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州朔门发现千年古商港遗址!朔门一带很多码头故事与江心屿有关

孤屿志 2023-12-30

 






穿越千年,遇见“海丝”。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向世人展示古温州的海上繁华,这是一个通向世界的码头。


据报告,该遗址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为国内外罕见,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堪称近年来我国海洋和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


遗址俯瞰图。杨冰杰 摄

古港遗址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印证了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节点,成为温州打造千年商港最有力的佐证。

遗址位于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首、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北邻瓯江,与江心屿双塔隔江相望。千年码头是起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朔门一带自古就有港口

早在东晋南朝时期,城北的北亭成为温州城北渡瓯江的渡口,由北亭渡江,可至江心屿,也可横渡瓯江。谢灵运离开温州时,便是在北亭与吏民告别。

北亭与吏民别诗
谢灵运
晚末牵馀荣,憩泊瓯海滨。
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


朔门,坐落在古城的正北面,古时又名拱辰门、望京门、望江门,是温州古城七处城门之一。遗址在原屯前街、港务巷、北鹿巷以及朔门街等四条街巷的连接处。

唐时有双门,取此阴耦之义,因此俗名“双门”。五代钱氏吴越国治温时,拆除双城门,只存其一。明代称拱辰门,又因所处方位为北,别称“朔门”。还有人说,温州话中的“双”与“朔”同音。


建炎四年(1130)二月,宋高宗驻跸江心屿,于二月十七日移跸温州城内,御驾仪卫就是从朔门入城的。

朔门往西约八百米的地方,有一永清门,亦称麻行门。英国人苏路熙在江心屿对隔江相望的温州城作了详细的描述:“与江岸并行的是绵延起伏的旧城墙,城墙由巨大的花岗石块砌成,顶上有城垛。江心屿对面是个码头,后面便是通往城内的主要入口——北门(今朔门)。由此沿城墙下的小路向上走便是盐门(永清门)。”

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可见舟楫纵横的场景。

永清门坐落古城西北处,与江心屿隔江相望,清代《孤屿志》有载,“出永清门而直视,有水横浸城根,是曰瓯江。之上有小山岛宛在水中,是曰孤屿。”

南宋诗人林景熙有一首《江心寺》传世,他在题后特意标注,“在温州永清门外”。

江心寺
林景熙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钟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永清门毗邻江心寺,时有僧人往返于此。永清门旁有一条麻行僧街,麻行僧街南起百里西路,北至瓯江边。此街宋名噀酒坊,明称广惠坊。因日常有众多僧人经过,得名僧街。又因清代街上设有几家麻行,故合称麻行僧街。


永清门外曾有一处望江亭,明万历间江心寺高僧雪崖道充禅师曾重修,作为下院。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永清门,俗称麻行门,外有憩节亭,对江心孤屿,郡守于此迎送;今亭废,并由拱辰门迎送。


朔门为何繁华

朔门自古是繁华之地,位于古城中轴线上,是“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衙”历史功能格局中“北埠”之所在。


史载南朝刘宋时期,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出任温州郡守时,就曾在拱辰门上建楼游憩,后人称为“谢公楼”。南宋端平年间,温州知州史弥忞撤而新之,将此楼改名“江山胜概楼”。

《唐代航海图》显示,唐时温州与福州、台州等地都已有水路相通,不仅通达国内港口城市,甚至开通了国际航线,与日本、新罗相连。南宋,温州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温州设立了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务,成为沿海对外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温州,御驾仪卫就是自拱辰门入城,御驾依次由大街(今解放街)、五马街,通过谯楼(沿今公安路)到达州治(今广场路小学)。

唐代航海图(摘自《丝路帆远》)

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就记述了海上巨商为避风泊船于江心孤屿和麻行码头,并举行祭风的水陆道场的情形。元代朔门沿江一带筑成“大石堤延袤数千尺”,并建有分别供官船和中外商船靠泊的两类码头。海船可直达高丽、日本、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许多港口。元代,温州人周达观就是从温州码头扬帆出使真腊(今柬埔寨),写下《真腊风土记》记载在当地的见闻。


明代,姜准在《岐海琐谈》中记载温州人中秋夜“倾城男女往双门观潮”,可见到明代,朔门一带尚可看到潮水盛况。明清时期,朔门同瑞安门(大南门)之间,贯穿城市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南北大街”,即今解放街。“南北大街”一直是温州城区的重要商业街道。

清末温州开埠后,朔门外是轮舟辐辏之处,又是管理口岸的“瓯海关”驻地。清光绪十年(1884),温州港建起了温州第一座码头——民国时称“招商局码头”,后来又叫朔门港1号码头。查看民国时期的地图,会发现望江门外各类码头一字排开,各种货物都要通过这个城门进入城内。


古代瓷器残片数以吨计

2021年10月,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发现。

瓷片堆积

经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砖铺道路、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灰坑等保存较好的古代遗迹,并发现了沉船2艘,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堆积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砖雕、建筑构件、贝壳、植物种子等丰富遗物,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尤以宋元为主。

出土的贝壳
捶丸
腰鼓(瓯窑)

温州古港遗址分为瓮城、水门头、江岸码头群三部分,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与现代岸线大致平行;遗址发现的码头、栈道等遗迹亦横向分布;长达380米的江岸码头群,现发现8座码头。码头遗址除1座为北宋斜坡式码头外,多呈台阶式。斜坡式码头依托山脚基岩而建,用块石砌筑而成,呈平缓斜坡状。台阶式码头自江岸向航道伸出,平面呈长方或长条形台阶状,石包土心结构,码头中部填土上垫木板,板上铺平整方砖,砌筑考究。

北宋斜坡式码头
3号码头

官用栈道位于瓮城出城道路北面,桩基由至少7组立柱等距离南北向笔直排列,做工考究。据相关史料记载,栈道附近即馆驿所在。栈道以东还分布干栏式建筑四组。
栈道遗迹
沉船

遗址发现的2艘沉船,其中一艘残存船头及部分船体变形严重。断成南北两段,总残长12.4米,最大残宽4.1米。壳板作鱼鳞状搭接,并楔有铁钉,可见技艺精湛。根据隔舱板残存数量推测,该船全长约20余米,适合近海航行,发掘出来后,已送进博物馆封闭保护,另外一艘还有待挖掘。

出土瓷器
玻璃簪子残件

目前已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专家推断,应该是来自瓯江上、下游各个窑场。绝大多数的瓷片堆积呈现出条带状集中分布的状态,且年代集中于元代,堆积特征鲜明。这些多数没有发现使用痕迹,推测为贸易瓷在运输、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其他窑系有瓯窑褐彩绘瓷、建窑系黑釉瓷(建窑、遇林亭窑、茶洋窑、吉州窑)、青白瓷系(义窑、景德镇窑)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如“姓氏+直”“直”“东”“西”“上”“纲”等。


龙泉青瓷
建盏

码头、瓷器、木船
仿佛再现了千年前
瓯江上船来船往
人声鼎沸、交易繁荣的景象
千年码头是起点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编辑:连佳佳 刘曦

校对:郑凌

责编:潘贤群 张驰

审核:林婷婷

参考资料:

综合央视、浙江新闻、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报道
《温州三十六坊》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 汤章虹
黄超/摄  部分图片由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