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陈含章:自然流露的艺术表现

朱泓谕 湖北文艺 2023-06-28

请点击上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新锐·陈含章


陈含章,字伯雍。1992年生于湖北。202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江宏伟先生,获博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林若熹先生,获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


01

美质之谓,含章不矜


“含,藏也。章,美也。”含章,包藏美质之谓也。陈含章从小便受父母的影响接触传统文化,良好的家庭氛围无疑成为其坚定选择绘画道路的底气。

“小时候受父亲影响接触到中国画,同时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到古典诗词与骈赋,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书画笔墨与文句辞藻之间的性灵趣味,这些经典从方方面面塑造着我的价值与审美取向。”极具底蕴的精神滋养令他对传统充满敬畏与欣喜,而对事物本质的细致观察也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傲骨》,纸本水墨,115 x 55cm,2017年,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有一个画家父亲使陈含章从小就深受中国画的滋养,也较其他同龄人能更早认清未来的专业道路他曾回忆道:“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是第一届美术班,其他同学基本都是学设计,在考前也基本不知道八大美院,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坚定地走中国画的道路因此,我报考的每个美院也只报了中国画专业。

在其考上湖北美院中国画专业之后,父亲的光环不仅是压力,更是鞭策他不断学习的动力。当时湖北美院大一的学生都在基础部学习,尚未接触本专业内容,陈含章在父亲影响下大一便开始了中国画的专业学习,一整年基本上都在宿舍临摹宋人花鸟、山水小品与明清肖像画。受同宿舍书法班同学的影响,他常跟着临帖习书,虽然很累,但更多的是充实的喜悦。

其本科期间的创作基调受父亲陈运权影响较大:既从岭南花鸟画明丽、热烈的典型风格中得到陶养,也从父亲化用岭南典型技法为己所用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发。

“父亲对线稿造型、构图与画面节奏关系的要求非常严格,从高三那年的暑假开始,我就常跟着父亲的研究生一起写生,并一直坚持到本科毕业。因此在读研前,我就已积累一批相对完整的白描稿,为之后读研时期的‘折腾’创造了空间”。

《青玉·素境》,纸本设色,35 x 80cm,2020年,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02

夯基定调,沉潜蓄势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善于学习的学生大多能从老师的体系中提炼出适用于自身创作的营养。除家中长辈,硕士、博士阶段的两位导师也带给陈含章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青玉·疏影》,纸本淡彩,60 x 60cm,2016年

硕士阶段,他在林若熹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构图训练。据陈含章回忆,林老师常带领学生在春节前后去往最原生态的地方,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全封闭式写生,只为让其在全无现代工业文明干扰的情况下进入最纯粹的创作状态。

此外,林老师对前期构图的要求非常严格。构图小稿若未通过,断断不可进行接下来的线稿绘制。陈含章在此阶段进行了近乎严苛的训练,只为“以最恰如其分的绘画语言表达创作的思想与情感”。

“在林老师的教学体系里,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他不仅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时时予以指导,更会在平时教学中分享读书所得。”因此,陈含章不仅在图式处理与色彩构成上取得进步,更真正接触到了理论研究的天地,这使他得以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创作与研究。

《谧境·栖高一片雪》,纸本重彩,100 x 66cm,2016年

有一次,陈含章在临湖写生时看见霞光穿透白雾氤氲于湖面之上,粼粼波光闪耀着乳白色细碎的光晕,不自觉地联想到撞水撞粉的表现方式,并随之创作出《烟云》系列作品。又受战国古玉与青铜器的视觉影响,他分别创作了《青玉》《谧境》系列作品。

相对而言,《青玉》《谧境》这两个系列更多是陈含章对抽象的审美经验进行视觉化的通感表现,而《烟云》系列则是视觉经验天然契合创作技法并以此来进行表现。“这三个系列虽不成规模,但可算是我读研时期在创作上一个小小的起步。”

《烟云·粉妆》,纸本重彩,44 x 32cm,2020年

读博时期,陈含章开始转向对画境和画外之意的关注。其博士生导师江宏伟的画作中常流露出一种虔诚的、无意于世俗利益纷争的绘画境界,“老师常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见识去引导我们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

《花间细语》,纸本重彩,60 x 91cm,2020年


“江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式的因材施教,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与创作偏好来推荐参考书目与作品,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推荐的书目与作品从植物学到波斯细密画,看似天马行空,体现了江老师因人而异指导方针,其核心就是‘专一’:即找到并进入一个真正吸引自己的点,并在对这个点的探索中逐渐打通对艺术的宏观认知。

