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电影院看广告」嘉宾分享内容全纪录(收藏版)
本文根据「到电影院看广告」活动嘉宾——内外品牌创意经理梁诗慧;胜加广告总经理、首席创意官马晓波;广告导演丁雨晨口述进行删减编辑。
内外:如何通过品牌影片具化品牌形象?
刚刚在展映中大家看到的是谭元元老师的「我是舞者,也是我自己」,这支片子是内外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我是____,也是我自己」系列影片中的第一个故事,这个系列一共有三个故事,是之前因为执导《幻乐之城》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新锐导演麦子执导的,讲述谭元元、麦子、杜鹃三位女性的故事。
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三支片子的视角:我们想要了解不同女性在多重身份中的「内与外」。那么今天我也试着从这个视角来分享关于主题的理解,就是如何通过品牌影片具化品牌形象。
方法是内容的一部分
该用怎样的方法去了解她们呢?在这个故事的构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让内外两位创始人刘小璐、李江以及导演麦子都一拍即合的是采取拍摄纪录片的方法,后来在一次分享当中麦子说她更愿意用「捕捉」和「记录」去形容整个拍摄的过程,比如在她自己的故事里她记录日常逼迫她的女儿小枣去上芭蕾课,她拿着摄像机跟踪谭元元老师在上海的舞蹈演出、在旧金山的生活,以及今年春天和她的杜鹃学姐去大理度过一个迷你假期。
诚如大家所看到的,走进、倾听和感知是我们了解她们的方式,自然而然我们希望呈现出来的就是被大家感知到的「内外」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这个形象它是真实的、是自由的、是陪伴的、是共情的,所以我们也就选择了一种更为生活化和私人叙事的方式去呈现它,这就是我所讲的「方法是内容的一部分」。
人的故事和品牌的形象
「人的故事和品牌的形象」是我们关于做内容本身的一个思考,通常做内外的品牌介绍时,我们会说内外是一个从做一件让人身心自由的内衣出发的品牌。从品牌创立之初,内外所探讨的就不仅仅是衣物本身,我们还关注到的是身体的感受、情绪的表达以及人与衣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探讨,希望能够在人和衣服之间有一种默契而有温度的情感连结,鼓励人们去探索、去了解内心的自己和外部的世界,这个理念也始终的体现在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叙事当中。
以今天大家看到的「我是舞者,也是我自己」这支片子为例,我想讲人的故事和品牌形象之间的一种「bonding」。其实在我们影片当中,它的着力点不是在于给产品一些特写、身体一些特写,而是通过谭元元老师的独白让我们得以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去了解她的故事,去了解她多重身份中的「内与外」。品牌的存在感好像很弱,影片中谭元元老师她日常穿的那些衣服都是她平常爱穿的一些衣服,可能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内外的衣服,包括她一些用了很久的练功服,都没有很强烈的品牌的露出,但是品牌的感觉又好像无处不在。
延伸开来说,谭元元老师所代表的故事跟我们的品牌之间有三点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我们一直觉得舞蹈是一种身体和情绪的自由的表达,其实内衣也可以是女生身体和情绪的自由表达,因为我们都是有感知和解读的自由的。第二点,在所有的舞蹈当中,芭蕾可能是最适合用来阐释美与身体的对抗的,就柔软和力量变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共同体,这与内外所一直提倡的女性的精神是相通的,「温柔又坚定,互为内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影片中有一句话「Once a dancer,forever a dancer.」,其实这是谭元元老师讲到的,芭蕾对于她历久弥深的一个影响是在她的日常生活当中,她会习惯性地跟自己较劲似的去追求完美。第三点就是我们内外在做品牌的时候也是有一种对自己的较劲儿的苛求,我们是把内外作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体现在比如我们在平常开设计会的时候可以听到说「我觉得这个系列很内外」、「配色很内外」、「我觉得好像不太内外」,「内外」它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止只是为了符合「内外」这个标准,可能还同时想要提高这个标准本身,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跟我们自己的较劲。综合以上三点,我觉得人的故事和品牌的形象之间可以有一种很流动的又很优美的 bonding。
我们讲了一些故事,我们在讲一个故事
我想从一切开始的地方说起,在 2012 年的时候,与内外这个品牌共同成立的还有一个女性公益论坛,叫做「她说」,当时我们是希望提供给女性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不管是什么年龄经历背景都能够诚恳地、无修饰地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困惑往往需要自己解决,但是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想通过其他人找到一些力量和勇气,或许还能够看到女性生命不同的可能性。
那么到 2018 年内外开始做以「我的内外,你都了解」为主题的品牌影片,当时这支主题的第一支片子是我们的品牌代言人——杜鹃跟内外的故事开始的地方。从 2018 年春天杜鹃的独白开始,到今年三个人的故事,很庆幸一路以来,我们收到了很多珍贵的共鸣,这让我们意识到内外在衣物以外也可以拥有一种深厚的叙事的生命,相处是关于身体的,也是关于内心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5599sklff
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记录与分享的多种可能性,就在昨天内外启动了一个全新的视频专栏,叫做《在人海里》。这个视频专栏是由我们内外的 in house 团队负责策划编导,第一个系列叫做《她一个人住》,讲述的是身边的独居女青年们的故事,今天也想在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第一个故事,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港岛妹妹,你献给内外的 169 件睡衣」,这是一个内外设计师的故事。
显然这是一个有别于我们以往影片的一种更为日常和生活化的叙事,我们所期待的是希望通过定期发布一些不同主题的系列短片,去关注、了解、连结人海中的你,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栏目的名字叫《在人海里》。我记得导演贾樟柯他说过,他拍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一直在记录,他觉得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面,所以我们是希望不仅仅是关注一些成功女性、精英女性的故事,不管年龄背景如何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那些闪光点,以及只要这个故事是真诚的、真实的、真挚的,它就是能够深入人心的。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封粉丝的来信,今年春天的时候,一位 98 年的深圳的女生告诉我们,她是内外的忠实用户,她说现在每每看到穿内外的人都会有一种是自己人的亲切感和契合感,我想这是我们听过的关于内外最动人的评价之一了。品牌成立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年,我们一群人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似乎又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跟那些所有喜欢内外的人一起来定义「内外是谁」。同样的,我们记录了一些女性的故事,一路以来我们去感受爱,去认可独特、尊重不一样、去了解她们的内与外,但是回头看我们讲的又似乎好像只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气味相投的自己人的故事。
观众提问:
刚才你分享了很多关于内外和人的故事,内外未来会不会有关于产品这方面也会去分享一些故事?
