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芭学园
其他
重阳节,想起一位老人
文/海鸥今天是重阳节,我老家这边各个村子都在开展九九重阳节活动,给七十岁或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米面粮油等礼品。我在医院里,我妈的病床边,想起一位老人。回来老家山村里住的这段时间,听我妈说起村里老人们的生活。我妈年近七十。她的同龄人,或比她还年长的老人们,能自己做饭吃、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就是很好的状况了。老人们常说:“不给儿女添麻烦”。其中一位老人,我妈多次说起。她不是我们村的人,是在我们村租了一个院子住。她一个人怎么来我们村租院子住呢?是她儿子给租的。儿子儿媳生活在临近的一个村子。儿子是招亲到了儿媳家,老伴去世后,这位老人跟着儿子去到儿媳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岳母和这位老人时常发生矛盾,岳母不同意她继续跟他们在一个家里生活,儿子就想了办法,在离得不远的我们村给母亲租了一个院子,让母亲搬来这里住。这样,儿子来看母亲也方便。我妈之所以多次说起她,是因为敬佩她70多岁了,每天还工作。一年挣两千块钱。她的工作是“穿花”,穿这种塑料花:每一朵花的花瓣、花蕊、花萼、花茎,每一束花的枝叶,都是用手组装起来的:这种好看的花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它有很多花瓣,是一层一层组装起来的:这位老人每天早晨就起来工作,坐在那里,一工作就是半天。下午继续工作到傍晚。我跟着我妈去看她那天是傍晚,屋子里已经暗了,她还在这样一层层组装花瓣,娴熟地把一层花瓣穿在模具针上,紧接着装上白色和绿色的那个小组件把这层花瓣固定,然后再装下一层花瓣。我说,你不要一直坐着,坐一会儿就起来走动走动,活动一下。她手上继续忙活着,说“起来,我起来”,可是只是说,并没有真的站起来活动一下。手边的材料用完了,她才站起来,拿新的材料。我忍不住感叹,这工作太辛苦了,费眼睛费脖子费腰。她说,还有手,戳得疼。我说,不要一天工作太长时间,这么辛苦,还是身体要紧。她说,还能干就干点,人老了,又干不了别的。我说,一年到头每天这么连着做花,给的钱实在不多。她说,嗨,人家都是这样,你不干有人干。又说,她认识的一位眼睛看不见的老人也在做这个工作,做的是更简单的一个环节。这些是她穿好的花,给她配送材料的人隔几天来一次,取走她做好的花,给她送新的材料。我和我妈要回家了,她站起来送我们。在大门口的门厅那里,我看到她做饭用的烧火灶,旁边挨墙堆着几摞柴。看得出,她做饭是烧柴火。出了大门,房子外面的空地里,她种了菜,胡萝卜,茄子,葱,丝瓜,白菜:房子后面是田地,一层层田地上去不远处就是山。我们往田地里走了走,这位老人顺手捡了几根细碎的小树枝,拿回去就是柴。回家后,看到我家大门口堆的一堆核桃壳,我跟我妈说,咱家不烧火,把这堆核桃壳给那个大娘送去,让她烧柴用吧。我妈说好。我俩用袋子和筐子,把核桃壳给装了起来。●
其他
被老师凶,那滋味的确不好受
家长问:老师,最近我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希望请您解答疑惑。孩子上大班后,已经第三周总是不肯上学了,说是老师凶她一个人。(从小班开始一直是这个老师,上学期休产假,这学期回来)我们也跟老师沟通了,因为大班要求会严格一些,孩子确实也不愿意听到提醒催促的话语,求表扬求关注的表现。孩子总借口说肚子痛,去医院看过都没事。上周有一天还硬塞入学校,我也很难受。但是在学校又玩得挺开心。我知道,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我知道她明显用肚子痛各种原因为借口不去上学。我知道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不舒服了。也考虑是不是因为去年家里有了二胎宝宝她在求关注?分析各种原因。但总是这样逃避不去学校是不好的,可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小芭答:你好。孩子说肚子痛,你已经确定了是借口。你说孩子在学校又玩得挺开心,这说明她的幼儿园和班级还是不错的。孩子不肯上学,跟你说“老师凶她一个人”,想出肚子痛的借口,这首先不是在请你同意她不上学,而是在用行为、态度和语言向你倾诉她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我们作为大人,即使已经三四十岁了,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会难受,也会想回避?也会想退回安全温暖舒适的家里(如果自己的家是温暖的)?当孩子不肯上学、跟你说老师凶她一个人时,孩子需要的回应,可能不是“不上学怎么行”,也不是“不想去上学那就在家吧”,而是——“老师凶你一个人,你当时一定很难受吧”。“被老师凶,那种滋味的确不好受。”“如果是妈妈被老师凶,可能也会想到上学就觉得肚子疼的。”这些是共情的话语。孩子现在大班,也就是五六岁了,你还可以跟她这么说:【谢谢你跟妈妈说这些情况。每天去上学是需要很多力量的,妈妈可以做点什么给你补充一点力量呢?让妈妈想一想。你也想一想啊。妈妈想到了两种办法:1.每天到了幼儿园门口说再见的时候,妈妈亲一下你的手掌心。你白天在幼儿园需要妈妈给你支持时,你就亲亲手掌心。2.每次老师凶你时,你就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给老师一点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妈妈有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同学,她现在是老师,妈妈听她说起过,老师凶学生,往往是当时有点着急,或者太累了。所以,老师凶你时,不是你不好,是老师需要帮助了。】就是说,先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她的理解,然后做出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困难的具体行动,让孩子看到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困难。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感受、情绪、困难,首先需要的是被理解,被看见。这种“他人理解我并且和我站在一起”的感受,就足以让人生出面对困难的内心力量。▼至于你说孩子是不是因为家里有了二胎宝宝所以求关注,这是有可能的,这也没什么不对。小宝宝那么弱小又那么可爱,必定会吸引大人们的更多关注和照料。你能够想到这一层,就说明你并没有忽略老大,至少在心里没有。可以每天安排一点时间,哪怕10分钟,专心跟老大待一待。10分钟一起洗澡。10分钟一起散个步。10分钟什么也不干只是坐着聊聊天。都行。▼最后一点。你跟老师沟通过,老师的反馈是升入大班后要求变严格了。你说,对孩子来说,适应大班的新规则新要求,是不是需要一些时间呢?目前这个情况,有可能是阶段性的。再过一个月,几周,自然地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你来问小芭是2周半之前,中间隔了国庆假期,不知道现在你家老大上学的情况有怎样的变化?●
其他
九道河,瞌睡果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国庆假期前,芭学园的秋季远足。世界上最有趣的路,是跟孩子们一起走的路,因为其间充满故事、想象力和好奇心。小霞老师在芭学园已经跟孩子们一起远足了十五年,这一次,她依然捕捉得到这一切。文/刘治霞(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主班老师)一座山就是一方天地,芭学园今年的秋季远足,去的地方是九道河。难怪它叫九道河到达目的地,首先穿过一道桥,孩子们站在桥上,听着流水声,看着河水流过一道道堤坝形成白色水流的小瀑布。眼尖的孩子看着一道道堤坝便数着一道两道三道……旁边孩子心领神会说道:难怪叫九道河,它一定有九个瀑布。接下来行走的路线正好是沿河而下,孩子们继续数着七道八道九道。我也加入数数行列,并暗自庆幸,河流啊,你是为我们准备的吗,数到第九道真的是最后一道堤坝。于是孩子们认为自己数对了数,还有了惊人的发现——九道河名字的由来。老师心里经常有不为孩子所知的小秘密,它是不是因为那九道湾才叫九道河和有九个瀑布而叫九道河又有什么关系呢。将错就错,孩子们心满意足。秋天的山那么美,河水流声那么动听。不知道什么缘故,人们见了水就要往里面扔石头,这是一大乐趣。成人如此,孩子怎会袖手旁观,看着一块块石头扔进水里,仿佛是最初的征服自然的力量在涌动。把美留在记忆里,也留在画纸上,在这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纪里,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握着画笔,涂涂画画。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艺术”,只有随心所欲的表达。画笔表达着、记录着他这一刻的感受,记录着他跟自然的对话,记录着他想把当下看到想到的东西也分享给晚上见面的爸爸妈妈。记录着记录着,有一天他会画出怎样的画呢,也许已经是艺术了。瞌睡果在此地北京的山里到了秋天就有一种灌木上长着红果子,果子很小,是由绿慢慢变黄再变红的,采下来插到花瓶也很好看,尤其放在远离城市的民宿或者茶艺室里更加贴合野趣的味道。孩子们看到后纷纷采摘,一边摘着一边犹如发现新大陆般惊喜地喊着“瞌睡果、瞌睡果”。一个圣诞节期待圣诞老人乘着雪橇给自己送礼物的孩子,有没有看到圣诞老人亲自送礼物一点也不影响孩子拿到礼物时那神圣的感恩之心。相信是最美好的。这是孩子的发现,故事里三只小猪吃的瞌睡果在山里被自己发现了,“真实”和故事有了巧妙的碰撞,这些不被说破的巧合让孩子乘着梦飞翔。大山里硕果累累,高高的树上挂着橙黄的柿子、红红的枣子。丰收季节的喜悦不应只是可望不可及,吃到超市买的各种果子固然很幸福,可怎比自己摘的呢。老师爬到墙上用树枝打落枣子,每掉落一个枣子,孩子们赶紧抢拾,有的孩子手里抓了好几个枣子,有的孩子到处寻找,有的孩子在为每次能够打落枣子而欢呼。有没有拾到枣子并不打紧,他们各有各的快乐。孩子们或把枣子费劲地装进裤兜里,或是一起放在篮子里,等洗一洗一起分享。一路走一路收获,还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沿着灌木蜿蜒爬升的喇叭花进入孩子视野,于是又采摘起来。义工爸爸受到孩子们的独宠,孩子们纷纷围着他送上花,义工爸爸喜不自胜地说受到了王子的待遇。爸爸心里住着一个王子,今日梦想照进现实。野花真多啊,野花真好看,不一样的野花顺手采来,山里,大自然跟人没有隔阂和约束,花美丽了人,人点缀了花,男孩、女孩手握着花,头上插着花,向伙伴展示自己采到的花。听说这个能美容前方有一种绿色梭子形状的蔓藤植物,里面有很多种子,成熟后像蒲公英一样乘着降落伞播撒种子。摘下来给孩子们看,会流出白白的汁液,黏黏的。孩子们的手被白汁粘黏着,开始后悔把它拿在手里。一人后悔会引起连锁反应,于是一个并不美丽的谎言脱口而出——听说这个能美容。只听一个孩子一边说着“我要留着回家给我妈”一边将其装进裤兜。再也没有孩子懊悔了,他们说着“这个白汁像牛奶”“牛奶也美容吗”“牛奶喝了能长高”继续前行。民以食为天,外面吃饭更香,视野远了,脚步远了,整个儿身体感官都远了,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在这一刻变得更好吃了。在天地之间吃着北方人钟情的大包子、喝着粥,感恩温暖的太阳、慈爱的大地。秋日胜春朝,山野间山花烂漫,时而细雨绵绵、时而天气晴朗,九道河的流水哗哗,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山谷回荡。见山喊山、见水玩水、见花采花、见野果收入囊中,用画笔记录目光所及的景色,天为被地为椅的大房子里的午餐,孩子与自然合奏一曲秋日交响乐。●文中照片为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园长徐颖拍摄。延展阅读,点标题进入链接:
其他
当家长不围着孩子转
家长问:小芭您好!我想请教的问题是: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呢?我家两个孩子,大的7岁一年级,小的3岁10个月上小班。两娃有个共同点,说到她们不想干的事,提醒不管用,语气强硬了她们会心情不好,大喊大叫地发泄。这个时候我和她们爸爸也会烦躁:明明提醒你好几次该回家了/该去洗漱/该去练琴/该去收拾玩具......这些事本来就是每天要做的。靠我提醒也行,提醒了还不做,还发脾气,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吼她们快去干这干那啊!大娃就摔摔打打、气哼哼地去,二宝有时候还撒泼打滚不肯照做……两个孩子都这样,我就想是不是我的教养方式不对,那到底规则怎么树立孩子能更乐于接受呢?不接受的时候又怎么有效和谐沟通呢?谢谢!期待回复~小芭答:你好。曾经有老师去5岁孩子家里家访,看到在这个家庭中,吃饭时,家长会说“开饭啦!”但不会专门叫孩子来吃。吃饭过程中家长也不特意照顾孩子,不给孩子夹菜,不提醒孩子吃,妈妈和爸爸都是专心吃自己的,时不时聊几句。而且每盘里的菜不多(当然,也不是少到不够吃),吃完就没有了。结果,孩子吃得可专注了。老师发现,这个家庭吃饭,家长轻松,孩子轻松,每个人都轻松。当家长不围着孩子转,而是建立整个家庭的生活秩序,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会自然地去适应家庭的秩序。▼从你的描述看来,你和孩子爸,通过“每天一遍又一遍提醒+提醒了不听就吼”的方式,成功地把自己束缚在以孩子为中心的秩序里。你们俩可以携手,想点法子,把自己解放出来。想什么法子呢?例如:❶
其他
想起《老友记》里的菲比
小芭想起《老友记》里的菲比,是因为在后台回复一位家长的提问:家长:小芭,想跟您探讨个问题,如何给孩子解释亲人离世。孩子没见过爷爷,其实我也没见过爷爷,但是孩子从小就想着爷爷,问爷爷在哪。那时候他还小,我就告诉他爷爷在很远的地方。再问的话有时候我也会跟他说爷爷在北京,孩子会问在天安门那里吗?然后孩子想去北京旅游就能见到爷爷了。现在孩子幼儿园大班,偶尔也问怎么没见过爷爷。孩子不是哄的年龄了,如何给孩子解释呢?小芭:不用刻意回避去世、死亡,当然,也不用刻意跟孩子提起死亡。把“去世了”说成“去到天上当星星了”也可以。他还记得“爷爷在北京在天安门”这个说法吗?家长:可能还会记得。看地图看到天安门,偶尔会提到。小芭:如果他记得,那就延续“爷爷在北京在天安门”这个说法,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家长:孩子如果问起要去天安门见爷爷,我怎么回答更合适呢?事实上是见不到的。小芭:“有机会去的时候就去天安门见。”“爷爷在天安门上方的天空上当星星,因为爷爷喜欢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来到天安门上空陪伴毛主席。”可以发挥创造力,延续你的编故事。你说爷爷在很远的地方,后来说在北京,再后来说顺着孩子的话说在天安门,但你没说在天安门能见到爷爷本人。见到天安门上空的星星,就是见到爷爷了。只要你说得真切,说得开阔,孩子感受力和想象力都很丰富,是能够在他自己心里构建起一个“爷爷在天安门上空当星星”故事的。而这个故事,并没有欺骗孩子。一方面,去世的人回归大自然万物的循环;另一方面,去世的人永远活在怀念他们的人的心里;第三方面,任何一个相信去世的亲人化作天上星星的人,每每想到亲人就在天空中闪烁着,看着自己,都会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其他
老师说“别的小朋友都听话就你不听话”
家长问:我家孩子3周岁一个月,刚上幼儿园小班。老师说孩子“别的小朋友都听话就你不听话”,不知道是什么语气说的,这是孩子自己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嘴里捣鼓着,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我就不听话”。我听完心里不舒服,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孩子,麻烦小芭给个解决方案。小芭答:你好。你希望小芭给个解决方案,“给解决方案”的前提是有一个问题待解决,在你眼里,问题是什么呢?是“你心里不舒服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对吗?如果是,那么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❶
其他
我家黑狗今天没有再下小狗
图文:海鸥我家黑狗今天白天没有再下小狗。它在楼梯下面窝了一天,中午那会儿出来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出大门,散了散步,又回来窝着了。我妈给它放到楼梯口的食物它一天下来也没碰。这会儿还在楼梯下面窝着。我跟我爸讲好今晚上就让它在楼梯下面窝着,不要撵它出去。(我家是农村带院子的房子,院子里的楼梯)看它不吃不喝,中午那会出来也是慢慢走,看得出来,它在休息,它需要休息。我心疼它,去大门口抱了平时堆在门口角落给它用的毛毯进来,堆到它周围,想着夜里给它挡风。◎这只黑狗是今年春天来到我家的。我家养的上一只狗是黄狗,养了三年多,生病拉肚子去世的。黑狗来到我家时还是一只刚满月的小狗。半年过去,它长大了,第一次怀孕。我回来家住的这几天,每次晚上我爸从院子里赶它出去到大门外面,我都忍不住说,为什么不能让它晚上在院子里待着呢?我爸妈异口同声:“它是狗,不是人,它有给它安排的睡觉地方”。然后我妈补充,让它在外面睡,让它夜里看着,保护在外面养着的鸡。我家养的几只鸡,今年五月被别人家的狗给毁了。◎昨天晚上10点左右睡觉前,我爸发现它跑到楼梯下面窝着,一边往大门外赶它一边说“它是不是要下小狗了?怎么跑这里来,不是说要怀孕四个月才下小狗吗?(我爸听村里人说的)这才两个月,不应该下的”。这么说着,把它赶了出去。我在西屋听到它凄惨的叫声,心里揪了几下。我当时应该劝说我爸别赶它出去的,万一它昨晚就是要下小狗呢?可是我当时心里想着别的事,没吭声,也没用手机查一下。今天早上起来,我爸打开大门,发现黑狗夜里真的下了两只小狗,两只都死了。而且早晨一开大门,黑狗就走进来径直朝楼梯下面去。我爸说,是不是它还要下小狗?不知道它夜里几点下的小狗,天凉了,夜里肯定冷,它又是第一次下小狗,把两只小狗生出来后它有可能不太会照顾它们,它们就那么被冻死了。我太怯懦,都没敢看一眼那两只刚出生的小狗。这样生产完,黑狗肯定是虚弱的,需要温暖,需要休息,需要一个包裹的安静的安全的环境,所以早晨一开大门它就进来,就朝楼梯下面去。等了一天,它没有再下,它就那么静静地窝着。我回顾了这个过程,我爸说,没想到它昨天晚上真的要下小狗,听人说要四个月,咱也不知道,现在看来是两个月。听得出来,我爸也觉得遗憾,惋惜,对它不住。除了给它把毛毯抱来围在周围,我还想摸摸它,想跟它说说话安慰它,可心里满是愧疚,只是把毛毯放下,把灯关上,尽量不打扰它。我爸说,这两天给它用木板钉一个窝。
其他
你的悲观滤镜并不是坏事
山村路边的韭菜开的花拍摄:海鸥昨天推送的文章有些事,不是非得如此,有一位读者留言说:悲观滤镜人在这么多的图文当中,偏偏发现了“秋后的蚂蚱”。小芭回复她说,蚂蚱明年还会再来。但是,回完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心想,明年再来的也不会是这只蚂蚱了。然后一激灵,自己跟这位“持有悲观滤镜”的读者不是一样一样的吗?但是,脑子里思维还在继续——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小芭说:今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明年的蚂蚱,再不会是今年这只。正因为这样,现在能蹦跶的时候,更要专心蹦跶。安德鲁·所罗门在《正午之魔》这本书中,写他自己近三十年的抑郁经历,写他认识和采访的抑郁患者。他写下这么一段话:【能从自己的抑郁中有所学习的人,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发展出特别的道德深度,这是压在他们悲苦的潘多拉之盒最底部的希望之鸟。我们无法、也不应逃离基本的情感光谱,而我相信抑郁也在这光谱上,它不仅接近悲痛,也接近爱。我确实相信,所有强烈的情感都相邻而居,每种情感都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它的对立面互相决定着。】小芭想对留言的那位读者说,你的悲观滤镜并不是坏事,它能带你观察到、体悟到更多,让你的生命经验更丰富,更有同理心。同时,你并不等于你的悲观滤镜,在它带给你的这些之上,你还是那个大boss,你可以决定你此刻的行动,做些你能做的小事。例如看完昨天那篇文章之后,你留了言,激发小芭产生这些思考,又写下今天这篇。你的微小行动,就可能对自己或对他人产生一点帮助。
其他
有些事,不是非得如此
图文/海鸥这片地里长的农作物,你认识不?是谷子。你看这低垂着头的谷穗,有没有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沉甸甸的谷穗弯了腰”,还有“真正有见识有智慧有阅历的人,像饱满的谷穗那样,很谦卑”:这片地,谷子旁边种了三行萝卜,因为这三行种的谷子没长出来,补栽的白萝卜。白萝卜种子是农历7月初种下,要到农历9月(阳历10月)才成熟。不过现在已经长出来一截萝卜了:谷子右边种的玉米:谷子左边种的红薯:红薯左边又种的玉米:我母亲说,老百姓种地,各色各样都有,自由。当然,也有不自由。得担心天候,是不是干燥,有没有多风。得操心下不下雨。还得想办法减少鸟儿们来偷吃谷粒,于是谷子地里插着好几位稻草人。稻草人管多少用,咱也不知道。谷穗怎么掐?就这么,一只手拿上镰刀,站在谷子秆旁边,另一只手抓住谷穗连着茎的位置,瞅准谷穗下方10厘米左右位置。镰刀刀口朝上,朝着谷穗,也朝着割穗人面前四五十厘米上方的空气,快速往上一提,就把谷穗割下来:看我说这么详细,好像屏幕前的你也会来割谷穗似的。你还有自己的事要忙呢。一分钟内手里就攥着一把谷穗: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一般是把谷子连谷穗带秆割倒,一捆捆背回家,然后专门用一两天时间,坐在地上一捆捆解开,一穗穗掐。我一直以为谷子就得这么掐,直到三十岁后才见到在地里站着掐谷穗的方式,才知道原来可以这么掐谷子。你有没有类似经验,因为小时候见到的就是那样,于是很多年里以为某件事某种安排只能那样,直到长大后见到别的方式,才发现——并非只能如此。孩子哭的时候,并不是只能对孩子说“不哭不哭,别哭了乖”,并不是只能在受不了时说“你再哭就……”。而是可以对孩子说“磕到了的确是挺疼的,想哭就哭吧”。人长到二十岁三十岁,并不是必须只能一定得结婚。不结婚,把自己的身体、工作、心灵照料好,也是可以的。掐下来的谷穗放到袋子里:谷穗,打过之后,就是小米。煮粥喝的小米。秋风吹过,谷穗摇,叶摆动,人凉爽。一只蚂蚱趴在谷穗上,一动不动几分钟。你看它长的保护色,跟谷穗颜色多接近。你看它的两只触角,多威风。地里还有蛐蛐在叫,叽叽叽叽唧唧。岸边石头上,一只花大姐一步一步爬到边缘,张开翅膀,正准备跳起来。一下跳到玉米地里去了。田边开着喇叭花。早晨9点看到它们时,都张开着花瓣:上午10点半,它们已经收束花瓣:你看这朵,像不像婴儿握紧的小手:据我观察,这些小而美的事物,忙着种地忙着收割的人,大多是不去留意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云南大理洱海边村子的村民也不大会去观察洱海和苍山的美,浙江乌镇的居民也不大会去品味河水和水上房屋的美。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人就是不大在意。但,也不是非得如此。每天给自己留出10分钟时间,看一看自己住的、工作的、上下班经过的地方也存在着的小小的美,是完全可以的。
其他
我那时候也担忧,女儿能长到正常吗?
樵苏的记录樵苏,财务工作者,喜欢文学、儿童教育、瑜伽。樵苏的两个女儿米娅和球球,都在李跃儿芭学园度过幼儿园时光。从2009年开始至今,樵苏持续用文字记录着两个女儿的成长。这篇分享的文章,是樵苏写在小女儿球球上幼儿园一年后。球球的家长会写于2019年11月21日
其他
全世界人的本能,都一样?
