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子烨的央视纪录片拍摄日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TV纪录 Author CCTV纪录



自从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定档消息公布之后

我们在CCTV纪录新媒体平台

收到了许多网友来信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

或是曾经饱受抑郁症的困扰

或是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朋友

还有一直在关注抑郁症的人们


谢谢你们,来信已收到

从你们的留言中

我们收获到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今天我们要和您分享一封信

来自《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第一集中的主人公

她说,这就是她鼓起勇气

面对镜头的原因

↓↓↓



(向上滑动启阅)

致CCTV纪录:

2019年末,北京初雪后的第二天,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笼罩着济济一堂的圆桌,我第一次接触到纪录片拍摄组的导演。


在此之前,我确实没想到“抑郁症、精神疾病”类的题材会被如此大的窗口看到,这个在常人眼中灰色地带的话题,或许几乎没有平台愿意尝试去深入接触。



确诊之前,我的成绩下滑到中下游,情绪开始变得麻木和消极,持续失眠,抵触社交和上学。我开始无法控制自杀念头的浮现,便上网搜索了“抑郁症”的相关症状。


因为意识到周围力量的不重视,我无声地呐喊了两年,终于用医生科学的数据证明了我的异常不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有理有据地倒下了。

 


熬过中考,上高一后我挺不住选择了休学。


对我来说,生病后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意味着我将和学校中的同龄人在这个阶段暂时分道扬镳。



我不排斥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因为自救是我能抓在手里唯一的出路。

 

我想说:不要对病耻感本身有病耻感。它伴随着生病自然产生,本身也会提醒我:我还有上升发展的空间。允许它的存在,比一直希望自己维持着生病前的状态要舒服多了。(当然,如果有过量的心态失衡还是建议要和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聊一聊的)

 


因为喜欢旅游,不久后我接触到了“渡过”互助社群,开始持续参加线下活动,并做了工作人员。


我跟着咨询师学习用打坐、正念调节情绪;和在线下营认识的同伴一起写文章,在公众号建立属于青少年的板块;一个人去不同的城市追星,见五湖四海的朋友……



初冬的北京已经寒风凛冽,我人生中第二次亲眼见到下雪。我听着导演介绍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决定接受采访,参与节目拍摄。

 

一个月后,纪录片导演组去我们线下营实地调研,寻找拍摄的可能性和角度,也了解我在营地工作的日程。但随着疫情爆发,拍摄的进度被迫停滞。



再见到他们已经是8个月以后,正值南方炎热难耐的夏季,数次线上电话交流后,我和拍摄组在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碰面,商讨接下来几天的拍摄计划。


“大夏天吃热锅”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

隔着热气腾腾的锅,交谈之间,先前在我心里竖起的戒备正慢慢降下。


我第一次面对镜头时正在重度抑郁加重期,严重失眠和长期不吃早餐让我的身体状况亮了红灯,暴瘦了二十几斤。


鼓起所有勇气面对镜头讲述这几年的抑郁状态和治疗经历,窥探一贯永无止境的黑夜。



两天后我们即将赴千岛湖拍摄线下营的活动,拍摄之余我同时还要完成线上的工作。

我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佳,没有能说出什么有贡献的话语和分享。好几次导演喊“咔”后,我盯着摄像机,偷偷琢磨他们的脸色,想象着我是否因为头脑混乱、语序不清而浪费拍摄素材。

高强度运转下,想到之后的工作,我陷入疲惫和迷茫。



陪我一起忙碌的还有拍摄组的导演、助理、摄像和声音老师们,赶路途中,他们亲切地和我聊天,我教他们说了几句粤语。

在千岛湖的数天里,我学会了怎么隐藏别在衣服上的麦克风;有幸观摩了他们对镜头角度的把握和处理;采访时提问的引导和技巧。一开始面对镜头我还忍不住用余光偷瞄,后来便放心交给摄像老师“沉浸式发挥”。

 

接连几天都有下雨,拍摄坐热气球的那天一早,老师们还在和开热气球的师傅询问起飞的可能性。



趁着雨停的空档,我们赶到草坪上,巨大的热气球占据了我的整个视野。我从来没有坐过热气球,伴着淡淡的草香和顶上燃烧跃动的火球发出“呲啦”声,我们带着摄像机缓缓升空。


高空中视野很好,我看着渐渐缩小的房屋,潮湿的雾气有了缝隙,露出似玉般的湖泊和远处连绵的山峰。

 


我忽然觉得这是我过得最精彩的夏天。

 

夏天不会褪色。

 

我翻看着一年前这个时候的相册,从确诊至今,四年多的日夜留下了一格格沉默的阴天。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再把内心无论好坏的想法或者变化与任何一个人交流。


后来我遇到了珍贵的人和很好的朋友们,看绚烂的烟花绽放在愿望之上,冲进海边被浪潮打得浑身湿透。



我正在调整睡眠的药物来克服按时吃早饭的困难,逐渐回归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找到重心;体会爱和被爱的勇气。

 

这部跨越了两年的纪录片播出之时,我由衷地感谢项目组给予我的机会,感谢幕前幕后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人,感谢一直在勇敢对抗抑郁症、理解包容这个群体的人们。

 

纪念不会褪色。



(继续下滑,阅读导演手记)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子烨是在张进老师那里调研,我们正在为纪录片的拍摄寻找人物。询问周围谁愿意接受拍摄时,看着他们犹疑的眼神,我反复强调不用有压力,不愿意就是不愿意,没有关系,我们充分理解。一个低低的声音说,我可以。我提醒她在央视节目中露出可能带来的压力,她可以再考虑。


我去广州见了子烨的父母,在实地调研时又相处数天,看着她在人前人后忙碌。


后期剪辑时,从未和她谋面的同事一面看素材一面和我说,这个女孩好让人心疼哦。


是的。


即便抑郁疾病缠身,他们同样善良、坚强,同样希望温暖别人。


——来自导演手记



因为你们的勇敢,

我们无畏前行。

未来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

看绚烂烟花绽放在愿望之上!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更多故事正在路上

期待与您分享



监 制丨张雪梅 杨春果

主 编丨杨畅

责 编丨蔡天然 罗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