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丨陈健:如何欣赏中国园林

陈健 园旅学苑
2024-09-04



陈健,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古典园林专家。

园林不只是建筑,而是文化与审美的载体,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生活样貌的活化石。中国的传统园林本来长什么样?园林主人的气质,是如何决定园林风格的?我们如何欣赏一座园林的美?


古典园林专家陈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传统园林史,从事消失园林的复原工作,并致力于将中国园林的精髓用于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和规划。本文选自陈健教授州园林研学的讲座分享,有适当删减。

如何欣赏中国园林

陈健

全文一共11961字,45张图,全部看完约需要19分钟。




品园九项


今天讨论的话题仅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比较园林之间的优劣高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如果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认定所有的中国园林都看上去差不多。这种“差不多”并不是对“劣园”的提升,而是对“良园”的贬损。

通常人们认为,山水树屋是园林四要素,但仅有这四个元素还远够不上是园林。这四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四要素自身更重要,园林的秘密或许就在那儿。 再者,这四个元素还属于营造层面。我觉得从存在论层面去看,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元素,与中国园林更有暗合之处。 我构想了一个简单的坐标系,来分析对比不同的园林。竖向有九个指标,我称之为品园九项。横向按时代来分,可以比较不同时代的园林,根据这个坐标可以给园林做出一个准量化的评价方案。


▲品园九项



01

位置


第一个是位置,也称为相地。位置好不好对造园是决定性的。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分列出六种地:山林地、傍宅地、郊野地、村庄地、江湖地、城市地。
 
山林地就是有山有林;傍宅地就是住宅旁边盖的园子,这是江南园林比较常见的;
郊野地,中国古代的城都有城墙,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野,郊野地就在城外面;村庄是另一类人工地;江湖地就是在江干湖畔;城市地,就是在城中造园。


计成认为最好的园址是山林地,山林地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不烦人事之功”,最差的是城市地,差到“市井不可园也”。



但事实上,明清盖成的园子,城市地远多于山林地。

计成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果全是天开,也就没人什么事儿了,更遑论什么“主人”?所以说到底,造园的根本还是“人作”。
 
如果比较无锡的寄畅园跟苏州的大部分园林,我们就可以发现无锡的寄畅园是一个典型的山林地,杭州的孤山园林也是一个山林地,杭州郭庄属于典型的江湖地,而大部分的苏州园林都是城市地,在相地方面它们的差距就不小。


△寄畅园位置图


相地的关键是在景。景是中国园林的灵魂。
 
中国园林的借景很讲究的,即使在城市地的园林里,一个院子也要分成两个院子,分别营造两个不同的景,然后让两个院子视线上打通,两个院子相互来借景,这叫互借。
 
古人借景,崇尚能够借到体现天地灵气的那些真正的自然之景。比如寄畅园,借的是锡惠二山的景,锦漪汇的水源自二泉。在这种意义上说,造园不仅借景,而且借风借水。
 
所以说相地非常重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造园首先要花十二分的精力在选地上,尽量找到有真山真水,有自然之景可借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要交通便利,要离城市不远。毕竟造园是用来生活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园林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
 
万一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也不要气馁,可以向苏州园林学习。在城市里,哪怕四周都是房子,依然可以造出赏心悦目的园子。


 

借景是一个空间手法,苏州园林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再小的院落,都能借景,既分开,但又分而不隔。
 
分而不隔的典型手法是各式各样的漏窗,有的全漏,有的漏的密度低一点,有的漏得高一点;另外还有园林中疏密有致的植物,植物构成屏障,让你看到一点点,又不能全看透。
 
在空与实之间,有一个无穷的“漏序列”,而无穷的序列就是我们做借景的天地所在。


 狮子林 摄影©杨先


02

布局


布局也就是计成所说的“立基”。我们都知道中国建筑的布局是非常强调秩序、等级和轴线的。比如说开间、进深与色彩,什么人住在什么房间里,都有明确的规矩。
 
中国园林的布局非常有意思。
 
中国的建筑,包括皇家建筑,私家建筑,都非常强调主线,强调等级。因为中国的建筑不仅是生活的空间,它还是伦理的教化场所,君臣父子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故宫布局强调的是对称,等级,秩序......中国古代的所有皇城主轴线是非常重要的,我把它称为“权力的光芒”。
 
