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明朝的锦衣卫官员往往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他们不苟言笑、冷酷无情。这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他们只听命于皇帝,是明朝统治者确立权威、控制臣僚、治理国家的得力工具。锦衣卫中不乏有文采者,《孤屿志》等古籍中收录了多位锦衣卫长官题咏江心的诗。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明朝锦衣卫与江心屿的故事。
在古时,科举考试是人才晋升的必经之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温州共出过8位文状元,19位武状元。
要想成为状元,得过三关,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在殿试中考第一名的人称为状元。如果在三场考试中连续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武三元”的只有4个人,王名世就是其中一个。
王名世(1567—1646),字时可,号翼宇。王名世来自赫赫有名的永嘉英桥王氏,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考中顺天榜武举人,次年联捷成武举会元、状元,名震全国,成为明朝武举第二位“武三元”。
王名世中武状元后,官居锦衣卫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锦衣卫与明朝其他卫一样,设有千户所,一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分为十个百户所。千户是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可见这个状元郎在当时十分受器重。王名世不但武艺超群,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善诗工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称王名世“刚介不避权贵,精通经史,善画工诗,手不释卷,时称为文武全才。”他留下的诗作不多,有一首《江心寺》传世。王名世在史书中鲜有记载,而发生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妖书”事件中曾提到他的姓名。事件的起因是万历皇帝想尽各种办法拖延,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想要册立宠妃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朝臣们以道德伦常要求万历皇帝不得废长立幼。经过长达十年的僵持,万历皇帝不得不妥协,但在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把河南封给他。但福王一直待在京城,不肯赴任河南。为此,京城出现了很多极富煽动性的小册子和传单,其中尤以“妖书”《续忧危竑议》最有影响。当中提及王名世是郑氏和内阁大臣朱庚手下的九个文武大臣之一。一时间,包括王名世在内的京城的大小官吏都不同程度地卷进了这个继承大统的漩涡中。
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罢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改设锦衣卫。后来,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存在随意任用手中权力的弊端,将它暂时废除。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锦衣卫的所有权力,此后其各种职能一直延续至南明。锦衣卫成为集军事、特务和司法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军事化管理机构。
明代锦衣卫官员的选任途径,主要有功升、荫叙、皇亲外戚授官、传升、改调等。王名世的亲叔叔王如璧便是通过荫叙成为锦衣卫的。
王名世的祖父王德(1517—1558)是温州有名的抗倭英雄。为了抗击倭寇,他拿出全部家财招募义兵2000余人、官兵200余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侵扰温州,王德与族父王沛率乡兵抗击,倭寇乘夜逃窜。四月十九日,倭寇集中兵力围攻温州府城。次日,王德率部迎敌,当经过永强金岙时,遭到倭寇重兵伏击,王德亲手射杀数贼,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42岁。朝廷知道这件事后,赠王德太仆寺少卿,世荫锦衣卫百户。王德有诗传世,其中就有一首诗为江心而作。王德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如珪、次子王如璧。王如珪就是王名世的父亲,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官溧阳知县、礼部主客司主事。或许是因为王如珪有志科举,锦衣卫百户的荫职就由弟弟王如璧接受。王如璧,字景完,号仰华,后升江西都司、锦衣卫指挥。清代陈舜咨编纂的《孤屿志》中收有王如璧作的七律诗一首。
锦衣卫中,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的群体——宫廷画师。他们有着锦衣卫的官职,却无需从事锦衣卫中的工作,谢庭循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谢庭循(1377—1452),名环,字庭循(庭又作廷),号乐静,以字行,永嘉县鹤盛镇鹤垟(旧称鹤阳)村人。
永乐三年(1405),28岁的谢庭循应征入京,供职于内廷。宣德二年(1426),宣宗朱瞻基恢复了沉寂多年的宫廷画院。谢庭循入职宫廷画院,与宣宗常有诗、画往来,大受赏识和宠信,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并赐世袭。
谢庭循画的永嘉楠溪江鹤阳的《临流亭图》,以及《乐静》、《瑞香花》等图,都有皇帝题诗,甚至亲制“笔精入神”的图章赐予他。由此可以看出,能被授予锦衣卫官职的宫廷画师,定是皇帝极为喜爱的。
编辑 | 连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审核 | 江心屿改造提升指挥部文化组
参考资料:
《孤屿志》 编撰 陈舜咨(清代)《江心屿历代题咏选》 主编 黄立中《明代锦衣卫研宄》 林雪琼《巍巍大家:从龙湾历史长廊中走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诸松华《温州史上唯一的“武三元”王名世》 夏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