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梦,写下50多首诗!这位明代温州人称得上是江心屿第一“宣传大使”
江心屿是“诗之岛”。谢灵运写下《登江中孤屿》之后,各地的诗人纷至沓来,江中吟唱,留下上千首诗篇。就作品数量而言,王瓒可以称得上是江心屿的第一诗人,累计写下五十余首诗。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是温州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论科名,他进士及第,是明代永嘉仅次于状元周旋的第二人,人称榜眼王。
论业绩,他撰修国史,侍讲经筵,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
论作品,他有《正教编》《瓯滨集》等传世,与蔡芳合撰的《弘治温州府志》被誉为最特出最详实的一部温州地方志书。
刚正不阿的三朝臣子
芙蓉盛开,给王瓒带来了好运。这年秋天,王瓒中举,第二年进士及第,殿试得一甲二名(榜眼)。
王瓒是弘治、正德、嘉靖三朝臣子,为官长达30年,历任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
王瓒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曾向皇上提出“举直错枉”的奏章,列举“宦官宫妾”之事,暗讽宦官刘瑾。刘瑾是明武宗的近侍宦官,弄权在朝,他不满王瓒对自己的抨击,假传皇帝旨意严加斥责,幸得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的援救,降职为国子司业。后来刘瑾事败被诛,王瓒调任国子监祭酒,随后又擢升为礼部侍郎。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他没有子嗣,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位。这时发生了历时三年之久的“大礼议”政争。
世宗想尊称亲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朝廷宰相杨廷和等人的反对。王瓒不赞成杨廷和等人这种泥古不化的理论和偏激的做法。他的同乡人张璁中进士不久,认为世宗是继统,并非继嗣,即帝位后称自已的父亲为皇考,是理所当然,便上疏请尊兴献王为皇考。
张璁是个官场新人,在当时并没根基。他之所以敢于上书反对,是王瓒在背后大力相助。王瓒不仅支持张璁的看法,还将这个想法向朝中同僚宣传,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却因此遭到了杨廷和等人的猜忌,被贬往南京。
为家乡修编一流府志
王瓒为人忠厚,体悉人情,有口皆碑,《岐海琐谈》中记录了他的一件轶事:
王瓒每逢告假回乡,总要设宴邀请邻里乡亲父老。宴请期间,得知自家楼房妨碍了一位邻居的住所,便立马吩咐家人改建,且拆掉的楼房不再重建。
弘治十六年(1503),温州知府邓淮邀请在家守制的王瓒主持编修府志。王瓒对家乡志籍非常熟悉,而且在此之前有篡修《大明会典》的经验,便欣然接受重任,历时六月完工,共22卷。
明代对全国和地方方志的编修是十分重视的,“永乐十六年六月……诏篡修天下郡县志书”。明代流传至今的方志有近千种,但佳志极少。而王瓒的这部弘治《温州府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记载着温州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变迁,以及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中特别是关于温州历史上的农作物生产记载,以及有关自然灾害,农业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在江心赋诗五十余首
王瓒以善书名于当世,传世著作有《正教编》《瓯滨集》等。他提倡实学,主张“故知必行”的力行说。其《国学六箴》之“致知”“力行”诸箴,主张为学须“务实”而贵“有为”,认为致知之道,“穷理为先”“知必力行”,与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同出一辙。
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尤爱吟诵家乡山水,正德九年,著有《游江心寺诗》一卷,有序云:
王瓒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游金山,写下三十首诗。一日,他梦到自己到江心屿游玩,江心寺的老僧责问他为何替金山写了这么多诗,却忘了家乡的山水。面对老僧的质问,王瓒十分羞愧,醒后将往日为江心写的诗整理并发行,累计有五十余首,称得上是江心屿的忠实粉丝。
“越山”指浙江的山,浙江为古越国之地,故称越。王瓒称越山处处高耸挺拔,独立江心的孤屿更为奇特,为奇中之奇。他巧妙地在尾联回复了江心寺老僧的责问:“江心与金、焦二山难分高下,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还缺少一个妙高台。”
王瓒还在诗中向世人推介江心屿为避暑胜地,“人说南州暖,中川夏似秋”。江心屿林木翠绿茂密,在炎热的酷暑中,撑起一方纳凉天地。
编辑 | 连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审核 | 林婷婷
参考资料:
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