比如《营造法式》,在宋代,这本书是放在律法类下面,并没有作为艺术类,或工匠类的书,它主要用来约束限制什么样的人能盖什么样的房子,用建筑来规范子民。


拙政园 摄影©杨先


园林是怎么产生的呢?园林从产生开始,就带着对正统秩序的反叛。曹林娣教授认为,江南园林都是牢骚园,此说精辟。
 
如果说皇家园林的布局的灵魂是秩序,那私家园林的布局就是“散漫”。但这个散漫不是任意随兴。

文人士大夫们要营造的是跟皇家价值观不一样的空间表征,那就是园林空间。他们不仅要以此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以确认士人身份,而且历史证明,这些体系还上对皇族构成了“反哺”,下对工农商阶层构成了“示范”。

园林建筑的散漫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逐景而筑。
 
这就是计成所说的“先乎取景”。园林中的建筑很像一个个猎人,他们要去追逐形态各异的景物,有景可取的地方就应当盖个房子,亭台楼阁皆可。可以不顾及它们的朝向与形制,更不必理会所谓“宅相”。
 
如果说景物在房子的北边怎么办呢?你就可以把门窗朝北开,不要在乎西北风。


 △ 网师园 


郭庄的“香雪分春”面北,扬州东园的“心厅”面西,苏州园林中此类建筑更是不胜枚举。清张云章在《扬州东园记》中还将此类屋宇命名为“朝夕室”
 
既然“景”是园林的灵魂,那么究竟什么是景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文字自身得到一些消息。
 
“景”是形声字。上部是“日”字,作形旁,表义,表示与太阳有关;下部是“京”字,其古字表示形像高大的建筑物,于此作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

“景”的本义是日光,但古说“景因光而生”,意即影子因光线所照射而生,所以上古以“景”通“影”。
 
“景”的本意还是“显现的大物”,后来引申为“大”,北京景山,大山之意。“景行行止”中的“景行”,大路也。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景”的语义包括:日光、大、显现之物,并且这个显现之物大部分是人工之物。

《左传》曰:“光者远而自他有燿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阴光即反射之光,阴光如镜又可引申为“境”。《广韵》:景,大也。明也。像也。光也。炤也。


现代人认为,所谓风景(Scenery),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景物、景感和条件则是构成风景的三类基本要素。
 
景物是风景构成的客观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以及其他诸如雕塑碑刻、胜迹遗址等有效的风景素材。
 
景感是风景构成的活跃因素、主观反映,是人对景物的体察、鉴别和感受能力。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心理等等。
 
条件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缘因手段,是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所构成的特殊关系。包括了个人、时间、地点、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各种条件等。

 △ 陈从周(左) 贝聿铭(中)冯纪忠(右)

对景的研究,冯纪忠先生有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叫《組景刍议》。我记得冯先生说景外观景叫“旁观”,景內观景叫“身受”。那篇论文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另外,攝影中的“景别”概念,对园林造景十分有用。
 
景物大体上可分为:大小,内外,人工和天然,变动和稳定。更多的时候,景物是一个多元素的复合体。从郭庄向东南看,雷锋塔是外部的、人工的、大的、固定的、自然的。
 
中国古代赏景者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喜欢排名。邵宝《惠山记》中说,惠山第一,泉第二云云。第二是个人偏好千差万别。文震亨、沈三白、李渔之流,都喜欢标新立异。
 
如果借不到外景,就自己动手造。环秀山庄在小的院子里面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山景。假山绝对尺度并不大,但对小院子来说,就有了扑面而来的气势,宛如“荆关之绘”。计成说哪怕是院子里的一束花,都要留一条缝“可以招呼”。


