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28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与清廷不合作,甚至激烈抗清的,除朱耷外,还有许多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王夫之、傅山等人。
顾炎武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思想与高尚的民族气节。面对明朝末年国家残破的形势,以及清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意思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老百姓也有责任关心和参与。
顾炎武出生在江苏昆山。他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有读书人,家中藏书很多。受他祖父的教育指导,他从小就不太注重科举考试,而着重阅读一些有实际用处的书籍,如孙吴兵法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述历史兴亡、经验教训的史书,还广泛学习天文、历法、地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知识,研究“经世致用”(对治理国家、安定民生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他的继母王氏,是位勤劳朴实,很有修养的女性,白天纺纱织布,晚上在灯下读书。她经常给顾炎武讲些历史上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对他也有强烈的影响。
顾炎武的青年时代,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他十五岁时,就与同乡好友归庄,参加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进步团体复社,满腔激情地议论国家大事。
公元1644年,他三十二岁时,崇祯皇帝自尽于煤山,第二年,清军南下,占领南京,接着苏州陷落。顾炎武与归庄毅然参加太湖渔民与农民组织的一支义军,进攻被占领的苏州府城。义军攻进城内,但遭到清军的伏击而失败,顾炎武逃回昆山。
不久,清军派来的昆山知县,严厉督促民众执行剃发令,激起反抗怒火。民众自发组织,杀死清军的知县,推选了指挥官,关起城门,构筑工事,准备抵抗清军。顾炎武与归庄又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人数众多的清军,昆山人民抵抗了二十多天,又失败了。顾炎武、归庄都逃出了城,但他的四弟、五弟被清军杀害,母亲被砍断一支手臂。他的继母为抗议清军的暴行,绝食十五天而逝世。亲人的殉难,更坚定了他抗清的决心。
顾炎武听说鲁王政权还在舟山海上抗清,想渡海去投奔,但还没到达,鲁王政权已经失败。此后,他化名蒋山,扮着各种各样的身分,走遍江南江北,秘密联络各地抗清力量,希望组织新的抗清斗争。
顾炎武的活动,受到清廷的密切关注。昆山有家大地主,叫叶方恒,早已投靠清军。他为霸占顾家的田产,与顾家结下仇恨。叶方恒打听到顾炎武在秘密活动,就在顾炎武回到昆山时,向官府密告,并私自将顾炎武抓到家里,进行拷打、审问。
归庄等朋友得到消息,赶来营救。有人想出主意,冒用顾炎武的名义,写个帖子,去拜望在清廷做大官的钱谦益,要他出面说情。钱谦益本来是著名的东林党人,江南爱国人士的首领,可是清军一过长江,他就带着南京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清军。顾炎武非常鄙视这类变节的官僚。他听说了这个荒唐的举动时,非常激动,后来在街上贴出声明,说明帖子不是他写的。
经过一番周折,顾炎武才被释放。但叶方恒派打手继续跟踪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他们找到机会,将顾炎武从驴背上拖下来毒打,头骨被打成重伤,差一点被打死。
为考察北方的风俗民情、山川地势,联络抗清志士,同时也为了避开仇家的纠缠,顾炎武前往到山东游历,后来又游历河北、河南,远至陕西。他到过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平、昌黎等关隘天险、军事要地,从当地百姓和老兵口中,了解当地自古以来发生的战争的情况。
旅行中,顾炎武常常赶着两匹马、两匹骡子,驮着书箱,只要有了心得或新的情况,他总会坐下来,打开书本,与古人的记载对照,将新的情况记录下来。他很注意当地的政治沿革、地形、特产、经济状况。这些,都是对治理国家、行军作战很有用的资料。他注重实际的研究方法,与前代学者偏重于从书本上研究,并且研究内容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较远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北,顾炎武会见过一位很有气节的大学者李颙(yong)。李出身贫苦人家,靠从寺庙借书学习,成为著名的大学者。清朝官府为装点门面,多次请他出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后来,他们干脆用武力将他强逼到北京,在路上,他几次要自杀。官府没有办法,只好放他回家,他将自己倒锁在土窑里,饮水饭食由家里人按时接送。他拒绝再会见任何人。但他破例热情地会见顾炎武,畅谈了好几天。顾炎武为此感到特别兴奋。
顾炎武在北方广大地区游历了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后来,他在山东章丘县长白山下典了房子住下来,整理材料,埋头写作。写出的著作有《山东考古录》、《营平二州地名记》、《日知录》等。他早年开始写作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也在北方游历的过程中完成。
晚年,顾炎武定居在陕西华阴。后来游历到山西曲沃时去世,终年七十岁。
直到去世,顾炎武都没有忘记反抗清廷的斗争。他有一首诗,咏精卫鸟(传说中的一种小鸟,不停地衔小石子,想把大海填平,毅力坚强),诗中是这样唱的: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