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PA第一本应用指南发布!政企数字化转型必看!

RPA应用指南 来也科技 2023-08-03

在全球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具,逐渐被视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备。2020年2月19日,《新智能·新效率,智慧中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指南》(以下简称《RPA应用指南》)正式对外公布。人民日报海外网、36氪、甲子光年、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国内多家媒体代表参与了这场线上发布。



这是国内发布的第一本RPA应用指南,由来也科技与电子政务理事会联合发布,人民日报海外网提供独家战略媒体支持。《RPA应用指南》根据RPA应用的现状和特点共分为七个章节,包括:“寻找推动效率提升的新动能”、“RPA平台应用了解”、“RPA + AI 应用介绍”、“行业应用实践”、“代表性企业案例”、“RPA + AI 人才培养”、“展望:走进智能时代的中国企业”,涵盖了RPA的概念、应用和案例等内容。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是一种预先设定的程序,通过模拟并且增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将基于规则的常规操作自动化。例如读取邮件、对账汇总、检查文件、生成文件和报告等枯燥、重复、标准化的工作,都可以让RPA机器人代为完成。


线上发布会环节,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和新加入来也科技的副总裁翁嘉颀,解答了各大媒体的相关疑问。


 亮 点 :

01来也科技新晋副总裁翁嘉颀媒体首秀,为什么加入来也?02这次疫情对RPA市场的影响是什么?RPA+AI是怎么参与其中的?03如何看待与UiPath、AA以及国内公司的竞争?





以下是精彩问答节选:



Q:

猎云网、北京日报、自媒体王吉伟:来也为什么选择现在发布中国第一本RPA指南?这本指南的发布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对RPA行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A:

汪冠春: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组织正在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但是,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事可以做呢?第一件事情还是业务上云,这是很多巨头科技公司都在捕捉的一个机会。除了业务上云之外,业务流程自动化也是数字化转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RPA就是组织落地业务自动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们发布这本以人工智能产品厂商视角撰写的RPA应用指南,就是希望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能更快地了解RPA,能更早地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劳动力。在这里,我们也想把来也科技的第一手服务实践和洞察输出,为政府,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Q:

创业邦、自媒体王吉伟:2019年被称为是“中国RPA元年”,但RPA在国外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多么新的概念,RPA在中国是否会有大的发展?中国RPA企业的出路是在哪?会不会出现激烈竞争?来也科技如何应对?


A:

汪冠春:其实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IT产业滞后一段时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整个IT产业链本身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最近两三年内看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才真正让企业开始注重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自动化机器人解决方案。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快且投入产出比容易计算的RPA项目,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海外,企业往往是先接受RPA,然后再考虑如何增加AI;而在中国,AI似乎比RPA更早得到普及。比如来也科技基于NLP的技术,几年前就开始做企业级的对话机器人项目,客服机器人、营销机器人、内部问答机器人等。因此,很多企业都会强调,RPA可以如何和AI技术结合,一定意义上,RPA+AI的战略在中国反而更有成功的基础。


说到竞争,我觉得任何蓬勃发展的市场一定会有大量的竞争者存在,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竞争是一件好事情。今天,RPA对于大部分的组织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我们需要跟友商一起来教育这个市场。在这种情况下,RPA厂商们应该抓住大势,根据自身的特长,找准定位,夯实产品力或者服务能力。擅长研发产品的,就把平台型的机器人产品做好;强项在服务上的,那就做好业务流程梳理,做好咨询和实施的工作。


来也科技的定位是做RPA+AI的平台型产品厂商,我们的团队在RPA和AI两个技术方向上都有丰富的经验,一般厂商难以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我们会提供最开放易用安全可靠的产品,以及针对我们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贴身服务去打造生态,提供RPA+AI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来不断推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Q:

主持人:关于RPA+AI这块可以由我们新加入的副总裁翁嘉颀补充一下:


A:

翁嘉颀:大家好,我叫翁嘉颀,最后一个字的发音qi,这个字很少人认识。我做人工智能的时间可能比较早一些,我是从1990年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到现在大概30年左右。很多人很好奇地问,30年前做人工智能大概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个年代,做个神经网络,一次训练可能就需要20天到30天,一年只能训练10次。那个年代语音识别其实也非常的惨烈,准确度大概只有80%左右所以那个年代,大家一听说你在做AI,下句话就会问:你做这个可以吃饭吗?


再后来去做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其实跟语义理解非常相关,输入一段文字,到底意图是什么?它里面的实体有哪些?你要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这种跟那个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就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在2016年2月份的时候,加入了竹间智能,担任CTO。


今年二月份我加入了来也科技,最主要原因是我非常非常看好RPA+AI这个赛道。人机交互领域,苹果的Siri已经做得够好了,但是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跟Siri聊天超过五句话,目前的机器人智商大概只有差不多三岁小朋友的水平。但是呢,机器人可以大幅度减低那种重复性,简单的工作,RPA自动化流程处理再加上AI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落地应用。


我们再来看RPA+AI的例子,比如说电话访谈,因为是语音,必须先把语音用ASR技术转成文本,语音识别以科大讯飞百度这些为代表,这就是一种AI技术,像手写识别、OCR,这也是一种AI技术。AI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RPA的性能。如果说一张表格,其中的文字只能识别打印体,手写的字没办法识别,或者稍微潦草一点的字迹就不认得,那就会变成,3000张表单,100张由机器人识别,2900张还是需要手动来做,这就失去意义了。所以说AI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整个RPA+AI的效能。


除了语音、手写识别,还有真正的语义理解NLP的能力。以疫情信息为例,有人问,您是什么时候回到小区的?一般人回答时不会精确到几年几月几日,如果一个人说上周二,这个时候需要理解上周二是什么时候;有人说是元宵节后的下个礼拜三,这个有没有办法去理解是几月几号?这时,语义理解模块的能力强弱,是否能够把数据处理好,会影响到后面的RPA是否能够应用。


来也科技既有扎实的RPA基础,也有很强的AI自主研发能力,这是一个最强的技术联合。




Q:

主持人:能问您一个小问题吗?您的英文名为什么叫Phantom呢?那不是幽灵的意思吗?


