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4岁小孩怎么了,美术老师不想让他来上课?

2017-11-08 龙毅 李跃儿芭学园


故事发生在2013年的李跃儿芭学园,一个4岁孩子与艺术老师龙毅之间。


4年过去,这段故事龙毅老师并没有淡忘,而是随着她对孩子、艺术与教育越来越深的理解,越发清晰和珍贵。


本文为连载第一篇。


“天使到人间”的艰难之路

——与天使在一起的日子



文:龙毅(芭学园艺术中心教育督导)


(一)自带屏蔽仪的天使


“我带不了元元(化名),你能不能跟元元的爸妈说说,让他们不要给元元报我的美术课?”我哀求地看着元元的主班老师。


“这个我也没有办法呀,我没有理由不让元元参加美术课呀!这样吧,要不你去问大李!大李带孩子经验那么丰富,你问问她!”主班老师积极地给我想办法。


“那还是算了吧!大李肯定会说这是很好的成长自己教育能力的机会,我自己想办法吧……”我垂头丧气地离开,心里却在盘算着,接下来的课程当中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元元尽快融入课程。



为什么我会去恳求主班老师,帮助我拒绝元元上美术课呢?


那还是2013年的事了。那时候,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分园还在七里渠的育荣学校里面(芭学园育荣园),我到芭学园工作才大半年,距离我建设育荣园的美术工作室也就差不多3-4个月的时间。现在看来,因为那时候的自己在各方面都完全是一个新手,经验不足,于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很好地去解决。


回到我与元元初见的那天……


这天上午,我同往常一样早早到达美术教室做准备:打扫卫生、整理美术材料、整理孩子们之前的美术作品,只为了在孩子进入教室之前,营造一个美好的、有准备的艺术工作环境。往往一圈整理下来,就会花掉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那时候孩子们早上9点多开始上课,我通常是7点多就在美术工作室做准备了。


这是当时美术工作室的样子:



9点多钟,孩子们来到美术室。在我的课程引领之后,孩子们立马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唯独元元不一样。



元元一来到艺术室,就“捣乱”


他一到艺术室,就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嘴里咕噜着什么,然后把展示角的作品全部呼啦一下扫到地上,将孩子们之前做好的木头帘子拽下来,或者拿着绘画区的颜料笔在教室里甩来甩去,把颜料甩得到处都是;时不时还会突然大叫一声,把正投入工作的其他孩子惊到,引来孩子们的一片笑声……


所以,班里专门安排了一个老师跟着他,以便及时对他进行引导,以免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工作。好在其他孩子已经成长起了持续而专注工作的能力,虽然元元闹出了不少动静,倒并没怎么影响到其他孩子,只是把陪护他的那位老师忙得够呛。



还好因为之前在班里学习过一段时间,面对元元这看似“捣乱”的行为,我并不恼怒,而能够做到平静地去面对,并且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


起初,我以为元元只是比较淘气,只是在寻求关注而已。以为他出现的这些行为,只是因为他对艺术教室的工作与材料感兴趣,他只是在探索材料、探索环境,只不过他在探索的时候,不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行为罢了。


因为艺术教室材料的摆放与环境陈设,还有工作内容,都与班级大不一样。孩子刚开始到艺术教室,见到这些不同的东西,肯定觉得新鲜,肯定会去尝试。因为不熟悉材料,而掌控不好自己行为、动作的尺度,洒颜料什么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成人在学习一项新技术或者接触一种新材料时,也会因为不熟练而出错,更何况是动作、肌肉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细成熟的孩子呢?所以那时我想着,只要他熟悉了环境,慢慢熟悉了艺术室的工作模式就好了。




于是我瞅着机会去帮元元熟悉艺术室的工作内容。


等到他与班级老师终于处理完了之前的“战场”,我将元元引到陶泥桌前,打算引导元元完成一幅简单的陶泥作品。那时,我心里的算盘是这样打的:等到元元能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就能投入到创造性工作当中,而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探索物质本身属性的初级阶段了



艺术工作与孩子发展的关系


能否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哪怕那个作品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因为孩子经由这个独立工作的过程,发现了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周围的环境


对孩子而言,他们的直观感受就是:我居然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做我想做的东西!一旦孩子与材料的亲密感、自我效能感建立起来,孩子就能进入用材料探索精神的阶段,就能运用这些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内在,而不只是去探索物质本身


所以在帮助孩子投入艺术室的工作时,我通常会带着他们一起去完成一个作品,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决定我介入的程度,然后慢慢放手,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作品。


这时候,孩子们往往非常自豪,会热情地向我、向自己的好朋友还有班级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孩子那洋溢着自豪与兴奋的笑容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在那一刻所收获的能量。那感觉,丝毫不输凯旋的战士们的荣耀!


