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
白云红荔,天风海涛,作为深圳市的“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拥有“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美誉,主体建筑被评选为“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深圳大学自1983年扎根于深圳湾粤海门,已经见证了深圳40年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芦草变绿坪,荒滩起高楼,蓬勃发展的深圳大学是“深圳速度”的真实写照。值此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深圳大学报》特推出深大建筑专栏,打卡荔园各大建筑群,讲述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故事。
第一期,镜头为你转向朝气蓬勃、处处皆是简约艺术风的粤海校区南区。
南区概况
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南区,原是一片沧海。受益于20世纪90年代的填海造陆工程,深大于2007年获得了20.39公顷的外扩空间,在当年1月22日正式启动了南区的建设。研究人员根据南区东西向长条形的布局,确立了集约、混合、高效、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以简单的颜色机理搭配上“横平竖直”的线条构造,形成了南区简约大气的观感。相较于北区“庄重、严谨的气质”,遵从轴线布局和完整的结构;“年轻”的它更自由灵活,因单体建筑风格变化较大、空间布局打破常规而颇具“艺术感”。
“南校区每栋建筑负责团队不同,不过大多数建筑由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负责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副院长艾志刚教授介绍道。8栋学院楼和教学科研楼首字皆为“致”,致原、致理、致艺、致真、致工、致信、致知、致腾,他们这“一大家子”,就这样依偎在南海之滨。
鸟瞰南区后,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顺时针云游南区八大教学科研楼吧!
[根据提示揭开“面纱”,猜猜这是哪座楼]
言辞雅亮 学艺优深
关键词:“洞窗”设计 连廊
传播学院 艺术学部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艺楼
2016年建成,致艺楼与致真楼、致理楼为组合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63797.22平方米
走过召南桥,映入眼帘的是纯白简约、艺术气质与众不同的致艺楼。其外墙上遍布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洞口,深大师生形象地称它为“洞洞楼”。从正面看“洞洞楼”,其整体由两幢沿外围布置的十层塔楼及向内的三层高裙房组成。其中塔楼供传播学院与艺术学部的师生用于教学实验,含有大量教室;裙房则含有艺术展厅、绘画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电视演播厅、虚拟实验室等特殊功能场所。
致艺楼内部设计
致艺楼外墙的“洞窗”设计是深圳大学乃至深圳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白日,阳光照耀下的洞洞楼呈现出多样的光影美感,吸引了不少师生、校友前来拍照打卡。“洞洞楼”的主创设计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龚维敏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下班后总喜欢到南区的绿道散步,他经常能看见学生抱着一个大相机,给洞窗里摆pose的模特拍照。“这种洞窗设计是比较小众的,看见大家如此喜欢真的令我感到意外,也很感动。”
龚维敏表示,除了加强与光影的联系外,洞窗还有框景功能,沿着室内走廊往外看,每个洞窗都是一幅风景画。洞窗设计不仅应用于外墙,多处室内敞厅及天花板都有洞窗语言的表达。由远及近仰望天花板中的天窗,变化的光影与景框构建多样的内外“空间对话”关系。
镜头下打卡“洞洞楼”
日落时分的致艺楼走廊是2022级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张晓慧看风景的好去处。“有时下课了会比较疲惫,但夕阳映照下的风景特别治愈。”她笑道。
这条走廊是连接召南桥、致艺楼及南区饭堂的连廊组成部分之一。龚维敏团队在设计这条连廊时特别注重空间的渗透与交互,让建筑开放空间与建筑内院互通,形成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龚维敏介绍道:“这是一种‘空间漫步’的想法,人们在多样态的内外空间游走中能获得丰富的时间与空间体验。”
求真务实 探索未知
关键词:方盒 L6 重点实验室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真楼
2016年建成
对于深大学子而言,“致真楼”这个名字相对陌生,常被称为“L6”“致理楼旁边的那栋楼”。
致真楼
这座形如方盒、外墙似网格的高楼是多所研究中心的大本营。譬如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可视化计算研究中心、心理学教学实验中心、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等。
