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你总做接盘侠

小声比比的饭爷 炒股拌饭 2019-06-24

每一个典型中产都有过买房的经历,这是多数人人一生最大的投资,有钱的买的轻松,没钱的买的痛苦。

当然了,有人是为住,有人是为炒,不管你是为了炒还是住,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啥时候买?

一直以来,有个特别傻逼的说法,叫做“刚需随便买”,“有钱就赶紧上车”,反正买了是可以住的。

燕郊首先站出来打了脸,燕郊是典型的睡城,隶属河北,因为靠着北京成了暂时没办法上车京楼人群和炒房人群的首选。

最近有篇讲燕郊的文章很火,名字是《一部断供的血泪史——野蛮生长下“腰斩的燕郊”》,详细的描述了燕郊楼市的众生态。

在高涨的楼市大潮里,做了两年中介的小杨投身炒房大潮。刚冲进去的时候还给了点甜头,没几个月,不但甜头没了,连以前汹涌澎湃的购买力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小杨不是运气最差的那个,燕郊很多楼盘从3.5万跌到了1.7万,几乎腰斩。朋友圈还有人晒图,首付不要了,还月供就行。

因为销量的下滑,原来每个月卖20套房的小杨,收入也直线下滑,原来的4万不复存在,为了还4.5万的月供,小杨不得已加入了上午送快递,下午送美团的忙碌工作中。

有时候确实不明白,3.6万到燕郊炒房的,可能是炒房把脑子炒糊了,快四万还买什么燕郊。

炒起来不管不顾,完全凭借情绪判断,4万燕郊还想着翻倍,任何利好在心里自动放大,任何风险看到直接屏蔽。

不光燕郊,全国到最后都一样,无非就是高预期惹的祸。

小杨虽然是地产从业,却是典型的跟风人群

一、

楼市有句名言,上涨无房源,下跌无刚需。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楼市的众生态。

上涨的时候,不但房东惜售,说好的价格,隔天就跳价十万二十万,有的房东还引入了现场竞价机制,让中介一次带来十多个客户,现场集合竞价,价高者得,在现场热烈的气氛里,竞价一次次被抬高,即使这样,很多人还是咬牙下了单。

下跌的时候,门可罗雀,越跌越没人买,一个广州的小伙伴,看中的新盘5万,当时信誓旦旦的和我说,这个楼盘跌15%,砸锅卖铁也入手,二期一开,3.5万,问他你买了么?回复是,你当我傻啊,这时候谁还买房,谁买谁亏钱。

都说刚需没办法,需要就必须买。

不知道你们怎么定义刚需,我对刚需的定义很简单,除了定好酒席扯好证,就等这套房子结婚的勉强算刚需,就没真正的刚需了。

刚需就是需要买房住,需要上车,但是钱不怎么够的人群。

正因为刚需钱少,就更需要选择好买入时点。

过往的楼市,尤其在一线城市,拉长看,每次买入都是对的,这是不错的,但是那是过去总价不太高的时候,现在总价高了,买入价格如何,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毕竟贷款的数字和月供差了太多。

燕郊这种买入半年后跌150万的,真不知道刚需高位买进的什么心态,更别说高杠杆信用贷上车的。

每一轮起伏,刚需面临的同样问题都是,底部时候该不该买,高点时候该不该追,可结果往往是,低迷时候不敢买,快转势时候追进去。

刚需随便买,在楼市低位的时候自然是没问题的,因为需要的首付和现金流那个时候都还没有现在这么庞大。

1999年到2012年间,楼市保持十多年的大牛市,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暴跌过一次以外,中间基本是曲折上行,这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财富高速增长以后把地产作为资金的蓄水池密不可分。

投资客还衍生出一个2n投资的牛逼理论,说楼市需要定投,大概意思就是楼市和股票指数基金一样,长期是向上的。

每年定投两套,只要现金流跟得上就赶紧加仓。据说学会这套理论的都发了大财。

在2012年之前这个理论并没啥大错,因为总价还没有现在那么高,侵占的现金流也没那么厉害。

2012年之前,上海一套两房每个月占用的现金流大概在6000元,两套在12000左右,对很多家庭,这是一个能承受的数字。

到了2017年,因为房价涨幅很大,一套两房月供就到了25000,两套5万,如果你加了高杠杆,去凑信用贷首付贷,这个比例更高。

每个月月供5万,房价不涨,你需要有多少现金流支持。

我是一个典型的投资者,常年在股债楼里面打转。在我看来,只要是炒,所有的交易本质上都一样,有人接盘才能盈利,股票是这样,楼市也是这样,只不过楼多了自住的功能。所以每次买卖的时候,你就要想到谁是接盘侠,谁是韭菜的问题。

