出色,尤其善画墨竹,创造了以深墨画竹叶正面,以淡墨画竹叶背面的画法。苏轼和他既是亲戚又是好朋友。苏轼画竹也受到他的影响,并且品题了他的不少作品。一次,苏轼在品题文同墨竹时,曾记叙了文同的一句绘画理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成语“成竹在胸”的来历。
经过苏轼的品题与发展,后来画竹的人学文同的很多,“湖州竹派”便由此而产生。苏轼在绘画上的成就比文同更大,加上他又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所以文人画很快在文人中传开,成了独立于画工画、画院画之外的新流派,并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