内外梁诗慧:其实刚才通过品牌制片厂的分享,我们是可以知道边界是在模糊、在拓展、在延伸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严格的去区分人的故事和产品。我觉得这两个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说可能有一些影片会更侧重通过产品去表达我们的品牌理念,有一些是更侧重人的故事,但其实两者从来没有完全的脱离。可以对照来看,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三个女性的故事是更侧重于人的,它是比较生动的弱化产品的人的故事,那么在今年下半年,我们想主打的还是通过一些概念的视频去让大家了解我们的产品本身,我们有发布三支概念的视频是关于描述我们的产秋冬产品的,抓住了三个产品的特性「暖、柔、轻」。
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情呢,其实内外一直以来就没有忘记产品是最根本的,很多人对于内外产品的记忆点可能就是「舒适」。但「舒适」是一个非常大的词,就是我们希望是通过「暖、柔、轻」三个关键词,在秋冬把我们的产品一种更具体的与触感相关的方式去介绍给大家。今天这三支视频没有带过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我们官方公众号去看,它其实在拍摄的时候也不是一种完全脱离人的表达,虽然侧重在展现产品的质地,但它是用一种衣服跟人相处的,也就是我们一贯的探讨的方向去阐释的。我们所理解的「暖」它是有层次的,一方面它是对应了不同层次不同场景的保暖需求,同时我认为暖的层次对应的也是不同的,你需要的不同的拥抱的方式,柔软是一个大家通用的词,但是我们是通过展现不同质地所呈现出来的柔软,最终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是让你感受到「柔」最终的载体是你的身体。「轻」的话我觉得它是一种这一种重量的描述,但同时也是一种你自己的轻盈的体态、轻盈的心情的描述,就是希望通过穿上可能本来一件秋冬非常沉重的但是温暖的大衣变成一件很轻,能给你带来轻松的体态的一件衣服,又同时它又是温暖的,所以是想通过一些也是与人的身体发生连接的方式去阐释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理解的一个比较「内外」的去讲产品的方法。
胜加:故事里的中国
非常欢迎大家来听我们的一些分享,今天我们有两条片子是在电影院放的,一条是我们的《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另一条是方太《致老家的邻居》。
方太《致老家的邻居》
非常感谢我们的主创团队和客户,因为我们都在讲广告公司,只能解决说一个专业的底线,客户最终决定一条广告的一个上线,我们的上线跟底线在这里都有非常大的一个创作空间。
我讲的题目比较大:「故事里的中国」。
以前我们曾经讲过一段话,所有的广告可以分成四种:「外国人讲外国话」、「外国人讲中国话」、「中国人讲外国话」、「中国人讲中国话」。我们这两年反复看到说,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广告公司、我们中国的品牌非常自信地去讲述国人的故事,讲述我们自己的家长里短,讲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讲说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表现。
因为我们看到说中国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民族自信在增加,越来越多品牌敢于说出国潮,民族的自信文化自信越来越强,那么在这个时候其实对广告公司来讲,对我们的品牌来讲,它拥有了更多讲述自己故事的一个机会。我觉得这个是时代给到我们的一个红利。
我将跟大家分享三种创作方式,其实在市面上的很多创作当中,我们能看到一些中国式的广告,我今天为什么讲这一点?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其实在上海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广告人,他当时问我一个问题,说台湾广告有它自己的一种风格,包括它审美的一种标准;泰国广告很洗脑,然后很有趣,神转折;像日本广告,很多时候做得很燃很中二也很有趣,他说什么时候中国广告会拥有自己的这种风格?
但我当时第一反应中国广告为什么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第一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说我很难去形容说美国广告是什么样的风格,或者英国广告什么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区域,生活方式多元的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不应该说只聚焦在某一种类型的广告上面、某一种风格的广告上面我们去做表述。因为广告很多时候讲的是一个高级定制,量身量体裁衣。什么样的品牌是一个什么样气质,它处在什么阶段,你应该是为它定制风格,而不仅仅是说什么东西流行我就去抄什么。
好,这是第一个。但第二个来讲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广告确实是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它是一个时代的投影。每个阶段的广告都能看到说当下的中国普通消费者,他们是怎么在生活的,他们怎么在思考、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敬仰什么?验证什么?所以说当时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同时我们来做创作前,我们来寻找一些说符合当下传播形式的,能提高创作成功率的一些方式来讲。
中国式的人情世故
好,那个故事里的中国 —— 说当前时代语境下面,我们可以创作三种可能的趋势。第一种,我们讲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其实中国人情世故是一个远远被低估的题材。大家确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广告,比如说夫妻之间的中年危机,父母与子女之间从一开始的误解到后面的和解,还有陪伴团圆。你们想一想说中国 90% 的情感类广告,是不是讲这样的东西?因为一方面它确实比较好讲,朴实性比较强。
那么第二方面,大家想一想说,如果说一直延续在这样的一些题材里面,是不是反而浪费了我们的人情世故?因为中国人情世故其实像个大宝藏一样,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细腻,其实被 down 了。对吧?粘粘乎乎的,有时候大开大合的,它里面无数的关系可以讲。我一直觉得是说我们目前讲到中国人情世故,可能连 0.001% 的挖掘不到,所以今年我们尝试了一个新的题材,讲述邻里之间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其实我们看到说在中国的人情世故当中,我们可以讲邻里的关系,讲说中国式老板跟员工之间的关系,官员跟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其实有非常多的关系可以讲述。
除了讲一些目前当下常见的题材之外,其实我们还可以发掘更多的东西。我自己的创业日记里面差不多还记了有 13 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一些创意,也是希望以后慢慢有机会可以把它释放出来。