 △ 环秀山庄


很多城墙边上盖的园子,把城墙当作山来借的,如苏州的拙政园,如皋的水绘园。如果在园林四周盖了一大片高层、超高层,相当于一群猛犸象站在一起,围着一只可怜的小兔子。
 
海盐的绮园、如皋的水绘园,当属此类。所以说古典园林的保护,理应包括对它旁边的建筑城市环境的保护,这一点非常重要。



03

叠山


曹汛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叠山有三个阶段,分別为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仿真山之形堆大山;浪漫主义以小见大堆小山;现实主义截溪断谷堆山脚。

第三阶段以明代张南垣及计成为代表,强调的是“未山先麓”“平冈小坂”。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叠山家,比如说明代的张南垣、计成,清代的戈裕良等。

 △ 清代戈裕良在苏州叠的环秀山庄

张派叠山在无锡寄畅园还有遗存,八音涧的黄石叠山堪称经典。
 
戈裕良在苏州叠的环秀山庄,现在还保持得非常完整。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自然的山林中的那些沟壑、平台、悬崖、峭壁、洞穴等,在一个小小的山体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宛自天开。
 
叠山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材料,第二个手法。
 
中国人用山水来表征自然,所以中国园林中没有山是不行的,没有山肯定就没有水。
 
堆山的材料,自古至今有土和石两种。既有大的土堆山,也有纯粹的石头山,还有土石相间的山,石头为主土为辅称之为叫石包土,反过来土为主嵌石头叫土包石
 
常用叠山石头有两种,江南比较崇尚的是太湖石,是苏州当地的特产。太湖石好在它的形态各异,透瘦漏绉,有很多孔洞,模拟自然状态中的洞穴,悬崖,以小见大;纹理和色彩也很雅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种石头的状态。

 

 △ 留园冠云峰

 

我经常做这样实验:用一个小孩子的玩具,小豹小象啊,放在太湖石上拍照片,你会发现哪怕是一小块太湖石拍出来就跟大的山脉一样。

这就是太湖石奇妙的地方—它的自相似性。也是历朝历代文人钟爱于太湖石的原因,其他石头没有这个特性。
 
对太湖石的文字记录差不多有1200年的历史,太湖石真正进入赏石的世界是从唐代的白乐天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开始的,时间差不多是公元825年。

那么,太湖石是什么时候死的呢?
 
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认为,现代建筑的死亡之日是美国普鲁伊特.伊戈住宅区被炸毁的那天。(参见我的著作《后现代建筑》)我们在此也借用一下,太湖石的死亡应该是2006完工的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厦。
 
该建筑由美国设计公司HunteDouglas设计,大楼前面有一个广场,两边有水池,然后那里的太湖石按照大小分类,一个池子放大的,第二个池子放中等的,最后池子放小的,像堆煤渣一样的放着。
 
从表面上看,那就像埋葬太湖石的万人坑。当然,我們不了解設計师的真实意图。但是同在苏州,新旧之间,从米芾的拜石到如今的坑石,其中的隐喻发人深思。



还有一种常见的叫黄石,世界各地都有。

同济的访问学者在德国鲁尔大学內造了一个潜园,用來叠山的石头取自波鸿市郊的山,为此市议会还专门开了会。那些石头就是黃石。
 
从现存的遗构看,黄石山叠的最好的还是张南垣的侄子张鉽和戈裕良,大家有机会一定可以去看看常熟的燕园,还有寄畅园的八音涧,黄石叠得非常好。
 
用一堆很小的,没有什么特色的石头,叠出千山万壑,气势撼人。可惜两个园子后來都有好事者狗尾续貂,用湖石去补黃石,令人扼腕。

我个人认为,园林中的叠山大扺类似于地质学意义上的飞来峰。


 △ 飞来峰 摄影©杨先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各地园林叠山完全不必拘泥于太湖石、黄石之类。

我曾经考察过几个有趣的园子:其一是徽州黟县的归园,主持者使用了当地的黟青石,以浔阳钓台段山水为模本,先以黄泥制作模型,推敲琢磨,拟叠矶、峰、洞、磴、峦等,并引水而成瀑。

