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朵朵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跟他爸就带着他旅行,一开始是近郊的山水。一直觉得有山有水的地方才会人杰地灵,但并无刻意,只是我们个人也很喜欢。
那时候我们常常周五晚上到山下,傍晚一家人在山里散步,早上早起带着儿子爬山。
我一直觉得孩子无论多小,他都是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的,灵魂在丰盈茂盛的树林里,在空旷辽阔的土地上,才会恣意地向上生长。
儿子四岁的时候我们开始带他远行。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他去逛天安门,儿子看都不看一眼天安门,一直在关注天安门广场上有个放风筝的老人,手里拖着长长的风筝。儿子坐在马路边看,一直看啊看。我一直微笑着看着他什么都没说。
有朋友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你对孩子太随意了,旅行为什么不多带孩子去那些文化古城,多去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做好攻略,了解当地的文化。
我仔细想了下,这些年,我带孩子去了很多地方,法意瑞、美国、日本、韩国,国内除了西藏青海,基本每个省都有我们的足迹。
每次去,我都没有任何目的,也从不跟孩子讨论意义这样的事情,我们只是走着,感受着,享受着天地的静谧与美好。
所以经常是,游完了这些国家,儿子才开始关注这个国家的人文。我知道应该告诉孩子先做好这个国家的攻略,就像功课的预习一样,但我一直没说。
有时我想,这些经验的获得,都是要靠他自己的实践的,他总有一天自己会发觉再出行时如何做才会获得他想要的。我们推着他走,他又能走多远呢。
儿子所在的A校竞争很激烈,经常2分差十名的名次,每周都有周练考试的排名,每两周都有全校的大排榜。
我觉得在这样的学习气氛里,孩子一直需要调节外界带给他的这种被比较之后的内心的压抑。很多孩子熬夜学到11、12点是常事,甚至有学到1点的。
在这点上,我们给予了儿子最大支持。儿子小学睡觉的时间一直是雷打不动的8点半,到了初中,每天是9点半,从没超过10点。每天基本都是自然醒的六点起床。我告诉他,如果晚上10点前写不完作业,可以不写。
A校的好处是,老师基本不管孩子是否写完作业,每次写不完纠结的反倒是家长。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落后,会拼命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课外的习题什么的。
家长群里到处都是在对作业题,交流如何提高成绩,对那些学霸一片的羡慕赞扬声……那种紧迫亢奋积极焦虑的情绪,弥漫在家长群的空气里。
今年这个“十一”,在A校都在热火朝天做题考试复习功课的时候,我决定带孩子出行,我们请了一天假,加上“十一”的七天,去了趟印度。A校一个要好的家长知道我们要去印度问我,你疯了吗?
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问我。“十一”的7天,对每个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七天,一是要完成作业(量大而且深),二是“十一”之后就要进行期中考试,这个小长假是复习功课的最佳时间。
在这个似乎在培养精英的群体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孩子身上的那种紧绷感,在上午五节下午四节的学校时间,孩子要面对高强度的认真听课,每天回家做作业消化新学的功课,周而复始。
当时我只想到一点,就是我要主动干预孩子这种紧张,这种状态就像一个橡皮筋,它已经尽力拉到最长了,但很多家长还仍然觉得拉的不够,它还可以再长点再长点……
儿子问我,去旅行,那我的作业怎么办。我说,不写了。9月30日,我独自带着儿子,开了8小时的车到北京(去印度要在北京登机)。
出行路上,儿子帮我查地图,看路标,他了解了什么是国道、省道,什么是零公里。他学会了用GPS,学会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辨别东西南北,了解了国内高速公路网……
旅行会让孩子学会很多他所不了解的,同时给予他很多经过实践后获得的一些宝贵经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记得有次在飞机上,儿子身边是个80岁的老人,老人只会法语,但国际航班的空姐又只懂英语,儿子就暂时从当了翻译,用蹩脚的法语解释空姐的英语。
当时儿子觉得特别窘迫,因为他初一才开始学法语,仅仅会个皮毛,很多话翻译不出来。回来路上他跟我说,妈妈,看来我还真的该好好学学法语了,我学了一年,居然简单的翻译都这么费劲。
我乐,说是啊,那我们就好好学吧。儿子的这个感悟让我深深地觉得,我们跟他说100遍你要好好学习法语,远远没有他自己10分钟的亲身感悟更有效果更直接。
这次去印度,儿子在同行的朋友里一直是我们的翻译,包括在机场免税店,他一直陪着我们闲逛,把各类化妆品、香烟、名酒的英文都研究一遍,印度人带着口音的英文让儿子适应了很久,离开印度的时候,他已经能很自如地与当地印度人用英文沟通。
旅行并不需带着任何目的,旅行本身就是意义。
⊙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内容来自李跃儿教育论坛(bbs.liyueer.com),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