诗性的仪式感
我们再来看说第二种可能的。提胜加一直在践行的一种方式:诗性的仪式感,大家可以看到是说其实像《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的广告,其实我们从创作原理上来讲的话,它典型就是为了这个功能,为了我们说转账支付零手续费这样的功能,其实建立一种心理仪式的一种方式,虽然说他找了一种说非常厚重的家国情怀的背景,但他的创作原理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
什么是仪式感?当我们说比如说像可乐,我们把拉环拉起来,它就是开启一种感官上的仪式。那么在更多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说一个商品除了我们去讲他功能体验情感体验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就是建立一种心理意识。我在使用这个商品、这个产品的时候,或者我在跟一个品牌接触的时候,对它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功能的实现,它意味着某一种心理仪式的建成。
那么我在这里再分享一个案例,其实没有正式推广过,但是一直是我们胜加同事,我们内心的一个心头好,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个广告。
其实这个系列跟我们在 17 年有过两个蛮成功的案例,都是佘凯团队他们主要来做的,一个是《妈妈的时间机器》,方太水槽洗碗机,还有一个是很著名的案例,就是《油烟情书》。
好,那么这批案例都是在 17 年到 18 年之间发生,因为方太是一个中高端的品牌,它的售价其实要比像西门子这些国际品牌还要贵。那么我们在很多时候处理他的一些商业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避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通过广告内容来为产品实现一个溢价,提升它的一个心理价值。所以我们看到说时间机器讲的是什么?他讲说我不仅是一台这条洗碗机,我是在为你的梦想在创造一个世界,而它针对的是全职妈妈。
那么像《油烟情书》和《我们的风云》讲都是什么?在你眼中非常日常的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它是一个具有诗性的,是一件非常强大的事情。所以说消费者在使用这些商品的时候,它会建立一种比较强的心理仪式。心理仪式是超越产品使用本身的,所以说我们看到说不同的创意,甚至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里面会遵循同一条创作的逻辑,就是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心理的仪式感。那么心里仪式感的内容转化效率其实很高的,如果说能够建立起一种心理仪式的话,同时持续的去描述、去表达他的话,其实有很好的一个市场表现。
在这里其实我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个消息,前两天跟中国银联的一位高管吃饭,她告诉我是说《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它最后的一个转化效果是多少?提升了 20% 的下载量。是不是挺可怕?完全超过我们自己的预料。但是我们看到说不管是像当时《油烟情书》,还是像《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的优质内容,通过说比较精确的策略,以及比较好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它是能够拿到很好的市场表现的。
宏大叙述
好,第三种来了非常典型的胜加风格。外界评价胜加的广告说,你们的广告有时候一点不机灵,对吧?很多有时候很笨很重。没错,因为我们比较喜欢讲述一些大江大河的东西。大江大河就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说有时我们在看到很多广告,它表现的一个基本点,我们能够把它放大。但是宏大叙事就是说有时候我表述一条线,整一个发展史,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我们得去看整个面。
所以它在创意的整个逻辑上面,它不是以观察一个细微的点作为起点,它要去观察一个更加大的东西。那么当然这种类型的创意,它往往是为了解决品牌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说这次我要求一个时效性的创意,我需要说在一个短时间之内,我争取到关注过的流量。不是的,它本来是为了来解决品牌的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向所有消费者去讲述说这个品牌它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世界观是什么样子,所以这个时候往往小的、轻巧的创意,它是无法承载这么大的一个主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更重的更加大江大河这样的创意。
在这里面,我需要征求大家同意放一下 Timberland,这应该是去年蛮有标志性的作品,反正你们不管你们同不同意,我还是要放的。
Timberland 的这条我们称它为是一条三赢的片子。因为从市场表现来讲的话,很多经销商非常喜欢它,因为去年是从 Q3 开始投放,然后是总结到今年的一个 Q1 在两个月之内,它整个帮助了 Timberland 亚中国区差不多是 38% 的销售提升。当然因为以 Timberland 它在中国的基数,它依然是个小众品牌,通过优质的内容、合理的投放,它自然能够拿到它的一个转化率,就是起来的速度其实还是蛮快的。
但是很多经销商因为有了这样一条片子,因为他们 Q1、Q2 是下浮下沉了。10% 左右,差不多是亏 10% 左右,那么在 Q3 开始的时候,他差不多是到一直到年底它差不多又起来了 28%,所以总体算下来是提升了 38% 左右。好,那么同时就是说从胜加角度来说的话,它是一次非常标准的作业,其实大家看到影片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技巧在里面,我觉得他跟《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一样,它是一个基本功的胜利,非常扎实的文案,加上美术和说故事这样一个解题。
整个用非常标准还老实的方式做下来,所以我们当然也是从这两次作业里面,受到一个激励,就好好的去做一个广告,哪怕有时候我们不追求非常标新立异的东西,你只要老老实实的把所有该做的东西做好,他依然能够在拿出很强的一个力量。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条广告,我们说 Timberland 讲说是一个人的成长史的话,那么这条广告讲的是一个品牌的成长,它如何经历了 90 年看到的一些故事,这样的一些碎片,然后完整地呈现在所有中国的观众面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908uxse0f杜蕾斯《再向前一步》
不管是谁,终于圆了一个心愿,在电影屏幕上看避孕套广告!说很多人当时觉得说你们是不是被客户强奸了,说不应该在这条广告里面放杜蕾斯的避孕套,我就要澄清一下,客户当时坚决反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放避孕套进去?
