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的人,最害怕死亡。”|真聊:生命拼图——死亡的终曲

渡过青少年作者 渡过青春号 2022-06-06





本期内容

· 七问认识死亡——生命尽头是什么样的景象?

· 为什么我们会避讳讨论死亡?

· 如果有人想要终结生命,我们该怎么做?

· 我们该如何直面死亡的恐惧或诱惑?


本期嘉宾

瓶子:“渡过”21天线上营负责人

小z:“渡过青春号”社群伙伴

谢竹生:“渡过青春号”社群伙伴


栏目介绍

《真心聊天室》直播间,每周五晚8点上线。点击“阅读原文”可回看直播。

这是一段属于年轻人的真心时间,围绕心理学和当下大家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起人每期邀请不同嘉宾加入,打开心扉、各抒己见。





(正片从第26秒开始,很下饭哦)




嘉宾对话



七问认识死亡


1 你去过墓地吗?

谢竹生

学校组织去过烈士陵园。

 

思雨

农村屋后的农田里就有坟墓,出门就能看到。那时幼年的我很震惊,原来坟墓是可以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的。

 

瓶子

大年初一我去扫墓,外面都乌烟瘴气的,只有公墓是雾蒙蒙的,到那就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上周爬山时经过一片坟山,那个时候没有害怕,也没有平常的恐惧,觉得只是一条路而已。




2 你看到过遗体吗?

小z

我之前在葬礼去过灵堂,但没有看到遗体。


谢竹生

没有,父母不让我去参加那些告别仪式。

 

瓶子

我外婆去世后有道别仪式,但我很小很害怕,闭着眼睛道别。

 

思雨

太姥姥过世的时候全家都守在在床边,她高寿,油枯灯尽的状态已经拖了几天。我当时虽然年纪很小,但知道这样拖着很难受,我希望她可以尽量舒服地离开。她停止呼吸后,难过又如释重负的感觉夹杂在一起。




3 你目睹过别人的死亡吗?

瓶子

听闻死讯的那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该做何反应

 

思雨

随着生命阅历的增加,目睹他人生命消亡是难免的。你是否碰到过一种情况,让你意识到人终有一死?

 

小z

老太太去世的时候,我就想到,我肯定会死掉。

 

谢竹生

印象比较深的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接到一位亲戚去世的消息,言词也比较平淡。我去悼念时就觉得人难免都有这样的归宿。

 

瓶子

小时候外婆去世让我意识到人终有一死,影视剧也会表现那种无人回应的死亡的孤独。

 

思雨

小时候觉得这事离我很远,近些年有同龄人过世了,这对我来说打击更大一点。死亡从一个很遥远的终点变成了一个近在眼前的可能性。




4 你会和家人探讨死亡吗?

谢竹生

我们家忌讳这方面。尤其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一点轻生的冲动,大人更是闭口不谈。我觉得很多家庭都这样。怕家人担心忧虑,我更愿意与陌生人谈论这个话题。

 

瓶子

我父母从来没有主动探讨过这类话题。但我觉得他们很矛盾,一方面他们避免提及,另一方面他们会将精神寄托于宗教。

 

思雨

如果看到类似遗体捐献救人的新闻,我们家会顺便聊几句。前两年我签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当时他们说现在不急,有一点点逃避的意思,但总体比较淡然。




5 在你们的学校里会面开像死亡教育这样的课程吗?

小z

我们学校没有,我觉得很有必要开设可以用讨论的形式。构造自己的世界观是需要探讨来论证你自己的想法到底经不经得起推敲。

 

谢竹生

我也觉得非常有必要,在学校里会时不时接触一些,同龄人或者家庭里的一些死亡,甚至是自己宠物的一些情况,所有的处理都一概而过,真正面对这个的时候,你不知道怎么去化解他。我更希望是有更多讨论性的这样的话题。

 

思雨

我一直觉得比较理想的死亡教育不是授课,而是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理解死亡这件事,小时候父母会说“他去天堂了、他永远的睡着了、或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之类的。”随着认知的变化,先浪漫后科学地解释死亡。

 

我观察到不少孩子会陷入类似虚无主义的陷阱,觉得活着没有意义,长期沉溺其中影响很大。。死亡教育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让我们开始思考生命意义。




6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害怕死亡? 

