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东省阳江市市长温湛滨: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创建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新名片
6 月1日,2019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在广东省阳江市隆重召开,这不仅因为阳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更因为阳江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奋力发展世界级的海上风电产业。
阳江风电产业
文 | 《风能》杂志 王芳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阳江如何规划长远的发展蓝图,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快建设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生态体系,创建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名片?《风能》杂志记者采访了广东省阳江市市长温湛滨,为您解读阳江海上风电发展蓝图。
温湛滨
广东省阳江市市长
《风能》:近年来,阳江在加快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合金材料、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那么,阳江是基于什么考虑将目光聚焦在海上风电产业上?
温湛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海上风电作为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先导性强、经济体量和产业关联度大,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海上风电技术日益成熟,度电成本不断下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海上风电,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我国风电开发重心向中东南部非限电地区转移和竞价政策的出台、成本下降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国海上风电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广东省拥有 4114 公里陆地海岸线和 41.93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粤东、珠三角和粤西海域,规划总量 6685 万千瓦,是全国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广东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能源结构仍然以煤、油等化石能源为主,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成为了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阳江海(岛)岸线长 458.6 公里,占广东省岸线的 1/10,其中大陆海岸线 323.5 公里,岛屿岸线135.1 公里。海域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20 米等深线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 1624 平方公里。海域平均海平面80 米高度处年平均风速可达 6.5~8.0 秒 / 米,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为 300~500 瓦 / 平方米,年平均有效利用小时数约 7000~8000 小时。
阳江距离广东省规划的众多海上风电场较近,600 公里服务半径内可辐射全省海上风电场,1000 公里服务半径内往东可辐射福建、台湾等地,往西可辐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阳江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阳江港,规划码头岸线长约 12 公里,规划建设码头泊位 79 个,建成码头泊位 1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11 个,年吞吐量近 3000 万吨,新开工建设 10 万吨进港航道改造工程,全部港口码头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超过 1 亿吨。丰富的岸线资源能够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原材料运输、海上风电装备出运和施工安装服务。
另外,我市具备 200 万吨不锈钢冶炼的生产能力,不锈钢、热轧、冷轧等产业中游项目加快建设,达产后年产值超 400 亿元,是国内最大的高端不锈钢生产集聚区之一。同时,还有 70 万吨球墨铸铁、300 万吨建筑用材产能,一批铝合金项目正在加快引进。2018 年,我市的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分别占全省 12%、8.2%,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基地,能够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基础原材料。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能源结构调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是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优良的港口条件、完善的产业基础等优势来看,阳江发展海上风电既有广阔的空间,也是必然的选择。
《风能》:海上风电产业链涉及多个领域,发展海上风电将为阳江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利好?
温湛滨 :阳江在全省率先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和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部署,也是发挥阳江自身优势、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现实需要,不仅能帮助阳江抢占未来新兴产业高地、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新增长极注入新动能,也为阳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是海上风能资源的快速开发利用,有利于阳江加快打造国家新能源基地。阳江是国家新能源基地,总规划装机容量约 3600 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80% 以上,2018 年投产电力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约960 万千瓦,发电量占全省 11.9%。全市规划 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在去年底全部核准,占全省核准总数近三分之一,预计到 2025 年将全部建成投产。广东省还支持阳江新增规划 1000 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届时全市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
2000 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近三分之一。
二是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集聚,将为阳江带来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阳江作为全省唯一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按照资源换产业的原则,我们在阳江高新区港口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建设了面积 7.4 平方公里的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落户基地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17 家,总投资近 200 亿元,年产值超 300 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明显。预计到 2020、2025、2030 年,我市海上风电整机年产能力将分别达 350、800、1500 套,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将分别达350、700、1300 亿元。
三是我市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风电研发试验、检测与认证、港口服务与施工安装、运行维护与管理、大数据利用、金融租赁、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展示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的集聚与发展,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级海上风电全产业体系在阳江快速构建,为阳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新的动能。
《风能》:随着阳江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阳江自身发展带来强劲新动能的同时,对广东乃至全国来说,又具有什么重大的战略意义?
温湛滨 :一是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结构调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随着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决策部署落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交汇处的阳江,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阳江已核准装机容量1000 万千瓦,海上风电达产后能够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充足的清洁能源,每年将减少 1569.23万吨二氧化碳和 47.3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有利于促进海上风电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海上风电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兆瓦向大容量的转变,并且在机组性能以及可靠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先进的海上风电,我国的海上风电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都存在一定差距。利用广东省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好发挥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的作用,对我国未来的海上风电新技术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三是有利于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依托落户阳江的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龙头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优势,规划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可以有效提升风电装备智能制造水平。
四是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一带一路”、怎样建设好“一带一路”等重大问题,为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澎湃动力。阳江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阳江的风电产业基地可以作为对外合作示范的窗口和向东盟国家出口风电设备的基地,也可以成为我国风电“走出去”的重要输出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阳江的力量。
《风能》:从海上风电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阳江如何从战略高度布局,政策上给予支持,建设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将阳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海上风电母港?