致真楼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流的实验室,置身其中,科研氛围也十分浓厚。科研团队能在会议室内进行“头脑风暴”,也能在镂空开阔的楼梯上进行“思想碰撞”。
致真楼内部空间和实验室
致真楼也不乏人间烟火气。2021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许昌达最喜欢的地方,是致真楼的图书角。提前来到教室的午后,他喜欢待在图书角静静看一本书,享受难得的闲适惬意。
对于可视化计算研究中心的同学来说,中午与三两同伴在致真楼共进热气腾腾的午餐,压力大的时候在白板上涂鸦绘画,周末与实验室的小伙伴一起看电影,都是在致真楼的美好回忆。
早晨6点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22级学生何子祺最喜欢的时刻。那时晨光熹微,一缕阳光透过致真楼的窗户落在实验桌上,绽放出金色的光芒,他便感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追求真理 开拓创新
关键词:黑白灰 上课的地方 拍摄
取景 教务部学籍室 考务室 心理
学院 信息中心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理楼
2016年建成
“简洁、大气、有棱有角”,这是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曾家乐对致理楼外观的第一印象。地图上的致理楼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线条曲折而富有美感,有如一块随机拼凑却极具线条美感的七巧板。致理楼整体同南区建筑群基本风格一致,运用“黑白灰”色调,轮廓硬朗,建筑简约,现代感十足。
致理楼共由三栋建筑(L1、L2和L3)组成,以廊桥将三栋楼连接在一起,楼体内部含有教室、自习室、大平台。每到下午,阳光在窗帘被拉开的一刹浸润教室,又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照亮走廊。走廊内部的墙体上运用了不同深度的灰色,红色的门牌标识点缀其中。灰与深红碰撞出艺术感与理性气息。
不同角度下的致理楼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致理楼上课,上课本身就是属于在致理楼的一段平凡但有意义的回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徐昊说。学术思想在这里碰撞,创新灵感在这里生发,灰色的课桌见证了深大学子自习时的每一分自律与努力。“有时候学得很累,但还好有致理楼一直相伴。”徐昊感慨道。
致理楼楼下 I LOVE SZU 打卡点
“我们之前在致理楼教室拍过宣传文明校园的短片。”曾家乐分享道。在他看来,学习的拼搏、课间的娱乐、课外活动的尝试,不同体验都能融于致理楼的一方课室,点亮属于深大学子的独特经历。曾创作出《深大爱乐之城》等影视作品的壹帧影视协会也喜欢在在致理楼中拍摄作品。
深大学子对致理楼二楼的开放的大平台也情有独钟。“部门经常在这里给同学过生日,班主任也在这里开过班会,这里留下了很多属于我的团体记忆。”曾家乐笑着说。
汲取知识 永攀高峰
关键词:格物致知 高等研究院
脑磁图分析实验室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知楼
200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6438.22平方米
致知楼由两排建筑组成,高低相和、长短相随。灰蓝的窗玻璃、铁栏和白净的墙面构成了学生口中对于建筑整体“朴素”的印象。相比南校区其它建筑,致知楼单体建筑的长度和宽度都较小,加上布局紧凑有致,可谓“工整扎实”。两个楼体一高一矮,错落分布,隔路相望,又给人通彻、延展的空间美感。
致知楼
致知楼内“驻扎”的是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安置于学院内各类实验室的各种高级仪器总能让初来者为之惊叹。位于一楼的全球最先进的脑磁图分析仪实验室,拥有华南地区首台306通道脑磁图分析仪。可助力学校心理、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科研工作。
在高等研究院2021级学生郝欣怡看来:“致知楼实验室最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共享”。譬如,许多实验室的仪器经过简单登记便可借用,部分课题组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共享同一区域,并且没有玻璃板的阻挡。
磁共振成像中心实验室内部
致知楼内还分布了数量充足的会议室、自习室和茶水间,为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尤其是位于二楼精心布置的自习室,暖黄的灯光和整洁的沙发给学生带来了舒适的学习体验。高等研究院2022级学生彭思雨提到,当学习感到劳累时,她会走到自习室外的连廊,吹吹风、看看风景,这样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放松。
致知楼的连廊上下的休息空间
夜晚,致知楼的灯光亮如白昼。楼内,是渴求知识的科研接班人,是沉浸实验的科研老师。在这里,扎根科研是对“致知”二字最好的诠释。
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
关键词:BIM实验室 历史墙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工楼
2012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4289.63平方米