谢竹生

非常享受现在的人。如果你春风得意,肯定不希望这些美好的状态因为死亡而终止嘛。没有找到生活意义的人也会害怕死亡,自己还没有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就走了。

 

小z

这需要证明死亡是一件令人恐惧的坏事,其次是事情发生的概率。有的时候,人们恐惧的更多是过程。

 

瓶子

背负着责任的人也会害怕死亡,比如母亲。或者年轻人觉得自己还没有经历这些丰富的人生,怎么能去死呢?

 

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一生的人是最害怕死亡的。不管身份财富,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他们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就会弱很多。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家里有讨论过死亡的话题吗? 






关于自杀干预


瓶子

我想问问大家,当有人告诉你他想要自杀,他有自杀自残的迹象,你有什么样的反应,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不应该去做些什么。

 

小z

遇到类似情况,我能做到的只有告诉他这不是一个太好的主意,希望你可以想明白,发一些对他有用的讯息。总会有一种无力感,但是也只能这样。

 

谢竹生

我只能说,这样并不能得到解脱。

 

思雨

身边的小伙伴有这方面的信号时,一定要带百分的真诚去面对,哪怕只是“狼来了”虚惊一场。如果你表现得冷淡怀疑反而有可能激将。我发现很多人都有生的本能,潜意识里希望被阻止,他还是想要活下来。那我们要为他创造这个环境。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可以追问他,让对方倾诉心情。

 

很多时候人们郁积的情绪需要表达发泄。我们在沟通过程中要避免打断和评价,在聊天的过程中对方可以梳理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一次不错的干预。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非常擅长做危机干预,遇到情况先评估对方的自杀风险程度。教授的方案是:


详细询问自杀计划。可以直接问“那你是怎么打算的呢?”

如果对方支支吾吾,并没有一个计划。那高概率这是一个冲动的想法。

如果他已经有了相对详细的计了,那就要加一分警惕心。

如果他已经多多少少有过尝试,那就要加大警惕。

如果他已经开始有计划地道别,那就是更加危险。

如果对方正在进行自杀尝试,就要陪伴看守,及时求助,不要把负担压在自己身上。



我可以想象家长听到孩子要自杀会特别揪心,很难泰然处之。但父母不能表现地过激,否则有可能失去日后沟通的机会。要尽量平和地聊这件事情。抚平内心的焦虑,化成日常的陪伴和观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爱意。





求助平台/方法


思雨

如何获得专业帮助,首选本地精卫中心或者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尝试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配合,也可以尝试“渡过”的陪伴者。

 

“我好想死”这种念头更接近冲动,但自杀冲动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差别很大。我们遇到一个眼下自己无法承受或解决的困境时,死亡的冲动冒出来了,但这个想法从到实施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是我们自己是很难区分二者。

 

瓶子

其实这种轻生的欲望,本身也是情感障碍的一个症状,就像感冒了要打喷嚏一样。得了抑郁症就会有这种强烈的无力和绝望,想终结生命。因为他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剩下的只有痛苦。所以才想一了百了,这是无法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自杀冲动时,尽量先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会提供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

 

有自杀的想法并不罕见,也不奇怪,如果你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反而说明对方信任你。对方需要周围人的支持以及积极的治疗,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死亡时,才会发现过这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我们对它的恐惧和向往都是梦幻泡影。死亡是一场终将到来的节日,我非常喜欢的海桑的一首诗,一并送给大家。


《世界巨大》

世界巨大

我以渺小来爱它

时间悠长

我以短暂来爱它

我急切、滚烫

配得上慢慢活着

也配得上突然死亡







加入我们吧


整理/柴扉

编辑/思雨

排版/钰婷

技术支持/思雨

图片/来源网络&一言APP





↙点“阅读原文”回看节目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