这位骑小黄车带人的小朋友,名字叫Heidi,刚2岁,入芭学园王府园区2-3岁托班不到一个月。你看她,一小步一小步前进,骑得慢而稳,看上去相当有耐心,还有那么一丝谨慎。这段视频发生在今天早晨,就在此前十来分钟,她一个人骑小黄车,没带人,骑着骑着,没把握好平衡,从车上摔下来了。老师们看到了,看得出她没摔着,于是几位老师交换眼神,心照不宣地装作没看见,观察她会怎么做
其他
孩子被老师问话语气给吓懵
家长:小芭,你好呀。我家女儿今年上大班,老师给我反应,孩子在老师上课时会跟旁边小朋友说小话,这个情况我是不是要时常提醒娃老师上课时不要说小话呢?昨天孩子又在课堂上说小话了,老师提醒了她,并问她,你是坐在那里吗?你坐回自己原来的位置去!孩子当时的反应是站在那里没有回答老师的话,也没有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提醒她,她也没有坐回去,就待在那不动!孩子的这个反应是正常的吗?我今天问了她原因,她说当时有点害怕。这种情况,我能怎么引导她呢?小芭答:你好。1.孩子的这个反应是正常的,很可能是被老师问话的语气给吓懵了,一时愣在那里,僵住了。2.孩子昨天会被老师的问话给吓懵,说明很可能这是老师第一次带着强烈的情绪问她话,此前老师没有这么凶过。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在老师说话时保持安静不交头接耳,这是建立有序的课堂所需要的。老师可能在从这学期开学到现在的两三周里,发现你家女儿说小话,提醒过她多次,昨天课堂上又一次出现这个情况时老师没控制住,发火了。安阳古城一面墙上的壁画。拍摄:海鸥3.小芭不知道你家女儿所在的班级有多少个孩子。有可能老师带一个班30个孩子常常忙得不可开交,老师特别需要每个孩子都遵守班级规则、课堂纪律,以此保证班级日常教学和生活良好运转。有可能即便一个班十几个孩子,并不多,但是老师目前还没学会更好的方法,来智慧地带领课堂和引领孩子。即便是多年的老教师,也可能多年来都在用固定的一两种方法,不听话就凶孩子,不听话就惩罚孩子。也有可能,这位老师这几天因为别的事情在忧心、烦心,容易情绪失控。总结起来,发火并不全是老师的错,老师有不对,同时也有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如果所处的现实是只能送孩子去这里上学,可能对孩子最有益的做法就是尊重老师,体谅老师,同时不责备孩子,不在家和老师一样凶孩子。4.除了不在家里责备孩子,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在家里提醒孩子,老师上课时不要说小话,这种做法当然是没什么错的。但是不一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孩子在家里可能听着应着,说她知道了,但是等她到学校到课堂上,很可能早就忘记妈妈的提醒,忘记自己答应妈妈的话,“管不住自己”又说起小话。还有什么办法?安阳古城一面墙上的壁画。拍摄:海鸥你家孩子上大班,应该是5周岁多了,可以用“游戏力+提出问题+寻找办法”的方式,先帮助孩子理解老师为什么需要小朋友在课堂上安静,再引领孩子找办法管住自己不在课堂上说小话。例如晚饭后,你在家里拿五六个玩偶,在沙发上一溜摆开,跟女儿说:“假装你是老师,这些布娃娃是你们班小朋友。上课了,你在讲课,讲着讲着,这个小朋友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起话来,你讲课的声音被干扰了,其他小朋友想听你说话可能都听不清了。你作为老师怎么办呀?”看看你女儿会怎么说。再看你怎么回应,引领她理解老师为什么需要小朋友在课堂上不说小话。这是其一。其二,帮你女儿找一两个简单可行的“出路”——在课堂上,她想说话时,不能跟小朋友说小话,那么可以怎么做。例如:在课堂上想说话时,1.可以用右手握一握左手的食指,再握一握左手的小拇指。(食指和小拇指并没有特别之处,小芭是选了它们两个)2.可以两只手十指交叉握三下。3.可以用右手捏捏右边的耳朵。把当下想说话的那个动力,转化为做这样的简单而有意识的动作,既不用憋着,又不影响课堂。也许你和女儿会讨论出其他简单又有效的办法。中秋节假期后再上学了试试看,有没有帮助。没有帮助,是有可能的。没关系,再想别的办法。只要你女儿认识到“课堂上不应该说小话”,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然后,把你和女儿用布娃娃假装课堂+想办法的这整个过程,反馈给老师,使得老师知道你们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并且在努力想办法。这样,老师有很大可能也会体谅孩子。●
其他
在山村,放松
文/海鸥在山村,看到啥都觉得放松。已经无人居住的土坯房,远处湛蓝的天空,和飘着的一抹白云:房前茂盛的扁豆(梅豆)藤蔓:一溜结小果子、还是绿色的小西红柿:藏在里面的已经红了,熟透,掉到土里的小番茄:从绿到大红到深红,渐变色的辣椒:从树上摘下来,背回家,脱了绿色的厚厚的外皮,铺在地上晒的核桃:趴在地上,不知道是在发呆还是在专注地听什么的,被我父母评定为“数它好事儿”的黑狗:“好事儿”,老家方言,意思是清闲自在无忧无虑。就像那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老人们在山村里“好事儿”吗?有清闲自在的时候,有农活繁忙的时候,也有忧虑烦心的时候。拿摘核桃举例。我是80后,上小学的时候,到了白露节气,核桃成熟,学校会给学生们放一天假,让我们回家帮家人摘核桃。大人用一头固定有钩子的长棍子摘核桃,高处够不着的就爬到树上摘,或者一敲哗啦啦落地上,四散滚开到草丛中。小孩子负责捡,一眼就看得见的,隐到草丛里需要扒拉开才能看到的。满山坡捡核桃,是一种快乐。吃新鲜核桃仁,是一种享受。刚摘下来带着厚厚绿皮的核桃,仁是新鲜的,带着绿皮放到柴火灶里烧,烧熟了,那种香、嫩、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之一)。后来,我上大学之后,不能轻易回来家摘核桃了。可同时也听父母说,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遵守核桃自然生长的节律,根本不等到白露节气,白露前十天半个月就有人上山摘核桃。而且越来越不遵守公序良俗,不光摘自己家的,别人家树上的也摘。搞得如果你不跟着也提前摘,等你去摘的时候,已经被别人偷偷摘走一大半了。你总不能白露节气前十天半月天天去自己家核桃树旁看着,而且每家的核桃树分散在不同的地里或山坡上,看也看不过来。我听着,想起“内卷”。不等核桃成熟就摘,毕竟还是小事,最多就是吃不到最香最饱满的核桃仁。而人的成长,不等到身体器官和大脑神经系统成熟到相应水平,就给压上很多学习任务,影响可能不是小事。但我并不想说家长们怎样怎样。家长们自己也背负着生存压力,身处焦虑不安的环境中,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行动不由己。山村里有宁静,也有烦忧。城市里有烦忧,是否也有宁静?
其他
十五年教师节,"许三多"成长记
“许三多”的见识在变人生在变得丰厚但她/他的心一直是那个想做有意义的事的心文/邢春梅(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教育督导)今天在芭学园门口送孩子时,掰着手指算了一下:这已经是自己过的第十五个教师了。我只有在这些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老教师”了。其他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新老师,还有很多没弄懂,什么都还差一点,未知怎么还有这么多,最后安慰自己:哎呀,什么也别想了,继续学吧。于是我想起那个常常激励到我的人——许三多。2015年,小邢还是主班老师,带领蜜桃班孩子野外生存许三多都可以,你怕什么刚刚来芭学园的时候,我被许多很优秀的芭学园老师带领,他们在我完全不自知中种下了影响我职业生涯和一生的种子。他们给十几个人二十块钱,在规定时间时间内打卡不同的的地方、每个人还要吃饱饭,引领我们看见自己与团队与社会的关系。带我们去当时刚刚兴起的拓展,我站在跳板上不敢往下跳,也不敢够远处那根(代表目标的)秆。至今我每遇见一些难事,那个场景都会出现,心里就会想:跳过去根本摔不死,我只是有点害怕。大李(李跃儿)亲自带着我们钩小兔子;看玛丽亚、马修老师等等......这种感觉就像许三多进了702团。整个人眼花缭乱,完完整整地体会着心理失衡是个什么样。除了没有尿裤子和大哭,其他表现和一个刚入园的新孩子一模一样。因为不适应,所以多小的事交给我,都可能搞砸。芭学园明确规定:无论孩子做了怎样好笑的事,你都不可以面对孩子笑。当一位老师给一个女孩扎了一个可爱的辫子时,我看着发型觉得可爱又好笑,就哈哈大笑起来,小女孩紧接着就哭了。老教师抱了抱小女孩,问她:“你怎么了?”孩子怎么都不说,只是大哭个不停。老教师将她抱开安抚好回来,跟我说:“你最近和她多玩一玩,没事儿。”紧接着就是这个孩子连续见到我就不想和我在一起,甚至不愿意我接她。老教师一遍一遍鼓励我,让我去找这个孩子玩。最后小女孩又重新接受了我。很久以后我才反应过来是因为小女孩子不能理解我的笑,以为我在嘲笑她所以哭了。那一刻开始,教师守则里这一条深深烙印在我的行动和心里。而整个过程老教师都保护着我的自尊和感受。2013年,芭学园育荣园区,蜜桃班孩子参加玫瑰典礼孩子们午睡了,老师也会轮流休息一会儿。而我能从老教师跟我说“小邢,你也休息一会吧”睡到孩子们已经起床吃加餐时才醒。尴尬中看向老教师时,她邀请一个孩子说:“请把这块苹果送给小邢,这样她下午就有力气和我们玩儿了。”摆教室里的工作材料,我可以让综合搭建区的小动物屁股全朝着外面。老教师送完孩子回来要带着我再摆一遍,边跟我说:小动物的脸可以面向我们,也有侧脸,但不可以屁股朝外,因为背对着会带给孩子被拒绝的感受。记不住孩子的名字,那时候不流行用手机拍照记录的方式。自己把孩子名字写在本子上。孩子睡着了对照着名字和孩子的脸一个一个对,认不出来时老教师帮我指认。有一天我很认真地问我的主班老师:我这样的,真的可以当好一个老师吗?我太笨了。她说:你看过《士兵突击》吗?我:当然了,我太喜欢了。她说:你觉得你笨还是许三多笨?我:那我肯定比他聪明啊。她说:那不就行了,许三多都可以,你怕什么?这句话我没接上,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接。这个班叫樱桃班,而我在那个班里遇到了像史今一样好的“班长”们。和许三多一样,做过腹部绕杠那一年我已经是个看上去成熟的“老教师”了,也是教育督导了。大李(李跃儿)来王府园抠班。每一天我都要跟着她抠班,她在前面说我在后面记,她突然让我开始说。应该是考察我到底懂没懂,说得差了她给我重复讲,说得好了她就开始“最惨烈”的追问。一问一个无法吱声。总之,怎么说都是错错错。每天就像高考,过程真是老痛苦了。甚至想跑。跟到中途时,她说:“你现在就像许三多在单杠上,不要想着下来。”我的心一下子被怔住了。但那之后的每一天心不再专注于难受、痛苦、焦头烂额,而是就认真做笔记、学习、问、吸收、练习......那一年我绕了大半个月单杠,没有333个,但是至今我都在反复咀嚼着当年腹部绕杠的资粮。2023年教师节,李跃儿又一次给老师们讲“芭学园味道”我这个许三多,遇到过很多糟糕和傻里傻气的时刻。但都在我的钢七连/702团活了下来。我知道那背后有很多伙伴、班长、连长用他们的方式帮助着我。我这个许三多,也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心是否保持着至纯至善。因为许三多的见识在变,人生在变得丰厚,但他的心一直是那个想做有意义的事的心,而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往后,还有很多个“没有吃的于是只能吃老鼠”的时刻;也还会有不一样的单杠需要绕......想起这些不再有那么多害怕,而是会想:不就是又一回腹部绕杠嘛。2024年教师节,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团队长城行2024·李跃儿芭学园20周年纪念今年教师节,芭学园给每位老师的奖杯上刻了她/他在芭学园工作的天数。我想起来钢七连的每个兵都记得自己是钢七连的第几个兵,那个数字是他们的荣耀。这是我在芭学园的第十五个教师节,第5304天。当我拿起它,我的脑袋里就是许三多进钢七连时庄严宣誓的样子。我想,有一天无论我在哪里,我都会因为曾在这里当过老师,而无上荣光。教师节了。希望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够得到信任,得到支持,得到尊重,得到祝福,因为这是给教师最好的爱与礼物。祝大家,教师节同乐。本三多也要继续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教师之名。●
其他
孩子偷拿超市糖果,妈妈的做法令人赞叹
开学季、入学季,孩子们来到新的人生阶段、新环境,会面对很多新挑战和成长的烦恼。有位妈妈遇到一件棘手事情,她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她的孩子曾经在李跃儿芭学园百合班生活了3年,如今已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百合班主班老师小霞回想当年,那个在班里每天抱着狗狗(安抚物)的小男孩,那个做手工时因为还不会做而气哭的小男孩,那个一点点长大开始照顾刚入园小朋友的小男孩,那个工作非常专注、别人都去户外了还要坚持完成作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的小男孩,似乎就在眼前。他曾经闹着要穿裙子,曾经因喜欢军人在家玩枪横冲直撞,让妈妈束手无策,也曾经在小伙伴发生冲突时用平和语言引领双方,把老师带领他的方式给用了起来。一件件事顺其自然地发生着,家园的合力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去到新环境。养育孩子难免有纠结、有无助、有黯然神伤,因为孩子成长中发生的很多事并不那么令人愉快。当每一件看似是坏事的事情柳暗花明之时,成长就在悄然发生,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爸爸妈妈的成长。这位妈妈解决这件棘手事情的过程,小霞老师看到后面是流着眼泪读完,为自己带过的娃有这样的妈妈而庆幸,为很多还不能被妈妈理解的孩子叹息,也在想自己长大的过程如果妈妈能这样理解和引领自己,该多好。当小霞老师向这位妈妈表达赞叹时,这位妈妈说:整个过程其实心里没底,但孩子在芭学园那三年的熏陶,总能在心里种下点什么,每次遇到突发事件,都会在心里想,这事如果小霞会怎么处理,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冷静处理。人们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而我们眼前的孩子们正在度过童年。在孩子遇到成长的烦恼时,家长、老师、其他成年人懂得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或者至少给与友善的回应,是幸福童年的钥匙。孩子在小时候甚至十几岁时偷拿东西,是成长过程中因为认知水平,或者某个阶段时的心理状态,或者当时所处情境,而有可能发生的事。如果成人不急于给孩子扣帽子,而是去了解事实发生了什么,去理解孩子内在经历着什么,就会把发生的事转变成孩子成长的宝贵机会。文/J妈妈01得知儿子偷拿超市糖果,无法入睡昨天晚上9点多收到同学妈妈的微信,说儿子在超市偷拿糖果,被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了,追出来,虽然没被抓住,但是很多同学看到了,还扬言明天要把这件事告诉老师。我失眠了,我很焦虑,第一反应是生气,看着熟睡的儿子,我有个冲动,把他摇醒,跟他对质。忍着这股冲动,我跑去厕所坐了一个小时,平静下来重新躺下,我就彻底失眠了,既然今晚没有对质,那明天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凶他一顿?