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上课“边界”,实现“学有优教”
坐在深圳大学的教室里,与来自深圳各个高校的同学一起畅谈文学;在南方科技大学的讲座上,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或前往深圳技术大学,亲身实践技术类课程……在深圳,去“别人的大学”上课是一件很酷的事。当迈出这一步,体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扩大交友圈子、丰富专业知识触手可及。
2022年11月,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以下简称“X9联盟”)正式启动跨校课程互选计划。自成立以来,X9联盟成员在优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科研协同攻关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来,跨校区选课从最初的西丽湖科教城片区扩展至深圳17所高校,课程共建共享和学分互认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校院所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新模式已初步形成。
01
教育融合,开放共享
上午在隔壁大学享受“串门式学习”,下午闲逛不同学府体验“风土人情”,图书馆、活动室、体育馆与饭堂,手持高校校园卡就能轻松畅游其中……这是深圳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计划启动后,不少跨校上课学子的日常情景。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一直发扬着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教育道路。在深圳特区43年建设中,众多高校及研究院乘着春风在这片热土上扎根,教育资源逐渐成熟,教育生态圈的完善为深圳探索“学分学历互认互通”道路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了持续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路径,自2022年秋季起,X9联盟开始了跨校选课的合作,首批5所高校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立了课程学分互认系统。2023年春季,课程互选覆盖的高校院所从5所扩展到8所,2023年秋季则扩展到17所,教育互通交流的版图进一步拓展。目前,X9联盟共推出了 212门次优质课程,并组织了“X9·青年课”通识讲座课程。讲座由各高校轮流选派院士、教授、学者等授课,并共认学分,吸引了2000余名学生参与。
近两年来,“高校互选课”模式在深圳高校教育中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实现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初步效果。深圳大学作为 X9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积极支持跨校课程互选计划,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自开课以来,深圳大学共推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精品课程多门,热情邀请外校同学参与选课。
在深圳大学推出的课程中,涵盖了文理兼容的课程类型,学生们既可以在“数据模型与决策”学习经典运筹学模型,又能在“纪实与说理”表观点、明真理。同时,课程内容通俗易懂,如“谈判技巧”与“体验建筑”均为导论类课程,旨在进行专业知识引导与简单科普。
“体验建筑”作为深圳大学老牌课程,受到很多外校同学的喜爱。“听老师讲了第一节课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门课”,来自南方科技大学 2021 级自动化专业的高艺萌同学表示被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幽默有趣的教学风格“种草”。
互选课程内容优质,覆盖面广,研究生同样可以享受“选课自由”。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备受欢迎。其中,“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方法”、“环境功能材料”、“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系列讲座”等是热门课程。
来自 2023级深圳大学管理学院MBA创新创业班的洪金龙就在连续两个学期分别选择了清华和北大的课程。洪金龙非常珍惜能够体验不同学校上课体验的机会。作为非全日制学生,为了有足够的时间上课,还与本职公司做了充分的沟通,在每周三上午申请外出上课。“果然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他感叹道,“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激发主观能动性,让成长成为自己的内核。”
02
走进邻校,感受多元
当走进深圳各高校互选课堂,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全新体验。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的“葡萄酒品鉴”课程上,深圳大学2021级本科旅游管理(高尔夫)专业的陈文涵面前摆放着两杯葡萄酒,在教室的灯光下,小半杯酒液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当老师解析两款葡萄酒的知识点后,就到了学生最期待的品酒环节。一大口喝下去,让酒液在口腔中停留八秒钟,感受它的香气、浓度、留香时间;再啜饮一小口,在口腔停留两三秒后咽下,张开嘴低下头,感受唾液流下的速度,唾液流得快,就说明酒的酸度高。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葡萄酒品鉴”课堂
课程设有专门的红酒品鉴室,其中的酒柜和冰箱用于储存各类红酒。陈文涵最喜欢喝的,是来自法国的黑皮诺葡萄酒,他形容其“入口有一种檀香味”。
这堂味蕾上的品鉴课,不仅是气味与文化在舌尖的绝美碰撞,更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很多高尔夫赛事的品牌赞助中,酒类品牌往往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上体验红酒的课程,将有助于我在工作中与赛事品牌方交流。”陈文涵分享道。