其二是长春伪满皇宫花园,由日本人设计。叠山用的是长白山的火山岩,山形也取自长白山。

其三是陈从周先生主持的昆明楠园,山石山形皆取之石林。最后一例更为特别,成都新繁东湖,堆山、挡墙及驳岸都用了大青砖
 
有学者指出,新繁东湖乃唐代园林,由李德裕修建。2015年3月至7月,在成都通锦路一处施工工地,发现了一处唐代园林遗址,疑为成都千年古刹万佛寺的园林。我特地去了现场,其水系用材及做法竟然和东湖一样。但是,并沒有用砖叠山的痕跡。
 
总之,我推荐的叠山原则是:用本地石叠本地山。不必“言堆山必称湖黄”。


 △ 清代戈裕良在苏州叠的环秀山庄




4
理水


第四是理水。理水就是怎么去设计,或者怎么去安排园林中的水。

我这里着重讲六点,分别是水分、水源、水态、水形、水面、水边。
 
第一,所谓水分是我杜撰的一个概念,这里专指,园林布局中水体所占的比例。

计成在《园冶·村庄地》里说:“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他提出了一个“三水四山”的说法。
 
王世贞《弇山园记》:“园亩七十而赢,土石得十之四,水三之,室庐二之,竹树一之,此吾园之概也”。也是“三水四山”。我们估且将“四山三水”当作一个标配。
 
园有异宜,因此“水分”也可以有出入。拙政园水面占三分之一,接近标准值。寄畅园的水体远远少于十分之三,但理水堪称典范。


 △寄畅园·无锡

 

第二,古人造园是逐水而筑,很讲究水的来去,更注重水的真假。古人强调引活水,有源头的水,比如寄畅园的水就引自于二泉。今人造园只能够“供水”。
 
造园是一种态度,中国人造园是在实践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态度是很重要的。

中国古代园林跟生态环境是唇齿相依、一脉相承的关系。古人们不会违背生态环境,生硬地造一个园林出来炫耀。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种几乎“先验的”生态意识,我们也就从根本上没法理解中国园林。在这种情况下,还去大兴土木硬造园林,我认为造得越多越糟糕,越浪费,那无疑成了一种反园林的行为,也就是计成所说的“山林罪过”。


 △花港观鱼 摄影©杨先


第三,所谓水态,是指园林中水的形态。

动态的水有溪、瀑、涧、泉等;静态的水有池、湖、河等。

优秀的园林理水往往动静结合,如明代寄畅园的曲涧、飞瀑与锦漪汇。杭州太子湾公园结合引水工程而营造了瀑布、浅滩和溪流,最终汇入西湖。
 
第四,水形即水的形状。自然界中河流往往曲曲折折,S形是其基本单位。

自然界的湖泊则是千姿百态。园林的基本水形可以归结为方形和长条形两种。苏州网师园、艺圃、留园等采用了方形水面,拙政园由若干条长方形水系构成。
 
水形的经典之作是张鉽改造后的寄畅园。寄畅园水体长80米,宽20米,面积2.5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七。

水面呈葫芦状,收腰处由知鱼槛凸出,对面一棵巨大枫杨横卧,几乎与知魚槛相接。我将锦汇漪的边长1:4的比例称为“水形黄金比例”。
 
长轴方向由先月榭北望则深邃迷朦;由嘉树堂南望不仅水面倒影重重,而且远方位于锡山顶的龙光塔借入园内。明代寄畅园由一条S形长廊跨水而过,将水面分割成两个正方形。
 
其平面布局与今天西湖郭庄相似。正方形水面四面观景的“景别”相同,没有变化。锦汇漪由知鱼槛向东看,假山沿水无一建筑,案墩假山古树蓊郁,与后面的惠山连成一片。
 
上海的最好的园林是秋霞圃,始建于明代,我始终认为秋霞圃的设计者看到过寄畅园并且受到影响。

秋霞圃在上海的嘉定,它的中心水面就用了1:4的模式。临水的建筑都是用悬挑的处理手法,古意盎然。


 曲院风荷 摄影©杨先


第五,以水为镜,反射天空及周边景物。夜晚可以赏月。现在有些园林,不是种满荷花就是塞满了鱼,大忌。

唐代杜牧有一首《盆池》诗: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鏡里,明月落阶前。說的正是这个意境。根椐台灣学者汉宝德的研究,盆池曾經是唐代私家园林的显著特征。
 