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在想,他为什么回家后没有告诉我?毫无疑问他是怕我批评他,怕我小题大做,上纲上线。我又想如果我是他,我心里一定是紧张害怕的,一定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我还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我想了好多好多,一直到凌晨两点都睡不着,生气混合着担心还有被别的家长告状后的自尊心在作祟,无法入睡。02早晨,温和地询问孩子,倾听+共情今天一早叫他起床后,我坐在床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上去是温和友好的,我问他:“宝贝,你昨天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忘记跟妈妈分享了?”他想了想说没有,我想他可能还没完全醒过来,又问:“你好好想想,妈妈希望你不仅跟我分享你的快乐,也能跟我分享你的不开心、你的担心等等这些让你不太舒服的事情,我们是最最要好的好朋友,你可以跟我分享很多事情,好的坏的都可以,我可以听你讲,也可以替你分担,没准还能帮助到你”。他又想了想说:“真的没有。”我说:“你要不要再仔细想想?”这个时候他坐在床上愣了会神,突然扑进我怀里,带着哭腔说:“妈妈,我犯错误了。”我说:“怎么哭了?发生什么事情了?跟我说说。”他磨叽半天也开不了口,我用全身力气克制着自己,耐心地等着他,我说:“你先平静一下,然后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说,可以告诉我时间,地点,谁,什么事,和你的感受。”他平静了一会儿,弱弱地说:“我偷糖了”,然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搂着他,抚摸着他的背说:“哦,你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拿了糖果却忘记付钱了,对吗?”他一下子坐起来,瞪着眼睛看着我,眼睛里充满泪水,但是希望也又回到他眼睛里,仿佛在说:是这样的吗?就这么简单吗?没有我想的那么坏吗?我说:“那你现在需要我的帮助吗?你能不能把事情经过告诉我,就按照我刚刚说的那五点讲。”他说:“昨天放学后我和我们班同学去###超市偷糖了,我还把偷拿的糖分给其他同学吃,当时我感到很刺激。”我说:“嗯,明白了,你觉得很刺激。超市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吗?”(下文省略双引号)儿子:发现了,小C去告发的我,超市阿姨还追我们来着。我:小C为什么告发你们?儿子:因为他也偷了,但是他拿的时候被阿姨看见了,他就放回去了,然后就跟阿姨告发了我们,我们就跑了。我:哦,明白了,所以昨天晚上你回家后我说你出了那么多汗,我还以为是天气太热,其实是被别人追的,对吗?儿子:是的。我:所有人都吃了你拿的糖吗?儿子:嗯,都吃了。我:好的,明白了,难为你憋了一晚上,心里一定也很忐忑吧?刺激过后又是什么感受呢?儿子:我觉得害怕。妈妈,警察会不会来抓我?我:不会的。儿子:那警察会把你和爸爸抓走的,呜呜呜~我:也不会的,我们可以在警察来之前把这事处理好。我:妈妈明白你的感受,你是不是很担心妈妈知道了会很生气,还很担心这件事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对你的看法,还特别担心会影响你班干部的工作?儿子:是的,我怎么办呀。我: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儿子边哭边点头。03用理解让孩子放下担心,商量解决方案我: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其实不可怕,改正过来就可以了,真正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和面对错误。现在你第一个担心已经解决了,妈妈并没有生气,因为我理解你,我知道拿糖果并不是你的本意,你就是觉得好玩觉得有点刺激。第二个担心你打算怎么解决?儿子眼巴巴地看着我,茫然不知所措。我:你看这样好不好,今天咱们请半天假,我们一起去超市用你的零花钱把钱还给人家,你已经把糖分给同学们了,也找不回来了,我们只能去还钱了。但是请假我需要跟刘老师沟通,你介不介意我把这件事告诉刘老师?儿子很纠结,应该是不敢说。我:不敢让刘老师知道,对吗?儿子默默点头。我:你觉得这件事是由你直接告诉刘老师好,还是等你的同学把这件事告诉刘老师?儿子经过一番纠结,说:还是我自己说吧。我:这个决定很明智,也很勇敢。儿子:我一点都不勇敢(挫败感吧应该是,这个时候我想他一定把自己看扁了),我还是担心刘老师不喜欢我了。我:放心吧,刘老师绝对不会不喜欢你的,反而会更喜欢你的,老师跟妈妈一样,都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好,但是对于你们犯了错误,也都是包容的态度。你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这很难得的,老师怎么会不喜欢你呢?儿子眼里重新燃起希望,问我:真的吗?我:绝对真,相信我没错的!咱们上午去超市吧,我跟刘老师请假,上午人少。儿子:还是下午吧,上午全是主科的课,下午没有主科。我:还是你想得周到,妈妈都忽略了这一点。就这样,我当着他的面给班主任老师发语音,大致说明了情况,老师的态度果然是包容的。我也跟老师说好了,他会早到学校当面跟老师说,老师对于这些安排非常认可也欣然接受。04学校老师+超市工作人员都是“神队友”中午,我去学校接他,我心里还是有点焦虑的,我担心的是有同学把这件事嚷得满城风雨,还担心同学孤立他。接到他以后——我:上午过得怎么样。儿子:今天挺开心的,妈妈您真是神了,老师跟您说的一模一样,一点也没有为难我,只是说以后不再这么做就行了。他把跟老师沟通的详细情况跟我描述了一遍,老师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指责没有评价,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我:那有没有同学去告诉老师?有没有同学再提这件事?儿子:没人提。我们来到超市的糖果区,他说昨天就是这个阿姨,这个时候有好几个客人正在称重,他拉着我说,等一会儿再过去好吗?等那些人都走了再去,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呀。我们就站在一边等着,他拉着我的手,我感觉到他在微微发抖,手也是冰凉的,他拉了我一下说:我有点害怕。我说:嗯,确实,跟不认识的人承认错误确实挺心慌的,不过没关系,这不是有妈妈在吗?如果一会儿这个阿姨很友好并且接受了我们的道歉和赔偿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接受道歉和赔偿我们就去找超市领导,如果这个阿姨为难你,妈妈也不会袖手旁观的,我会帮助你的。又等了一会儿,顾客终于都走了,我拉着他走过去,先开个头:“您好,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昨天我的孩子在这里拿了一些糖,但是没有付钱,我们今天是特意过来跟您道歉并想补偿昨天的糖果钱的”,我把儿子拉到我旁边,搂着他的肩膀,“你自己说可以吗?”儿子:阿姨,对不起,昨天是我不对,我不应该不付钱就拿走了糖果。工作人员很友好:没关系孩子,以后不再这么做就行了,你看超市里的每样商品都有标价,想要带走,需要先付钱哟。儿子说“我知道了”。工作人员对我说:您还特意跑过来一趟,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我:这不是值不值钱的问题,再小的东西,小到一根针,只要不是我们的东西也是不能随便不经别人同意就拿走的,他也知道自己的错误了,谢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昨天那些糖已经被孩子们分着吃了,所以我们今天重新称一些糖,我们只付钱,但是今天这些糖我们就不拿走了,算是赔偿给超市的吧。付完钱后,儿子说:妈妈我想买几块其他口味的糖可以吗?我:当然可以,自己去挑吧。他挑了五六块各式各样的糖果,再次付完款我们就离开了超市。出来以后,他说“妈妈,您真好,我好爱您”,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儿子:轻松极了,太开心了!我:你今天这么勇敢,勇于承认错误,勇敢承担责任,妈妈很为你自豪!我们去庆祝一下吧,我请你吃冰淇淋。他简直是喜出望外,我们去吃了冰淇淋,他整个人好像都在发光一样,从里到外透着开心。05引领孩子回顾,为成长种下种子我们边吃冰淇淋边回顾了整件事情。我:这件事完美地解决了,这件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你长大了,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努力弥补自己的错误,有担当。儿子:我也挺为自己骄傲的,我也为妈妈骄傲,妈妈一直陪着我。我:这件事你有什么收获?儿子: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点赞,如果你想要某样东西该怎么做呢?儿子:用钱买。我:对。儿子:要是我的钱不够怎么办?我:可以告诉妈妈你的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妈妈一直都是支持你的。这件事如果你不告诉我,咱们就没办法弥补,你也不会去找老师承认错误,如果老师从其他同学那里听到这件事,你觉得会是什么结果?儿子:老师会生气的,我的两道杠也没法再当了。我:嗯,是的,所以以后你有什么事都要跟家里说,或者告诉妈妈,或者告诉爸爸,但不可以都不说,因为我们知道了才能帮助你,虽然可能会有生气的时候,但并不影响我们爱你和帮助你。儿子:好的。我:通过这件事,妈妈还想提醒你一点,你马上就十岁了,我觉得你长大了,有些问题咱们可以聊一聊了,就是你觉得什么是朋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朋友?儿子:诚实。我:嗯,对,这一点非常重要,诚实守信用是做朋友的基础,不过今天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留给你,有空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除了诚实还有没有其他方面需要考虑的,想好了咱们再继续这个话题。儿子若有所思。06信任,给孩子练习自我管理的空间我相信他从这件事情当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件事也让我开始反思,对于零食和零花钱的管理是不是太严格了,于是我们又沟通了零花钱和零食的管理问题。我:你觉得咱们家对于零食的管理是不是太严格了?儿子:有点。我:那你觉得怎么管理合适?儿子:我也不知道。我:其实妈妈只是担心你吃多了零食对健康不利,我并不反对你吃零食。儿子:那我如果不多吃可以吗?比如我就周五吃,行吗?我:可以呀这主意不错唉,你启发了我。一周只有一天可以吃零食会不会太少了?我有个建议,我负责准备相对来说健康一些的零食,放在咱们家的零食柜里,你每周从里面挑选你喜欢吃的零食,每天一种,一周七天,你每周可以任选七种,你可以都选同一种也可以不同,你可以一天都吃掉也可以分开吃,由你自己决定,每周日晚上选下一周的零食,你看怎么样?儿子:双手双脚赞成(开心得要飞起来了)。我:那么零花钱呢?怎么管理?你觉得每个月给你多少零花钱合适?儿子:10块钱吧,给多了我怕我乱花。我:这样吧,给你50元每个月,但是我们得有个约定——每个月必须有30%的储蓄,再有30%的梦想基金,就是如果你想买一样东西,但是钱不够,你可以用零花钱攒钱购买,还有10%做为应酬基金,比如你同学过生日你想给他准备礼物,就可以从这部分基金里出。剩下你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消费了。你觉得可以吗?儿子:那我会不会变得很有钱?我:我觉得会。●
其他
不要随你的喜好逗她
昨天,芭学园王府园区教育督导小邢给新老师讲:“新入园的托班小宝宝太可爱,大人们见了都会忍不住喜爱,想去跟她说个话、抱抱她或者逗她一下,这样做是不可以的。”新老师问为什么。小邢说,因为大人那么做会打扰到孩子。一个孩子,虽然才2岁,但她是一个跟你平等的人,而不是满足谁喜好的一个工具、一件物品。跟她迎面遇上时,你可以用问好,用微笑,用带着笑意的眼神跟她互动,表达对她的喜爱。她在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时,例如在吃饭,在玩耍,在使用教室里的工作材料工作,你可以远远地看看她,把对她的喜爱放在心里。请不要随意触碰她,不要随你的心情逗她,不要一看到她就夸张地用娃娃音跟她说话。在被尊重、被爱的过程中,孩子就在学习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爱他人。今天题图这张照片,是芭学园公众号读者浅墨韵昨天傍晚发给小芭的,是她昨天傍晚看到的天空,她说请小芭看云,“天狗”吃太阳了。她发来的这张照片和这句话,还有她时常留言给小芭读了文章之后的反馈,这就是一种让小芭感受到被爱、被支持的方式。(谢谢你,浅墨韵。)小芭推荐皮特·沃克在自身三十多年的创伤疗愈和疗愈他人的经历之后写下的著作《不原谅也没关系》●
其他
100%平静不可能,60%就很好很好了
共情,关键是聚焦当下,而非煽情、夸张或一味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语言。李跃儿老师的《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系列,本文是连载第四篇。第一篇:孩子入园,我心忐忑第二篇:最好别跟孩子说“上幼儿园可好了!”第三篇: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文/李跃儿避免暗示>>>>
其他
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
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本文为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系列连载第三篇。第一篇:孩子入园,我心忐忑第二篇:最好别跟孩子说“上幼儿园可好了!”适应幼儿园,需要经历一个顺应过程文/李跃儿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儿童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孩子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难免有痛苦,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2024年8月下旬,李跃儿芭学园新入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工作>>>>
其他
最好别跟孩子说“上幼儿园可好了!”
秋季入园季,和你分享李跃儿老师的《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系列,这是连载第二篇。连载第一篇:孩子入园,我心忐忑文/李跃儿如果家长对孩子入幼儿园感到焦虑,担心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就会试图消除宝宝的焦虑,可能会对宝宝说:“宝贝,幼儿园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上幼儿园可好了!”
