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一种成熟文字,距今5500年:三皇时代中国已有文字?
2004年,在陕西西安经开区泾渭新城,施工人员用挖土机挖土时,挖出了不少陶器碎片,由此发现了一座上古遗址,因为地处杨官寨,考古学家就将其称为“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属于仰韶庙底沟文化,距今6000年—5500年,由于之前鲜有发现庙底沟时期的遗址,因此杨官寨遗址填补了历史空白。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指出,杨官寨遗址是“面积最大、庙底沟时期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因此,杨官寨遗址又被誉为5500年前的“中国最早城市”,西安城的起源。
该遗址出土遗存极多,史料价值极高,对于研究上古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比如城池布局、陶器制作、文化审美等。但更重要的是,根据陕西出版集团出版的《黄帝功德大典》介绍,该遗址还出土了一些成熟文字,其中四个字清晰可辨(见下图)。
根据《黄帝功德大典》作者刘宏涛介绍,上图为杨官寨遗址出土的残片,四个字的意思为“以戎来戎”。
在上图中,除了第一个字不好辨认之外,其他三个字与今天的汉字差不多,文字非常成熟,如今中学生都可以轻易识别为“戎来戎”。当然,刘宏涛认为第一个异体字,是“以”,姑且信之。
所谓“戎”(见下图,第一个为甲骨文),由进攻的“戈”与防御的“甲”(十字符号代表盔甲)构成,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后被引申为士兵、战争等。因此,“以戎来戎”有点“以战对战”的意思,让人读来热血沸腾,5500年前的古人对待战争极为强硬。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始于距今4700余年,之前是漫长的三皇时代。因此,杨官寨遗址出土的这块残片,无疑证实三皇时代中国已有文字。
问题在于,这四个字极为成熟,5500年前的中国人,能否创造出如此成熟的文字?事实上,无论是文字演化逻辑上,还是考古发现上,都表明当时中国已有能力创造出成熟文字。
按照文字演化规律,中国文字至少经历“原始文字”、“初熟文字”、“成熟文字”三个阶段,但甲骨文出道即成熟,不代表甲骨文之前数千年内一定是“初熟文字”,也可能依然是成熟文字,只是传承到商代时变成了甲骨文,而“初熟文字”的存在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
由于甲骨文的“聿”、“典”等文字,证实商代用毛笔在木简、竹简上记录,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可能长期使用竹简文书。因为竹简木简容易腐朽,导致如今找不到相关文字证据。
因此,就存在这么一种可能:距今5500年前,中国文字已从“初熟”阶段进化为“成熟”,由于主要在竹简上书写,故而如今找不到相关证据,但这种文字实际上代代相传,传到商代时,因为祭祀鬼神的特殊需要,商人将文字刻写在甲骨上,由此才让我们见到。
在考古上,近百年来出土了大量刻画符号,表明距今5500年时,中国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成熟文字。
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刻符(见上图),刻写在龟甲上,刻符的结构、笔顺、线条等与甲骨文的极为相似,一共21个刻符,是不是文字还有争议,但肯定是一种与甲骨文关系紧密的刻符。
从贾湖刻符算起,到杨官寨遗址时代,中间相隔3000余年,而3000年的时间内,完全可能进化出成熟文字。以古埃及、苏美尔来看,他们的刻符进化为较为成熟的文字,都不到2000年。以古埃及、苏美尔文字演化轨迹来看,可能早在距今6000多年时,中国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因而杨官寨遗址完全可能出土成熟文字。
更为重要的是,在贾湖刻符之后2000年内,考古出土了众多上古刻符,其中最为震撼的是安徽双墩遗址刻符(见上图),数量高达630个之多,距今大约7300多年。
双墩刻符不仅被周围多个部落使用,已经“连词成句”,而且还具备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
换言之,虽然双墩刻符是不是文字,如今也有一些争议,但相比贾湖刻符,至少在文字数量上,双墩刻符出现明显的大幅度的进化。在此基础上,杨官寨遗址出现成熟文字,无疑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见,三皇时代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一点都不比古埃及、苏美尔文字出现的晚,代表之一就是杨官寨遗址出土的残片,但遗憾的是如今只有零星的发现,没有较大规模的文字证据出土,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能够发现更多的文字,由此进一步揭开上古时代的神秘面纱。
参考资料:《黄帝功德大典》、《刘宏涛——发现黄帝时代的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