第六,水边。水边是水的边界处理,重点处理水与多种园林要素的关系。水边处理的原则是隐,莫知水之大小曲直。建筑宜悬挑,驳坎及植物宜掩映,水边乔木宜斜臥,水边石矶宜架以小桥。
 
江南地区水陆相接多为滩坡,这时宜栽种水草,深柳疏芦。拙政园的水廊,瞻园的石矶,狮子林的石洞,都是经典案例。而整体上处理水边的佳作,非寄暢园莫属。



05

花木


世界各地的园林,唯一不能或缺的就是花木。你能想像没有花木的伊甸园吗?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花木,我想讲以下几点:第一是对苏州几个园林花木的调查数据。第二是《园冶》中的花木。第三是画理与植栽。第四是种植的诗格取裁。第五是花木比德。第六是补种的败笔。

 

第一,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我的研究生团队几年前对苏州园林的植栽做过调研。主要选定了拙政园、留园、怡园、沧浪亭、狮子林、耦园、网师园和艺圃8个园子。8个园林中植物总数是56科118种,其中8个园林共有植物29种,占24.5%。

 

这29种植物分别是:白玉兰、腊梅、垂丝海棠、梅花、紫藤、黃杨、山茶、紫薇、迎春、桂花、孝順竹、南天竹、芭蕉、沿阶草、罗汉松、银杏、牡丹、广玉兰、石榴、洒金珊瑚、毛鹃等。

 

8个园林中,藤蔓类植物10种,草本类12种。常绿乔木14种,落叶乔木37种,比例为1:2.64。常绿灌木17种,落叶灌木18种,几乎1:1。118种植物中,本土植物76种,占比64.4%,外來物种如夹竹桃、广玉兰、红花酢漿草等明显为今人补种。

 

通过对苏州8个园林的摸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江南古典园林的植物种类并不很多,面积最大的拙政园有85种,网师园46种。第二,古典园林中约70%的植物是本土树种,即使国外或外省树种也是驯化良好的。今人的补种要慎用外来物种。例如,红花酢漿草在古典园林中十分不协调。第三,苏州古典园林常绿和落叶的总体比例约为1:1.8第四,地被植物,沿阶草非常适合于古典园林

第二,《园冶》中没有专门章节谈论花木,而是散落在全书各处。《园冶》中涉及的花木有29种,见列表。

  

 △ 《园冶》中涉及到的29种植物名称及出现次数


计成所钟情的花木并不多,而且都是江南地区乡土植物。除此之外,计成还介绍了植物的搭配方法,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见。 见下表。


 △ 《园冶》中植物与其他景物的搭配


《园冶》外,文震亨的《长物志》,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李渔的《闲情偶寄》都有很精彩的种植方法。但集中谈花木另一本是陈淏子的《花镜》。

 

第三,按画理植栽。很多人看中国园林都以为中国园林的植物是自然生长的,而西方园林的植物是经过人工修剪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 陈淏子所著园艺学专著《花镜》


我们的植物也经过精心修剪,无非是修剪的标本不是几何形体,但也并非自然中的树,而是我们画谱中的树。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看上去都保持着自然的形态,这种自然形态,实际上是经过长时间的修剪而得来的。

 

这是芥子园画谱里两棵树的种法,一大一小是这种关系,两个差不多一样大就呈现另一关系。植栽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左顾右盼,扶老携幼。


△ 芥子园画传·树谱·大小二株法


 △ 芥子园画传·树谱·三株对立法


从基本的二棵树出发,经三棵、五棵、七棵而到达树林。这些画谱中树的关系也符合计成所说的“参差之杂树”“深树”。中国古人种树是把树当成人来看待的,用的词都是描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词汇。

 

