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热爱 | 乐趣菜
发自内心的热爱
热爱青山绿水
热爱阅读时光
或者
哪怕只是热爱一个姑娘
满地都是六便士
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或者说弱点,便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一接触任何知识,就急于从中找结论,而不是先把理论弄清楚,更多地把知识当作一种技能来看待。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我们求知的过程,即挑选那些当下看来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装进篮子里;更影响了我们求知的心态,即我们主张“刻苦的学习”,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不吃点儿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求学问。更进一步,则是头悬梁锥刺骨,倘若不论背后故事,最先让人想到的,恐怕不是学习用功,而是刑讯逼供。
那么,同为求知,刻苦与愉快之间差别是什么呢?差别在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假如我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算作系统性学习的开始,那么至研究生毕业,共计19年的求学时光。假如我60岁挂掉,这个数字占据我全部生命历程的1/3。我25岁开始工作,假如我到50岁退休,共计25年的工作时光,这个数字比1/3更大。我想,人生就像打电话,早晚都得挂,在我生命历程中占比如此之大的两件事,在所谓的刻苦和努力之外,值得好好想想。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生活就总体而言是朴素的,因此也是平凡的。当某个兴奋期过去之后,我们会发现即使心心念念某种期待的生活,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令人激动。高考刚过,莘莘学子,一定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就像你我当年一样,一旦进入大学,最普遍的感受是不过如此。这个毕业季,即将迈出校园的同学,一定对马上到来的工作充满想象,就像你我当年一样,一旦进入社会,你会湮没在一堆事务里。哪怕历经奋斗成为身处这个城市的骄子,仍不过是故乡在外的游子。
是的,我们总是在某个兴奋期过去之后,发现生活的鸡零狗碎一地鸡毛。所以,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于是,我们用虚张声势的忙碌来对抗虚无,用千人一面的重复来打发时光。看看我们每日必须的朋友圈,不知大家是否有种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感觉。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明星八卦,如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评论,点赞,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大家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
可是,那么多浮夸的充实和热闹中,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什么是我发自内心的热爱?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曾在厦大主持“南强有约”的一次访谈,那一期嘉宾是射击运动员王义夫。从1984年起,他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了六届奥运会,取得二金三银一铜的优异成绩。访谈中我问道:漫长且高压的训练生涯中,您是如何坚持或调节的?
他说:我从小喜欢打弹弓,而且格外准,后来渐渐地喜欢上枪,那些你们看来枯燥的训练,其实我从心底喜欢。这种喜欢,让人就像茶壶一样,屁股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他的回答很让我意外,无可否认运动员的艰苦付出,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认为的辛苦之中,有一份热爱。
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格林兄弟来说,是艰深的法学研究之外,美妙的童话;对于冯唐来说,是成功的商业人士之外,用文字打败时间;对于余秀华来说,是艰难的农作谋生之外,质朴滚烫的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就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韦伯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工具理性发展到终局作出悲观的预测,那便是: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还幻想着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我自作多情的奢望,保有心中那点纯粹的热爱,就保有一丝精神,一点心肝。在强调专业分工和理性精神的法律职业,尤为如此。
发自内心的热爱,热爱青山绿水,热爱阅读时光,或者哪怕只是热爱一个姑娘。在忙着拾捡满地六便士的同时,祝愿我们不忘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忘抬头看月亮。
(本文首发于“约法”公众号,是2015年广州青年律师“梦想演说家”总决赛讲稿之一。)
菜园种了两个月,收到了企鹅地主发来的开通原创邀请。60多天,兔子一共种了14棵菜。谢谢支持这片自留地的你们,谢谢在没有评论功能的石器时代通过对话框给兔子留言的你们,谢谢转发、强推的宝贝们。这14棵菜给兔子带来几多苦恼,不少欢乐,还帮它打发了10+小时的长途飞行时光,希望它们也曾给你带去过帮助或乐趣。
作为一只爱吃肉的兔子,会把种菜的不务正业继续下去。比心。
月斜诗 梦瘦
风散墨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