我就用这个简单的方式帮助了好些孩子,于是也想这样来帮助元元。


那时候,陶泥桌上提供的是彩陶和纸板,孩子们可以用彩陶在纸板上自由创作自己的画面。


一个孩子做的《路边的宝石》


通常,艺术教室都有至少3个功能区,一个色彩绘画区,一个线画区、一个手工区。功能区设置的本意,是为了满足不同特质的孩子,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美术方式来表达和创造。功能区的材料和主题会根据孩子们的节律不定期更换。


为什么选择陶泥区与元元一起工作,也是有我的考虑。因为在陶泥工作中,孩子比较容易看到自己实施影响的结果,也就是孩子比较容易能够体验到控制感,掌控就是安全感与效能感建立的一个前提。孩子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动作:拍、按、捏等,就能创造出不同的形状,达到自己的想法


比如要搓一根长条、要团一个小球等等。相比陶泥,线画或者色彩绘画对孩子来说要掌控就更困难些。所以,对那些刚进入艺术工作室不太会工作的孩子,我通常会选择手工来带领孩子进入。



老师尝试引领元元进入工作


话说回来,我和元元在彩陶桌边坐下后,我取了两套彩陶的材料,元元和我各一套,并且特意将彩陶放在元元视线正中央、触手可及的位置。然后我就开始引领了。


“哇!元元,我发现我们都有4块不一样颜色的陶泥呢,我还有一块大大的纸板。我要用这几块陶泥在我的纸板上搭一个大大的火车站。这样所有想去旅游的火车都可以经过我的火车站啦!也欢迎元元到我的火车站来玩哦!”我边说着边迅速地在自己的板子上搭了2条火车轨道。


这样边说边做,可以用语言与工作本身帮助孩子发现材料与工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被老师的语言吸引,并进而对老师的工作感兴趣,慢慢就会与老师一起合作了,最后就能自己去制作了。


一个女孩做的从高处俯视的《垃圾桶》


元元没有动静。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双手耷拉在身体两侧,双眼定定地望着前方。


难道元元没听见我刚才说的话?


“元元,我的火车站正在建火车轨道呢!我邀请你到我的火车站来参观,你来帮我看看,我的火车轨道修得怎么样?”一边继续邀请元元,一边搭了几条歪斜的轨道。


元元仍然没有回应。火车啊、坦克啊是男孩非常喜欢的主题,在第二步的时候,一般孩子都会参与进来,帮我出主意、一起建设火车站……可是元元仍然像没有听见一般。


就这样来回试了好几遍,元元都没有被我的引领吸引。我拿着两块陶泥,放入元元的手中,将他的手指握起来,捏住陶泥,然后又稍微用点力握住了元元的胳膊,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


“元元,我需要你的帮助,我的火车轨道太长了,我一个人修不好,你用手中的这些陶泥来帮我一起修吧!”说着,将元元拿着陶泥的手举到了他的眼前。


元元的眼睛似乎有了反应,自己用手捏住陶泥了。但仍然是不看我,也不跟随我。于是我将元元手里的成块的陶泥拿了出来,搓成一些陶泥条,再次放到元元手中,告诉他用这些条来帮我搭轨道。边说还边自己搭了一条。


这下元元终于有动作了,他机械地将手中的陶泥条贴在纸板上,甚至贴在桌子上,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陶泥贴在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元元的眼睛根本没有盯着自己手部的动作,而是仍然看着那不知名的远方。


我才终于明白:原来元元“不在这儿”啊!所以无论我怎么引导,元元都不理解这个工作,他发现不了自己的陶泥与我要搭的火车轨道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压根就与这里没有链接!



元元给自己罩了一个大罩子


那就从最基本的链接开始,先来建立一个简单的链接吧。“我需要一个搬运工人来帮我搬运很多铁轨到我的火车站,元元你来帮我吧!”这时,在这个区域工作的其他的孩子纷纷说:


“小龙,我来帮你吧~我可以帮你把站台都修好。”


“谢谢你们愿意帮助我,今天我的火车站的工作就是搬运铁轨,我邀请元元来帮我,等我需要你们帮助的时候再找你们哈。”我说。


孩子们有一点儿悻悻的,但马上就转入自己的工作中了。



元元呢?


接过 50 30202 50 15289 0 0 1854 0 0:00:16 0:00:08 0:00:08 3349我手里的陶泥,还是像之前一样,机械地将左手的陶泥换到右手,然后又用右手将陶泥摁在板子上。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做了很多引导,元元整个就没听见似的,虽然手里在与我进行配合,嘴里却在念叨:


“蓝色,blue,绿色,green……”


念完就笑一笑,惹得其他的孩子也跟着他一起笑。还有的孩子学着元元慢悠悠的样子跟着他一起念起来。自始至终,元元根本就没听见、没看见我做的一切……


到这儿,我才放弃了引领,我发现我根本没办法与元元建立链接!与元元沟通的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我在自言自语,好像元元在自己脑袋上罩了一个大罩子,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了,他根本就不接收外界的任何信息,只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哪怕肢体的接触也唤不回他。(之前握他的手与胳膊他也没什么明显的反应。)


当时,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我内心的感觉,那就是“崩溃!”我怎么与一个无法沟通的孩子一起工作?


于是,当我在美术课的名单上看到元元的名字时,就想着能不能不接收这个孩子?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生命的缘分安排了元元与我的相遇,也注定了将发生一段我不会忘记的经历。且看后续课程中,我与元元的故事。

 

(未完待续)

延展阅读

孩子总说“妈妈给我画”,啥原因,怎么引导?

12月·北京 | 中美日幼儿园环境创设【研讨会】

李跃儿芭学园0-12岁一站式教育服务| 2017-2018学年招生信息

做 更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