我当时坚决反对的反对,我说我一定要放避孕套到进去,因为什么?因为这是事实。这是我们从历史的故事堆里面找出来的故事。当时这个男生当他获得一个鼓励是说,如果有个姑娘在等我,如果说我能够战胜战争炮火的威胁,我能够完成约会的话,我就可以睡她了。这是一种本能,这是非常强大的一种驱动力。它既是纯粹的本能,也是非常强大的,高级的东西,高贵的东西。
所以我要为客户辩解一下,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决定,其实本来在里面是有一个中国的故事的,98 年当时在电影院 98 年是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一个是杜蕾斯进入中国,第二个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床戏。
大家知道什么片子吗?泰坦尼克号。Jack和 Rose 他们在一辆汽车后面发生了一场非常惊心动魄的车震。那个是很 sex 的。所以本来讲的是那样一个故事,说两个中国的年轻人是如何突破门第之见,最后走到一起。但是很可惜,因为那段片段拍得不好。当时剪出来之后,大家觉得说一开始感觉还蛮电影质感的,跑到中国那段时候感觉像是偶像剧。其实他拍的不错,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影片有时候就是这样。
所以最后也是为了说整个片子拍立体的一个要求,我们不希望说有大起大落,所以最后把那段片段拿掉了,甚至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听说为什么没有同性恋?有的,本来是有的。里面还有是说突破意识形态的,真的是突破意识形态,当时讲的苏联人跟美国人的爱情,但是毕竟我们要考虑到是说当前的一些舆论的一些环境,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所以说我觉得他一定会做一些取舍。
所以这也是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小的幕后故事,胜加有一句基本的方法论「观点用故事来表达」,其实关键是什么观点?这个策略就是你观察的视角 —— 你如何看待这个品牌在当下,除了说他去表达一些基本的功能价值和情感的价值,它能否跟一些更加宏大的东西,包括一些优美的东西能够合为一体,能够以身合道或者说合体。
佘凯他们当时做《油烟情书》的时候,我非常爱的一点就是说他对油烟的观点产生了质的一个变化,他们不再认为说油烟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我们要去消灭他。他们觉得说反过头来看,当方太的油烟机它功能很强大的时候,油烟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东西。当你可以轻松的去驯服油盐,能够吸掉油烟的时候,你发现了越美好的一面,因为就像油烟升起的时候,其实是有人在给你做饭,它是家人写给你的一封情书。
我觉得是观点上的一个改变,观念上的改变产生了一个很棒的创意。那么我们再往上走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在一个时代语境里面去讲一个故事,我们能不能去探讨说中国人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中国人在把传统的文化转换成流行文化的时候,而中国人在面临一些世纪之交,它在面临一些可能老外或者以往所有人没有经历过的挑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产生这样的一些新的视角观点出来。所以我们看到说,一方面我们有没有机会把所有很多传统的文化转换成流行文化,当下的流行文化,其实里面蕴含着非常多的机会。
我们现在看到是说一讲文化,国潮故宫联名,对不对?我们当时说过,谁再敢提故宫联名,在公司里面会被干掉,是吧?然后复古,对吧?我们看到是说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说,只要有一种趋势比较流行,大家一窝蜂去做,这个其实体现出什么广告公司、品牌自己是不自信的。所以我蛮欣赏那个是诗慧的分享,内外的品牌,他们坚持用一种说比较娓娓道来的,而有一种文艺的、表述自我的方式来坚持建立自己品牌气质。
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尊敬。并不是说你什么东西红什么东西流行我就去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其实有大量的题材是可以处理的,不是说我一定要从清宫从故宫里面去寻找灵感。而中国从整个发展史下来,汉代唐代明代、士大夫文化诗歌艺术,那些才是高峰,清宫是一个很没落的时代,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他们里面的东西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是非常低劣,这种低级的东西,其实我们有大把的机会可以做。
包括说中国人目前的审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在改变?而生活方式是很多元的,有些人崇尚极简,有些人说美式的那种奔放自由,有些人觉得是说我应该慢一点,有些人说我们依然在奋斗的路上,其实有很多的大的方式可以讲,最后还有一个很大的机会,一方面我们看到说中国品牌慢慢在出海,甚至很多的国际品牌会把自己品牌的决策权放到中国来,我们更多时候需要去用更大的视野去看我们,我们能不能去做一些哥伦布的 inside,去讲述全球化的一些普世价值观。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说,中国毕竟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我们时时刻刻受到说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主流价值观又是随着不同年份,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他有变化了,跟大家最后分享一个小小的看法。如果把近几年整个民众意识、中国的民众意识,从 70 周年前跟 70 周年后折开,佘凯很聪明的抓住了一点,做《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也好,还有做《中国人民很行》。都是抓住了在 70 周年前,所有中国人的民众的自豪和自信,它被积蓄到一个高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去追逐一个热点,我们给自己创造一个热点出来,只要你符合当下的一个大民众,情绪本来被堆得很高了,就像一个长江三峡,水位觉得很高,你轻轻在里面稍微捅了一个洞,水花推出来,但是到了 70 周年后,如果还有很多人想去表达说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什么?可会达不到效果到。因为到了阅兵式,到了国庆晚会之后,烟火晚会之后,我们的情绪其实被释放为空了。
往下走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去讲述,如果说做这种类型题材的大叙事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去展望未来十年,未来中国人会怎么样?它会有一个新的民众意识的转向改变。现在真的很难跟阿里腾讯我们去拼数据,对不对?数据在他们手里。那么数据只能反映的是说在短期内人的一些决策的一些行为,一些偏好一些喜好。但是还有一种创作方式,策略的方式就是我们观察说习大大的大字是怎么走的,为什么在主流价值观里面很重要?