在北京大学余珂老师“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方法”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余珂每每躬身附耳倾听的场景让洪金龙印象最为深刻,“余老师总能针对同学的问题,快速、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这门课能够利用“AI+python”做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相比洪金龙所在专业偏向实战的课程目标设立方向更加学术化,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也让跨校选课更加彰显出其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意义。
深圳大学尹连根老师“纪实写作与公共说理”课堂
而在深圳大学的课堂上,南方科技大学学子的身影格外活跃。传播学院的尹连根老师惊讶于“纪实与说理”课堂上有 8 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有位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告诉尹连根,他每次来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上课需要花费30 块钱打车,但乐此不疲。
尹连根认为,理工科恰恰需要表达,学生更应该重视对基础写作的学习。南方科技大学学生的加入,加强了课堂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他们更乐于在思考之后提出问题,我非常喜欢这种‘教学相长’的授课体验。”尹连根说。
这是高艺萌第三次选择深圳大学的课程,前两次分别修读了深圳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概论”和“宪法审查”,当得知粤海校区首次开设高校互选课后,高艺萌向多位深圳大学的朋友了解了课程情况,最终选定了在学生中评价颇高的“体验建筑”。
“在深大上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我可以非常放松。”不必担心作业要如何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不必计算着一节课要回答几次问题以获得表现分,在高艺萌看来,高校互选课让他体验到了回归知识本身的享受感。
深圳大学丽湖校区,三角梅正竞相绽放,走出掩映于大片的紫色、红色花朵下的惟新门,踏上由灰色和暗红色砖石铺就的人行道。一路直行,再穿过一个红绿灯路口,不消十分钟,便抵达了南方科技大学的 6 号门。每隔一周的周五下午,这是深圳大学 2022 级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曹尘钊前去上课的必经之路。
本学期曹尘钊选修了南方科技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II”课程。据该课程的助教老师李卓钊介绍,作为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每次课程会邀请学术界、工业界等专家学者介绍计算机及相关前沿领域最新进展。“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不同讲座主题总能满足部分同学的学习需要。”将这门课选作“高校互选课”,能够有效将系里邀请到的讲师资源与其他高校学生共享。
“我觉得这门课有两个门槛,一是需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储备;二是语言方面,有些老师会全英授课。”曹尘钊说。但他享受这样知识与挑战并存的课堂,作为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学生,他希望通过修读这门课程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考。
第三次授课,来自韩国的 Seungwoo Je教授带来一场“为终极VR体验设计触觉反馈”的全英讲座。在讲到名为“Water play”的VR体验项目时,“User can feel flow of water.”Seungwoo Je一边讲解,一边与大屏幕上展示的视频同步大幅挥动手臂,仿佛真的置身于流动的水中。生动的表演式授课穿插于各类专业名词、科技前沿案例之中,无形中消解了专业知识带给学生的距离感。
南方科技大学大讲座
这并不是曹尘钊第一次体验跨校互选课。“我在进入深大前就看到有消息说要设立学分互认的课程,但在大一上学期也没有见到具体的信息。”直到2023年2月,曹尘钊刚结束一场期末考试,在班级群里看到了跨校选课的消息,“我很激动,很想去看看全深圳甚至全中国最顶尖的学校里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就去报了名。”
在课程列表中,曹尘钊一眼选中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开设的“游戏化思维:从玩家到赢家”,仅30个学生的小班制教学让这门课更像是一场“游戏分享会”,能够自由讨论游戏的理念定位、细节设计、如何吸引到更多玩家的底层逻辑。在同一个学年,曹尘钊还申请参与开设于深圳大学城的X9联盟课。
曹尘钊在“游戏化思维:从玩家到赢家”课堂做汇报
曹尘钊认为,好的大学一定要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只有我们的教育更加开放,我们的高校做到资源共享,学生才能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扩展更开阔的视野。”高艺萌认为跨校互选课对深圳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很多同学在清北,学生把清华和北大的课程共享叫做T-P link,T是清华(Tsinghua University),P是北大(Peking University)。这模式在北京已经很久了,我一直期待深圳高校也能课程共享,现在真的实现了。”
跨校互选课打破了专业、学校间的壁垒,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促进了不同高校学子间的交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 II”课堂上,曹尘钊与现就读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学同学再度成为“大学同学”,他笑称之为“奇妙的相遇”。三个学期在深圳大学上课的经历也让高艺萌收获了来自文学、经济、法学专业的朋友:“跟他们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是狭义上的那种课本知识,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思想上的碰撞。”
03
多方共建,迈步向前
文山湖
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跨校互选课程陆续在深圳各高校落地生根,在这背后离不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高校以及授课教师的不懈努力。
