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偷东西“该怎么办?
孩子撒谎分许多情况,我们需要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有时从孩子的谎言中可以看到我们所犯的错误和孩子所处的困境。
通过对孩子撒谎内容的判断,来分析我们是该等待孩子成长,还是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还是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
文:李跃儿
当孩子开始广泛地跟人互动时,可能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发现。当孩子发现别人只要没看见就不知道时,会感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给这种行为定性为“偷”。
同时,他们还开始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是不一样的,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我们成人给这种行为定义为“撒谎”。
我们从几个例子来看具体的原因。
一个刚5岁的孩子转来不久,老师发现他非常抗拒上课,一要上课就马上说自己肚子疼。但如果没有让他离开上课的地方,老师会发现实际上他对课程还是很感兴趣。
老师推测可能是以前上课给他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孩子为了逃离痛苦的感受,于是谎称肚子疼,借机逃避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同时,又不能让孩子撒谎得逞。
这一天,午休起来,下午有非常好玩的陶艺课。孩子知道下午有课,但不知道陶艺课是什么,于是就对老师说肚子疼 ,他要回家,并且要求老师给妈妈打电话。
作为老师,即便孩子说肚子疼是在假装,但老师还是需要搞清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
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躺在沙发上,对他说:“你肚子疼,那我们上医院吧。”孩子说:“你让我妈妈来接我,我回家,不用上医院,我回家躺我们家床上,就行了。”老师继续试探,说:“噢,你家的床有治疗作用?如果在床上躺一会,肚子就不疼了?”孩子说:“嗯 ,是的。”老师现在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孩子是在假装肚子疼。
于是,给他妈妈打电话,说:“孩子今天上课的时候又说肚子疼,让你来接他回家,他说只要在自己床上躺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不用上医院,你不用着急。”孩子的妈妈一听就明白了,在电话里跟孩子说:“我现在很忙,只能够下午去接你,在班车站接你回家。”
然后老师跟孩子商量:“老师办公室里没有床,只有沙发,你要不要躺在沙发上试一会儿,看能不能好,这样你就不用回去了。如果你一定要回家,只能回去一个人躺在卧室里。”孩子听了,想了想,说:“那算了,我在这沙发上躺一躺,肚子也能好。”
对这个因为讨厌和恐惧上课而撒谎的孩子,我们要了解:孩子在以前的学校是怎样上课的?孩子去幼儿园时是怎样表现的?
了解之后,我们针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结果这个孩子一步一步被吸引,从在教室门口张望,到趴在门框上听课,再到自己坐在位置上,然后他和老师都忘了他曾经那么害怕上课。
这个孩子的行为,正是一个通过撒谎来逃避困难的案例。孩子是在用撒谎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成人需要帮助孩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使孩子不再担心,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
一个五岁的孩子告诉老师:昨天晚上一架日本人的飞机飞过他们家,扔了两颗炸弹,把他家房子炸坏了。当时老师不能区分这个孩子是要捉弄老师还是在想象,或是仍处在撒谎探索时期。因为5岁的孩子一般撒谎都是故意的,所以老师问:“真的吗?”
“真的,还炸坏了我家的热水器,热水流了一地。”老师惊讶地说:“天哪,要是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这可是一件大事情。你家遭受了这样的灾害,我们去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我要慰问你妈妈。”
老师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是谎言,打电话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需要为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5岁的孩子会很清楚这个验证的结果是什么。
但是这个孩子居然还是说:“好吧,我们去打电话。”拨了两次电话,没接通,可能是他妈妈在忙,老师又再次验证:“日本鬼子真的炸了你家啦?那我们现在就打车过去看看你家吧。”
这时,孩子已经被“逼”到胡同里,于是说:“老师,我是骗你的,你明知道日本鬼子不会炸我家,你还相信。”说着,嘿嘿地笑起来。
老师现在确定他是故意作弄人,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蹲下来,抓住他的两只胳膊,告诉他:“你不可以用谎言捉弄别人,你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家真的被炸,我会很难受。作为你的好朋友,老师非常爱你,你这样来捉弄老师,老师会很伤心。”最后老师拥抱他,说:“谢谢你,告诉我真相,老师还是爱你的。”
有时候,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一定程度,用捉弄对方来检验友谊,表达感情。但孩子们还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哪些已经超越了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这时,成人的责任是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这时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有一个孩子告诉老师:我今天在路上见到一辆黄色的车翻了,有一个司机叔叔从车里爬出来,脸黄黄的。
老师知道那天那条路上根本没翻车,但是这个4岁的孩子说得很好,形容很准确,他甚至可以说出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后脸色是黄黄的。老师就故作惊讶地问:“噢,是真的吗,那个车翻倒了以后,司机叔叔的头破了,还流血了?”