因为在中国主流价值观最重要。我们经常会去看习大大讲什么东西,是吧?紫光阁人民日报在讲什么东西?在里面被反复提及的词,大家一定要千万注意。因为他可能是接下去一段时间之内非常重要的一个舆论上的规则。好,当然。最后还是一句话送给大家,因为做广告其实蛮辛苦的,在座应该蛮多广告人的。所以还是把我们的那句话送给大家,「他人眼中的波澜不惊,我们心中的诗与风云」。
做广告中间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多少努力,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知道说把一条广告做出来,而且这次还能够有勇气把它放到电影院里来,是多么不容易,所以说也祝愿大家成就自己的事业,谢谢大家。
观众提问:
马总你好,我这个问题可能很幼稚,你不要笑话我是这样,我做为一个广告的菜鸡,然后我想其实比如胜加的广告我看过很多我很喜欢,但是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很长,它需要一个情绪,这样安静的环境,你有一个平静的心情,然后慢慢的去欣赏它,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是我主动去看这个广告,我会主动去找到他,然后看我不知道对于普通的受众而言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的投放策略是什么样子,如何能够触达到那些人,然后让他们能够这样子有这样的心情来看你的片子,能够被你的片子打动,然后产生后续的一些效果。
胜加马晓波:我比较好奇这一点,其实我会来回答一半,然后我请佘凯来回答另一半。因为大家讲到说广告片偏长的问题,今年最长的广告片是谁?就是《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对不对?但是偏偏很有趣,《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是今年表现最好的一条,它里面有非常强大的一个数据,包括所产生极强的一个传播。前面岳野兔讲得很好,就目前来讲的话,广告跟娱乐之间、商业广告跟艺术电影之间,它的边界在慢慢在模糊,那么很多时候消费者是不是讨厌看广告?我觉得不是,他只是讨厌看难看的广告而已。
那么消费者是不是喜欢看电影,他只是喜欢看好看的电影而已。我觉得我们就要像杜蕾斯里面讲说「再向前一步」,包括是说当我们突破观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敢于说更加勇敢的去尝试。首先我觉得很多问题都要从意识上解决,如果你想做的不是一个广告,那么我们就不要把它当作这么一个广告。虽然说最终还是一个广告,但它起到的是一个商业传播的价值,我觉得当寻找到比较合理的一个媒介形式,寻找到大家愿意去看它的一个理由,它就能够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为不单是说像《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16 分钟,我待会会请佘凯和丁雨晨一起分享下它是怎么被传起来的?其实像 Timberland 它差不多三分多钟,也不算短,它是通过朋友圈广告来投放的,差不多 800 万的一个朋友圈广告的投放。我们一方面会把朋友圈广告看成是一个大众化的媒体,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说简单的一个 social media 了,它能够触达到更多的人,同时我们相信,更好的内容设定就是最强大的一个话题导火线,它会有一个很大的话题容量在里面,我觉得还是最好用事实来讲话,凯总麻烦你说一下。
胜加佘凯:我们拆开来分享一下说整条片子的一个爆发路径是什么样子?除了像 30 秒电视广告这种,或者有些平台是一分钟贴片,像有强烈的时间限制的媒体,我是不会去管这个时间的。我心里只会记住一个事情,就是广告跟电影它如果以视频方式来呈现,有一点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叫做情绪。
情绪就是你有没有说出消费者想说出但他却说不好的那个话,或者他心里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你一讲他觉得确实我心里一直有个东西想跟世界表达,他就会转一转看一看,会写评论或写影评、会开微信文章会写报道,用几千个字来讲你的作品里的每一个点滴,你的每一个用心,因为你讲出了他心里的情绪,然后我们回到《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跟「中国人民很行」 他其实是两条国主义教育片!有网友开始以为是中央发布的,然后中国很行是一个一分多一点的片子,然后他讲爱国这么重的一个主题,《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16 分钟它讲了一个情绪,然后当时我们会把我们自己心里面最关键的一个词讲出来。
然后举个例子,《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其实让人喜欢的原因是我们从最初的创意到最后跟丁雨晨一起来制作,我们都非常注意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这么爱国?不是因为中国强大,有航母有各种东西我们才变得爱国。其实我们想让消费者转发的时候,他心里只有一个东西,是说不管再难的时候,再绝望的时候,有中国的强大,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其实就是用这样的两个士兵作为一个举例,大家在转发的时候各种讨论,其实也都是从这样的情绪出发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谢谢。
胜加马晓波:我稍微其实可以补充一下,因为这支片子一开始投放的时候,它是有三个圈层的一个规划的,一个其实在 B 站,一个是在豆瓣,一个在知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豆瓣跟知乎上面建立了一个专区,因为我们是当它一部电影来发行的。那么包括我可以举一个同样的例子,就是说在 17 年的时候,我们当时推一条非常成功的影片,就是《妈妈的时间机器》他是怎么推的?我们是当它一个新书的发售广告来看的。当时找了很多作家推荐《妈妈的时间机器》这本子虚乌有的书。
那么大家看到《大唐漠北最后的转账》在一开始爆发的时候,就在 b 站上面拿到 200 万的点击,同时它拿到 7000 多条的弹幕,好像是差不多好几万的一个评论。为什么要放到 B 站投放呢?因为我们知道说现在年轻人是非常爱国、非常正值的一群人,同时他们能够帮助这条影片有更多解析角度。因为我们会把年轻人对影片的评论视作整个正片的一个扩展内容,它们加在一起会让这个片子变的更成功。
所以当他握准了一个民族的情绪点,同时它有非常重的方式去完整地表现它,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比较优质的故事,同时你也要挑选到比较合适的一个爆发节点。包括我们看到说在豆瓣好像是 8.5 评分,对吧?豆瓣跟知乎都是超过八分的评分,后面还有是共青团,差不多又转发了两次,我们看到说甚至微博的 @来去之间,还有很多历史学家都来转它。跟大家分享
大家知道跟大家分享一个很小的诀窍,我们自己总结过,它叫什么?「你只有先有小众的围观,才有大众的狂欢」。
你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想清楚说这个圈层本身它是不是可以被突破的,先拿一个小的圈层,不要太贪心,我要拿 3000 万、5000 万以上我就拿一个小的圈层,当然这个圈层它跟外界的圈层依然是有一个很强的一个关联的,我们先攻下一个圈层,在说这个方法,其实在胜加的很多案例,在很多案子的推广上面是经常使用的,而且基本上每次都很有效。找到合适的圈层,给到合适的内容,它就有了一个能红的潜质,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丁雨晨:会不会拍片!观众才不管
谢谢马总把我放上来,我其实本来准备了挺多东西要说,但是我听了这么精彩的就是讲说之后,我自己有点忘了我自己要说什么了。
然后跟大家分享我今天非常简单粗暴的一个 PPT——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 PPT,没有背景,没有图案,然后我准备了一支片子,就一支两分钟的片子,和一个思考的观点。我会花很少的时间,给大家分享我这半年来作为广告行业的甲方的乙方的丙方的丁方,对于广告行业的思考。真的人如其名,我是丁方。
我这次带来的四页 PPT,这是第一页,很少,就两行,第二页也两行,第三页一行,第四页跟这个是一样的。所以的话,我们的关键点就是这句话,也是我这半年时间的一个思考。会不会拍片!观众才不管。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会不会拍片?」这问题对导演来说很奇怪,我们刚才看的 18 条片子,哪一条不是拍出来的片子,为什么「会不会拍片」?