在读博期间陈含章基本上完成了线形的质的蜕变。“记得有一次去江老师在北京的画室,他用一整个下午示范了一只麻雀的画稿,老师示范时那种专注的状态令我记忆犹新,也倍受感动”。在那之后,陈含章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进行独立写生,在探索了二十几张线稿后,逐渐找到了锤炼自己线稿讲究度的路径。

他在读博期间先后创作了《小涧嬉春》《花间细语》《霞裾云佩》《雪舞》《谷雨》《天香零落》《花影月移》等作品,并“在沉潜的状态中逐渐从线形的考究与色层的熨帖等方面接近了江老师所要求的‘讲究度’。”

《小涧嬉春》,纸本设色,135 x 70cm,2020年


由此,陈含章开始注重对物象本质的把握,光是对百合的描绘,便在造型和色彩协调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和突破。同时,他还追求造型上的意味和美感,在扎实讲究的线形之上进行朴素、本质的表现,作品显现出一种包浆般的温润质感。一种“退隐的力量”油然而生……

陈含章笔下不同样式的百合


03

怡然处之,进退自洽


对于所谓的创作风格,陈含章主张“不设限”,他在进退之间寻找平衡点,以退的方式显示心中向往的可视景象,这与佛家的“无心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不会刻意追求风格,因为它应是自然流露的。当然,我也会研究技法、图式等,但很明确那不是目的。对我而言,创作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创作状态,而不是刻意去迎合或证明什么。

《春和景明》,纸本设色,240 x 124cm,2022年

他的画作以花鸟工笔为主,颇具宋韵。同时,严格考究的构图与柔和静谧的色彩又赋予作品一种介于现实与幻境之间的情调,一切都在为展现物象内在本质与艺术家个人情调服务。

面对如今“标签”成为创作者打入市场的黄金名牌,陈含章认为:“图式、风格应是这个人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追求的标签。我不急于快速通过某一特定风格样式被人们认知,而是更希望画面中自然流露的创作情思能直击哪怕某一两个观赏者的内心深处。因此,我向往的画家与观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伯牙子期式的知音状态。”

《六月搅动清风寒》,纸本设色,42 x 9cm,2020年

同时,作为一名九零后年轻艺术家,陈含章会继续学习,通过时间的积淀与知识的浸润令自己的创作更贴合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

《雪舞》,纸本设色,210 x 90cm,2020年

今年8月26日,陈含章正式成为湖北省美院的任课教师。“今天距我入职正好两个月,我对的职业生涯更多的是一种憧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真的学到东西,也希望他们明白老师不是权威,老师的路径只是艺术创作的众多案例之一。

两个月的教学经历令陈含章更加理解他的父亲与老师,无论对生活、工作还是创作,他都变得更加平和。而这一态度的转变,也必将体现在他笔下创作的构思与意境之中。

学术支持: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上下滑动查看陈含章艺术简历


2022年:

探微图真——2022湖北省高等院校工笔画教学论坛暨创作成果展;

游心·澄怀——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教学与写生邀请展;

“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

“翰墨丹青情,共迎二十大”湖北国际书画摄影艺术展;

2022中日文化交流展;

五月的鲜花——露天美术馆首展;

春华秋实——舒心堂中国画年度邀请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展;


2021年:

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当代艺术大展(繁星奖);

镜堂艺术馆2021中国书画新锐展;

青春志•北京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花开盛夏—华亚艺术基金会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笃行不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优秀寒假作业展;


2019年:

歌唱新时代,描绘新大冶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湖北省(中国画)美术作品展;

曹禺故里•美丽潜江——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

自主空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

艺术百位当代艺术家东亚巡回邀请展;

新维度之物——首届全国艺术百位邀请展;


2018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展(优秀奖);

庭前春早——林若熹教授师生作品展;

第十四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


2017年:

初心映雪——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生习作展;

清韵楠溪——林若熹教授师生作品展;


2015年:

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展(优秀奖);


2014年:

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

马利艺术奖学金(三等奖);


2013年:

发酵——湖北美术学院首届致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汇报交流展。


作   者:朱泓谕图片影像:由受访者陈含章提供
THE END



往期推荐

01

重磅 | 湖北省新文艺群体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工作开始了

02

征稿 | 近期重要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曲艺征稿合集

03

品味丨冯今松:等闲拈出便超然

04

征稿 | 这个初冬,你又发现了哪些「美的瞬间」?

05

独家专访 | 贾代腾飞:将自己的感情和盘托出



请点击下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声     明:本公众号所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均用于公益宣传,如涉及著作权等相关权益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责任编辑:潘   琴、杨媝词技术编辑:曾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