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毅 2018-06-01



故事发生在2013年的李跃儿芭学园,一个4岁孩子与艺术老师龙毅之间。


4年过去,这段故事龙毅老师并没有淡忘,而是随着她对孩子、艺术与教育越来越深的理解,越发清晰和珍贵。


本文为连载第二篇。


第一篇里,龙毅老师讲了从与元元初次认识时发生的故事: 这个4岁小孩怎么了,美术老师不想让他来上课?


正式开始美术课之后,元元又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老师是如何判断和帮助他的?


“天使到人间”的艰难之路

——与天使在一起的日子(二)


文:龙毅(芭学园艺术中心教育督导)


上回说到,虽然我有点不希望元元出现在我的美术课上,可是,缘分将我们紧紧地扭在了一起。


那天下课以后,收拾完教室,我火速冲到元元的班级,去找元元的主班老师了解情况。我想知道班级老师与元元的互动情况是怎样的,也想从主班老师那里了解到元元家庭养育的一些情况。


主班老师听说了元元在艺术教室的状态之后,有些吃惊,因为元元在班级的状态还是可以的。虽然他的精细工作能力弱些,但是也能遵守班里的规则,虽然有些时候需要跟他坚持原则。



寻找元元行为背后的原因


主班老师对元元行为差异的分析是,因为艺术教室的环境与班级环境有很大不同,材料比较丰富,工作更开放、自由,加上艺术工作本身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孩子在艺术教室呈现的状态与在班级不一样。


虽然班级里功能区也很丰富,但是因为在班级有固定的流程,孩子们在班级每一天流淌的流程里,已经培养出了节律。而艺术教室是完全开放的,在艺术教室工作的这段时间,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工作,如果愿意,甚至一整节课孩子都可以只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受干扰。所以,孩子们在艺术教室,会呈现出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从那时到现在,孩子们到艺术教室工作的时间都是一个小时,很多孩子都能做到一整节课专注地做一件事。这也是孩子们让我赞叹的地方。



主班老师还告诉我,元元入园的时候已经3岁多,那时候状态不太好,经过近一年的帮助和调整,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元元妈妈一个人带着元元生活,妈妈很想帮助孩子,可是没有找到办法。元元刚入园的时候,会随意地打骂妈妈、对妈妈大声喊叫。妈妈希望元元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所以教了元元很多的知识与道理,发现元元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很焦虑。


妈妈不知道的是,其实那些知识对元元来说太过遥远与艰难,虽然元元学会了一些词语,但是根本不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知识反而阻碍了元元与这个世界的链接。而且,妈妈的焦虑元元完全吸收了,所以元元在入园时表现出来的,就是脾气非常大。


原来如此!我脑海中飘过了元元慢悠悠说英文“蓝色blue、绿色green......”的画面。回想起元元对语言完全屏蔽的样子,似乎找到了原因。


说到元元的工作状态,我的观察是他的发展有些滞后,因为从幼儿发展规律来讲,4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够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元元在绘画方面呈现出来的状态,反应了他完全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他的探索还停留在探索物质层面。前文提到的,甩颜料笔、将摆好的作品弄乱等,这是2岁左右孩子的探索特征。(关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表现,可以参考《关键期关键帮助》,或者《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有详细的描述)


(一个孩子看了芭学园家长戏剧节之后,画的戏剧情节)


之前是不知道元元在班里的情况如何,而现在主班老师的反馈与我的分析一致,我更加确定了要帮助元元成长起工作能力的决心,也更加能够理解元元的这些行为。小小的身体就经历了这些成长的痛,他那幼小的心灵,不知经历着怎样的挣扎呢!