每次放松带来的上涨,到最后调控剧烈转向的本质是,接盘侠短期接不动了。

对这批人,我过去有个经典论述:

手里有个几十万,叫着喊着加了大杠杆投资高位接盘买房投资,大呼不能让钱贬值,问银行贷款借钱赚钱,这个观点那时候菜场大妈都知道了,满大街都知道的观点被那个时候一喊,感觉听起来好像刚刚上完传销课做着发财梦。

赚钱要真这么容易该多好,人人都能实现财务自由。

体力劳动赚取报酬,人人可行,以前流水线组装,现在写字楼搬砖,这些人本质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流水线上的组装变成了组装word,ppt,excel。

利用资本赚钱,是高阶的智力活动,怎么可能人人掌握。投资本质上是对社会,政策,行业,产品,人性,交易对手的深刻理解,幸运儿瞎猫逮住耗子当然有,路径依赖下去,最终依然还是要付出代价。

北京的同学都知道北京最严厉的调控在2017年的317,史称317惨案,义无反顾的冲进去的人群从那天开始站岗。

其实这次只是调控加码,真正调控开始是在2016年10月,发觉情绪按不下去,连续加码。

到今天很多房源已经比2016年9月还便宜了。

西城朗琴园,2018年12月初成交一套南北三居,140.25平,成交单价8.05万,成交总价1130万,高楼层/27层,满五。

有小伙伴也做了同样的傻事,2017年3月1200万总价买进,现在市价900左右。按照三成首付计算,他需要付出360万本金,840万贷款,随便找个房贷计算器按一下,基准利率20年,月供5.5万,一年要还60多万。

一边是资产价格缩水,一边是还着高额月供,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20年,一眼望不到头的绝望。

当然,拉长看,人口净流入城市依然会涨,但是这个长是几年呢,三年还是五年,现在的定调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现金流充沛的,自然能等到回本赚钱的那天,高杠杆的只能陪葬了,成本和利息都不允许你等到那天。

况且自住也就罢了,你来高杠杆炒房就是为买了回本的么?

中产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身份不能继承,财富才能。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只会跟着人的屁股后面走,别人炒股,他就炒股,别人炒比特币,跟着炒比特币,别人炒房,就跟着炒房。

每次进来的时点都和中介小杨一样的精准,刚刚吃了点甜头,要加大仓位博个明天的时候,市场转势了。

买楼炒楼的择时最简单不过,决定因素只有两个字,政策!

政策的本质是需求倒推,没什么好坏之分,楼市放松和收紧这个事儿只和库存多少有关,就像人口太多需要计划生育,人口太少需要促进生育一样,并没区别。这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说的很清楚,不明白的可以看看 政策的屠龙刀

顺政策而行就是压庄家赢,逆政策而行,就是压庄家输,对赌调控失败。

对赌这个经济模型在生活里几乎无处不在。有风投和创业者的对赌,赌输的创业者往往丧失了公司的控制权,比如俏江南的张兰。

买楼炒楼的正确方式,就是对赌里面的顺政策,压庄赢。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成数基准利率让你上车,意味着大庄家要开动了。限购限贷提高利率各种政策频出,意味着庄家要关门打狗了。

在对赌这个游戏里,胜利的永远是规则的制定者。

所有的对赌,道理都一样,只不过这次的对手盘是你和国家。

限购和放松的本质是什么,有人曾经讲的清楚

通过三次史无前例的大动员,国家对民力和民意理解达到了大师级水准,就像赛车手理解赛车一样,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狠踩油门,知道群众的极限再哪,知道什么时候要爆缸了必须松开,等发动机冷下来再来一次。

限购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涨更多,如果你能得出限购是因为稀缺不让你买,所以会继续涨,说明你脑子有点问题。

限购真正的意义是保护购房者的购买力!后面价格回调了,让这批购买力再来护盘,你非要限购了去炒楼买楼被套个几年也没办法。

2014年之前也限购,要是能促涨,中间那段全国房价就不会下跌,也不会有2015年中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去库存运动。

2016年起,去库存已经变成了一场运动。

到2017年底,就连三线城市库存都开始去光了。

你要问,去完库存怎么办?自然是新一轮库存周期开启,企业补库存,吃瓜群众存钱,等着下一轮被稀释或者买单啊。当然少数人坐上顺风车也一起吃了肉,不过下一轮启动方式可能不一样,这个我们有机会再说。


二、

每一次去库存尾声都会有场对赌,吃瓜群众在赌什么,赌自己能暴富,赌国家不会不顾百姓死活放任下跌,反正这么多人加杠杆呢,跟着一起加,大家都能赌出个明天。

那么你赌赢了,你赚到钱了,国家能在二手房交易里面得到什么好处?