其他
孩子入园,我心忐忑
入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第一次离开家庭走入群体,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言是第一次把宝贝送入群体,整个家庭在很多方面都会经历一个转变过程。作为家长,我们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入园,又如何做好自身的心理准备?秋季新生入园季来临之际,和你分享李跃儿老师的《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系列文章,本文是连载第一篇。文/李跃儿孩子入园的准备孩子一般关注于眼前,他们在入园之前不会因为想到过几天就要离开家而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还没有经验,不能想象离开家庭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孩子长到三岁,就不得不离开了。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其实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1-父母的心理准备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给父母一种天然的心理状态——将自己的宝宝紧紧地抱在怀里,才能心中安稳。职业妈妈们刚刚恢复上班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这时一般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请一位可靠的阿姨照看。在经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虑后,逐渐适应「每天早晨离家、傍晚下班后跟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由于孩子发展需求,经过考察比较,终于费尽心思选好了幼儿园。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相信幼儿园,但是还没有经历一个验证的过程,总会无意识地一阵阵心中发慌,感到焦虑。人类在面对改变了的环境时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改变一种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之前,要在心理上有充分准备,否则进入新生活的时候已经被前期的焦虑折磨得身心疲惫,无法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冲突,更无法理智地关怀、感受孩子。所以在孩子入园前期,夫妻双方可以互相倾听。如果有些疑惑不能在家庭范围解决,就立刻去咨询或考察,努力调整心态,将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使自己可以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图为李跃儿芭学园孩子在沙坑区工作)2-祖辈的心理准备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孩子年幼时一般由爷爷奶奶带着。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他们会因此更加悉心照顾即将离开的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可能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痛苦。所以需要提前给家里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入园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在孩子入园后空闲下来的时间里有事情做,而不会专注于孩子入园后的孤独感。3-孩子的心理准备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孩子没有相关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特定情感。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成人则不同,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当经历某事时,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感受就会随之出现。当我们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如: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容易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会跟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于是试图用兴奋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孩子这时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反而被妈妈暗示出担心。
其他
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
012024年7月底8月初,李跃儿芭学园举办了2024届彩虹班毕业典礼。过去三年里,每个孩子每年在芭学园过生日,都有点蜡烛环节。而在毕业典礼上,点蜡烛意味着孩子的生命有一个转折,象征着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同时也是一个仪式,让孩子慢慢意识到,虽然父母给了我们物质的眼睛,但如果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如果没有父母和老师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眼,我们可能什么都看不到。过去的三年,在家长们、老师们的呵护下,孩子们从家迈向群体,在芭学园度过自己的幼儿园时光,长个子,长心智。9月开学,他们将升入小学,成为小学生。022024年8月末,李跃儿芭学园举办了2024年玫瑰典礼,新一届孩子们从混龄班升入彩虹班。孩子们2岁多、3岁入芭学园时,入的是混龄班,班里有3岁、4岁、5岁娃。一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老师们的手把手照顾和引领下,大孩子照顾刚来的小孩子,小孩子从大孩子那里学习融入群体生活。每年8月,各个混龄班里满5岁的孩子会经历玫瑰典礼,升入5-6岁同龄的彩虹班。玫瑰典礼这一天,混龄班老师们忍不住掉下眼泪,正如当年送孩子离开家上幼儿园的家长们。彩虹班的课程活动、学习内容与混龄班很不一样,在玫瑰典礼上,彩虹班老师们以戏剧形式展开的引入,使得孩子们对此充满好奇。03在皮特·沃克的著作《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有这样一段写给读者的话,读者可以拿来对自己的内在小孩说。一行一行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小芭发现,这些话也是芭学园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心声——无论是毕业典礼、玫瑰典礼上跟孩子们道别时,老师们鼻子酸了眼眶红了的那些时刻;还是平常的一天又一天里,老师们与孩子们在芭学园一起生活。这段话,也送给屏幕前的你:我很高兴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爱你本来的样子,并会尽我所能永远站在你这边。每当你感到受伤或难过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我。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你的所有感受我都愿意接受。我总是很高兴见到你。你可以生气,我不会让你在生气时伤害自己或他人。你可以犯错,错误是你的老师。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寻求帮助。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和品味。你的样子真让人赏心悦目。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并且不必喜欢所有人。你可以时不时地感到困惑和矛盾,也可以没有答案。你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其他
可能没有够的时候
昨天,小芭给一位妈妈的简短回复她现在就是自信的(点蓝色字可看),这位妈妈看了之后说:小芭好,谢谢你能耐心听我倾诉,我理解你说的全然接纳和爱,相信她就是自信的优秀的,但这些还不够。小芭回复她:可能没有够的时候。什么没有够的时候?对自己的不满意、对孩子的不满意没有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总担忧孩子现在这样不够面对未来。小芭眼里他们家二宝现在就是自信的,不只是“相信她就是自信的优秀的”,而是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判断的。一个4岁的孩子,能自己把饭吃完,这说明她能照顾好自己的吃饭这件每天都要干的事,清晰并能够遵守吃饭的时间和规则。一个4岁的孩子,搭积木有创意的搭法,这说明她有观察力、吸收性和创造力,能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对环境、建筑、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吸收,用她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并用积木搭建表达出来。一个4岁的孩子,爱漂亮,这说明她对美有感受力,对他人、对形象都有观察和感知,而且有足够的安全感表达出自己对漂亮的追求。在这些细节的基础上,小芭才说她现在就是自信的。这位妈妈说“大人会拿姐姐来激励她。二宝经常会说自己不棒,这个评价可能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原因。”很可能是的。周围大人总是拿另一个孩子(无论是姐姐还是哪个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她,她现在虽然才4岁,但她不傻,她知道大人是什么意思——“你不如你姐姐”。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给一个4岁的孩子这些心理压力?等她上了小学上了中学大学,有十几年的排名、比较、竞争等着她,为什么现在不能让她自在地生长几年?等一个孩子真正进入了后面的人生阶段,她/他在学校里、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为什么在家里我们不能让她/他喘口气,在家里也要拿她/他与人比较?我们要家庭是干嘛的?对不起,小芭激动了,这些问题你不回答也没关系的。小芭说这个孩子现在就是自信的,并不是说作为家长就什么也不用干、放任孩子,而是说,她现在是自信的,家长一不要亲手用语言或行动浇灭她自信的火苗;二真心去看她做了什么并称赞她做得好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提升她的自信”才赞美她;三,她做得不好但又的确需要做的,带着她多次练习,做得好一点。●
其他
她现在就是自信的
家长问:小芭,你好。大宝学习很拔尖,小宝4岁,接受能力一般,学习也不太专注。大人会拿姐姐来激励她。她经常会说自己不棒,这个评价可能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原因。平时有哪些进步我们会马上赞美她,希望能从她的优势上来提升自信,比如说自己把饭吃完了,搭积木有创意的搭法,爱漂亮就说她有美的眼睛,鼓励去画画。有买李跃儿老师主编的心智成长绘本,但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培养她的自信,有点担心上小学的不适应,因为各方面能力很一般。小芭答:你好。不知道说实话会不会让你不舒服,如果你读了之后不舒服,那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怪小芭。从你的描述中,小芭感受到一种比较强烈的目的性。你们对二宝的赞美、鼓励,好像都带着一种目的,都是为了让她能力提升,为了让她学习变得更好。小芭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无论你们做什么,无论二宝做什么,她在学习上就是平平,就是永远做不到大宝那样“拔尖”,你们还爱她吗?拿大宝来激励二宝,对两个孩子可能都不是有益的,两个孩子都成了“学习拔尖不拔尖”这个标签下的工具人。二宝现在4岁,你说她能自己把饭吃完,搭积木有创意的搭法,爱漂亮。在小芭看来,她现在就是自信的。●
其他
我有15年带娃经验,在成为妈妈的74天里,依然会慌乱
这篇文章是张利在一周前的一个早晨写下的感触。张利,在李跃儿芭学园从事幼儿教育15年,曾任芭学园王府园区园长,现任芭学园育儿课堂高级讲师。从一毕业就跟孩子们在一起,到现在成为妈妈,过去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积淀,带给她怎样的支持?文/张利养娃的74天,作为新手妈妈我是如何学会在精神上不受力的?我有5475天的带娃经验,可是在成为妈妈的74天里,我依然会慌乱,焦虑,担忧和不安。看着怀里的孩子,时而觉得日子美好,自己伟大地生了个人,而且这个人会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时而又觉得好大的压力,这么小个人怎么才能长大,这养育的责任太大了,凭我哪来的本事,我是否真的有力量肩负起一个生命的成长;也常常会在一天24小时对她的无条件陪伴里怀念过去的自由身;刀口不能翻身不能走路的痛、镜子里邋邋遢遢的自己、晚上频繁起夜缺觉时的烦躁、喂奶时钻心的痛、为追奶强迫自己吃下的饭等等身体不便,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带来的极度不适,坐月子这不能干那不能干的束缚,这52天里在崩溃中自愈又在自愈中崩溃,反反复复,一度觉得我的人生就此被限制住了,我大好的青春现在只能躺在这儿看天花板,未来我都要为她负责,我自己的未来怎么办?好在,在这74天的自我陶醉,自我怀疑,自我批评中,自我学习了成为妈妈的第一课——这4个信念,让我在崩溃中坚信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让我在成为妈妈的路上变得有力量: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要坚信时间在往前走,人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事情一定会发生下去,当下的问题只是一个过程,或好或坏,只要还会继续发展就会充满希望。带着希望的心,问题就不再只是问题,在生命的长河里,此时的问题真的是问题还是某个契机,谁能知道呢?比如,月子里身体的疼痛,奶娃的痛苦只是暂时的,一定会过去,而且这段痛苦让我学会了从对自我的关注转向对孩子的关注,这是妈妈的基本功。二、不执着某个问题,接受无常孩子这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无论成为谁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这才是人生常态,接受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本就是来到这个世界要经历的。与之抗衡,产生纠缠,不如顺应它,敞开接纳,直面它,来得更轻松。所以,孩子在经历她的“成长痛”的时候,妈妈担心焦虑的同时要清醒地知道,这是她的必经路,相比于人生八苦,这才仅仅是一小部分,妈妈和孩子都可以学会接纳和勇敢。三、比起孩子,父母更需活在当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难免会带着对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对孩子谨小慎微,处处谋划,忽略了孩子当下真实发生的需要和自己作为一个人当下的成长和感受,因此时间越久就越像是慢慢走进了一团迷雾,不懂孩子也不了解自己,失了根基。所以,活在当下吧,她哭的时候就好好抱抱她,她闹的时候就好好安抚她,管她以后会不会成为“磨人的小妖精”。自己累、烦的时候就偷个懒,发个脾气。坚决快乐养娃,不牺牲不内耗。孩子需要快乐,妈妈也需要,当下就是未来。四、把育儿当成一场自我修行育儿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修身,修心,修性。孩子不需要多优秀,我也不需要成为多好的妈妈,我们更不需要为对方牺牲,而是需要彼此合作,在矛盾、问题、恐惧中各自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场修行,任重道远。慌乱,焦虑,担忧和不安会反复;自我怀疑,自我批评,自我陶醉也会继续;新的问题也会陆续出现;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这是一门终身成长的课,带着修己的心,与孩子一起去拆长大的盲盒。●