温湛滨 :丹麦的埃斯比约港是欧洲海上风电的第一港,港口内聚集了装备制造、投资开发、施工总包、运行维护、物流运输、设计、工程咨询、检测认证等200多家企业入驻。我们将对标丹麦埃斯比约港,认真借鉴其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阳江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深水良港优势,全局谋划、分步实施,力争到 2030 年形成面向世界的融合制造、安装和运维一体化的海上风电装备出运母港。
一是充分发挥阳江高新区面向南中国海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丰富优势,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海上风电总装与出运码头,瞄准南中国海区域市场,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出运特色港口服务,不断完善阳江及珠江西岸地区海上风电运营维护母港、物流仓储、应急保障和调度等功能。
二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合作运营”的原则,拟在阳江港建设 4 个深水码头、 8 个浅水泊位 , 全面担负起海上风电配套码头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职能,并按照全产业链装备发运需求,高标准配套规划机组设备堆存区、导管架制作区、管桩制作区、生产辅建区等 4 大区域,同时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专项配套码头进行运营。
三是建设风电场运营维护中心。加快引进码头建设、第三方运维企业,专用船舶制造企业,联合主机厂和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共同开展海上风电智能化、标准化运维。
四是建立海上风电场调度与应急保障中心。研发海洋气象监测预警、通航安全监测预警、船舶安全监测预警、人员安全监测预警和紧急呼叫系统,同时与国家海事海洋、医疗卫生和海空交通相关部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搭建整体海上风电安全保护网络,建立健全海上风电场应急抢险救援体系,对运维一体化基地距离相对较远风电场进行实时监测与调度,保障机组、船舶和人员安全。
五是建设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备出口基地。通过打造和培育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发挥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知名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风电市场的优势和影响力,依托阳江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着力建设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备出口基地,让中国风电装备走向世界、装备全球。
《风能》:当前,阳江提出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在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方面有什么谋划安排?
温湛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海上风电是风电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未来我国在全球风电市场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海上风电技术能否走在前列。阳江在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发展。
一是构建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策源地。加快完善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和布局 10MW 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及叶片等装备关键技术,抢占未来海上风电技术制高点。鼓励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创新机构,支持重点企业在我市建设省级以上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打造海上风电先进技术应用高地。一方面,积极开展 ±535kV 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和交流海底电缆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向国家能源局申请在阳江建立 1000MW 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示范基地项目,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广应用,为今后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和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开展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重点发展适用于漂浮式基础的大容量抗台机组,容量瞄准“10+”MW 的级别;增强漂浮式基础相关的海洋漂浮式结构物的设计能力,推出适用于阳江海域特征在内的多种漂浮式基础形式,包括多体组合式、半潜式、TLP 式和 Spar 式等。
三是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监督检验中心。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复同意鉴衡认证中心在我市筹建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满足风电机组传动链全尺寸的地面检测及其关键零部件检测平台为主线,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向产业上、下游进行纵向与横向拓展,形成涵盖风电机组关键部件原材料、关键部件、整机装备以及在役机组检测能力,建立覆盖风电全产业链的检测认证体系。
四是建设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大数据监控中心。依托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建设国内首个海上大数据监控中心,实现海上风电场和基地实时监控、气象调度、能量监控分析、综合能源管控、海事气象综合分析及其他海上风电设施监控,为技术研发、检测认证、标准制定、金融保险等提供全面详实的基础数据。
《风能》:我国海上风电条件比较复杂,可能增加成本和建设周期,政府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有哪些配套举措?
温湛滨 :海上风电是我市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倾力打造的一个主导产业,为大力支持其发展,我市出台了《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阳江市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及《阳江市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系列支持政策,在项目引进、落户、建设、投产等16 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组建了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基金,总投资 120 亿元,首期 19.87 亿元,目前已经具备运营条件。
我们将加快打造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依托业内知名企业率先谋划布局培育海上风电融资、保险、知识产权等行业,适时引入国内外知名金融保险机构,加快形成海上风电保险管控能力和模式,为海上风电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另外,我们将建立配套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
一是加快创建海上风电人才培训中心。筹备成立阳江应用技术大学,加强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为全国海上风电行业培养基础性人才。依托金风大学在阳江职业技术院校设置风电专业、研发专业,加强政府与企业或者第三方机构合作,建设海上风电技能培训中心,培养海上风电行业专业型人才和产业工人。
二是构建技术研发孵化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培育集科研、中试生产、办公、会议、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风电综合型孵化器,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载体。
三是积极构建海上风电研发成果信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政策信息、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信息及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的互联互通。
来源:《风能》杂志2019年04期
关注我们,每日获取最新最全风能资讯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