元元开始攻击他人,大声尖叫


元元正式开始我的美术课时,状态与第一次见他又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当我去班里接孩子们到艺术教室上课时,主班老师特意嘱咐我说:“元元最近开始用行为攻击人了,也特别喜欢大声尖叫,你多注意些。”我心里想着,那得多留意一些了,不过元元敢在幼儿园攻击别人了,说明他已经信任了幼儿园,在幼儿园放松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为元元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只有在自己觉得安全的环境里,才会曝露自己自然的情绪。孩子也一样。


这天的课程是色彩课,让孩子们体验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们都觉得很新鲜,投入到体验当中。正当孩子们安静地绘画时,“啊!”一声尖利的叫声划破了教室的寂静。声音又尖又亮,听着让人难受。


元元接连叫了好几声,我发觉元元似乎不是故意的,因为元元的脸上一直没有表情,仿佛发出这样奇怪尖叫的声音不是他一样似的。观察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样的情境有些似曾相识,我想起了《叫我第一名》里的男主角,总是忍不住会像狗一样大叫,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男主是故意捣乱,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我能感受到元元也是类似的情况:不是元元故意要捣乱,不是元元觉得好玩要搞怪搞笑,是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身体内在的能量。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一定比我们听他怪声音的人更痛苦。因为他得与自己做最艰难的斗争。


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元元的内在身体经历了什么,他们已经建构了起了关于工作的一系列好的品质:专注而投入、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元元刚开始叫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什么反应,叫得多了,孩子们就开始自己站出来维护他们的工作氛围了。



元元的大叫引来与群体的冲突


一个孩子说:“元元,请你不要叫了,你都打扰我们的工作了!”

元元接着叫。

“吵死了!~元元你不要叫了!”


这中间,我试图将元元带离工作区,以免其他的孩子没办法工作了。但是元元反应非常激烈,叫得更大声,听着惨烈无比。元元一边叫、嘴里还嚷着:“我不要去准备!我再也不那样了!”一边叫嚷一边使劲往下拽着自己的身体。


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才将元元带离工作区,然后轻轻地告诉他:“你可以在这里小一点儿声音叫。”然后就一直重复这句话,眼神平静地看着他。


元元感受到我对他并没有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不再喊叫了,但是仍然会时不时发出一些怪叫声。我接着告诉他:“元元,你如果想叫就在这里叫,如果你想回去画画了,就自己走回去画就好了。”


安置好元元,我回到工作区看看其他孩子的作画情况。


(孩子在芭学园家长戏剧节之后的画作)


我刚进入绘画区,元元又叫了一声,虽然离绘画区远了些,但还是能听到。这时,一个孩子大声说:


“元元是个傻子!元元老是怪叫!”说完就一阵大笑!不知道孩子这个“傻子”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但是这个叫法一下子吸引了其他的孩子,于是孩子们纷纷跟着叫元元傻子,纷纷大笑起来。


这一刻我很难过,为元元难过,也为其他孩子难过。为元元难过,是因为元元的状况;为其他孩子难过,是因为当同伴经历苦难的时候,他们不是去支持同伴,反而走到了另一面,去嘲笑对方。这不是芭学园要引导的儿童的品质。于是很坚定,我马上出面对孩子们进行引导。



引导孩子们理解、关怀他人


“孩子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们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比如说你们受伤了,或者生病了肚子很疼,你们会叫或者哼哼吗?”孩子们好像没反应过来我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反正,小龙以前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哼哼”,不等孩子回话,我自己回答道。说完就真的哼了两声。


孩子们一听,乐了。然后纷纷分享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经历

“我上回在院子里跑的时候,摔破了膝盖,可疼了,我就哎哟哎哟地哼哼了!”

“我有一次吃坏了肚子,肚子很疼,我还哭鼻子了呢~”

“我有一回不小心割破了手,我也喊哎哟了!”

……


等着孩子们分享完自己的经历,我总结到:“所以,当我们不舒服的时候,我们都会发出一些声音对吧!而且每个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的人是哇哇大哭,有的人是小声哼哼,有的人可能是喊妈妈……”


我看到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柔和了下来。接着说:“假如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旁边笑你,并且说你是傻子,你们愿意吗?你们心里舒服吗?”