我想知道在座有多少人是跟影视或者广告有关的,我们举一个手。几乎都是……
那完全跟广告行业没关系的,纯粹是有兴趣来看片子的,有吗?看来我今天瞎扯还得注意一下。
我本来设计开场白,我想利用这次 SocialBeta 的邀请说,谢邀我刚完开完 PPM 过来。我早上的确是开完 PPM 过来的,那么 PPM 到底是干啥的?我相信在座都知道,有品牌方的角度、有代理商的角度、当然还有制作公司乙丙方,再到我导演的丁方的一个角度……PPM 说到底就是我们核对一些我们这次拍的分镜脚本是什么?我们这次的服装是什么?我们这一次要拍一个什么样感觉的画面?然后我们这次演员用谁?这些所有东西做一个细致的确认。对于导演就是只确认一件事,我会拍片。告诉金主爸爸:我会,你放心,我拍的不会偏离你们的方针,我也不会偏离宗旨,我能拍一个你们想要的片子,这就是会拍片。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挺会拍片的,大家可以看到刚才展映其中有两条是我拍的,一条是 OPPO 的《奇幻新年》,「哗」就是一个女的一招手,珍珠「咻」就非常大了;另外一个《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质感挺好的,网上评价也都是质感挺好,然后就没有说导演挺好,基本上都没有。
这是我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点:一般站在观众的角度看片子,我们看了一个片子挺好,通常都会说这片子摄影挺好、画面挺好看的;这个片子演员好演技不错;这个片子的服装好,特别是我看《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个片子,很多人都说服装好牛,然后突然就有一个人蹦出来说这是我们定制的,有一个铠甲协会经常这样发在 b 站上……所以就是一个片子好,通常都会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东西上,但都没导演这事儿;但是一个片子坏,这个导演傻×,真的是不是?大家笑就说明这真的是一个逻辑心理。
这就是基本的一个道理问题,我们看片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东西?
那么什么叫做导演会拍片?
通常在我刚才所谓的 PPM 里,就是我们的一个制作前会议的确认文件里边,导演都会提交一个导演的 treatment,就是你想怎么拍这个片子,你想通过这个片子做什么,你怎么去处理一些东西,比如说绚丽的转场就是「咻咻咻」无缝的,或者说我要怎么放一个音乐特别牛,但这些东西就能证明你会拍片吗?
我今年遇到了一个三个片子,让我重新思考这个事儿,两个片子刚才放过了,一个银联一个OPPO,还有一个我待会马上会放。
我是按照时间线来顺,OPPO 是我今年年初拍的一个片子,大家看了画面特别好看,然后圈内的反响也挺好,荣登了 SocialBeta 的榜单,你心想厉害了,但是一问朋友,没看过……就是做一个广告遇到的最痛苦的一件事,你拍了一个东西,你身边朋友说没看过,全是制作圈的一个自嗨。那么我当时觉得有点失落,我心想可以炸炸街,结果拍出来之后发现没人看过,好像没什么反应,就是当这波过去之后就过去了。
然后但是上次品牌制片厂做采访的时候跟小兔聊,这中间有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因为他是原本一幅画,一幅艺术家 Ignasi Monreal 创作的插画,我们要 1:1 地去还原它中间的所有设置。我这块布用什么布、贝壳能不能透光,然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包括最后看到第三篇有个插座放进来,它跟真人的比例是多少?因为是三者比例的关系,有一个美术馆上这幅画的比例跟这只人手伸进来的一个比例,再跟他手上拿着这根插座线的一个比例,再到它真实的小人上面的一个比例,小人跟画面又是有比例的,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数学计算过程,完了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三者和谐的比例之后,当时觉得牛逼。问题是你放出来之后也就这么回事吗!好莱坞早就有了、类似好的制作早就有了,你说观众凭什么爱看?所以反过来说也挺有道理的,不火很正常,只是一个完成的很好的广告。
那么的话第二个让我觉得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其实在这个片子,我觉得虽然我很用心,那一个半月基本上都扑在一个项目上,我正常一个月要拍 4 到 6 条片,这个属于一个很「轧片」的导演的一个干法,但我那一个半月就干了这一条片,然后我对它赋予了特别高期待,刚开始的时候胜加的凯总跟我说这么一个案子,我听这个故事,听到这段史实,我觉得太牛×了这个史实。
当时我自己脑海中脑补了一些画面,我说我拍两句诗,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千里孤城尽是白发兵」,除了两句话还想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然后自己想了很多情节。真正拿到脚本一看,和我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然后就开始跟凯总聊怎么去组接,怎么去把我想要的感觉放进去,然后聊到最后大家看到了一个现在的一个片子。
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很苦,因为我们拍摄特别紧张,就四天的时间来拍这个片子,对于一个 16 分钟的片子只拍了四天,我相信做过制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其实我对自己的导演环节的打分是比较低的,这个片子我可能我觉得只能打一个及格分,因为我没有一个特别绚丽的导演技法在里边,而且它还 16 分钟。本来这个片子我们大家应该见不到 16 分钟的版本,你只能看到一个八分钟、九分钟的版本,为什么没有八分钟九分钟版本?因为实在剪不出来了,然后最后就硬着头皮上 16 分钟的版本,没想到突然网上突然有好评了,当然也跟英明的胜加有关,直接在知乎和豆瓣推了,大家压根就没把他广告,看的人也是直接把它当成一个小电影来看看,完了之后大家其实也并没有按照广告的理解来看它,我发现很有趣的事是,所有对广告行业的人看完这个片子,在没有出街没有观众反应之前,都说这太长了,你要不剪剪?但是所有的真正的观众看完之后,他会说好像挺有意思的一个故事。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个角色的差别的——
一个是广告行业的从业者,一个是真正的观众,他制造了某种矛盾,这矛盾的隔阂来源于哪?