西方人喜欢把树裁剪的方方正正,雕塑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那是他们心目中的几何式的世界观。在他们心目中,植物是一个物。


 

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提出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之说。郭若虚《山水训》展开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所谓春英,表现在花木上便是“叶细花繁”,应种植先花后叶的树种,迎春、连翘、紫荆,还有现在流行的樱花是首当之选。

 

夏荫,叶密而茂盛。应选阔叶乔木如梧桐、鹅掌楸之类,以达到“浓阴匝地”的境地。

 

秋毛,叶疏而孤零。色叶树如枫香、三角枫、鸡瓜槭是首选。

 

冬骨者,叶枯而枝槁。落叶树冬季落叶后,枝干裸露,是称冬骨。

 

前面调查可知,苏州园林中落叶与常绿之比为1.8:1。

 

清代画家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提到,水边湖岸植树,一选“耸直而凌云”的高树,二选“欹斜探水”状的老树。李成《山水决》有“断岸必欹木,取势根株”;清代蒋骥《读画纪闻》中说,水边之树应选“纠曲之状者”。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为,按画理植栽。


 △ 郭庄 摄影©杨先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植栽的另一个方向是按诗格取栽。明代陆绍珩在《醉古堂剑扫》中说:“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植栽按“诗格取裁”是如何实现的呢?

 

中国是植物大国,也是诗歌大国。从《诗经》《楚辞》始,咏花木的诗词可谓精彩纷呈,这些名篇佳句构成了“诗格”的范本。

 

我们以唐诗为例,上文计成在《园冶》中提及的29种花木,唐诗中几乎都有相应吟咏的诗句。

 

以竹为例,唐诗中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杜甫《佳人》中的“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之“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之“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王维《山居秋暝》之“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之“孤灯寒照雨 ,深竹暗浮烟”

 

选定某一特定区域,按“诗格”意境安排种植后,还要“点睛”,这往往由屋宇上的扁额和楹联来承担。还是以竹为例,翠玲珑是沧浪亭后部一座曲尺状建筑,庭院内群植淡竹,无一株其他花木杂种其中,故命名为“翠玲珑”。


该名取之苏子美《沧浪亭怀贯之》中的“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杆翠珑珑”。


  △ 沧浪亭 翠玲珑


倚玉轩位于拙政园中部,远香堂西侧,三开间东西向,周围乔木高耸,不宜群植竹,在轩的南窗前的隙地上,点植慈孝竹。其名出自文征明《拙政园图咏》中的“倚楹碧玉万竿长”。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立面实无主次方向之分,有时每一个立面都可以主导一个景区。如无锡寄畅园的卧云堂,西向名卧云堂,东向则名香蒨,东院遍植桂花。

 

花木比德和补种失误今天我们省略。



06

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跟一般的建筑不是一回事。

 

具体来说,园林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总体布局上,园林建筑往往以“散漫”形态呈现。散漫的根据是形形色色的景物。一方面,建筑无论大小形制,都是观景的场所,另一方面,建筑自身也是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角。

 

第二,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常常是所谓“单体建筑(one-room-building)。

 

菲利普.约翰逊认为单间建筑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建筑,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万神殿,朗香教堂都是经典例子。由约翰逊庄园可见,他是坚持一室一用的:自宅、书房、客房、电影院……莫不如此。

 

所谓单间建筑,就是取消隔墙,每一段墙都是外墙--内外空间的界面。盖里持同样观点,甚至我们可以认为,由单间建筑组织的房屋群落构成了盖里的空间哲学,而后者与中国园林不谋而合。盖里说,如果是住宅,就能盖成一群单间的厨房、客厅、饭厅、卧室,最后就形成一个群落。


  △ 郭庄 摄影©杨先


盖里认为,乔治.莫兰迪所画的瓶子就是一个“瓶子群落”。“群落”把空间规模缩小,无须装饰就能人性化,自然地将生活与空间融合为一体,因此每个单元都可凸现特色,进而强调其重要性。建筑群落就是一场空间游戏。一栋建筑本身可能很乏味,但如果与其他建筑排列在一起,就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群落是通过廊和“半间”组织起来的。计成认为,半间并不是对三间五间的形制的反抗,也不是对基地限制作出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主动的空间组织策略。“通前达后,生出幻境,全在斯半间中”。

