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却还是没有改变?这本书透露了大秘密!
老师的短视频风格逻辑缜密、娓娓道来,里面全是阅读写作干货,我一下就被吸引了,把老师的视频刷了个遍,还做了许多笔记。
看到老师推出了365拆书写作特训课,不仅课程内容丰富,竟然还能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改稿,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老师的课干货满满,而且非常的落地实操。
以前看了书不知道怎么动笔的我,也慢慢的能把一本本书写成上千字的拆书稿。
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找到了自信,原来我也是可以写出新媒体文章的。
用不到一顿火锅的价格,体验一次老师的超值交付。
上完课,你一定会感谢自己的正确选择!
以下为我的文章:
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却还是没有改变?
我这段时间看了周岭的《认知觉醒》,书中就揭示了这种现象,深度剖析了背后原因。
看到《认知觉醒》中的这句话,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熟悉的一幕:
看到一个标题,点开一篇文章,
觉得很有道理,干货满满,急忙收藏起来,
又看到一个标题,点开一篇文章,又像发现了新宝贝一样,马上收藏……
就这样循环往复,好像只要收藏了,就能学会这些道理、掌握这些干货。
但是现实往往是,你收藏了几百篇的干货文章,可真遇相关问题,还是仍然抓耳挠腮。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他看书的标准是:
这本书只要有一个点、一个道理能够触动我,就是超值了,
其它的东西忘了就忘了吧,与我何干?
这一点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们普通人看书喜欢通篇、逐字去阅读,想要记住所有内容。
既然能够触动你,就说明那个知识点是与自己的知识边界相近的,我们要想办法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时刻记得这句话,你就不会再对一个触动你的道理、一个新知识无动于衷,而是会开始想办法,怎么才能让这个道理、这个知识为己所用?
第1个办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所有学习方式中:
听课、阅读、看图文等方式能够获取知识的比例只有不到20%,而用自己的话表述、教给别人能够获取知识的比例能达到90%甚至更高。
所以想要真正的掌握一个知识,把它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及时的进行输出。
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
一开始不必追求篇幅,写清楚自己的理解即可,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只是一句话,当然如有余力可以再进行延展,和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链接。
在你一遍遍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的时候,你会调用自己大脑中所有以往的知识,对这个新的知识进行接纳、融合、重装,这个内容就再次内化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把头脑中的道理变成行动的指令,细化成具体的目标,然后持续地去练习。
持续练习的结果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牵手连接,最终形成稳固的结构,一项新的技能才最终被掌握。
通俗理解,蹦一蹦能够够得着。
在拉伸区练习时,我们会感觉到有一点难度,但是属于努努力、一伸手就够到的程度。
不同于在舒适区会毫无难度而无聊,或在困难区会难度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在拉伸区练习难度适中,反而是进步最快的。
一开始周岭女儿在妈妈的要求下每天练琴10遍,完成这一任务就可以了。
周岭认真听了之后,发现女儿在一些地方容易反复出错,于是他把练琴的计划,改成由练一首曲子变成只练一段,其中容易错的地方反复练习,只要能够流畅的弹3遍即可。
这样改变了之后,女儿很快进入心流状态,错误的地方很快就弹得流畅了。
第3个方法:
反馈反馈再反馈
他从不让刘传学习乐理。
然后让刘传照着练习,熟练了再进行下一段的学习。
就这样刘传只用了两年,就达到别人需要四五年才能达到的十级水平。
这个反馈可以是别人给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反思。
只有得到即时的反馈,才能使自己的行动获得长久的动力。
如果它不能内化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这个知识再好、再有道理,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的价值。
而在于所学知识给你带来了多少改变,它们有没有变成落地实操的方法,真正的应用于你的生活?
①小红书运营模式地图(帮助你公域快速起号)②知识付费sop流程图(汇总我从0到7位数的步骤和打法)
另外,额外赠送自媒体交流群,都是做自媒体或者想做自媒体的同频者,入圈子交流最新自媒体信息。
所有添加微信的人,需备注:公众号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