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次元壁”!当科技与艺术遇上贵金属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贵金属首饰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科学秘密?在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教师向雄志的“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公选课中,学生们可以透过一名大胆跨界、幽默风趣的“工科男”视角,学习到贴合实际生活的常识,在实践中感悟科技与艺术交融之美。

科技与艺术的大胆碰撞


在UOOC慕课平台上,“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课程简介写着:课程将向你展示“诡异”的工科男世界。单刀直入的介绍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也不由得让人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课程描述?


向雄志接触贵金属的契机源于他的大学专业——材料腐蚀防护,其专攻方向为高分子防火涂料。在研究银合金材料时,他发现银合金抗变色特性与腐蚀防护有关,于是开始接触首饰材料,并进行有关材料防腐蚀的研究。

“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慕课课堂

在本科教育中,贵金属研究领域相对空白,“一些老师偏向于宝石研究,一些老师则偏向于公益研究,对贵金属首饰的研究较少。”向雄志说。


就这样,首饰有较深研究的向雄志怀揣着填补空白的愿望,开始与专攻设计领域的吴琼老师(现任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合作。“我们想把这门课做成一门设计和材料跨界的课程。”在向雄志看来,开课的初衷是将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三者进行碰撞,激发新的想法。

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沈光萍之前对贵金属和首饰一无所知,老师以工科的角度,把重点放在贵金属上,让她从另一个视角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谓‘直男看首饰’,可能会更重视它的使用价值,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很少想起这个层面的。”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冯显诺回忆起课程内容时也发出相似感慨。


在开课初期的设想中,向雄志和吴琼会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但设计和材料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大相同,在商量之后,他们决定独立授课,相互理解并尊重对方的领域专长,不强求完全融合。


“首饰的美学与科学有一定的共通性,”向雄志说,“在挖掘科技美学的道路上,我希望能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美。”向雄志始终认为“跨界”才是这门课程的最大亮点,二人在线下实践课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他们组织学生参观的公共实验室由向雄志和艺术设计学的老师共同建设,装修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与画室,而是二者的交融碰撞。

向雄志和艺术设计学老师共同建设的公共实验室

2020级英语师范专业的王颖对参观材料学院实验室印象深刻。“我本以为大家都穿着白大褂,像电视里那样戴口罩露个眼睛,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在大约二十平米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实验设备,上面是许多红红绿绿的矿泉水瓶和透明包装袋,里面就装着实验用的金属材料。


“这是锌,这是银粉,这是银颗粒……”,向雄志通常会向同学们展示各种材料,有时还会展示一些“家传宝物”——上百年的油画、20世纪德国产的圆规等等。

向雄志展示20世纪的德国银圆规



课堂内外的跨界视角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所有年级、各个专业开设的慕课,上课方式与线下课有诸多不同,要打破壁垒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付出。在设计课程时,自称“雄哥”的向雄志希望能以通俗易懂的知识带领同学入门。

向雄志会在课上给学生们讲解自己制作的首饰,比如他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从理工科的角度讲述设计理念、制作材料。他说“这本身也是一门浪漫的艺术”。


除了“使用显微镜”和“检测成分构成”这两个固定环节,每年线下课,向雄志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上一年的课程是抗变色实验,再过两年,向雄志计划做高硬度材料,在见面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和观察不同材料的硬度与大小。

向雄志在线下课上进行实验教学

向雄志认为,要达到“通俗易懂、文理结合”的目标,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材料学本以分析、检测材料为主,而这门课程则是发掘首饰中的材料特点,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否真的防身?”“银针验毒是否真的可行?”……这样的问题都源自对贵金属首饰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同学理解思考。


“我们探索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而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向雄志这样解释开设课程的初心。

“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慕课

比起材料学方面的知识获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形成不同的视角。在向雄志看来,学会从不同视角去看待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尤为重要。“而跨界便是选择的视角之一。从材料学的角度看首饰品,从艺术的角度观察材料,从跨界的视角看问题。”


在同学们看来,这门课程非常独特。其中,老师对《西游记》中紫金钵的深入讨论,更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课堂内容产生疑问,老师便以耐心和专业性在课程的评论区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一答疑解惑。”



理工老师的“反差萌”


许多学生认为向雄志身上充满了“反差萌”。从学术研究看,向雄志是个严谨的“理工男”,始终保持对学科研究的理性思考和对论文的严格要求;从课堂教学看,向雄志又十分风趣幽默,常会开些小玩笑活跃气氛,“老师在线下授课生动灵活,没有架子。”沈光萍笑道。

“贵金属首饰中的科学”线下见面课

授课时,向雄志会考虑初学者实际情况,调整课程难度。“上课前我以为会很难,但没想到都是比较生活化的内容,”王颖说,“课堂上老师不会堆砌陌生的化学原理和公式,而是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贵金属知识。”沈光萍也提到,向雄志曾经给同学们展示家里祖传的德国银圆规,通过德国银(白铜)来引入贵金属材料介绍等课程内容,用实物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白铜的初步认知。


课堂学习丰富了学生们对于首饰的认识。“课堂上学到的对材料的认知,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常识。”经过课程学习,沈光萍在接触首饰时会主动留意首饰的材质,能更专业地区分铂金、黄金、白金等不同材质,对首饰的价值和实用性有了更准确的判断。


向雄志对期末考核有较高的要求。他注重论文撰写的规范性、逻辑性与创新性。要求学生课程论文按标准论文格式规范化写作,分章节展开论述;坚持理科思维,重视语言的规范和科学,注重论文内容的创新性,要求论文不仅仅停留于对课堂内容的复述总结,还要阅读文献进行内容扩展,找到创新性视角开展研究,最后呈现出一篇合格的“理工科论文”。


这样的标准对于一些学习人文社科的同学来说,既是一种特别的挑战,也是一次收获更多理论与技能的机会。2022级外国语学院的肖宁表示,自己在写论文时查阅了许多资料,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比如了解到银的亮度比金和很多合金还高,所以看起来很漂亮,还可以杀菌、防止发炎”。


向雄志将创新精神贯穿到课程安排中。课余时,他会翻看自己以前录制的慕课视频和设置的课后题,反复思考打磨课程的内容,检查自己的表述,淘汰陈旧、错误的内容,不断更新题库,还会去申请经费进行视频补录。向雄志还希望能通过直播的方式带大家去参观珠宝展,用更加新颖且充满互动感的形式,丰富同学们对珠宝的认识。

课堂之外,向雄志满腔热情,倾心教育。他会带领课后依旧抱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对贵金属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他会帮助有志于贵金属首饰研究方的同学做规划和引荐;当有学生找到他,想完成相关的设计、操作时,向雄志总是慷慨回答:“这个没问题,我的实验室对你开放!”

向雄志与学生们进行讨论

向雄志以其严谨的专业背景与风趣幽默、大胆创新的性格,赋予了贵金属课程一种独特的“反差萌”魅力。正如向雄志所言:“学会从跨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往往比单纯地学专业知识更为重要。”通过跨界融合实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解放思维,整合资源,在学业中不断开展探索与创新,走向更高效的学习路径,而这正是教育的初心与追求。


文字|陈向欢 林季宁 刘子凡

图片|黎帝权 朱灿逸 UOOC平台 受访者提供

排版|张琪曼

责编|罗玉霖 林海音 吴雨桐

监制|楚美丽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