 

第三,园林建筑没有主立面,或者说东南西北都是主立面。因而歇山和卷棚是最常见的屋顶形式。有时建筑的四面都设围廊及门洞,甚至为了引导不同的景区而使用不同的扁额和对联。

 

第四,园林建筑的同构性。什么叫同构?你把一个亭子加上4面墙,它就是阁,再扩充一点就是厅,再把它放大一点加成两层它就是楼。


另外,园林建筑的构造及材料也是一样的。

 

中国建筑的材料无非就是两种——土木。土,可烧成砖瓦,砖可以砌墙,可以铺地,可以打磨后做内外墙装饰,可以做屋顶,可以做凳面,可以做漏窗,还可以做砖雕。同样,瓦片可以做屋顶,可以做铺装,可以做漏窗等等


然后木头可以做隔扇、柱、梁、桁、椽、门、窗、木雕及家具,一张雕花大床即是一间屋子,一把太师椅的构造与建筑同理。


 △ 郭庄长廊  摄影©杨先


第五,尺度化。尺度化即是计成所说的“得体合宜”,它体现在万物关系之中。有时中国园林并不遵守“人是万物尺度”这一理念,继而营造出许多“非人”的尺度。

 

极小的葫芦门洞是要与小院相宜;缩小的亭子是为了与山相宜;放㡳的游廊是为了与水面相宜。观看倪云林的《容膝斋图》你会发现,人造物(亭子)可以小到不可容人,但树亭山水合谐。

 

亭子是园林建筑中最重要的,其次是廊。亭子除了看风景之外,亭子本身还是一个造景的对象。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厅堂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 亭· 水绘园·如皋


水绘园的三角亭故意做小,因为水绘园水面太小了,只有把亭子做小,小得像玩具一样的,才能协调。

 

拙政园这条水廊是我认为中国园林里最好的廊。它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它是斜下来的,竖向上它有蜿蜒,横向上它有曲折,临水,旁边的漏窗又能够把别的景透出来。


 △ 拙政园长廊  摄影©杨先



07

文字


文字是作为中国造园的一个重要元素出现的,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的特有的。


文字是中国园林诗性的体现。没有文字的中国园林是不完整的,因为中国园林追求意境,文字能形成蒙太奇的效果。

 

比方说苏州的拙政园里有一个“与谁同坐轩”, 是一个扇形的亭子,清代的时候建的。

 

如果你是一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怎么了解的情侣,你看到与谁同坐轩,会理解为就我们两个同坐吧?


 △ “与谁同坐轩”,苏州拙政园


如果你是一个对古典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马上知道“与谁同坐”出自苏东坡在杭州时写的一首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旁边的对联出自杜甫在四川修觉寺写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你又能联想到杜甫当时的心境。

 

一个与谁同坐轩,有几种不同的时代、场景的叠加,这就是文字的魔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诗对空间来说,就是形成空间蒙太奇,形成空间叠加。文字在中国园林里边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一个造园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


△狮子林·探幽  摄影©杨先


中国的园子很讲究名字,寄畅园,寄畅是王羲之的”寄畅山水阴“,拙政取自潘岳《闲居赋》。

 

中国的园林墙上还有碑刻,把历朝历代的关于园子的各种诗歌刻成碑嵌在墙上,当你读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历史。

 

我认为,陈从周先生可以称得上中国最后一个文人造园家,他最后造的几个园子都会请当时富有学养的一群朋友来写字,命名,写对联,赋诗,比如豫园完成后就出了一本《豫园新咏》,楠园建成后又出了《楠园新咏》

 

苏堤,是苏东坡在杭任职时候修过的堤,郭庄建成后有阁名景苏,由数学家苏步青题写。


 △郭庄·摩月·景苏阁  摄影©杨先


所以说文字与园林是相得益彰,中国文化真正的根就在这些方面,园林是个集大成者。


现在园林中增设了很多指示牌,这类文字我称之为“剧透式文字”