其他
在沙溪·玫瑰心灵小屋,彻底放松和休息
云南沙溪古镇,是一个四面环山、温润美好、安静质朴、民风醇厚,很适合与家人一起放松度假、疗愈身心的好地方。7月底8月初,大李老师和团队在沙溪举办了两期「玫瑰心灵小屋」(亲子教育内观营),每期课程为期三天。课程结束后,收到很多学员的反馈。1教育,发生于家庭系统中大家是否发现,明明自己各方面条件也不差,但外在的物质富足、成功并没有让我们活出想要的喜悦与幸福。自己明明也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但总是停留在「知道,却做不到」的坑里无法动弹,不知道通往幸福的路在何方。一个小家的运转是个有机整体,家庭幸福美满、孩子茁壮成长,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我们自身的心智成熟,需要家庭关系的默契顺畅。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一定的儿童教育学习储备,还需要自身内在生命状态的提升,需要有足够的爱与力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有机幸福家庭系统的支持。爱和力量从哪里来?从我们能顺畅连接上自己的心,对自我的感受情绪想法有觉知,学会与自己相处中来。经历两期沙溪心灵小屋,我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共同困惑:❶
其他
当孩子说“我就不,我非要这样,你管我”
家长问:小芭,你好,我女儿今年5岁半了,最近一段时间她总说:“我非要这样,我就不,你管我”,让我很苦恼。比如她很想跟哥哥姐姐玩,但是她的方式不对,我对女儿说:“妈妈知道你想和哥哥姐姐玩,但你要好好说”,然后她就又开始说我就不,我非要这样说。我不知道怎样去和孩子沟通了,因为这样的情况,我跟女儿拌嘴了好多次。小芭,请教您,谢谢您。小芭答:你好。你没有具体描述你女儿想跟哥哥姐姐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她的方式怎么不对,所以小芭不好在这一点上给出具体回应。你有描述你女儿最近总是说“我就不,我非要这样,你管我”。她目前5岁半,可能处在一个“体验正在形成中的'自我'”的阶段。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她就是要按自己想的方式来,哪怕知道这种方式不对。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可能也不打算马上回头,她就是要硬着头皮,就是要疼,就是要体验这些。当一个人(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处在这样的阶段,可能任谁说什么都撼动不了她/他,因为她/他目前这个阶段要的不是“正确”,而是要体验“我可以按我内在的意志来行动”。这种时候,在保证你女儿的行为不伤害他人和她自己身体的前提下,可以把你想让她用正确方式的愿望往后放一放,不跟她硬碰硬,不跟她直对直,而是“放飞”你自己,跟她说些“不着调/不按常理出牌”的话。例如当你女儿说“我就不,我非要这样,你管我”,可以回应她:【噢,你是这么想的。】【展开说说,你非要怎么样?】【呀!妈妈都快不记得上一次我这么确定自己非要怎样是啥时候了。好像是有一次跟你爸爸吵架,那次…】【闺女,你是怎么做到这么确定自己非要这样的?】……这些话的方向,都是不指责她,不教训她,不说她应该怎么做。都是先看见她此刻坚定的意志,看见她此刻有她的主张。都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她的意志/主张。都是对她的想法表示兴趣,都是把对话打开。小芭也不确定这样的方式你用起来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但是不要紧,我们都是可以做无用功的,都可以尝试了发现无效然后再试别的办法。●
其他
你度不过痛苦,痛苦会度过你
家长问:小芭您好。我儿子今年5岁了,马上他就要升到毕业班去,他一想到要升班会掉眼泪。前阵子他们班的一个老师调换到了别的班级,然后他回家看见班级的合影就哭了,说想念那位老师。他所在的幼儿园也是混龄,之前每当他们班有小朋友要升班的时候他也哭,很舍不得。我现在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陪伴着他,抱着他。有时候会通过一些绘本的力量,让他知道人总是会有分别的,但分别不是终点。有时候涉及到死亡的话题他也会担心妈妈死掉。面对分别的话题他总是会难过,是因为没有太多的分离经验是么?小芭答: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家儿子有非常敏锐、细腻、温柔的情感。涉及到死亡的话题时他会有担心,是因为他这个年龄开始具备了这样的心智能力,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和思考死亡有关的信息。生离,死别,是每个人来到人世之后必定会面对的自然现象和人生课题。在5岁、15岁、35岁、55岁、85岁…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经历分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经历的分离多了,面对分离焦虑、分离伤感、分离悲伤的经验多了,人会更从容一些,知道自己此刻的心情是一种焦虑/伤感/悲伤,知道这种心情会过去,也知道下次分离时依然会难受。小芭记得作家东东枪有一次回答一位读者的提问:枪总,可以怎么度过痛苦?东东枪答:你度不过痛苦。痛苦会度过你。你再等等。你的儿子现在5岁,他正在从你如何面对他的伤感,学习如何面对他自己的这种心情。哭,舍不得,担心,难过,都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情感,不应该希望这些情绪快点过去,也不必过度沉浸。事实上,当你自然地看待它们,它们自己就会过去。●
其他
都是冰棍惹的祸
家长:小芭老师,您好!此刻女儿在我旁边睡着了,我却了无睡意。女儿睡前哭很伤心,说我们冤枉了她(我跟她约定冰棍只能隔天或者隔几天吃一小根,因为她经常肠胃受凉就生病)。如果我们(我,她奶奶,她姑姑)没记错的话她昨天是吃了冰棍的,那么按约定她今天不能吃。但是她今天坚持要吃,而我也跟她杠上了,约定好的事不能随意改变,更何况她确实昨天吃了。她却坚持说自己没吃,大哭说我为了不让她吃,我们大家都冤枉她。后来我还是坚持没给她吃冰棍,带她吃了哈密瓜。睡前我再次跟她沟通这个事,结果她还是坚持说我们冤枉她了,边说边哭很伤心。我呢,心软终于妥协说那有可能我们记错了吧,那会不会你也记错了呢?她还是说自己没记错、我们冤枉她,哭着睡着了。是我太执拗了一根筋了嘛?该不该遵守与孩子的约定?女儿为啥坚持我们冤枉了她?是不愿承认,还是为什么?让她哭得那么伤心不是我本意,可是我都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小芭答:你好。妈妈、奶奶、姑姑三个大人都记错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孩子记错的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对你来说,不坚持原则遵守约定吧,担心从此开了口子,以后孩子会更不守约定;坚持原则吧,又怕真的是自己记错,冤枉了孩子,让她心里留下伤痕。可以确定的是:❶
其他
我也不想生气但是忍不住了
家长:小芭,你好!感谢你一直以来的耐心解答。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能好好陪孩子成长,如今二宝(女孩)3岁了,有很多场景是我没有遇到过的,非常挫败。比如今天,她戴着我的三个大毛衣链就要上床睡觉。我说睡觉要把这些项链摘掉,不然勒脖子。她强烈不同意,特别委屈,大哭,央求我。两天前刚刚搞过一次同样的场景,以我15分钟后真的生气了她有点怕-服从而告终。昨天晚上再次重演。我尽量做到坚定和温柔,后来同样的话来回说,我实在受不了,告诉她我快要生气了,我也不想但是忍不住了。她又坚持了一阵,才妥协。我真是太无语了。哥哥小时候完全容易沟通,为什么跟妹妹这么难。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呢?小芭答:哥哥小时候很容易沟通,妹妹跟哥哥不一样,这可能是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有不少家庭的老二跟老大性格差异比较大。你没有做错什么。戴着项链睡觉的确危险,孩子因为很喜欢项链想要戴着睡,但作为家长我们要把控孩子的健康安全。经过跟你的斗争过程,妹妹会认识到“妈妈不同意的事就是不能做”。但是另一方面,妹妹想要戴着项链睡的这个“想要”本身也不是什么错,可能就是因为太喜欢了。能够做到坚定而温柔地拒绝孩子的这类要求最好。实在忍不住生气的时候,也是可以生气的,因为妈妈也是人,有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坚定而温柔地跟孩子坚持,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故事;幽默;形象化的比喻……来使得孩子更容易理解或接受。例如妹妹想戴着项链睡觉,如果你拿一个布娃娃/毛绒玩具来,找别的链子给布娃娃戴上,把布娃娃放在床上然后让它睡觉、翻身,翻着翻着链子缠住脖子了,布娃娃说“哎呀怎么回事,脖子这里好不舒服”。这样有可能妹妹会更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同意她戴项链睡。●
其他
人一旦具体,就不再遥远
文/海鸥大中小学不用说,很多幼儿园也已经放暑假了,暑假里,你会去哪里走走看看?我羡慕别人有暑假的同时,想着也给自己创造点暑假,于是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了北京的几处博物馆,其中之一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有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不同楼层有不同主题的展览,三楼正在展出的是一战期间华工历史,在这里摘选其中几张让我印象比较深的照片。✦这些华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中国山东去到法国的。一开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八成以上,都不识字儿,去了法国,离开了家乡和家人,当时跟家人联系只能靠书信。收到书信后,他们就得找识字的人帮他们读。其中一个叫王小顺的人,收到了他堂叔从老家山东写来的信,找人给他读,读信的人告诉他,他母亲去世了,王小顺听了很悲伤,以泪洗面,吃不下饭。过了一段时间,又收到堂叔来信,这回,可能上次读信的人不在吧,王小顺找了另外一个人给他读。这第二封信上说,他母亲安在呢,好着呢。原来是第一封读信的人搞错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能给读错了。王小顺可能因为这个事情,后来就想要自己识字,能自己读家人的信。这样的事频繁发生,不识字的华工慢慢都开始想要自己认字。这张照片,是专门讲述一战期间华工历史的作家克莱夫·哈维,写的一本书《杨的战争——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英雄》。这本书以一位具有训鸟技艺的华工杨为故事原型,讲述这位受过良好教育、在语言和机械方面具有天赋的中国人,应当时的华工招募,去到欧洲战场服务。他担任华工营翻译,使得华工们可以跟法国军队、英国军队沟通。他还担任英国陆军坦克仓库的负责人。后来,杨与法国女工麦琪相恋,在战争结束后,定居法国。杨的人生故事,是不是可以拍成电视剧?✦这两张,从山东去的华工,到了法国肯定也得学习那边的基础生活方式,法国人吃面包,他们也学会了做面包。但他们还是想吃从小长大吃的食物,所以自己蒸馒头。那一桶一桶的馒头,我看着觉得又亲切又有点心酸,他们在异国他乡,想念着从小长在骨子里的家乡饮食。还有那张蹲在那里吃饭的照片,那个人蹲着吃饭时,也会感觉到家乡吧。我忘了前些年曾经在哪里看到,讲一个在美国读博的山西人,在宿舍里隔断时间会来一次这样的行为:做一顿家乡的面,把门关上,端着碗蹲在那里吃。这么吃,慰藉了那颗想家的心。再看这几张,华工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弹琴,下棋,搭戏台子唱戏。华工们唱戏,当地的军人和普通老百姓都来看,中国戏曲对他们来说是没见过的、新鲜的异国文化。看这张照片,我想到自己小时候跟着大人去隔壁村赶庙会,看戏,戏台子周围围着很多人,戏台上的人穿着特别的衣服、唱着我所不懂的事情。而华工们当时是在法国,在那样遥远的地方唱自己家乡的戏,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感。华工们从事着繁重的劳动,但他们还是会给自己创造一些精神营养。一战离现在很遥远了,但看到照片里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看到照片里真挚、灿烂、有的似乎带点调皮的笑容,觉得他们并不远。●
其他
她已经天天在指责自己了
前几天小芭回复了一位妈妈的提问,昨天收到她进一步的回复:谢谢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给我的回复和建议。其实我很清楚女儿的这些行为的解读都是我的投射我自己内心的不安全和恐慌,我一直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很自卑,特别是在人群中基本上没有自我的人。孩子在老公眼里没有问题,但在我的眼里觉得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很自信,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很自卑,外求特别严重,特别在乎外面的声音外部的评价,完美主义也很严重。这些也都是自己的全有的。都说孩子就是(养育者)的一面镜子,因为我的因才有了孩子这样的果。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改变,改变又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有时很好有时又很糟糕,反反复复。她的回复,是对于那篇帖子留言区读者留言的回复。实际上,小芭在那篇帖子里所说的是:孩子的一切,不一定全是妈妈的原因。妈妈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和时代构成的系统中长大的,并且妈妈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仍然是在系统中,妈妈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孩子是养育者的镜子”,当然有其道理,而且这位妈妈早已经知道这一点。关键是,对于这位妈妈来说,如果只看到这一层,她很可能会继续陷入【自责——看自己有诸多不好——用这种眼光看孩子,又看到孩子有诸多不好——孩子这样都是因为自己,进一步自责】的循环里。这位妈妈说她自己“没有安全感,很自卑,特别是在人群中基本上没有自我”,继续对她说“孩子这样都是你的原因”,可能会使得她更“没有自我”。她来问小芭,不是为了被指责、被教育的。她已经天天在指责自己,天天在用“孩子是养育者的镜子”来教育自己了。在长期的【被外界声音指责,自己也指责自己】处境中,要有安全感、有自信、有健康的自我,对谁来说不是一件难事?这位妈妈,小芭要对你说,你来向小芭提问,在小芭看来这说明:1.你从小芭过往发布的文章中感受到小芭有可能理解你,有可能给你一点点帮助,这是你靠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发现的。2.你写下了长段的留言发给小芭,你有行动力。你的感受力、理解力、行动力,正是来自于你的自我。
其他
绘本《小石狮》
