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阅读 | 思想菜
有阅读
不孤独
1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东西,人们骂得厉害,却趋之若鹜,比如学某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另一些东西,人们赞得厉害,却为者寥寥,比如阅读。没有比对阅读更虚情假意的表白了。
必须承认,阅读匮乏是我们社会不争的事实。大多数人,读书很少,或压根没有这个习惯。我呢,有这个习惯,但也读的不多。这不是谦词,是实话。那些真正读书多,至少是号称自个儿读书多的人,多成为网络时代万众瞩目的内容生产者。而内容生产之所以成为经济热点投资亮点,多半是因为懒得阅读和无能力思考成为人们普遍的痛点,进而内容生产和知识服务成为我们更为迫切的需要。
这也糟糕不到哪去,至少还是需要嘛,不是不要。自己消化不了,让人嚼了一遍再喂你,也是营养来源,反正我们都是宝宝。
2
与此相伴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收藏书单。我有一个冒昧而不负责任的判断,那些喜欢收藏书单的人,多半不是真心看书的人,也不是会阅读的人。
台湾作家杨渡对于阅读经典有个通透的观点:经典就像供桌上的橘子,又大又红,高高在上,看着漂亮,它是属于知识之神的。我们不一定想去吃它,可仿佛橘子供着,神就在了,心就安了,也不管它会不会带你去看到神。书单也是这里的橘子,拜会知识之神至多是一种姿态,求得心里安慰才是切身之需。
或许你会说,没有书单,我怎么知道看什么书呢?拜托!搞对象约妹子时,你怎么不让人列个清单给你,你怎么就有那么充足的主观能动性?一个道理,自己去发现啊!从一次对话,一篇文章,一个脚注中去发现自己的知识审美,自己的阅读偏好。喜欢肤白貌美的,胸大长腿的,内心丰盛的,灵魂有趣的,都没问题。但得有自己的审美,得能够自我发现。书和妹纸是一个道理。
以上种种,是人们对待阅读口头宣称和实际行为的断裂,让阅读成为一种矛盾的、言行不一的现象。
3
阅读行为本身也是矛盾的。
在硬币的这一面,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孤独行为。读者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受社会信条所约束,因而也更接近灵魂自由的状态。波兹曼讲,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一种传统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他所说的,阅读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它不该是人云亦云的,不该是万众瞩目的,不该是众口一辞的,而是私属的,特立独行的。
所以,那些坐在马桶上拿手机点开篇爆款文,看了就觉得心灵受到震颤灵魂受到拷问的,严格说来都不叫阅读,而叫社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读一篇文或看一部剧,有时并不是为了阅读和观赏,而是为了社会交往中有得聊。我不反对这种行为,但仅仅每天上厕所看手机,就觉得有在保持阅读,多少是有点不好意思的。想起那些在刷屏的文章下留言“我的老天爷呀,写得真真好,好久没见过这么平实有力而又酣畅淋漓的文字了”的人们,我尊重你们评论的权利,也想多问一句:是有多久没看过书了啊?讲真,我佩服你们把许久不看书作为感动基础的勇气。
4
在硬币的另一面,从阅读对个人的意义来讲,有阅读,不孤独。
假若不以实用为目的,阅读的真正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只有这种近乎孤独的行为,有可能让你体会真正的自由!
在柔顺的纸张里,有远方的人和事,有未知的物和景,有石破天惊的思想,有离经叛道的观点,也有润物无声的抚慰。试问,除了书本,现世何事何物能承载如此之自由与丰盛?生活吗?别搞笑了!生活是做工低劣的产品,它充满了重复,它的景致没完没了。假如它向一家出版社投稿,定会被拒绝。
“
我喜欢出发,喜欢离开,
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
千山万水,随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
我喜欢停留,喜欢长久,
喜欢在园里种下千棵果树,
静待冬雷下雨,春华秋实。
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
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
——席慕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