A:

翁嘉颀:我当初读书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在公司,每天都在实验室,你半夜来看我,我在,早上四点来看,也在,礼拜六礼拜天跑来公司看,这个人也在,就跟幽灵一样直接被绑在实验室,绑在公司里面,这就有点类似Phantom,歌剧魅影里那个幽灵永远都在歌剧院里面。




Q:

甲子光年、RPA时评:这次疫情对RPA市场和来也科技的影响是什么?RPA是怎么参与其中的?来也又是如何应对的?


A:

汪冠春:短期来看,疫情期间确实无法做到面对面的客户拜访和项目交付,包括来也科技在内,在新签项目和项目回款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从中长期来看,我倒是觉得这次疫情让更多的组织开启了远程办公,并且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当数字化、在线化都实现的时候,我相信组织会意识到:进一步的提升效率,甚至最大的效率提升,就应该来自于自动化!而这正是RPA+AI的机遇。


我们这次在疫情中为政府提供的社区疫情防控机器人为例,通过外呼机器人和RPA机器人的集成,我们可以把“对小区居民的信息收集,到信息录入”的整个流程全部都自动化,大幅减少人工打电话、手工记录、再手工录入系统等。


另外这次疫情其实也对政府部门提出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让基层一线的信息,更快,高保真地传递到政府的适合部门,第一时间上报给国家级专业机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级信息化系统的割裂仍然存在,这些割裂会导致信息的交接出现隔膜和丢失,如果政府采纳了RPA技术来打通这些割裂的信息系统,那是不是就能够保证信息更快,高保真的传递?




Q:

经济日报:虽然目前RPA仅仅适用于规则明确、高重复性、流程固定的工作场景,“机器人”也并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只是对人工操作的机械模仿。有技术人员认为RPA这种“外挂式操作”远不如直接调用各系统API接口来的直接和简洁,仅仅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前夜的“过渡方案”。您怎么看?


A:

汪冠春:实现自动化的方式有很多,狭义的RPA主要指的是交互界面层面的自动化,今天,即便有越来越多的IT系统会提供接口,但是通过RPA去打通各种系统,这个需求会持续的存在。就拿这次疫情来说,采用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不可能立刻开发出一个针对疫情的业务系统,来满足信息输入、信息收集的需求,而RPA和外呼系统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未来的方向是,会有多元化的自动化技术,RPA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技术事实存在,但同时它会不断的迭代发展。




Q:

RPA中国:我有两个问题,也是我一直以来困惑的地方:

1.目前RPA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真正用到的AI技术部分占总体的多少,怎么看待这个现状与HyperAutomation的概念?


A:

汪冠春:HyperAutomation的概念除了智能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之外,就是RPA+AI了。今天我们确实能强烈感受到,越来越多的RPA项目需要集成AI的能力,统计下来的话,应该有将近1/3吧。RPA和AI结合最紧密的三大方向:第一是文档理解,需要把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变成结构化的信息;第二是智能对话,把对话机器人和RPA机器人进行结合,今天讲的疫情外呼机器人就是一个例子;第三是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去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发现,这个会大幅降低RPA使用的门槛。




Q:

RPA中国:2.怎么看待目前RPA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场景较为单一的问题,如何拓宽RPA在多行业、多场景下的应用,来也科技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A:

汪冠春来也科技一直认为RPA是跨平台跨部门的。如果说业务场景相对单一,那主要是说财税机器人是前期最主要的落地方向,但现在,人力资源、客服、销售、采购、法务,很多其它场景,我们都已经接到了RPA项目的需求。从行业层面,我们也看到银行保险、电信运营商、能源汽车、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拥抱RPA这样一个趋势。来也的思路还是坚定地把平台型产品做到最好,和合作伙伴一起去深度服务各行各业。





Q:

36氪:来也如何看待与UiPath、AA以及国内公司的竞争?


A:

汪冠春: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UiPath、AA、BP都在非常强势地进入中国,但在和国外厂商竞争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来也科技的RPA产品UiBot对中国人使用习惯来说,在易学易用方面其实是超过海外产品的;同时,我们也更符合本地化用户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做了微信、企业微信、钉钉的插件,我们做了硬件密码盒子的解决方案,能够让银行更好地填平数据安全和自动化之间的鸿沟。再比如,一些大客户需要本地化部署的AI模块,比如说OCR模块,这个时候自有的AI能力以及本地化服务团队就变得很重要了。


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央企,国企,还有政府部门,他们需要本地化的软件产品。流程自动化这件事情是会触及核心业务流程和核心数据的,我相信,如果自主可控的国产产品在国际上也能够领先的话,那没有理由不选择自己的产品。




感谢今天出席《RPA应用指南》线上发布会的媒体朋友们:北京日报、北京商报、北京青年报、经济日报、钛媒体、亿欧、猎云、搜狐科技、创业邦、人民日报海外网、蓝鲸财经、界面、机器之心、新智元、RPAPlus、RPA中国、RPA时评、甲子光年、36氪、SegmentFault。后续我们会推出指南的深度解读,请大家持续关注!




 猜 你 还 想 了 解 





想获取《RPA应用指南》的朋友,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询问官网代班商务总监Cora

在看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