文/三月“走夜路的孩子看到我就会安心。”这是绘本《小石狮》特别打动我的一幅画面和一行字。《小石狮》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一座小石狮作为小镇守护神的生活与感受。小石狮体型不大,比猫还要小,但它的年纪却比镇上最老的人还要大许多。它见证了小镇的变迁和人们的喜怒哀乐。它是小镇的观察者和守护者,给走夜路的孩子带来安全感,让老人们回忆起童年,承载着远离故乡之人的思念。笔者小时候在山村长大,印象中见过的石狮子很少,石墩倒是经常在奶奶家门口见到。可能因为,无论石墩还是石狮,都是人用力在石头上一锤一锤凿出,投注人的气息,被人赋予意图或者意义的物品,所以从小就在笔者心里留下印象。长大后,走过的地方多了一些,慢慢见过一些狮子雕塑,印象也多了一些。故宫太和门前威武的狮子,不是石狮,是青铜狮(左侧为雌狮)印象之一:门前狮子一般成对出现,雌狮脚下摁着一只小狮子,熊狮脚下踩着一只球。印象之二:狮子雕塑无论大小都很威严,确实有一种镇守、威吓的心理作用。在读到绘本《小石狮》之后,笔者对石狮子有了一种新印象:可亲可爱。这本绘本里的小石狮,面部、足部的线条,有种儿童绘画的天真拙朴感。小石狮说的话,既沧桑,慈爱,又敏锐。小石狮见证了镇上的孩子从小慢慢长大,离开家乡,去到远方。它一直安稳地守候着,无论人们长到多大,走了多远,回到这个镇上时,它在那里,不言不语,又似乎千言万语,看着你。《小石狮》的画面,让笔者想起中国古代山水画,近看,远看,俯视,平视,多个视角的画面,既展现出小石狮的历史和永恒感,又让人感觉小石狮像一个小孩子,自然而然对它生出喜爱之情。《小石狮》里有很多民间元素,白底青叶菊花碗,靛蓝白花小衣衫,布鞋、斜襟袄,红字帖、油纸伞、纸鸢、红灯笼,这些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中华百姓的日常用具,传递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味道和生活气息。它的故事简单却富有深意,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来说,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怀念。因此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欣赏。是谁创作的绘本《小石狮》?可能你早已经知道这位作者——熊亮,推动中国原创绘本的先锋和导师。他首次提出“纸上戏剧”这一概念,在作品中大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元素;他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在绘本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现代、简练、纯真,有独特幽默感和诗意。熊亮的绘本作品有《梅雨怪》《小石狮》《兔儿爷》《小年兽》《灶王爷》《长坂坡》《武松打虎》《和风一起散步》等。绘本《小石狮》首次出版于2005年,并在同年获得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奖。回到《小石狮》的画面,你觉不觉得,它有一种苍茫感。那个提着灯的小女孩,走在天黑之后的夜路上,步伐里,心里,可能有几分恐惧,几分匆忙,几分勇气,赶着回家去。那个总是敦实地矗立在那里的小石狮,的确会给到她几分安定。长大后,当我们走在人生的“夜路”上,手里是否还有那盏灯,心里是否住着一个能让心安定的“小石狮”?●
其他
女儿的一切,不一定都是你给她造成的
家长:小芭老师你好!有一个一直困扰我的事不知道如何解决,我家女儿4岁多,她其实是喜欢跳舞的,在她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家里开着音乐,她会自己创作舞蹈动作,而且节奏点卡得还蛮好,舞感乐感都挺好。跳舞跳了差不多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群体表演一次和一次比赛都表现得很好,每次表演完之后都特别开心,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成就感的开心。就是一点,她每次上课前都很抗拒不愿意去上课,而且每次进教室都要跟我说必须看着她不能动。常常问我妈妈课什么时候上完,上完就不要报了,或者上课前总是抱怨说为什么总是要跳舞,能不能请假。有时大清早起床就问我今天要不要跳舞,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一说要上她就要哭很难过的样子。我知道报培训班最好按孩子的意愿和兴趣来报。我没有报多,就一个舞蹈,而且我能感觉她其实是喜欢的,只是她没有安全感,我知道她的一切都是我给她造成的,我也知道我得自己去改变。但每次她那样子,我就很容易痛苦焦虑,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给她说给她力量!小芭答:你好。女儿的一切,不一定都是你给她造成的。你是生她养育她的妈妈,但你不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养育她,你是一个处在系统中的人。什么意思呢?你从小是在你父母(养育者)的家庭里长大的;从迈入学校大门开始,你是在某个小学、中学、大学里受教育的;你的原生家庭,你读书的学校,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你的父亲母亲用什么方式养育你,你的学校给你什么样的教育,你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给你什么样的规训,你成长过程的时代背景对人有什么样的主流要求,所有这些,都不是你能决定的。上面这些因素,与你「作为一个人的生物机制+作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由意志)」循环地共同作用,成就了现在的你。现在的你,有“妈妈”这个角色,有“妻子”这个角色,还有你的职业角色,还有作为你自己的那个部分。这几重角色,每一个对你都有不同的要求。现在,你的女儿要从小长大,同样受到这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你送女儿去舞蹈班这件事来说,这其中有几种成分在里面?❶
其他
这个绘本里的事可能过时,但那种忐忑的心情不会
有一本创作于四五十年前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把一个5岁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时的兴奋和忐忑描绘得非常到位。冲过来的自行车能把她吓到,没留意的小石子儿能把她绊倒。到了店里,要大声说出自己要买牛奶,需要鼓足勇气。大人们熟练的买烟、买面包、唠家常,在她看来都不那么简单。我们目前生活的2020年代,拿着纸币上街买东西,别说孩子,大人都很少这么干了。出门之后的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考虑,早已使得5岁孩子不可能自己出门。在城市里,孩子们一般可能要在十岁之后才有第一次独自行动的机会。安全当然是首位的。小芭在这里提到这本绘本,是因为每次读到它,依然会被画面和文字中,对第一次独自上街5岁小女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准确的刻画而打动。并唤醒自己的一些记忆,第一次独自走在当时看来很大的镇子的街道上,第一次独自坐车离开家去更远的城市里上学,第一次自己坐火车,第一次自己出门旅行……第一次离开家人的庇护,独自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紧张是一定的,但走过这第一次,走过这段路,人就又长大了一点点。即便是成年人,第一次走入工作岗位,第一次自己开车上路,第一次成为妈妈,第一次去到异国他乡,内心的兴奋和紧张,可能跟绘本里那个5岁小女孩有很多相似。所以,这本绘本,四五岁以上所有年龄的人读来可能都会有些共鸣。▼小芭扯得有点远了,之所以想到这本绘本,是因为芭学园彩虹班孩子们两周前的超市购物活动。这是芭学园彩虹班(5-6岁大班)每年都会进行的社会实践主题课。跟着彩虹班圆圆老师去看一看孩子们在超市购物的情形吧!认识纸币在彩虹班的一年里,孩子们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那么,这个能力是否可以在实践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呢?我们决定通过一场真实超市购物活动来练习一番。在这个电子货币时代,我们使用现金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对于孩子来讲,对货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串数字上。借着这个机会,老师带着孩子们了解不同钱币的面值,并进行简单的换算,为更加顺畅的购物体验做准备。步行去超市快看,我们从园里往超市出发啦!步行去。带着任务来的步行三十多分钟,到达超市。琳琅满目的好吃吃都好想拥有呀!但……还是要回归现实。出发前孩子们有一个小任务,要为家里购买一件商品,有的是盐、有的是茶叶、绿豆、还有酵母等等等……尽管有好多东西想买,但还是要理智,先寻找家庭所需物品,看价钱,进行同类对比,找便宜的,为自己尽量多留出一些预算。孩子们口中不停在读一些数字:5.9+9,13元,15元,嗯…钱应该够。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对于数字有了更真切的认知,而且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日常生活。接下来,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孩子在拿到第三件商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我的钱够不够?不够怎么办?如果商品超出预算,大部分孩子都会舍弃,再去选择其他能够买到的商品。但……也有孩子不舍得,这个时候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孩子,决定权交给他们。孩子最后还是带着这些商品去结账。准备结账了,工作人员说:“你的钱可能不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经历,也是我们这次生活实践的小小目的之一: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满足你,有的时候可能就是需要做出一些取舍。不过孩子并没有因此而伤心,结束后依旧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大家分享这次超市购物的经历。插播一条日常小感动~购物期间,我:“这个蛋糕看着好好吃,但是有点贵。”娃儿(没有一丝犹豫):“我可以买送给你!”我看了看他手中只有一包给家里买的盐,问他:“那你就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了。”娃儿一脸轻松:“没事啊~”
其他
最近感觉当妈妈好难
家长:小芭你好。我家小孩6岁。前天晚上一个姐姐来我们家睡,小孩睡着了后,我和爸爸还有那个姐姐吃了烧烤。早上小孩和姐姐已经起来了,我还在睡觉,小孩跑到我床上说:姐姐说昨天晚上你们吃了烧烤,哼坏妈妈不叫我我要打你,然后就动手打我并哭闹。我第一反应是他怎么这么矫情啊,因为这点小事闹,后又想到了不能这样对他发脾气。然后问他你是不是因为我们三人都吃了烧烤没有叫你,你感到失落了,还是因为没有吃到烧烤生气了,他就停止了吵闹。看他不哭闹了,我就想教育他不要动不动就哭闹,要大气,这类的话一说出来他就又开始哭闹说我要打你并打我。我当时意识到我太激进了,并说你今天学会了失落和伤心的情绪了,挺棒的。他马上就换脸了,说妈妈你睡吧,我去玩去了。小芭答:嗯。或许下次你能在“想教育他不要动不动就哭闹”那里打住。他因为你们吃烧烤没叫他而生气,小芭觉得这不是矫情,这可能是因为:❶
其他
现在,现在,阿弥陀佛
樵苏的记录樵苏,财务工作者,喜欢文学、儿童教育、瑜伽。樵苏的两个女儿米娅和球球,都在李跃儿芭学园度过幼儿园时光。从2009年开始至今,樵苏持续用文字记录着两个女儿的成长。这篇分享樵苏记录的米娅刚刚3岁时的小趣事。现在,现在,阿弥陀佛2009.10.25
其他
其他的不想干就不干,本来就是放暑假了嘛
家长问:去年娃一年级了但不喜欢上学,感觉是压力大,总想考好得到老师夸奖。第二学期有点摆烂,经常错些很简单的题,回家经常不想写作业有时崩溃地哭,爸妈都只有尽量安抚。有时不想查字典妈妈帮忙查一下,因为知道孩子不是不会,只是不太喜欢这种方式学习,喜欢玩中学。妈妈总是想给孩子找个玩中学的学校,但又不想走国际路线,负担不起,之前也了解过芭小但是爸妈需要工作赚钱,离北京远,孩子也不太想住校。我担心孩子在这个学校学下去会慢慢觉得老师就是权威,就应该听老师的,没有自己的想法了。最近了解到比北京近一些的一所异地学校,跟芭小类似注重孩子的人格建构身心健康,这所小学也没有考试,孩子需要住校,每周末从家里过去陪她也还有可能。孩子每天都说不想上学,但跟她说换学校她也不想换。我知道她是害怕换学校还要适应,现在的老师同学她都适应差不多了,属于慢热型孩子,又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一年级读得很辛苦。孩子现在在老家休息,自己想完成暑假作业,但其他的都不想干。我也是个纠结的人,对我们这种情况小芭能给点建议嘛?小芭答:你好。首先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1.芭小(芭学园的小学实验班,简称“芭小”)的孩子们都是不住校的。因为不光幼儿、小学生,即便上了初中,孩子也是需要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的,需要家人给与生活上、心理上的及时支持。2.芭小有考试。芭小的教育教学是遵循我们国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标来开展的。芭小注重人格建构身心健康,同时也注重学业,这二者其实互相促进。还有一个小点,你的一长段留言中大部分句子后面没写标点符号,用的是空格(上面问题中的标点是小芭加上去的)。写上标点符号,读的人会更舒服,不容易看花眼。欢迎你给小芭留言,但是请记得用标点符号。回到你的提问。从你的描述中看得出:一、你和孩子爸都很关心孩子,在尽自己的力给与她所需要的养育和教育。二、你家孩子适应小学适应得比较艰难,但她终于还是适应了。虽然她经常说不喜欢去上学,经常不想做作业,有时崩溃地哭,但换个角度看她,小芭看到的是——她拥有:❶
其他
你能做到什么样,那就是一种解决
家长问:我有时候很迷茫,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该咋处理,不理他耶,他说你对他冷暴力,理他耶,他又得寸进尺。不晓得咋解决。小芭答:你能做到什么样,那就是一种解决。在孩子发脾气之后的回应上,不存在“一种对的解决”,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妈妈不一样,每个家庭不一样,孩子当天发脾气的前因后果不一样。在那个当下,你能做到什么样,那就那么做。你在现场,你跟孩子在一起,这比远在天边的所有正确知识都对。作为活在2024年的你,能方便地通过直播、视频、公众号、书籍、APP,看到很多育儿知识、育儿方法。问一问自己,所看过的那些(包括小芭在这里所写的),是让你多了一些放松,一些明朗,还是多了一些焦虑,一些迷茫?无论在你听来谁讲得再好,再正确,你可以听,可以吸取,但如果你此刻做不到谁讲的那样,那你能做到的就是眼下最对的。有太多声音了,告诉你“作为家长要放松”,“作为家长不能焦虑,你的焦虑会害了孩子”,“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礼物”……可是如果这些声音聚积到你心里,使得你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焦虑了,是不是情绪不稳定了,是不是给孩子的回应又不到位了,这些声音就没帮到你,而反过来束缚了你。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理他,他说你对他冷暴力,理他,他得寸进尺。这说明孩子非常灵活,非常头脑清楚,他在根据当下情况调整策略,把妈妈给拿捏住。要想不被孩子拿捏,一种办法是【根据你自己当下真实的感受来做回应】:如果你此刻看着他发脾气的样子,不想理他,就不理。想理他,就理。不理他,不是他发脾气有错,而是“妈妈这会儿心里不舒服,妈妈先不跟你说话。你生气是可以的,你在这儿生会儿气,妈妈在这儿做做深呼吸让自己舒服一点儿”。他发脾气没有错,你不想理他没有错,你理他也没有错,这不是谁对谁错的事儿。你怎么做,都对。你肯定自己,你就不容易被孩子拿捏,而且你会发现更灵活的自己。●
其他
我不坚强,你打我,我哭!