所以这个也是我思考的来源。在思考这两个角色的差别之后,我觉得我又一度不再不会再拍片了。
然后第三个片子就是待会要放的那个片子,跟这个不一样,《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上了之后,我觉得要引发观众的一个期待的话,可能是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是天然藏在你基因里边需要的一个东西,从你出生那一刻,没有电影之前,没有电视之前,没有舞台剧之前,大家都需要它。为什么会有戏剧的产生?大家对戏、对故事是有需求的,是需要在这个故事的背后那些情感的,所以它是一个天然的东西,我一再觉得故事才能才是王道。
但是我拍了一条杰克琼斯的《8000 公里 T 台秀》,我们去挪威拍,讲的故事从挪威一路走到中国,它的脚本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一直在走不同的背景,连队伍的队形不带变的。我拍的时候,在做脚本的时候,就很痛苦,就我这个分镜咋画?就是一帮人一直在走路,没别的了。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要加一点特别的东西进去,比如说这里怎么样刷一下出来一个人,我的镜头怎么样转一下,他们突然不走了或者怎么样一下,然后再想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到,就是一个事儿我都觉得我就觉得挺失败的,我的导演出力只能说这帮人一直在走,然后在不同地方走就完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927vxbdmw
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其实可以理解我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困惑,特别我在拍的时候印象特别深,中间有一个到雪山上的场景……我们几乎前面所有的一个画面都在挪威拍的,然后剩下的一个沙漠草原和雪山,我们是回到新疆拍,在到冰川上的路上,从凌晨四点钟出发,然后到冰川上一直到下午 1 点钟才到冰山上,我们就是花了八个多小时一路到冰川上,我拍只拍了两个镜头。然后在想我要不要再拍点啥,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拍不出啥,也就是一拨人在走,一个全景一个中景,我当时觉得我好失败,我只会拍这俩镜头,想不出别的镜头了!然后拍完回来之后片子一剪,就看到他们不停在走,走完了整个故事。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挺普通的一个广告,然后一发出去有好多转发,我觉得又是广告群的自嗨,反正熟人看到就转发一下,但是突然就有人给我开始私信了,有广告公司的朋友,有制作的朋友,然后也有一些跟广告没有关系的朋友就给我私信说这个挺好看的,看是你拍的,还有我在微博上还有人给我发私信,所以这点又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质疑:这片子到底咋拍?就是拍完了之后观众到底爱看啥,这个就挺让人不明白这件事。
所以我用三个片子,三个不会的一个情况,进入到了我们这一次的两个重点:第一个:什么叫会拍片。
我觉得会拍片,真的就不是说你镜头语言怎么去运用,怎么用花哨的东西去完成一个作品,我觉得这不算会拍片。你想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什么是会拍片?他看到的是这导演挺会拍片的,都是讲他会讲故事。但是广告行业有人说什么事会拍片,他们 treatment 做得好,这个演员挑的好,制作不错,这叫会拍片,这是一个最大的矛盾。
那么的话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观众到底在意什么?刚才其实提到过一件事就是关于故事的一个需求,我的总结是故事其实是观众非常亘古不变的一个内心需求,大家都需要故事,我们从小就开始听父母讲故事,然后再到后面我们所有的经历,我会跟朋友讲故事,我们会去听朋友的故事,听听英雄的故事,我们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在故事的背后还有一种是对情感的理解跟获得,所以的话我觉得这两者的一个关系,其实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这两个是开放命题,我没有结论。在我还没有到不惑之年之前,作为一个 90 后,我应该是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所以开放给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
那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拍好片?
