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畏罪潜逃案的启发|新闻实战
辞职离开媒体后,经常坐在家里写东西,这其实不是我理想的写作状态。专业记者,不是作家,记者的写作不是搞文学创作,而是要去新闻现场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之后再来写作。
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到现场去很重要。不去现场,经常会写错或者写不清楚,新闻界过去有很多类似的教训。
2014年8月,时任河南省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失踪”了50多天,从公安部门传出的消息称,郭畏罪潜逃已经被网上通缉。消息传出,媒体云集洛阳。
我赶到洛阳,第一时间去洛阳市政府大楼找到了郭宜品的办公室。虽然失踪50多天,但他的副市长待遇还在。门缝里,塞满了各种文件和报告。我从门缝里抽出一张,居然是洛阳市最新的文件。
他畏罪潜逃一个多月了,洛阳市政府还在按程序给他送文件。若不是在现场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地方官场的程序运转是如此僵化。
没两天,有媒体报道,郭宜品的妻儿早就跑到国外去了。
该媒体引用所谓的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在郭失联后,警方排查了郭的家庭,发现郭的孩子早在国外,其妻也不见踪影。其妻早已通过当地公安的关系,办理了假身份证件,“现在警方还在比对郭宜品的信息,看其是否也办理了假身份证。”
报道一出,几大门户网站首页全部刷屏。这个消息让人觉得郭宜品出逃是精心策划好的,不仅他本人跑了,妻儿也一起跟着跑了。
这家媒体报道的信源很模糊,但报道影响很大。于是,我打听到了郭宜品妻儿的工作单位,决定上门探访看看,她们是不是真的跑了。
郭宜品的妻子,当时是洛阳市政协的一个干部。在洛阳市政协,不管是门口的保安还是她的领导、同事都向我证实:她还在上班,根本不存在逃到国外这种事情。她的领导、洛阳市政协一名官员,详细向我介绍了她的具体职位、每日上班的工作情况。
随后,我去了郭宜品儿子小郭的单位,某家银行。在银行门口,我尝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结果他接了电话,告诉我正在上班。
通电话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小郭自己是记者,只说是他父亲的一个朋友,问问情况。
聊完回酒店的路上,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XX(没有带他的姓,直呼他的名字,电话里为了让他减少戒备心,也是这么直呼他的名字),抱歉,刚才电话因为担心你回避,没有说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其实是记者,但你放心,我不会写你的名字,主要是想证实你是不是其他媒体报道的那样跑出国了。
回到酒店没多久,该银行的领导居然打来了电话。
原来,收到我的短信后,郭宜品的儿子向银行领导报告了有记者采访他这件事,银行很重视,托河南媒体同行找到了我的电话,证实郭子还在该银行上班,但恳请报道的时候不要公开银行的名字。
经过现场的核实,郭宜品的妻子和儿子当时确实都还在洛阳。
弄清楚郭宜品的妻儿是不是还在洛阳,只花了小半天时间,并不是一个难事,但当时有些媒体根本没有求证,把江湖传闻当事实写进了新闻稿里。
这是个小事,写错了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最多是给当事人增加一些困扰,但如果不养成去新闻现场核实信息的习惯,总有一天会犯下大错。
不再是记者,失去了去新闻现场的机会,这几年基本不去写那些太复杂需要去现场求证的事情,但即便是坐在家里写文章,也总是要求信息提供者拿出更多相关的照片、视频、司法文书等书证、物证,不轻信口供,就是怕出错。
有一年,去湖北利川采访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当地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事。采访中发现,对市长出庭应诉这件事,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某些说法完全相反。若不是现场采访细致,只听书记或只听市长说,可能就会出现细节上的失误。虽然这些失误无伤大雅,但职业记者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褚朝新
2020年11月4日初稿、2023年11月4日修订
2020年1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随笔集《我,其实还想进步》,该随笔集收录了近些年在公号里写的二十余万字,记录了个人成长的一些经历,微店里还有少量签名版,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进微店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