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创作于四五十年前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把一个5岁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时的兴奋和忐忑描绘得非常到位。冲过来的自行车能把她吓到,没留意的小石子儿能把她绊倒。到了店里,要大声说出自己要买牛奶,需要鼓足勇气。大人们熟练的买烟、买面包、唠家常,在她看来都不那么简单。我们目前生活的2020年代,拿着纸币上街买东西,别说孩子,大人都很少这么干了。出门之后的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考虑,早已使得5岁孩子不可能自己出门。在城市里,孩子们一般可能要在十岁之后才有第一次独自行动的机会。安全当然是首位的。小芭在这里提到这本绘本,是因为每次读到它,依然会被画面和文字中,对第一次独自上街5岁小女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准确的刻画而打动。并唤醒自己的一些记忆,第一次独自走在当时看来很大的镇子的街道上,第一次独自坐车离开家去更远的城市里上学,第一次自己坐火车,第一次自己出门旅行……第一次离开家人的庇护,独自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紧张是一定的,但走过这第一次,走过这段路,人就又长大了一点点。即便是成年人,第一次走入工作岗位,第一次自己开车上路,第一次成为妈妈,第一次去到异国他乡,内心的兴奋和紧张,可能跟绘本里那个5岁小女孩有很多相似。所以,这本绘本,四五岁以上所有年龄的人读来可能都会有些共鸣。
小芭扯得有点远了,之所以想到这本绘本,是因为芭学园彩虹班孩子们两周前的超市购物活动。这是芭学园彩虹班(5-6岁大班)每年都会进行的社会实践主题课。跟着彩虹班圆圆老师去看一看孩子们在超市购物的情形吧!在彩虹班的一年里,孩子们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那么,这个能力是否可以在实践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呢?
在这个电子货币时代,我们使用现金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对于孩子来讲,对货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一串数字上。借着这个机会,老师带着孩子们了解不同钱币的面值,并进行简单的换算,为更加顺畅的购物体验做准备。出发前孩子们有一个小任务,要为家里购买一件商品,有的是盐、有的是茶叶、绿豆、还有酵母等等等……尽管有好多东西想买,但还是要理智,先寻找家庭所需物品,看价钱,进行同类对比,找便宜的,为自己尽量多留出一些预算。
孩子们口中不停在读一些数字:5.9+9,13元,15元,嗯…钱应该够。
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对于数字有了更真切的认知,而且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日常生活。接下来,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孩子在拿到第三件商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我的钱够不够?不够怎么办?如果商品超出预算,大部分孩子都会舍弃,再去选择其他能够买到的商品。但……也有孩子不舍得,这个时候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孩子,决定权交给他们。孩子最后还是带着这些商品去结账。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经历,也是我们这次生活实践的小小目的之一: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满足你,有的时候可能就是需要做出一些取舍。不过孩子并没有因此而伤心,结束后依旧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大家分享这次超市购物的经历。购物期间,我:“这个蛋糕看着好好吃,但是有点贵。”我看了看他手中只有一包给家里买的盐,问他:“那你就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了。”后来观察到他并不是不想买其他的商品。总在不经意间被孩子的童真和爱所感动。在整个购物过程中,老师们并没有过多介入,而是给到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当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老师和超市工作人员询问:请问xx在哪里?/谢谢/我可以帮助你……他们和工作人员的沟通很顺畅,需要帮忙时就第一时间去思考解决办法。这次社会实践中,孩子们从前期准备,到在超市购物过程中的交流表达、购物时的合作、同伴间的交流,到活动结束后的分享,整个“小鬼当家”的购物体验超出了老师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