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特别焦虑的



小芭读刘丹老师《家庭的伤痛与疗愈》这本著作,读到快一半,发现她在书中所写的家庭治疗理念和技术,在李松蔚老师为这本书写的这篇序言里有非常生动的体现,于是想着一定要分享给读者朋友们。序言原文比较长,下文是节选。



我对刘丹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她有一双神奇的眼睛,总是能够从不同寻常的角度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记得跟她认识不久时,有一位刚当了妈妈的朋友,抱怨自己的老公整日负能量,每天在家都会很焦虑,不但帮不上忙,还给自己添乱。
其他人听到她的抱怨,要么是共情,一起帮她“吐槽”老公;要么出主意,教她“解决”老公的焦虑。
这时,刘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刚生完孩子,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特别焦虑的。我觉得,也许爸爸焦虑比妈妈焦虑更好一些,因为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这句话说出来,大家先是愣住,然后纷纷拍手叫绝。那位新手妈妈,脸上一下有了笑容,说:“有道理!我没有产后抑郁,都是被他给气的!”
“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特别焦虑的”,这句话让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她是怎么想到的呢?原本是在指责单个的人,说完这么一句,这件事就跟整个家庭产生了联系。
这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一瞬间,问题的气质仿佛都变了:从难以克服的个人缺点,变成了全家人在这个阶段共同面对的压力。
这一刻,问题不再是单纯的麻烦,而成了家庭焦虑的一个出口,甚至还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好处!这种点石成金的独特眼光和表达方法,实在是太神奇了。
后来我知道,这就是系统式的思维,是几十年专业训练的结果。刘老师不只是一个拥有系统思维和方法论的专业工作者,她还经常把这种思维用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跟她合作的几年里,我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系统式的,也许这已经变成了她的一种生存智慧,用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或挑战。
就在这个月,我们一起准备一个两人合作的课程。她一边拽着我沟通,一边解释:“对不起,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特别焦虑。我们沟通得充分一点,我就会放松一些,你可以吗?”我对她又无奈又佩服。
无奈是因为,我要“被迫”按照她的要求,为这门课程付出更多精力去做前期准备;
佩服在于,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她也要放在系统的视角下解决。其实以她的资历、地位,她即使说:“松蔚,我们沟通得还不够,你必须多花一点时间!”我也会毫无怨言地接受。但她把这件事说成她自己的“焦虑”。我们做的工作,就变成了“照顾”她的感受。这不但给我的压力小了,完成之后,我还会有一种“照顾”了她的成就感。
除了有一双系统式的眼睛,刘老师还长着一双系统式的手。
她对我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手眼结合,思想与行动统一。“光看到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做到。”她强调操作,再深邃的想法都要落实到简单的动作上。刘老师每一次上课,都要求学生做一些看上去特别“笨”的练习。
 刘丹: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原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D-06-042)。
李松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如需购买刘丹老师的这本著作,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便捷购买:
书名:家庭的伤痛与疗愈
作者:刘丹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 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一根根破木头、砖块、土变成如今这样

把「温柔而坚定」转化成一两个具体动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跃儿芭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