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高等教育改革遭抵制:摒弃无选拔录取为何伤害了中下层

李思宇 澎湃思想市场 2021-09-15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李思宇


日历翻到五月,多数高三的学生们步入了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紧张的一段时间,考生们正铆足劲冲刺,准备面对高考这场试炼。和国内的高三学生一样, 法国的高三学生们也带着同样紧张的情绪,正在准备他们的高中毕业会考。


对于他们中那些志愿在公立大学就读的学生们来说,高中毕业会考的意义正在发生改变。与往年不同,因为刚刚设立的入学选拔制度,他们即使通过这一考试,仍将面对大学对他们个人文件筛选结果的悬念。而在法国的不少高校中,师生们正如火如荼地反对类似的选拔制度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


遭到抵制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


五月的巴黎,阳光灿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中庭(以下简称“巴黎高师”),没有了往日午休时常有的喧闹,格外静谧。推门进入教学楼,四面早已不是象牙白的墙壁,而是用不同颜色的油彩写着“民主已死”等标语。这一哺育了法国最知名学者的精英的摇篮也加入了反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阵营。5月2日晚上,学生、教授在校园内共同召开了反对大学入学选拔改革制度的集会,并在集会后占领了校园。5月3日一早,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及周边道路戒严,校园被清空,学校进入了特殊状态。



巴黎高师教室墙上“民主已死”的涂鸦。本文作者摄。


巴黎高师学生们集体反对的,是法国政府在2017年年底开始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作为本次改革的法律基础,法国政府于2018年3月8日颁布了《关于大学生引导和成功法案(下文简称为ORE法案)》,正式决定从2018学年开始,中学生进入大学需要通过系统性选拔。


法国高等教育部部长维达尔(Frédérique Vidal)称,颁布这一改革方案旨在优化大学录取过程。这是素以无选拔入学著称的法国公立大学为应对中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压力,解决大学招生名额不足问题采用的新举措。法国高教部还希望借此机会降低法国大学本科第一年的淘汰率。


虽然相关法律在3月份才正式颁布,但相关的改革措施早已在2017年底便着手实施。2017年11月,法国高等教育部便已开始向大学方面推介新一代招生录取信息系统“高教路线(Parcoursup)”,以此取代此前被频繁诟病的“会考后录取(APB)”系统。2018年1月22日开始,高中毕业生便可以开始在“高教路线”新系统中进行大学志愿填报并上传个人申请文件。个人申请文件中应包含简历、动机信、高中最后两年成绩单、班主任评语、学生志愿选择等。3月底,志愿填报和文件上传结束后,高中毕业生在准备毕业会考的同时,接受志愿院校对其个人文件的筛选,并等待其所申请大学专业从5月22日开始发送的录取信,收到录取后于9月至院校报到。


今年2月1日,法国各大城市举行反对该政策的第一次全国性反对游行。3月开始,部分大学罢课抵制。截止到5月初,法国全国已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先后罢课以抵制本次改革,60多个高校院系公布了拒绝筛选学生文件的动议。虽然在4月19日和5月1日的全国性大规模游行中,反对改革的参与人数比预期要少,但位于法国教育系统顶峰的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们,都先后加入反对阵营。


“选拔制度”违背法国公立大学初衷


反对改革的游行队伍。本文作者摄。


“选拔(sélection)”是本次改革和抵制活动中的关键词。这次改革的核心举措就是彻底摒弃了抽签录取的方式,改以筛选学生文件来寻求教学项目和学生情况的最佳匹配。在众多反对者看来,选拔制度与共和国文化下法国公立大学的初衷大相径庭。


事实上,选拔制度在法国的教育系统早已有之。但是,与很多国家不同,法国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对选拔入学项目和非选拔入学项目做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入学方式各占半壁江山。根据2017年法国教育部的数据,通过无选拔路径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占50%左右。


法国特有的大学校(Grandes écoles),作为“共和国精英”的摇篮,需要高中生毕业生们,经过一到两年预备班的专门训练后,通过选拔考试入学。而在职业化的短期高等教育中,两年学制的科技大学文凭(DUT)和高等技师证书(BTS)等均为入学所需的选拔项目。