樵苏的记录樵苏,财务工作者,喜欢文学、儿童教育、瑜伽。从2009年开始,樵苏持续用文字记录着两个女儿的成长。樵苏的两个女儿,都在李跃儿芭学园度过幼儿园时光。姐姐米娅,今年已被多伦多大学戏剧学院和另外几所大学录取,由于申请到一个间隔年项目,米亚将在一年的全球旅行后上大学(并确定上哪一所大学)。妹妹球球,今年9月将读小学三年级。毕业生回访第一次有人说「爸妈是鞋带」(点蓝色字可看),就是我们与米亚的聊天。樵苏仍在记录着女儿的成长。◆
其他
女儿这么个小人儿,能这么温和地处理问题
樵苏的记录樵苏,财务工作者,喜欢文学、儿童教育、瑜伽。从2009年至今,樵苏持续用文字记录着两个女儿的成长。樵苏的两个女儿,都在李跃儿芭学园度过幼儿园时光。姐姐米亚,今年已被多伦多大学戏剧学院录取,由于申请到一个间隔年项目,米亚将在一年的全球旅行后上大学。妹妹球球,今年9月将读小学三年级。毕业生回访第一次有人说「爸妈是鞋带」(点蓝色字可看),就是我们与米亚的聊天。即将18岁的米亚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我爸妈是鞋带”。而因为樵苏的记录,小时候的米亚说的话(和话语背后的心智),也还非常鲜活。01我把你的话系成一个结2012年6月3日
其他
一个人何以成为这样
看完这段视频后,绝大多数评论都在说视频中的女人太自私:也有少数人看了视频有不一样的感触:小芭看这段视频的感触是:如果身边人真这样,谁能不发火。丈夫在发火之前,跟妻子说话时是不怎么看她眼睛的,可能是下班回来太累。当丈夫发火,用大眼睛瞪着妻子时,感觉他瞬间活过来。人的情绪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情绪,说出来,而且要看着对方眼睛坚定地说,这对双方的关系是有益处的——正是丈夫的发火,使得妻子回忆她小时候。妻子小时候总是被要求分享、被要求照顾别人。可能那时候她很弱小,无力改变父母的观念,无力改变自己的成长环境,于是慢慢形成这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需要”的行为模式。一方面,这是一种过度补偿。另一方面,这说明她不是无可救药的自私。看“一个人是什么样”,往往带来情绪,带来冲突。看“一个人何以成为这样”,往往带来理解,带来关系中的双方真正需要的改变。孩
其他
孩子上幼儿园这几年,影响了我几乎半辈子的人生选择
今年4月,我们采访了淘虎妈,她的两个孩子——淘淘和小虎,都在芭学园度过幼儿园时光。淘淘:2007年入芭学园,2012年毕业。现在美国加州艺术大学就读。小虎:2012年入芭学园,2015年毕业。今年6月从美国加州公立初中毕业,秋季将升入高中。淘虎妈一共当了七八年的芭学园家长。去美国读书后,儿子接受了四年的行为干预,帮助儿子的过程也促成了她后半辈子的职业选择——从事儿童自闭谱系障碍的行为干预。▲点击看淘虎妈回访视频1:当年给孩子选择芭学园,家人支持吗?淘虎妈:我和孩子爸有个共识:不一定赞成你的看法,但是我支持你的做法。如果你坚持要做,那我不评判,因为我要批评那肯定没好话。毕竟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不一样,对待一个事情的看法也往往不一样。看法不一样,但我可以支持你,这是夫妻之间该有的信任。我们俩到现在也是这个原则。现在爸爸也会跟人推荐,可能也尝到了这个幼儿园给他带来的甜。2:是不是因为孩子现在比较省心?淘虎妈:省不省心,还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像我这种脾气我就希望淘淘更努力一些,更卷一些,但爸爸觉得“我闺女已经很棒了”。但对弟弟小虎,我就觉得他很不错呀,爸爸就觉得他太闹腾了。▲弟弟小虎和姐姐淘淘3:淘淘上幼儿园那会儿,你好像特别心大,一点也不焦虑。淘虎妈:反思我那段时间,也不是说心大,我记得淘淘上幼儿园之前去做体检,我就特别摁着她,她就哭。要一般家长受不了。我好像从小就不是特别有共情能力的人。即使是我的孩子,我也没觉得他的感受是大于我的,我到现在也是每天跟儿子吵架。我可能一直就是这样。通常来说人们会觉得这个妈有点自私,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是需要练习去改变。但是,什么东西都是一个恰到好处,共情过度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逐渐还是以自我为一个主要的个体在成长。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他会找对象,就有分分合合这些事情,那我如果过度共情,我都会睡不着觉,有这样的,是吧?如果我不过度共情,那他作为一个个体,他跟我是分离的,他到这个年龄,他就应该有这种感受了。我可能会觉得嗑CP比担心他要好。4:从小到大有没有焦虑过淘淘的学习?淘虎妈:淘淘的学习,我觉得目标感不强,而且她不觉得数理化对她来说是有意义的。申请大学的时候,她有几个offer,当时还没有决定去哪个,大学开放日的时候她去看,她去问人家,你们有数学课吗?没有。好的。芭学园:但是另外一面,她的艺术和情感的部分,她从小特别会玩过家家,玩得特别丰富,特别会运用角色去表达。▲淘淘在芭学园时过家家淘虎妈:对。她喜欢画画,十来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画了一个小猫,其实就几笔,但她给我讲了40分钟这个画,讲小猫发生了什么事。后来申请大学,学艺术,老师问你们有没有系统学过。我说没有特别系统地学,但她喜欢画。老师说我们这边不一定要求她的技法有多高,但她得会讲故事。正好就是我们擅长的。淘淘画的画,很多都有细节。记得原来她在学前班时画的画,她画一个小姑娘,手上那个戒指要画成七彩的。她要表达的东西,她就会抠得特别细。▲淘淘在芭学园彩虹班时上美术课淘淘上初一那年我们去的美国,头几年没有特别顾上淘淘,就在顾小虎(弟弟小虎是小学一年级去的),那会儿弟弟需要帮助的地方比较多。她不像小虎有不舒服就会叫,她默默承受了很多。而且我对她要求又高,觉得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就不会呢?你怎么就得不了A呢?现在回想,一个人不一定是学习特别好才叫好。淘淘在那边的同学,包括同学家长,每次聊天都会跟我说,哎呀,好喜欢这个女孩子。平时我们经常跟家里老人沟通,每次都是她替我们全家人去说话,她说她自己是I人,就不爱说话,但是每次说出来的时候都说得不错。也有压力大的时候。前年申请大学,压力挺大,有进度要求,做她的作品集,我这人说话又急又期待过高。当时特别好的是我们的沟通一直在。不管怎么样,她对自己的将来有思考,虽然不像弟弟那样要干一番大事业,但她自己有步骤地去做一些事。咱也不能说每个孩子都要做丰功伟绩或者挑战人类极限之类的事情,一辈子平平安安的不是也挺好吗。4:你在回访邮件里说“和芭学园的缘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我的两个孩子在芭学园就读的那几年,而是影响了我几乎半辈子的人生选择。感谢芭学园给我和孩子们带来的这些影响,让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是怎么影响了你的人生选择呢?淘虎妈:当年孩子上芭学园之后,芭学园对家长的培训一直没放松,这使得家长之间熟悉起来,形成家长的群体。这些家长群体就丰富了我的朋友圈。以前可能就是同学同事,我不是那种特别多交际的人。我现在很多特别好的朋友都是芭学园家长。我们向日葵班(弟弟小虎在芭学园时的班级)家长组建的读书会,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哪怕我在国外,没停过。读书会促进了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困难,都有不好过的日子,现在这几年更是,大家互相帮扶着挺过来了。2023年7月
其他
为什么一句话就崩了
昨天,视频号“芭学园育儿课堂”发的这段视频,触动了很多人。人们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感触,小芭选取其中一些:1.大直男,你老婆只需要一句认可赞美。2.这个妻子的反应会让我崩溃。3.我真的觉得女的没有错,男的情商低!4.吃现成的,我从来不挑,烟熏火燎的做饭,情绪价值必须给满。5.这样的老公已经不错了,还耐心解释,换我老公早就发火掀桌子了,珍惜吧,别玻璃心了。6.当下的否定只是触发了内在小孩不被肯定的印痕。7.我是个女的,我居然觉得这女的有点过激了。看到最后也觉得能理解了,从小被否定太多了,感恩我的父母从小到大给我的认可和鼓励,让我没这么敏感。8.女人太玻璃心,“咸了?那下次我少点盐!”这就话就可以了。9.并不是女人玻璃心,她也不想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一句话就崩了。其实就是过去的期待从未被满足过。10.一个期待被夸赞的小可爱,一个随心随性的大直男,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从小不被父母接纳和赞美的人,长大了心里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其实她要的只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真诚的拥抱,仅此而已!亲爱的,先接纳自己,抱抱自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让自己的心慢慢的长大。11.太像了,和我年轻的时候太像了。我爱人就是缺爱的人,从小被否定,被打击;我就是钢铁直男,凡事一定论对错,论公平,论最优解。结婚二十多年了,我变了,她也变了,我变得更喜欢说好话,把不好听的话憋住不说,或换一种方式,换一个环境,换成小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她变得理解丈夫,理解孩子,理解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秉性和行为习惯,偶尔发点小脾气,也会自己给自己找个下台阶,恢复理性。所以改变从自己开始,修行悟道之后,用爱融化了爱人冰封的童年噩梦。12.不能什么问题都怪罪原生家庭,自己认识到问题,努力去改变,菜咸了是事实,掉脸就走很欠妥,这里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撒个娇告诉老公自己想得到他的肯定,告知对方自己的需求。不能把问题上升到不能过了让对方滚,你考虑过老公的感受吗?他不过说了实话而已,你的行为及言论会激化矛盾呀,时间久了,两人的关系堪忧呀!小芭看这段视频,妻子在做饭的时候,丈夫在拖地,说明丈夫在家不是啥也不干,氛围相当和谐。坐下来吃饭,妻子说今天有一道排骨豆角,是她买菜时一位阿姨教的。可以想见,她做这道菜的过程中,心心念念想的是做给丈夫尝尝。不知道丈夫有没有从妻子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感受到这一点。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给妻子起个名字叫“感受”,丈夫起个名字叫“道理”,感受和道理各说各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同时,更是在否定对方;道理在向外用力,找不到和对方沟通的大门。孩
其他
一场活动,让孩子浑身散发力量
震惊!北京怀柔突现“神秘军队”进行“秘密训练”?深山之中,他们在“刺探”什么秘密?寻常民宿为何化身“军火工厂”?长城上“全副武装”的队伍要去向何方?一切“机密”,尽在芭学园彩虹班3天2夜童子军!文/彭一展(李跃儿芭学园华龙苑园区教师)五月末,芭学园彩虹班一年一度的童子军活动如期展开,孩子们离开家人,在集体中独立生活三天两夜。与混龄班(3-4岁)的孩子相比,彩虹班(5-6岁)的孩子们在体力、认知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孩子们渴望着挑战,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同时,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届时他们将面对身份与环境的变化、思维与行为模式的转换。为此,我们在每年五月都会开展童子军活动,来进一步帮助孩子进行人格建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相信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五六岁的孩子,还是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纪,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离开家人的怀抱,独自在外面待三天呢?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不到,非得要跑到外面去才能得到的呢?自主性与独立性大李老师(李跃儿)说:“当孩子离开家庭这一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后,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们遇到问题后内心会产生恐惧与不安感。当他在集体中通过同伴或老师的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后,孩子会产生这样一种经验:‘离开父母,我也能行’”。这种内心的力量能帮助孩子适应不熟悉的环境与角色,发展自主性与独立性。离开父母参加童子军活动,就是成长这种内心力量的机会。适应不同群体与环境我们活动的地点在怀柔水长城,这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自然环境。孩子们需要适应环境的转变,在有挑战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这是在城市里的幼儿园中无法得到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将班级打散,原有群体组合为新群体,孩子需要在新群体中与他人合作,并练习化解冲突。这发展了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对规则的理解这是一个模拟军事训练活动,在这一背景下,规则成为了法则,不容违反。孩子们需要去适应规则并遵守,这需要他们理解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规则与自己、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中缺少军事活动这一背景,孩子对规则的关注度便没有在童子军时那么敏感。说了这么多童子军的好,这童子军活动究竟是怎么玩起来的呢?玩得到底好不好、透不透?话不多说,直接上图!军姿与军体拳演练既然成为了小童子军,那么首先在形象上要向军人看齐。提到军人,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帅气笔挺的军姿。因此,在第一天的活动中,孩子们摇身一变,化身小士兵,在教官带领下开始军姿练习。毛主席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健的身体永远是我们活动的基础。学习军体拳能强健体魄,培养精气神。孩子们铿锵的动作中充满气魄,眼神中满是坚毅。在这样的演练中,孩子的身心都得到锻炼。打散班级,分为两军身份转换完毕,我们的“军事训练”进入下一个阶段。军人不仅要会站军姿、打军体拳,还要有勇气、有智慧、团结一致、永不放弃。接下来,孩子们分成红蓝两队,从熟悉的集体中脱离出来,重新认识身边的“战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们将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做好战前准备,“大战”即将打响有了前一天的铺垫,红蓝军对抗在第二天正式打响。总教官在出发前讲解了战斗规则:保护己方军旗,拿走对方军旗。为此,两军需要先建设自己的大本营。来到后山场地,小士兵们紧锣密鼓开始布置阵地。一支军队不能所有人都上前冲锋陷阵,军队内部也有自己的分工。第一天分组时,小士兵们按自己的意愿分为四个班:医疗班、战俘班、战斗班和侦察班。士兵们各司其职,完成对大本营的布置。左图:布置战地医院
其他
回过头看,幼儿园是所有以后的基石
李跃儿芭学园20年20年前,李跃儿教育论坛与李跃儿芭学园几乎同期诞生。李跃儿教育论坛汇聚了一群关注儿童教育的人,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甚至海外。出于人类爱简称的天性,网友们把李跃儿教育论坛叫作“李网”。胡子是李网创办人,与网友们熟悉起来之后,他组建版主团队,大家共同创造和建设李网,使得它成为国内最有吸引力的教育论坛之一。临风是其中一位版主,在芭学园20周年之际,李跃儿采访临风,聊过去这二十年来育儿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经验。▲李跃儿采访临风
其他
如果你喜欢的人已经结婚了,怎么办?
当一种可能性失去了可能,即将开启的是无限的可能。文/徐颖(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园长)那天早上,我进到糖果班,在阅览区的地毯上坐下来。阅览区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坐在这儿既不会打扰到孩子们的工作,又能看到班级孩子、老师的整体状态。教室整体结构的布局,教师的状态和彼此间的配合,孩子们工作时的状态,同伴间的链接方式、冲突的缘起缘灭、孩子是否从冲突中得到锻炼并由此获得发展,工作材料是否适配于他们的发展需要……这些是进班时我会观察的东西。今年4月3日在园里过清明节,糖果班主班老师静华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吃加餐时间到了,有孩子过来和我打招呼,他们一方面关心我今天来干嘛,另一方面自然地与我分享糖果班最近发生的事情。“米乐今天带了一盆食虫花,但我们还没有看见它吃虫子,可能是我们班没有虫子所以它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