深圳大学教务部老师张钰彬坦言,跨校选课对教务部而言是一次挑战。起初,选择跨校区课程只能通过线下方式进行,这就对教务部与各学院的合作提出了高要求。学院负责通知学生并组织线下选课,而教务部则需要将各学院学生的选课名单汇总上报至选课平台,流程相对繁琐。
然而,现由深圳市政府牵头,课程管理办公室负责的选课系统解决了学生选课难题。如今,学生只需在选课系统上操作即可选择心仪的课程,极大地提升了便捷性。
选课成功后,学生将获得进入其他高校上课的“入场券”。但是,如何管理外校学生进入校园,也成了教务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跨校互选课程开设的第一个学期,外校学生来深圳大学上课只能通过校外访客通道进入学校,“审核的老师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审核几百次学生的进校申请”,张钰彬介绍道。
为此,深圳大学教务部特委托信息中心为校外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学生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进出校园,问题迎刃而解。随着跨校选课模式的逐渐发展,相关措施也正在迭代更新。
如今,从网上(MOOC、B站等)获取知名大学的学习资源已经非常便捷,然而,跨校上课所带来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环境是影响知识摄入的重要因素。个人在独立学习的环境中可能更为专注,但集体学习的氛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举一反三中不断成长。”洪金龙如是说。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曹尘钊不仅能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还有机会参观校园美景、品尝美食。令他更惊喜的是,他可以去使用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中,我真的看到了很多重量级的科研书籍与文献,里面就有我非常需要的资源”。
高艺萌漫步校园所摄
未来,来深圳大学上课的外校学生将获得一张荔园卡。手持荔园卡,深圳高校学生将能体验我校学生的生活。高艺萌对此非常期待。
同样用心准备课堂的还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尹连根老师。“纪实写作与公共说理”是尹连根于2020年的秋季学期开设的院内通识课,连续3年来都备受欢迎,这门课于今年成为面向X9联盟高校学子开放的全校公选课。课程内容包括古文经典、逻辑和写作三个部分。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新增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并做汇报的环节。为此,尹连根购置了多套图书到办公室以便学生借阅,“大学时代是最适合读文学的时候,学生刚好是风花雪月的年纪”。他表示,希望通过课程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写作能力。“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后习得独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最后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尹连根说道。
尹连根老师为学生购置的名著书籍
在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跨校选课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反馈。跨校选课开展两年来,学生跨校区上课的热情超乎张钰彬的想象。深圳信息职业学院距离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超过 30 公里,但仍有学生选择来到深圳大学上课。
同时,深圳大学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技术类课程。“深圳技术大学的‘中医养生学’这门课很受我们学生欢迎,他们甚至愿意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坪山区上课”,张钰彬感慨道,“距离完全不是问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联盟成员可依托各自的办学特色,对相近专业或跨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在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率,还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跨学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升学、就业竞争力。
然而,跨校选课依然存在可改进的空间。据张钰彬介绍,跨校选课的意见反馈流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转达。学生若需要向选课高校反馈意见,需要先向本校教务部反馈意见,再由本校教务部转达选课高校的教务部,最后才能将意见反馈到任课教师处。“我希望选课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直接联系到相关人士。”张钰彬说道。
根据深圳市教育局文件,深圳高校将继续推进“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课程改革,迎合教育融合资源共享的大趋势。“高校教师互聘制度”将成为深圳高校未来新的探索。张钰彬介绍道,“通过这一制度,我们可以将外校的优秀教师聘请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课”。
同时,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据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已经率先进行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否将此模式引进本科阶段也值得探索,“这样既实现资源共享,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深圳也将着力推动 X9 联盟“强强联合、美美与共”,以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深圳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字|陈向欢 陈子桐 王星月 夏甄蔓 朱灿逸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洪婉纯
责编|罗玉霖
监制|楚美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