与这些选拔路径相对的,是不经过选拔就可入学的法国公立大学。在法国,“大学(université)”一词并非是高等教育的统称,而是特指公立大学这一继承了其独特历史,承载着共和主义政治理想的社会制度。法国的公立大学制度和选拔程序的不相容性来自于法国大学特有的历史。理论上,大学向所有持有会考文凭( baccalauréat,简称bac)的高中毕业生敞开大门。正如baccalaureate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是大学本科文凭,在历史上,bac也曾被看作法国大学基础课程的结业文凭,获得者被允许选择进入文学院、法学院或神学院,继续在大学中进修。直到二十世纪,bac文凭均是由大学颁发。如今,bac在法国也仍然被视作高等教育文凭,标志着获得者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法国公立大学承载着自法国大革命以降“教育解放人”的理想。从十九世纪末,朱尔·费里(Jules Ferry)的免费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所有公民都应当在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一原则便是共和国理想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为了将这一权利兑现为社会现实而存在的,有义务接受持有高中会考文凭的所有学生。


对于本次教育改革的抵制活动从2017年底便已开始。法国社会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联合会(ASES)以“选拔不是一个解决办法”为标题,发起联名请愿书。请愿书的第一句话清晰地表述了反对的缘由:在法国政府婉转的说法背后,改革后的大学入学制度将变成简单粗暴的选拔制度;其中首当其冲利益受到损害的,是社会中下层。这一看法,是法国社会科学界多年科研成果得出的不容置疑的结论,因此也得到了多数社科领域学者、教师的支持。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00名高校教师在请愿书上签名。


选拔制度无法解决法国大学“扩招后”产生的问题


游行街道旁的警察。本文作者摄。


没有入学选拔的大学内部就没有任何选拔机制吗?这正是改革的倡导者们所提出的质疑。


虽然法国公立大学在入学时没有选拔,但是入学后的淘汰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2017年夏天公布的2016年的最新数据,法国公立大学第一年有60%的没有顺利完成学业,而经过三年学习,顺利完成本科文凭的学生还不到第一年注册总人数的30%。在很多改革的倡导者们看来,这些数据体现的不仅是更加残酷的选拔,而且是对教育资源的重大浪费。解决这一问题,是大学入学选拔改革制度的目标。


但在改革反对者看来,60%的数字无法总结大学新生的生存状况。法国很多教育社会学的学者都对大学新生的生活状况做过研究。曾经出版过《大学没有处于危机之中(N’est pas en crise)》一书的社会学家苏菲·奥林奇(Sophie Orange)认为,在这60%遭到“淘汰”的大学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不胜学力无法继续学业。被“淘汰”的学生中,还有更多是新生注册后进入了转专业流程。当然还有的,注册后根本未曾进入大学学习。这两种人也被计入了这个60%的统计数据中。


自二十世纪80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法国公立大学主要承担了接受此前无法进入高等教育学府的“新学生群体”的任务。这些主要来自工薪阶层,其中有很多是社会底层家庭出身的第一代大学生,因为无法从父母一辈身上习得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习惯,他们在入学后在融入大学生活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他们的出现,对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大学教师和工作人员需要对工作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群体的需求。然而这一适应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一直居高的淘汰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对此做过研究的社会学者们认为,新的改革并非进步,而是一个倒退。入学选拔改革不仅不能解决大学没能满足“新大学生”需求的问题,反而再次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一做法不符合普及高等教育的初衷。在他们看来,新的大学入学改革的问题,并不是在完全没有选拔的环境里加入了选拔制度,而仅仅是在已有的选拔流程里,新增一环,进一步剥夺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这一做法不仅无法解决当前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问题,反而会使得社会中下层子弟进一步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选拔制度为何伤害了社会中下层


两位法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布迪厄和帕斯隆,在20世纪60年代便揭露了以选拔为核心的大学校竞考(concours)的实质,将其批评为实现排斥社会中下层和实现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考试、排名是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漠视竞争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活处境。他们认为,选拔制度并不是产生精英的方式,而是为中上阶层提供的令其利用自己优势的条件帮助他们的子女维持舒适生活和满意社会地位的工具。