“不愿意!”

“我会很难过!”

“我会很伤心的!”


“哦。那现在元元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现在身体里就很不舒服,所以他才会发出那样的叫声,就跟我们哼哼或者哭鼻子一样。现在你们知道了元元其实是不舒服了,你们还会觉得元元是傻子吗?还会觉得元元的叫声很奇怪吗?”

“不奇怪了”

“元元很难受的”

“元元一点儿也不傻!”

……


“那你们还会笑元元吗?”

孩子们一致回应说不会笑了。这时,孩子们的脸完全柔和了下来,他们看向元元的眼神里,少了不耐和嘲弄,多了深情与理解



从此之后,即便元元在教室里叫得再大声,孩子们顶多看一眼元元,然后就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不再觉得元元的行为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


这是我第一次用群体的接纳来帮助元元


帮助孩子很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将他的行为正常化,淡化他们突出的行为,让群体接受他的行为与状态。在这种“正常化”的环境中,孩子自己就慢慢变好了。“正常化”的前提,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元元把颜料吃了

 

那天,元元叫完之后,就回到工作区参与绘画了。过了一会儿,我正在帮助其他的孩子准备颜料呢,一回头,发现元元竟然满嘴的绿色!右手正用拳头抓握着一直排笔,笔端还残留着与元元嘴上一样的颜色!而此时元元正定定地看着笔头上那一丢颜色,那模样不知是在品味嘴中的味道呢,还是在观察


来不及细想,我一把抓住排笔,将笔从元元的手中抽了出来,然后严肃而平静地跟元元说:“元元,颜料是用来画画的,不是用来吃的。现在将嘴巴张开,不要吞。”然后马上叫来班级的配课老师,带元元去卫生间漱口。


元元与老师回来之后,了解到元元并没有吞下颜料,我不禁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另一边也怪罪自己的大意。上课半年多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孩子吃颜料的情况,加上之前我们学习孩子的发展阶段,了解到在口的敏感期的孩子,也就是几个月的孩子,会用嘴来探索物质、探索环境。那时候孩子认识一个新事物的典型特征就是:先放到嘴里啃一啃,然后才会去触摸它、观察它。4岁的孩子早就过了这个阶段了,所以我之前从来没有预想过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状况。看来,与孩子相处,真是一点儿也不能大意呀!



嘴里的颜料洗完了,得归位桌上的一片狼籍。先带着元元整理好了绘画的工具,然后开始带领元元将洒落桌上的颜料擦干净。我跟元元说:“元元,到你背后的那个架子下面的桶里拿一块毛巾过来。”


元元瞪着大眼一动不动。我又说了一遍,元元侧了一下身子,眼睛在教室里扫了一圈,又转过身来看着我,眼里的迷茫与不知所措都流出来了!我猛地醒悟过来,原来元元听不懂这样有双重含义的口头指令。


于是我走到那个桶旁,对元元招手:“元元,请你到我这边来。”元元慢吞吞挪到了我的跟前。我拍着桶的边缘,故意拍出了一些声音,发现元元的视线跟随声音看了过来,我看着元元的眼睛说到:“元元,请你从这里拿出一块毛巾。”


元元依言取了一块。然后我又走回桌子旁,指着他洒出来的颜料,说:“元元,请你将这里的颜料擦干净。”


就这样,我“手把手”地带着元元将桌上的颜料清理干净,并且将毛巾洗干净归位到桶里去了。


没遇上元元打人,倒遇上他吃颜料,也是受惊不小!


(未完待续)


延展阅读

连载第一篇:这个4岁小孩怎么了,美术老师不想让他来上课?

孩子总说“妈妈给我画”,啥原因,怎么引导?

12月·北京 | 中美日幼儿园环境创设【研讨会】

李跃儿芭学园0-12岁一站式教育服务| 2017-2018学年招生信息

做 更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