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诗之岛、佛之屿,千年孤屿还是忠烈岛、状元岛、风雅岛、离别岛、爱情岛……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你安好 我无恙
江心屿是温州人最深刻的情感记忆。这里不仅是诗之岛、佛之屿、古航标,1600年 的沉淀赋予了孤屿更加深刻的内涵。
无数文人骚客、帝王将相、爱国义士在孤屿留下历史足迹和千古绝唱。在挖掘江心文化中,一个个新标签不断显现。
新年说“新”事!一起来感受江心屿的文化新标签,感悟温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江心屿历来就是温州城市的后花园,城内的官员和士绅文人,时常在江心屿举行雅集,诗酒唱和。
王叔果出自明代温州大士族英桥王氏,其弟叔杲,同族兄弟叔本、叔懋等,都是登高能赋之士。他们常趁春秋佳日,在江心屿登眺游览。
春日诸兄弟集江心
王叔果
芳榭俯中川,登临意豁然。
繁华一水隔,形势九山连。
古树浮江动,清风拂座偏。
谢公遗韵在,春草正堪怜。
更大规模的江心雅集是由王阳明的后人王复礼发起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立夏前一日,这场雅集聚集30位名士,“觞政及茶经而并设,诗筒与韵府以俱陈”。“骚人共唱,数叶两平;韵府各分,诗俱七律”,参与雅集的三十人各拈一韵,各成七律一首。
立夏前一日集江心寺即席分赋
王复礼
长夏初临景物鲜,
轻舟载酒荡朝烟。
寺依孤屿疑无地,
人到中川别有天。
雨霁顿舒千里目,
江流新涨百重泉。
惭予此日追觞咏,
独喜群贤似昔年。
《孤屿志》收录了这场雅集的部分诗作
似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成了到江心举办雅集的理由。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秋,谷诚、林元桂等人到江心屿玩月,林元桂作《江心玩月赋》以记其事,发出“仰挹光华,最宜秋月,近远皆浮,变幻百出,映水兮澄空,照人兮皎洁。”的惊叹。
乾嘉年间的一个重阳节,乐清附贡生郑作朋在江心发起诗会,其《孤屿诗会小引》云:
“江中孤屿,郡北精蓝……况乃时当九日,人拟七贤。一叶扁舟,斜渡横春之浦;千觥浓醅,坐披落帽之风。海阔天空,初听几声旅雁;山高木落,雅宜一阕清歌。接芳筵而尘俗都消,临胜地而江山得助。英英群辈,各握珠玑;碌碌吾才,敢辞曹桧?襟怀共写,体韵不拘。倘同石鼎之联,毋贻金谷之罚。”
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在元军的押解中逃脱,历尽艰辛,一路追寻益王赵昰与广王赵昺的踪迹,于四月八日从海道抵达温州,可惜南宋小朝廷已经南下福建。文天祥在高宗御座前痛哭流涕。面对倾覆在即的大好江山,文天祥高唱“暗度中兴第二碑”的豪迈之音。
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宋文信国公祠
北归宿中川寺
文天祥
万里风霜鬓己丝,
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
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
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
暗度中兴第二碑。
明清交际时期,杨文骢、孙临、钱肃乐、张煌言等抗清将士都曾拜谒江心屿的文信国公祠,他们与文天祥一样,都是为国捐躯的悲壮名将。
南明时,杨文骢在浙南一带募兵抗清,被唐王朱聿键授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又升为浙闽总督。他推荐孙临为兵部职方主事,加监军副使,协助自己驻守仙霞岭。兵败,二人为清军所执,拒降而死。
清兵南下时,钱肃乐和张煌言二人在鄞县号召义兵,辅佐鲁王监国。钱肃乐目睹鲁王政权腐败,恢复无望,忧愤成疾,病故于连江舟中。张煌言更是奔走浙、闽近二十年,被俘后慷慨就义。
过东瓯江心寺和文信公韵
孙临
九鼎微芒系一丝,
孤臣涕出不胜悲。
草生高阁知何主,
板荡中原欲恨谁?
白发无能从冒顿,
黄冠岂是访安期?