老师采用这样的提示来验证这件事是孩子创造出来的,还是真的发生了。如果孩子把老师提供的细节说成是自己看到的,那么这个故事大多是假的。
老师继续问:“那个司机叔叔是不是头破了,还流血了呢?”孩子听到后,马上接着说:“他的头都破了,从这边流出了一道红红的血。”孩子边说边用手比画。
老师听后没有揭穿他,这是为了给他一个撒谎时间,让他发现别人的心智和他自己的是不一样的,孩子需要得到这个验证。
当一个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有可能是从故事或者其他人那里听来了这样的事情,并加以想象,但不知道要对听来的故事和想象的内容加以说明,于是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还有可能是孩子转述这个故事时,为了更可信一些,把听到的或者想象的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既想陈述这个故事,又想探索别人是否能觉察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任何人也说不准确。
但无论如何,当孩子这样讲述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只需耐心听孩子的叙述,不管他们的叙述多么不着边际,也不要去评价孩子的叙述内容 ,只要说“原来是这样”“噢,我知道了”。
同时也不能因为判断出孩子是在撒谎,而直接指出并严重地警告孩子以后不可以撒谎,成人对孩子的指责可能会使孩子注意到撒谎这件事。
孩子撒谎时大人怎么做
当孩子撒谎时,成人要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当孩子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要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回去,并向别人道歉。这时,父母需要平静耐心,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或使用情绪,更不必焦虑。恐惧和焦虑以及不良的情绪只会促使孩子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谎,使这个自然发展的行为成为孩子身上的坏习惯。
因为成人的指责批评刺激了孩子对撒谎的注意,所以孩子就会将智慧用到撒谎上,来练习撒谎的能力。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撒谎成为一种习惯,将很难纠正。
在撒谎探索期间,我们既要“忽视”孩子的谎言,又要让孩子发现他的谎言是不成立的。但在建构期(探索期之后),成人却要注意,每一次都要尽可能让孩子的谎言不成功,如果哪次又让孩子钻了空子,撒谎成功了,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又会连续不断的撒谎。
孩子撒谎分许多情况,我们需要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有时从孩子的谎言中可以看到我们所犯的错误和孩子所处的困境。通过对孩子撒谎内容的判断来分析我们是该等待孩子成长,还是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还是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
关于“偷东西”和“撒谎”,一位妈妈的分享
文:桃子
听大李老师在讲座里分享,孩子在探索人与人关系的两个典型表现,是基于如下心理发展历程:
此前:以为自己做任何事情别人都知道
现在:发现有时自己做的事情别人不知道
于是开始探索这其中的秘密,主要表现为偷东西和说谎。
我虽然之前知道孩子这个阶段偷东西和说谎都是孩子正常发展阶段必经的过程,但听到大李老师的诠释,还是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好玩吧,哈哈!知道了这背后的技术原因,大家应该对孩子偷东西和说谎更能包容和理解了吧^^ 但是呢,包容归包容,理解归理解,大人们还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的。
表现方式一:偷东西
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1. 一味不管:孩子从中尝到甜头后,会养成惯性,变成惯偷
2. 太严厉管教,打骂责罚:孩子要么是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要么会转入地下偷窃,技术更高超,成长为真正的小偷
3. 讲大道理
正确的处理方式:
先让孩子成功偷几次小东西(如2~3次)
然后再出现情况时,平静地跟孩子描述你看到的事实,并请孩子(或跟他一起)把别人的东西送还。每次都要坚持一定送还,如果能当天就送还(不管多晚)会更好,一般这样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重要性了,知道未经同意别人的东西不能轻易拿。过程中不需要跟孩子讲任何的大道理。
表现方式二:撒谎
大李老师对孩子撒谎的解释,也是觉得特别好玩的:人能轻松活着,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些事别人不知道,如果我们内心里想的一点一滴别人都能知道,那我们活着得多么痛苦啊。所以真的不必事事都戳穿孩子,要求孩子在你面前做一个透明人。
这么一说,我猛然想到:真的呀!我们的内心每天不知道要闪过多少念头,一天的念头中又不知道有多少是不诚实不光明不道德又自私又贪婪的……我们在无数的念头中选择说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语言让他人听见,我们允许自己真实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对于孩子的点滴谎言都不能接受呢?
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学会像成人那样隐藏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把心里想的都表现出来罢了,我们就不用让孩子活得那么辛苦了吧!
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1. 一味不管:孩子从中尝到甜头后,会养成惯性,撒谎变成习惯
2. 太严厉管教,打骂责罚:孩子要么是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要么会更加练习撒谎的技巧,技术更高超,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之网中无法脱离
3. 讲大道理
正确的处理方式:
先让孩子的小谎成功几次
后面遇到状况时跟孩子平静地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我发现……是这样的……”,同时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述,不管他们叙述的内容多么不着边际,倾听的时候不要去评价孩子所描述的内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前面写过的“唤醒”,个人理解:这个时候给孩子讲太多的大道理,给孩子说明偷东西或者撒谎的不道德,其实就是唤醒!孩子本来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偷”或“撒谎”,他们只是在发展的正常阶段探索新发现罢了,成人却要强加给他们这个标签,反而会让他们更想探索“偷”或“撒谎”的意义以及成人对此的反应。
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只是让孩子明白:未经同意别人的东西不能轻易拿;不真实的描述别人不会相信。孩子明白这些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让他们耗费那么多心力,去思考“偷”和“撒谎”这样的对他们年龄而言无法理解的字眼呢。
延展阅读: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