 

近几年,管理者在文化遗产的园林中增加了很多宣传性文字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我以为大可不必,因为游览园林正是一种传统文化浸染。

 

我不是危言耸听,现代人对文字的敏感正在消逝,这跟水源的枯竭是一个道理,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08

主人


计成将园林主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拥有园林的人,还有一类是主持设计的人。


明代以前,两类主人可能集于一身,对中国文人来说,诗画是基于素养。晚明时期,职业的园林设计师才出现,如计成、张南垣等。

 

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又提出第三种主人—大主人,这类大主人接近于造物主了,他们可以“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这类大主人的造作就是“天作”,其成就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堂。

 

从园林历史大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由文人造的园我们可以统称为文人园,它们属于文人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他人造的园林也无不打上自己阶级的铬印。

 

杭州有一个著名的胡雪岩故居,它里面有一个芝园,就是一个商人园林,特别奢华。胡雪岩故居最大的特点就是炫富,商人的特点是有钱,他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特征。


 △胡雪岩旧居  摄影©杨先


扬州园林大部分都是由盐商建的,所以说扬州园林格局跟主人的出身有关系。文征明总体上是一个文人,他参与的拙政园就会有另一种面貌。

 

大主人也是有地域性的,所以中国的山水不同于阿拉伯的环境。收拾大主人的“残山剩水”是造园主人的出发点。园林的主持人对园林也是十分要紧的,寄畅园出自张派叠山,品格自然很高;环秀山庄由戈裕良主持,因此才能成为绝品。


 

09

游戏


园林好不好?要看人在园林中能不能获得游戏感的体验。

 

什么叫游戏?真正能表达你本真状态的行为叫游戏。孩子为什么会疯玩一天,那是孩子们活在游戏状态,而这种状态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就没有了。

 

古人造园林是为了游戏,古人追求保持一棵赤子之心,古人叫“童心”,也叫“无机心”,那就叫游戏状态。

 

 △西厢记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首次对游戏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最初起源于精力过剩的现象。

 

所谓“自我表现”,我们从儿童和动物身上看得很清楚,它首先不是为“他人”的表现,它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自为”的行为。正是在“自我表现”之中我们才认识到“表现”对于生命的本源性。


 

游戏首先是一种“无目的性”的活动,但游戏过程又显示出某种“内在的目的性”,我们称之为“无目的的理性”,比如对弈是为了赢得对方,此处“赢”似乎是目的,但“对弈”活动本身不含任何目的,如今的竞赛,已经是游戏的高度异化。

 

园林是一种游戏。竞赛性游戏的“场地”,小猫的线团,雅集中的园林,都可以称之为游戏中的他者。园林这种特殊的他者,以其充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更具有主动性。

 

 △西园雅集图


因此园林在雅集中有时是“他者”,有时就充当游戏对手。雅集是一种典型的游戏。它们有时表现在游戏自身,有时表现为节日。

 

园林,作为雅集游戏的组成部分,有时是“他者“,有时甚至主导游戏的节奏。雅集的“雅”,主要体现在诗歌唱和之中。雅集的“集”主要体现在节日对人的聚拢。园林的山石、理水、屋宇、花树分别在雅集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游戏。


 △曲水流觞


我们能进入游戏状态的,就是节日。兰亭雅集本身就是三月三的上己节。所以“曲水”才会慢慢地固化为园林的代名词。后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流杯亭”,本质上是对“曲水”拙劣的模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流杯”是“曲水”的反面。

 

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在玩游戏,那叫浅层游戏,比方下棋;真正最佳的是人和自然在玩游戏,曲水流觞就是人和自然同处在游戏中。



注:本文节选自陈健老师在园旅学院组织的《江南园墅-苏州园林研学》讲座分享。图片除注明外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

▼ 推荐阅读

杭州游记丨园林人的杭州正确打开方式


深度丨曹林娣谈苏州园林:造园如作诗文,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一百年后,我们还有中国园林可看吗?|陈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园旅学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