乘潮夜泊衣襟湿,
会到天涯堕泪碑。
相传,温州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都曾在江心屿上读书,岛上还有王十朋读过书的遗迹。
绍兴七年(1137),26岁的王十朋由叔父宝印大师介绍,到江心寺借了一方栖身之地备考。江心寺山门的云朝圣联,据说出自王十朋之手。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对联上的楷书字体,为书法篆刻名家方介堪墨宝
现东塔山脚下立有一块“梅溪读书处”的石碑,据传是王十朋当年在东塔院下读书的地方。
江心屿东塔山脚立下“梅溪读书处”的石碑,由曾任江心寺方丈的木鱼大和尚题字
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46岁的王十朋终于高中状元。十七年六赴太学,这条“国考”之路,王十朋走得太艰难了。与王十朋相比,另一位在江心屿上读书的木待问就幸运得多了。
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应礼部试,为省试第一名。恰逢孝宗居丧,按例罢殿试,不亲策进士,故省试第一名的木待问被定为当年的状元。此时木待问年仅23岁,是温州地区最年轻的文状元。
民间流传,王十朋和木待问在岛上读书时,寺院主持就认定他们为“龙种”,颇为看重,以礼相待。
江心屿是名副其实的状元福地,历史上还有多位文状元、武状元相继来此游玩,可谓星光灿烂。
“人物满东瓯。别我江心识俊游。”南宋绍熙四年(1193),51岁的陈亮被宋光宗亲擢为状元。他曾和温州众多才俊在江心屿也有过一场群英之聚。
明正统元年(1436年),温州最后一位文状元周旋被明英宗钦点为状元郎,授职翰林院修撰。周旋住在城区的状元里,现市区信河街一带,和江心屿相距不远。
江心寺
周旋
江心胜景似蓬莱,
占断壶天绝点埃。
不与人间连世界,
却从水上结楼台。
亭亭古塔双峰起,
隐隐晨钟万户开。
昨夜老龙听法去,
满江风浪殷如雷。
武状元王名世是温州历史上唯一一位“武三元”,他不但武艺超群,且博览群书,善诗工书,有一首《江心寺》传世。
江心寺
王名世
中川古寺似扁舟,画栋雕甍水面浮。
龙护法门云拥座,鲸吞塔影月窥楼。
排空雪浪沿青嶂,拔地冰厓障浊流。
却笑萍踪方万里,携尊何日得重游。
江心屿是温州的历史文化地标,承载着一代代温州人的乡愁记忆。
江心屿,孤悬江之中,是进出瓯江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天然的“驿站”。在江心送别友人,似乎成为了古代温州人的传统。江心送别,也成为了江心屿历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陈亮于淳熙年间(1174—1189)曾多次来温州经商,并与永嘉学派诸子切磋学问。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图源网络
中川席上送陈同甫
许及之
眼底男儿隘六区,
似君豪气有谁如。
中原赤子头今白,
天下苍生力未纾。
北阙有书流涕上,
西山无地带经锄。
共谈世事何时了,
劝子加餐返故庐。
许及之这首诗是送陈亮回永康的,饯行时,陈亮与叶适、陈傅良诸人在江心屿欢聚宴饮。但临别之际,他们仍在不停地“共谈世事”,从恢复中原到诣阙上书,通篇都没有“儿女共沾巾”的凄凄切切,而只有忧时志士的苍凉悲慨。
咸丰十年(1860),严紫卿投浙江巡抚王有龄,以通判留浙试用,次年八月奉委赴温州查案。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围杭州,刘拙庵奉命到衢州求援,遂滞留衢、温等地。
同治元年(1862),左宗棠率军入浙,大量擢用在浙候补官员。刘拙庵、严紫卿在这年离开温州,奔赴衢州左宗棠幕下。八月十七日,赵之谦与友人在江心寺举行宴集,为二人饯行。
八月十七夜邀同韵楼尊兄徐映轩严紫卿刘拙庵等游江心
赵之谦
寻秋夜入中川口,
信国祠堂再稽首。
暗潮依旧弄回波,
此日登楼宜作歌。
残碑重向苍苔拭,
有宋孤臣数行墨。
山河非故人事改,
文字能留贞石勒。
群飞远见沤鸟驯,
我辈同有无了因。
钟鼎山林任所适,
难得作者当七人。
赵之谦行书游江心寺诗扇面
三春小姐开声叫,哥把哥来叫一声;闻名温州江心寺,哥妹寺中去游嬉。——高机与吴三春(闽南方言)选段
爱情传说《高机与吴三春》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桎梏,私奔到江心屿情定终身,最后双双殉情的凄美故事,被喻为浙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1979年陈茶花版《高机与吴三春》。孙毅 摄
《高机与吴三春》只是民间传说,是浙南地区的百姓们对美好爱情的寄托。上世纪30年代后期,在江心屿真实上演了一场冲破“旧式婚姻”的爱情佳话。
贺新郎·偕碧霞孤屿谒文信国祠王季思乍举横江楫。依稀见、迎风裙衩,凌波罗袜。劫外何来方丈地,迥与红尘隔绝。容尔我、双双拜谒。南渡兴亡如梦去,峙中流、剩此残碑碣。家国恨,何时歇?海枯石烂情难灭。算人间、君臣儿女,由来一例。夹径松篁交翠影,想象霜筠雪节。更双塔、巍峨相接。各有千秋心事在,对灵祠、未忍匆匆别。指江水,誓同穴。
王季思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专家之一,题中的碧霞是他原配夫人徐宝珠的堂妹。王季思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的第一次婚姻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二人两地分居,有书信往来。但是徐宝珠不识字,王季思每有来信,徐宝珠就叫有师范学历的堂妹徐碧霞读给她听。她给丈夫写信,也让徐碧霞代笔。久而久之,王季思与徐碧霞在通信中萌生爱意。
20世纪30年代后期,王季思与徐碧霞同游江心,携手走进文天祥祠。王季思祭拜为忠而死的文天祥时,想到了他与碧霞的儿女情长。最后,这对情侣以江水为证,发出爱情的坚贞誓言。
编辑:连佳佳 刘曦
部分摄影:王瓅
校对:郑凌
责编:潘贤群 张驰
审核:林婷婷
参考资料:
《诗画江心》陈瑞赞
《江心屿诗词选》陈瑞赞 金丹霞 洪之渊编著
《行随心动王季思》曹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