还有各种推波助澜的金融机构,一层层的加杠杆,首付贷信用贷络绎不绝,不见黄河心不死,他们赌的同样是国家不会弃之不管引发风险,反正是机构的钱,赌赢了大把奖金,赌输了,了不起机构倒闭,自己也没啥影响。

在这个规则制定者占绝对优势的游戏里,有这么轻松就能让你赢嘛。

任何对赌游戏的奥义就在于,成本是由参与者分摊,而不是规则制定者。也就是说,当游戏出现可能的风险时候,就有必要牺牲一部分参与者,保证稳定,以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让游戏能继续健康的进行下去

你觉得自己会比系统稳定重要?

从统计数据看,到2017年4月的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超过美国水平,更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

所以这两年我们看到严厉的去杠杆了,清扫金融机构各种套利,回收流动性,严控房企融资,限购限购,提升基准利率

领导层绝对不允许出现系统风险影响稳定,其实这个道理早就在宏观调控之殇 里讲过了,潘石屹是怎么心有余悸的逃出海南的,只是你看的时候没在意。

很多人的疑惑是,上涨不是大家都在获利嘛,可你见过打麻将四个人都赢钱的么。

一场麻将打到最后,你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这个傻瓜多数是你,当然,输钱的多数也是你。

本质上,去库存是一场债务大转移,把企业和银行部门的债务转移到居民部门身上。这是从我们2015年开始经常听到的,企业部门去杠杆,居民部门加杠杆引申出来的。

2016年到现在,居民部门贷款余额翻番,棚改货币化和去库存最牛逼的是,你以为货币化自己拿到钱了,但钱还没捂热,就马上转个圈还给了开发商和银行,而且掏出去的更多,还锁定了你未来20年的现金流。

2016-2017年的楼市这波暴涨用了多大力气才吹起来呢。

2014-2015年一共7次降准,2015年有过5次降息,限购限贷首付比例信用贷首付贷全线放松,这时候个人加杠杆的逻辑还是对的。

后面2017年开始的二三线城市暴涨,配合的是国开行史无前例货币化改造,从拆房子给房子,到拆房子给钱,拿了钱没地方住的拆迁户迅速买光了市面的库存,拉高了房价

这一切,在三四线去库存完成后戛然而止。高杠杆成为调控重点。

六月,国开行回收了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审批权。

2019年,棚改再次大幅下调目标。

关注一下时间节点,你会发现很有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触发价格上涨和资金推动的钱-----都没了。

资金推动的市场,后面怎么走很难判断么?并不难吧。


三、

这次楼市和过去其实是有点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是啥,是以前虽然有投资客,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以前都是有钱人才加杠杆投资,比如温州炒房团。

这次因为互联网普及,水库,北京大土豆这种网红的推动,大家都开始玩高杠杆游戏,首付贷,抵押贷用到极致的特别多,赌政策放松财务自由嘛。

从过往的历史看,一线城市基本是曲折向上的。拉长看是向上,而中间更多的,是曲折。

这次曲折期可能会更长,原因前面也说过。

以前炒房的都是有钱人,现在炒房的,来了一大批半吊子中产。一个波段峰值的转折点上,加了高杠杆想暴富,赌一个两年暴涨,赌一个富裕的明天。去杠杆的主要对象就是这批人。

正如中产的宿命里讲到的

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每次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就又可以开始积极发展,给你新的动力积极向上。

不爆掉这批高杠杆,低迷期就不会过去,下一轮政策放松带来的上涨就不会来。

温州当年曾经做出了表率。

3年前曾经在朋友圈讲过,2016年史称抢房元年,这是去库存政策决定的,还没到年底,抢房潮就让我一惊。


这个时候的开发商也无比疯狂。土地溢价率一轮轮升高。看到这个溢价率,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拍地的人真的吃太饱了。


所以才有了下面套三年的判断。当然结局不止是套了三年,开发商最后亏本卖掉了这个价格吃进的的地。

很多人喜欢喊北上广永远涨,拉长看自然没有错,但是实操里面这句话有用么?没用!就像人总是会死的一样,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如果你和我的小伙伴一样,在2017年3月买进,至今账面浮亏3成,每个月还要还5.5万的贷款,你这么安慰自己的时候,心里真的不难过么。

这批无头苍蝇一样的楼市买家,特别像金庸小说里我最敬佩的一位大侠----柯镇恶。

最大的特点是瞎。

大概因为视力不太好,不管对方武功多高,不分时间场合都敢上。入市时候是牛市,就像江南七侠当初在自己的嘉兴主场,那是真的牛逼,顺风顺水,指点江山。和楼市大牛市里喊着永远涨的人一样一样的。