我觉得是真诚,就像刚才说的,我上一页的画面,其实有一个下面标识就是:一个暂时还会拍片的导演。所以我觉得拍片这件事千万不要觉得你会拍了,会拍一定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拍很多不同类型的片子,但是不同类型的片子,第一次拿到我都就会拍,第一次都完成的挺好,但凡我一个片子一个类型太多了,它就变成套路了,它就变成制式了,他就开始不好了。所以我觉得不会拍不是一件坏事。
然后诚实面对观众。我们很多时候做一个广告,他有一个基本的商业诉求在里边,我们会拿到客户的一个局限,有时候我们会有像胜加这样这么好的广告公司会帮你去把很多东西巧妙地转化,甚至是广告诉求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有的时候就是当没有这么好的广告公司挡在前面的时候,你就得消化很多问题。
这个时候客户有时候会说:「导演,我们这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可能你看看能不能用镜头的方式来处理一下。」我在想这个问题就是问题,我怎么就镜头的方式就处理掉了?你故事上的问题,我咋通过镜头处理?这是第一个我经常遇到的一句话,我开会的时候 80% 的情况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问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不诚实了。你不真诚的面对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而去想用通过一些讨巧的方式去回避的,这是解决不了的。
第二个经常听到的话就是,导演虽然我们这个故事是要真实接地气,但是我们品牌的调性还是比较 premium 的。你说你那个我又 premium 了,我咋又接地气了,你总得 2 选 1 吗嘛!我本来我还想把 premium 这个词打出来,但我到现在我都拼不出这个词。这个也是一个我觉得不诚实的地方,我们拍什么片子就得要什么样的气质,就是尊重故事,尊重素材。
我们经常做广告,经常会去会去借鉴,找很多所谓的找参考片,其实就抄找了一堆很牛的国外广告或者国外电影。我抄一个绚丽的,就是一个形式怎样,中国人其实看了没感觉,就跟刚才马总马晓波说的那样,我们要讲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到底看什么会有感觉。你抄了一个老外的形式过来,它就水土不服吗!前段时间还有人让我在要在北京拍出巴黎感,我想这咋弄?我说要么去巴黎,要么就换那个胡同感,所以真诚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是这么理解我的身份的,广告导演就是最细微的分支。导演,真诚的人,所以真诚的去面对你的故事,去想你这个片子的气质应该是什么,你感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你不能去强加他。所以观众爱不爱看真的取决于我们诚不诚实。
所以到底这两个就是分支到底有没有交汇点?第一,我们去忘记我们的套路,并不是说是要忘记技巧,因为这是第一步,好的画面,好的制作,它也是一个基础,我觉得我们如果把基础当作一个就是可以就拿来当谈资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也做不好。
第二个第二个问题是对故事的忠诚,你是不是以故事为前提,或者说以这个片子的表达为前提去制作你的一个想法跟你的 treatment 这很重要,假如你的技法是凌驾在这个故事之上的,只会觉得它水土不服,所以我当时觉得我为什么《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我给自己的评价是及格,并不是说是我中间有很多 bug 拍得怎么样,我觉得我挺用心拍的,这就是在于我自己在那个时候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我觉得我没有把导演技法发挥出来,但其实我是被这个故事、我是把故事放在之上,后面现在想想好像没什么错,所以这个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对故事忠诚,在表达上要控制你自己。
然后第三个点在于,没第三个点了,就两个点。(笑)
所以最后分享一个事,有一次我跟音乐剪辑师聊天,我入行五年多,我们大概我在我入行两年那样子我就跟他开始合作,当时我们做很多片子,因为拍的东西不好,然后就会找很多网上的素材放进去,通常找的素材都是我们里边最厉害的素材。到现在我们现在找的素材都是我们里边最差的素材,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就是忘记找参考标准,有时候找参考片都是在无限地抄,有限度的找没错,但是的话千万就是别无限的找参考,这件事就变成抄了,去应该去忘记参照参考片,去做参考片,就去你认真的做一个片子,它就会成为门类的参考。
然后我就真诚拍片,真诚面对客户的东西,毕竟我也挺出名的,特别是在烧预算这件事上特别出名,因为报预算出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好要面对制作这件事。
好,我讲完了。
观众提问:
现在电影类的跟广告类的视频,它的边界正在消失,然后您怎么看待广告导演跟电影导演他对视频的视角的不同?
丁雨晨:首先他们都是导演,然后其实我觉得广告导演只是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广告导演不会讲故事,这个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所以让你觉得广告导演跟电影导演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他们本质上来说,我觉得只是拿一个一分钟的故事讲故事,或者是拿一个半小时的一个长度讲故事,然后在非常基础的一个状态之下,他再去细分出了就是我怎么去讲这个故事,一分一分钟的一个故事的排布方法肯定跟一个半小时不一样。然后我们会细分出了巨多的就是细节的问题,比如说对于一分钟来说,你其实是在消费形象,我们通常要找就是一个形象一个符号的形象去解构它,去找到他的有趣的点,去理解它的一个故事;对于一一个半小时以上的故事来说,它是一种去建立人物,它是一种建立一个是解构,一个是建立这些细节的一些事,我觉得是一个最大的区别。
您觉得广告视频跟电影视频它的优势相比,因为大家都会觉得电影好像更「高级一点,但是你觉得它广告视频它优于电影视频的点在哪里?
丁雨晨:我觉得没有优于我觉得,但是也不至于比电影低劣了,只是我们到底对它真不真诚,有那么多的人对他不真诚,他自然就是一个下贱的行业,当你对他真诚的话或者有去拥抱它的话,它就是一个好的行业。跟厨子有的厨子是米其林在被捧的很高,像明星一样,比如说什么澳门金沙那种12个厨厨子感觉特别nb。然后但是你也有在路边摊厨子你会觉得他是不是很好的职业,但是它本质上都是厨子,只有好的导演,他不会因为就是广告或者说电影的边界去把它分为三六九等,你说好多国外导演他都拍电影,他也拍广告,你问他哪一个就是更好,我觉得表达方式不同的,然后当然我觉得就是故事可能会你更自由一点,那么的话你去想讲的人物就是更多,但有的时候一个一分钟的片子,比如说刚才我觉得杰克琼斯那个东西也是挺高级的一个东西,可遇不可求的,就是它也不需要建立人物,就一个是让你觉得就挺有趣的,我觉得做有趣的东西就是高级。
丁丁导演你好,我在豆瓣上搜你的时候发现你跟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你和他都是演员出身……
丁雨晨:我是广告演员出身的。
所以我想问你,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就是说你从演员转型为导演,然后你获得的一些分享获得一些思考,然后你可以讲一下你作为演员和作为导演,你觉得有什么之间的区别?作为创作者来说。
丁雨晨:我觉得作为演员的话,我刚开始拍片的话,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我对于演员的理解跟他们的沟通,因为大多数我们看到广告里面演员戏都很假,我尽量就是会用演员的语言去沟通他,要不然有的像有的特别会后期的导演,他就会用后期的语言去跟后期沟通,三维大后期那种我就不会。这个是一种因为你什么出身决定了你擅长做什么,那么的话沟通戏是我一开始我比较比较擅长的,帮助到我的一个地方,我能从他的从演员的角度去理解能帮助他进入故事,怎么去建立故事就建立人物,这个是我觉得是好的,不会就是像当我在做演员的时候,好多导演跟我说我要的是这种 feel,这种感觉啥感觉,你告诉我做什么事吗?因为事儿才是一个行动,才是一个指导演员最大的一个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你的情感不能代表他,所以这个是我觉得做演员对我做导演最大的帮助。
本文为品牌制片厂原创作品
未经允许私自copy将作举报处理
友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规则
保持联系与关注
brandfilm@socialb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