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透明的理论与推进路径》后记
《司法透明的理论与推进路径》后记
作者:田禾
书籍封面
我们的团队从2006年就开始响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号召,集中精力开展法治国情调研,2009年开始研发法治指数评估指标体系,首先推出了政府透明度指数,之后就扩展到对法院司法公开进行评估的司法透明度指数。秉持着依法设定评估指标、依托客观数据进行评估、反映现状与引导发展等理念,我们的法治指数评估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在政务公开、司法公开乃至法治建设等方面,以学术研究成果尝试推动着法治的进步。
以学术研究者的身份、站在公众的角度上去评价行使公权力的机关,这在过去、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是有点不太敢想的。但我们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十余年。评估结果发布之初,确有极个别的质疑声,“你们是谁?”“你们怎么能评价我们?”,但这都是太极个别的了,而更多的是关于“你们怎么评的?”“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做得更好?”。这本身不就是中国法治进步的表现吗?!而且,越来越多的法院愿意敞开大门让我们去评估,先是2013年至2015年浙江法院开放内部数据让我们评价全省法院的阳光司法,后有最高人民法院放手让我们对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进行评估。2020年我们的司法透明度评估更是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协助调取了大量的裁判文书公开方面的数据。这些支持使我们的评估不仅仅是站在外部看法院,还可以以一个外人的身份站在法院内部看法院,使评估更加客观准确全面。
后记部分
近年来,司法公开进展迅猛,审判流程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庭审公开等公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法院司法公开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了中国司法制度建设。但近年来司法公开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这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出版这本书,用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评估结果较为详细展示司法公开各主要方面的进展和问题,是希望进一步引发对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如何有效突破司法公开瓶颈的关注。因此,本书尝试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观察司法公开的前世今生,并对未来司法公开的走向提出了建议。
评估和实证研究是最需要集体协作开展的。同其他法治指数评估一样,司法透明度评估从开始之初至今,一直是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集体攻关的项目之一。多年来,吕艳滨研究员、王小梅副研究员、栗燕杰副研究员、胡昌明助理研究员、王祎茗助理研究员、刘雁鹏助理研究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司法透明度、地方法院阳光司法指数评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第三方评估等。2019年以来,王祎茗助理研究员接棒负责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工作。
具体开展评估也是最为耗费精力的,每个数据的获取都需要在法院网站里查询确认,每组数据的分析都需要反复确认。在2019年、2020年评估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级和2020级的部分法律硕士研究生同学协助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们是王雅凤、牛婉云、史青平、刘智群、齐仪、李士局、来雅娜、肖丽萍、张蕾、陆麒元、陈文、苑鹏飞、袁紫涵、顾晨瀚、侯素枝、郭楚滢、唐菱、陶奋鹏、梁洁、梁钰斐(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这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编辑李沫老师的大力支持。
对于支持本研究的单位、领导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也衷心希望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法治评估研究!
田禾
2021年4月于北京
WELCOME
TO SC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