致工楼,外观以黑白色调为主,呈现朴素的方盒结构。2020级物理学专业的郑子彤曾游览过这座“方盒”,她对致工楼外观的第一印象便是“现代简约,像由乐高积木拼接而成”。朴素的外表下,最吸引学生们的其实是功能齐全、设备新奇的内在。
致工楼
走进致工楼,岩土及地下工程科研实验室引人注目。实验室内配备了先进的土力学室内试验装置,包含高压环境加载测试、动态环境三轴加载测试、冻融单轴压缩测试、动态模量测试和真三轴加载测试等模块。对温度场和复杂应力场的覆盖是其主要特色。
“每当我进入力学实验室,看到先进昂贵的实验设备,都想感慨学院科研实力的雄厚。”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1级的罗同学说道,“学院切实地为我们提供了优质、整洁、先进的科研环境。”
岩土及地下工程科研实验室
致工楼的二楼建设有BIM实验室,功能模块的划分与物理空间的分区工整齐全。在硬件方面,BIM实验室集成了高性能服务器集群组、视频演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在系统集成方面,配置了BIM协同工作云平台、虚拟仿真平台、云数据存储平台等,能很好地满足学院的教学与科研需求。
异于“硬核科技风”的设备,在BIM实验室内还会看到整齐的书架、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它们与室外陈设的精致模型,茶水间内歇息聊天的朋友,共同营造出温和舒适的氛围。
忆起初次进入BIM实验室的场景, 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陈同学说:“当初懵懵懂懂的,进来只觉得好玩。现在要毕业了,但我还是舍不得。”
建筑互联网与
BIM实验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学生
进行工程测量实习
令许多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印象深刻的是二楼平台上的历史墙,其中院训最为显眼:夯土筑诚,砺木至臻。这简短的八个字是每一位潜心工程建设的深大土木人坚守一生的信条,它浓缩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39年间昂扬发展的精神力量,也将带领学院稳步迈进未来。
探索本原 追根溯源
关键词:“夹心饼干” 乒乓球桌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原楼
2016年建成,建筑面积为29628平方米
致原楼,藏在致知楼的背后。2022级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刘佳慧会把致原楼的其中一栋楼体比作“夹心饼干”——似乎还是蓝莓味的,因为在她看来整栋楼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下是一样的,然后中间有部分凸出的蓝色玻璃平台”。
从侧面看,致原楼由两栋并排的物理楼、光电楼以及连接二者的蓝色平台组成。对新生刘佳慧来说,这种设计在她要找教室时显得“复杂且易迷路”,但在20级物理学(师范)专业的陈智鑫看来,“这不仅体现了设计的巧思,也给致原楼带来了流动感。”此外,他还认为两栋高楼是物理学的“两座大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具象化身。
致原楼
“北门入口左侧的空间原本是空置的,但在2022年初,那里的玻璃墙被拆了下来,放进了一个巨大装置。原来的空间,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美核聚变联合实验室’。”陈智鑫介绍道。这个巨大装置是“托卡马克”装置,俗称“小太阳”,用作物理实验中模拟核聚变。“这个装置的运作就像把‘太阳’放置其中发生物理反应,我对它特别感兴趣。”陈智鑫笑道。
在二楼,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是陪伴着理工科学生的“老伙计”。2020级物理学专业的郑子彤在这里“泡了很久”。打比赛时,她喜欢与队友在实验中心“头脑风暴”,也喜欢与老师共同探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理。
致原楼实验装置与实验室(上图为“托卡马克”装置,下图为ECR微波等离子体磁控溅射实验室)
向上走到三楼的平台,一处“旧书漂流上岸点”洋溢着温情,这里是学院义工协会向入学新生免费发放教材的地方。“这虽然是一个小角落,但它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义工协会的会长陈智鑫说道。
十楼走廊尽头的“职工小家”对致原楼的师生有独特意义。“在沙发上小憩,感受穿过窗户的阳光和风,特别解压和惬意。”郑子彤说道。
夜幕降临,致原楼似乎也不减活力。刘佳慧投入到辩论队的日常训练中,成员把教室里的桌子摆成八字,唇枪舌剑,掷地有声;2020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陈晓灿开完学生会例会走出教室,和同学往乒乓球桌边一站,又是一片热火朝天。接近晚上10点,刚做完实验的郑子彤从实验室出来,到十四楼小平台放松,目之所及是这个城市璀璨的夜景。
致原楼公共空间与夜景
奋进腾飞 不断超越
关键词:编程 IT 腾班 计算机
与软件学院 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腾楼
2014年建成,建筑面积为56458.6平方米
2014年,一座汇聚了多所科研机构、学院的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基础实验楼在南区最南端落地生根。2019年9月,其正式更名为“致腾楼”。
