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266李贽离经叛道
明朝后期,社会上流行一个信奉者很多的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人人天生就有“良心”,人的“良心”就是“道”(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自然法则),商人、学者、劳动大众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穿衣、吃饭、砍柴、挑水,都是道。每个人充分理解和发挥自己的良心和能力,就达到最完美的道的境界,都可以成为圣人,并不只是孔子、孟子才是圣人。他们反对官方正统的“道学”思想,反对权势和权威。不怕苦,不怕死,提倡劳动。学派的创始人是泰州人王艮(gěn)。参加这个学派的活动的,除了一些读书人外,还有许多农民、船工、矿工、商人。这个学派叫泰州学派,是从王阳明的“心学”发展而来的。
李贽(zhì)就是这个学派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字卓吾,福建泉州人。他从小就有鲜明的叛逆的性格,对孔子瞧不起老农民的议论,公然提出批评,蔑视当时公认的圣人的权威。
他后来跟随王艮的儿子王襞(bì),学习研究泰州学派的学说。他二十六岁中举以后做过县学的教谕、南京与北京国子监的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府知府。他生活清贫,有一年,遇到灾荒,他留在京郊的三个女儿,竟然饿死了两个。他对继续做官不感兴趣,公元1581年,在云南,离任满还有两个月,他也不管上司同意不同意,整理好公文,封好府库、官印,递了辞呈,带着家眷,就离开官署,来到湖北黄安县。
这里有他一位思想、感情都非常合得来的朋友,叫耿定理。他在耿家住下,读书,研究学问,附带帮助教育耿家的孩子。他不用传统死背“四书五经”的方法,而是让孩子们随意读书游戏,充分发挥儿童天真活泼、自由奔放的天性。他因此与耿定理的大哥,做了大官的耿定向发生矛盾。耿定向虽然也属于泰州学派中人,聚徒讲学,与李贽交过朋友,但涉及其个人及家族利益时,却站在传统礼法思想一边,责怪李贽带坏了耿家的孩子。李贽斥责他是“假道学”。
耿定理去世后,李贽就搬出耿家,住到与黄安相邻的麻城县乡下幽深的龙湖边。朋友帮助他造了几间房屋,他取名芝佛院,落脚安身。他继续读书讲学,与耿定向论战,写了好多有战斗精神的书信、论文。
李贽在这里确实做了一些在当时人们眼里属于惊世骇俗的事,如招收女弟子,穿着儒家服装,却剃光头,又不吃斋念佛。于是耿定向的支持者,就到处造谣,说李贽在那里嫖妓女,引诱良家女子,伤风败俗。唆使官府驱逐李卓吾。
公元1600年,反对李贽的人再也不满足于造谣了。他们纠集一伙人,闯到龙湖,彻底捣毁了芝佛院。这时李贽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这以后一年,他只好到处流浪,依靠朋友帮助生活。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读书、写作、讲学,以及与传统、守旧思想的战斗。
第二年春天,李贽应邀来到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县),住在朋友马经纶的家里,准备在这里完成他对《易学》的研究。通州离京城很近,他的到来,竟如洪水猛兽,吓得朝廷里的卫道士,纷纷向皇帝上疏,说他惑乱社会,扰乱圣道,毒害民众,要求赶快逮捕和驱逐李贽。皇帝立即下旨,派锦衣卫到通州捉人。
李贽此时正在生病,面对捉人的官兵,他镇静地说,抬块门板来,让我躺着,跟他们去。马经纶是李卓吾坚决的支持者,他要跟李贽一起进监狱,李贽说:“你不能去,你家里有老父要照顾。”
马经纶说:“他们说你是妖人。我请你来我家住,有庇护妖人的嫌疑,让我与你一块去受苦!”
官府审问李贽时,问他:“你为什么在书里写了许多反对朝廷,反对圣人的话?”
李卓吾强硬地说:“我写的书都在那儿,都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你们可以自己看嘛!”
朝廷想把李贽驱逐出京,送回福建。可是,李贽决心以他的生命抗议当权者对他的迫害。因此,乘狱卒给他剃发时,他抢过剃刀,飞快地在自己喉咙上割了个大口子,顿时血流如注。狱卒奋力抢过剃刀,并给他包扎,他才没有当即死去。但过了两天,连病带伤的李贽终于与世长辞了。
李贽写过好多著作,最重要的有《藏书》、《焚书》、《续焚书》。书名的意思是他的书或者该收藏起来,或者该烧掉,不应该给人读,实际是为抗议迫害他的人而说的激愤的反话。
李贽著名的言论还有:圣人与凡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圣人,都可以做佛祖。孔子是个酒徒,讲究吃,讲究穿,想做官。孔子的话不是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在每个人自己心里。他说,男女只有性别的差别,没有是非的差别,男女是平等的,卓文君的私奔,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值得赞扬。
李贽的这些思想,具有反传统、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确实是离经叛道,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连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也不能完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