在文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代社会中,学校提供的教育,不仅无法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而且成为了社会上层维护自身地位的方法。能力和文化原本没有高下,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能力、各种类型的人才相互合作。但当选拔制度出现的时候,不同的能力和文化便被标记了高下。并且,因为选拔内容和评判方式均由精英群体决定,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文化,便成了社会流动中的“硬通货”。


在这次改革中,法国高教部也出台了官方的能力清单,以规定了不同本科项目应该筛选的能力。多名大学教师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批评清单中列举的能力过于抽象、宽泛。如“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基本的数学和统计知识”,“有计划性地独立工作”等等,在学生文件筛选的实际操作中很难衡量。 


法国社科领域反对改革的教师们强调,新的选拔标准中规定的能力,和已经存在的高中会考要求的能力没有任何不同。选拔制度的设置,是在否定通过会考的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当排名等选拔制度作为能力掌握程度的判定标准时,真正的标准便不再是统一规定的习得标准。竞争中优势群体的掌握程度将成为真正实施的标准。这一变化不仅要求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增加投入,也要求条件好的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保证在竞争中取胜。原本只需要掌握到某一个程度便足以满足大学教育的能力,便会变成过度投入的对象。


新增的选拔制度要求17岁的孩子上交简历、动机信和填报志愿,并以此来决定谁更“应该”被大学录取。在法国社会学者们看来,新增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意味着整个教育制度的个体化。而在教育个体化的背景下,学生个人文件筛选将成为社会资源的选拔。


执教巴黎政治学院的教育社会学专家阿尼斯·万·藏藤(Agnès van Zanten)指出,文件筛选制度赋予大学专业的选择以重大的人生意义,从而使得换专业变得更加困难。她还强调,选拔文件背后,是要求17-18岁的孩子对自己的弱项、强项和人生理想有清晰的认识。好学校、好家庭中成长的年轻人在选择过程会得到更好的指导,以便理解他们手头的信息,做出理性的、有策略的选择。教育心理学家让-伊万·罗切斯(Jean-Yves Rochex)指出,这一新制度的设置将催生一个庞大的入学指导市场。在学校中无法得到满意申请指导的学生,必将会在市场环境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一个个体化的教育制度将意味着获得大学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公共权利,而是个人的功绩、个人的选择。如此一来,无法为公民提供大学教育,也将不再是政府的失职,而是个人的失败。这意味着肩负资源分配职责的公权力不再保护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公民原本都应该具有的权利,将成为竞争中角逐的奖励,教育的获得也将成为优胜略汰的结果。这是对于教育的性质的改变。


对这一制度提出了最尖锐质疑的群体是即将面对筛选工作的大学教师们。众多大学老师和参与教学工作的博士生于4月5日,集中在索邦大学这里历史名校的校前广场上,集体表达了他们的质疑。根据“高教路线”平台给出的数据,在志愿填报结束之时,平台总共收集到八十九万名学生个人文件。而在此之前,他们从未面对过如此庞大的筛选工程。


在目前大学内缺少必要的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这一新增制度必然要求政府在选拔过程上进行投资。但这一投资是否有足够的正当性呢?在当前大学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彻底的解决方式难道不应该是直接对校园建设和师资力量进行投入,以便大学可以迎接更多的学生吗?把原本可以投入到大学中的资金转为建设选拔制度的资金,这一决定产生的结果和初衷相符吗?


而更让他们感到不解的是,法国高等教育部反复诟病的抽签制度原本涉及的学生集中于相对热门的专业,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律专业,在所有高中毕业生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在他们看来,抽签制度在成为2017年成为舆论焦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视作精英专业的医学专业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得不使用抽签录取的方法。大学到底是在为谁改变其最基本的制度原则,这也成为了一个改革中争论的焦点。


投稿邮箱:ppsxsc@foxmaill.com


本文为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独家原创文章。

本文责编:朱凡。

本期微信编辑:牟俏寒。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