到了后面,国家开始调控了,凭着一股猛劲儿加着高杠杆往前冲,剧情变成了,无耻之徒拿命来,一头扎了进去。

扎进去发觉打不过,首付都跌光了,只能装死了,剧情又变成,你要杀就杀,我柯镇恶不怕,反正我徒儿会给我报仇(拉长看总会涨回来)。

大侠的一生,不管自己能力大小,打架没赢过,装逼没输过,头可断,血可流,气场不能丢。


四、

如果你是来投资的,低位,高确定性,重仓三者需要全部满足才是安全入场位,这三点在各种类型的投资里面并无差异,不管楼市还是股市。

自住想买的价格合适,道理也一样。

为什么这三点重要。

低位意味着还没有启动,相对安全。如果投资,还需要考虑总价问题,总价低就容易出手,拉长看涨幅空间大。拿最熟悉的上海说,涨的最多的从来不是翠湖天地,而是宝山的远郊地铁房。翠湖八万时候宝山八千,翠湖12万时候,那边应该是4万。

高确定性就不说了,这个最难把握,考验的是对政策的理解。

重仓是最容易的,前面风险排除掉,后面拼命拿钱买就是了。

如果你经验不足,非要拿掉一个选项,那么该拿掉的是重仓,保证安全。

可惜很多人只学了重仓一项,尤其是水库创立的高杠杆一刀流,经过网络传播以后的玩法更让人叹为观止。

水库开创了一个时代,把世界上最危险的枪(高杠杆),交到了这些从来没经历过衰退期,认为工资和房价只可能永远上涨的年轻人手里。

“五千块去水库学杠杆投资。

五千块买不了吃亏,五千块买不了上当,但是五千块可以买到破产。”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

近两三年很多小白逆政策猛加杠杆,以为找到一条逆袭的捷径。也算率兽食人者反被兽食咯。

投资买楼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要么一次低位买足量等升势。

要么就等回调,在缩量低迷期好好挑,等政策转势放松快速拉升的前夜介入建仓,不要在最热的时候追高,自住同理。

好的买点一般在市场冷却的低迷期或者政策放松转折期。

前者因为买家不多,那时候你可以挑挑拣拣,后者因为即将快速拉升,很多房东还没反应过来,你能捡个便宜。

转势从来都不可能一夜间,任何行情走势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直上直下,都是中间起起伏伏,只要关注高点是不是超过前高,低点是不是低过前低就可以了。

这就是股市最最基本的技术分析,很难么?

转势初期,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找理由,尤其是二三线群众,都说自己那边还没跌,其实还是因为这波涨幅刷新了二三线人民的观念,原来还可以这么涨。

时间拉长,过去二十年的洗礼,涨这个字刻在了每个人脑海里,涨价多好啊,老房东资产翻倍,财务自由,新房东因为涨价,负债也稀释了好多,心理负担瞬间减轻。

刚需买之前痛恨高房价,天天恨不得崩盘,只要买后一上车,比谁都希望涨,毕竟涨能证明自己机智勇敢,还没站山岗。

在大城市没房的回老家过年虽然是垂头丧气的,但开口聊起自己呆的地方房价贼高,8万多一平,看到别人惊叹的目光,心里都有点小小的窃喜。

当初不涨时候吧,说我们交通差、科技企业少、产业分布不好没竞争力,房价一涨,就变成什么城市群核心,未来的产业中枢带,未来的新一线城市,所以房价还得翻倍,这不是和股市6000看10000点一样嘛 。

要知道,房价最终是信贷加购买人群决定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拿出全款,信贷的水停了,限购限售以后购买人群限制了,那就必然降温,只是速度快慢罢了,涨时候一二三四五依次传导,回调时候也是。

最热火朝天的新一线厦门,成都,杭州,早已经全线降温,不是说好新一线还要翻番么?

其实更多城市已经在路上了,没感觉?那过三个月再感受下。

具备初中文化的同学都学过政治经济学吧,谁在前谁在后,看的明白么。不懂政治,再聪明都是小聪明。

巴菲特说,没有人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获得成功,这句话用在楼市尤其恰当。调控时候介入,本质上是和国家对赌,方向都反了。胜利的重要因素,就是你要站在国家一边,让你买时候买,让你卖时候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方向比努力重要,如果一路向北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往北走,是NB;往南走,通常成了SB。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全文吧,去杠杆,加杠杆,都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前行的,从来没有一直加的杠杆,也没有不停在去的杠杆,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在去杠杆的时候下车,这就是恒大许老板当初做的------赌国运

码字不易,如果你觉得写的不错,请多多点赞转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