楼如其名,从校外学府路与白石路的交界处仰望,其构成直角的两排高楼犹如雄鹰腾飞时展开的双翼,具有现代化美感与视觉冲击力。沿着狭长的校区边界线,致腾楼与其它院楼一起塑造了宽敞通透的校园环境。
致腾楼
聚焦于致腾楼内部的实验室,它们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和高等研究院师生的“科研基地”,是无数个赶工夜晚的温床和梦乡。
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马叶笛回忆起第一次在致腾楼上“C语言程序设计”时的场景感慨道,“一个实验室有三个投影,每个座位都配备一台电脑。老师和助教都十分耐心地带领一群编程‘小白’入门。”
对这些实验室印象深刻的还有党博浩,他还记得首次进入超净工作间的经历。“当时我们去了解太赫兹波和毫米波的研究,进入光刻机部分时就需要穿好工作服、做好清洁措施,因为里面有许多高端设备,管理非常严格。本科生能接触到这些高级的实验室,真的大开眼界。”党博浩笑道。
致腾楼像一个不同积木拼成的集合体,还保留了许多缓冲空间,用于栽种植物、布置休息区,是学生们课余活动的“大阳台”。阳台的设计体现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金珊老师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让自然和人和谐共处。
从大阳台正视致腾楼,会发现楼体中间被“挖”出了方正的“大洞”。它像一个镜头,不仅把楼外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照入框内,也把楼内的校园一隅定格在阳光铺满的瞬间。党博浩十分喜欢日落时分的大阳台,每当下午的实验课程结束,他便走来这里晒太阳,享受绿植围绕。马叶笛至今还记得一幅镶嵌在棕红砖墙上的标语,上面写道,“你们来的这一天,天气很好,bug很少。”
致腾楼公共空间
信息更迭 推陈出新
关键词:机器人 金工实习 电子与
信息工程学院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找出并点击这座建筑吧
致信楼
2009年建成,建筑面积为47464.19平方米
午后的阳光温暖澄明,无声地洒落在南区的这一角:一面斜坡的青石砖上裂纹驳杂,显得沉静厚重;草坪上几株白茅在风中微微颤动,旁边是几位学生正在测试实验小车的性能。
沿着斜坡漫步,隐约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与鸟类叽喳的叫声,斜坡的尽头就通向致信楼。致信楼整体像一个有棱有角的“C”字。墙体主体由青灰和浅灰色的砖块严丝合缝地砌成,点缀以砖红色,透露出严谨低调的理工科气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信学院”)与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就共处于致信楼中。
电信学院内部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诸多重点实验室分布其中。用于休憩的桌椅旁摆放着《电子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期刊。
与电信学院相比,机电学院就更具“重工”风范。在机电学院一楼的金工实习基地参与过相关课程的党博浩笑称:“感觉就像个工厂,许多理工科的同学都在这里做过实习车工、钳工、铣工。”他们践行着机电学院外一个状似魔方的雕塑上镌刻的文字:“精工践行,至臻如一”。
致信楼
工程训练中心
"精工践行
至臻如一"
致信楼
电路分析教学实验室
机电学院2020级自动化专业学生陈星宇是深圳大学RobotPilots机器人实验室的成员,这个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的实验室就设在机电学院三楼。实验室内外堆满了各种零件、工具以及还未完成的模型。对此,陈星宇调侃道,“乱起来才有机电的样子。”
在致信楼,你可以看到“刻苦研究读文献,喜大普奔发paper”的对联贴在一处实验室门口,学子们除了日复一日的数据测算、检测实验,还有忙中作乐的调侃与之相伴。致信楼的六楼以上还建有露天小花园,踏上木制的地板,可以观赏往届学子捐赠的罗汉松、杨桃树、榕树、四季桂……在致信楼,低头与精密的仪器为伴,抬头则用目光去丈量透过横梁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这又何尝不是工科学生所传承的浪漫?
致信楼公共空间(滑动以查看更多)
尾声
“咔哒”,镜头关闭,南区八大教学科研楼的影像犹在眼前。云游一轮,你会喜欢“洞洞楼”的浮光掠影、天窗框景,还是致真楼的神秘先进、兼容并蓄?是喜欢致理楼的曲折多变、求索好学之景,还是致知楼朴素透彻、醉心科研之风?是感叹致工楼历史墙上的“夯土筑诚,砺木至臻”,致原楼物理实验的“探索本源,达至真理”,还是欣赏致腾楼干练严肃、似鹰腾飞之势,致信楼沉静厚重、方正大气之形?
以校观城,以楼见情。回首往昔,我们看到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看到深圳大学40年风雨兼程,与深圳一起高歌猛进。时至今日,深圳大学仍在不断迎来听山餐厅、中央图书馆等“新伙伴”,创造更多建筑与人文的“相遇”。
深圳大学的建筑群还有哪些独特风景呢?下一期,让我们在丽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建筑群中寻找答案!
文字 | 姚颍恩 周碾锋 彭家烨 张琪曼 陈子桐 林季宁 黄中信 罗率中 翁晗洺 王星月
图片 | 庞审 何芷莹 夏甄蔓 陈星宇 刘俊辉
排版 | 王星月 黄中信
责编 | 周碾峰
审校 | 楚美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