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法治指数评估方法与实践》序
书籍封面
《法治指数评估方法与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17年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是从法治指数的角度客观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法治小康的收官之作,是用法治数据成就迎接“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篇之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指数研究的又一扛鼎之作。它的出版对于深化中国特色法治指数研究,助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服务法治中国建设,推动中国法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创新工程是基于中国法学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现实需要,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采用科学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和数据量化评估等手段,采取跨学科、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运用课题组团队合作力量所展开实施的大型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工程。
序言部分
“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创新工程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实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民主法治发展取得的进步作出量化评估,对存在的短板弱项和困难挑战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向社会公开发布客观、清晰的评估数据和评估报告,充分总结、推介和宣传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所展示的“中国智慧”、形成的“中国经验”、作出的“中国贡献”,用事实和数据否定法治指数研究领域的崇洋媚外现象,匡正中国法治评估中“言必称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的“四个自信”。
“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项目组每年选取若干重大问题、重点方面和重要角度(即“三重”原则),对立法、政府、司法、守法普法等领域法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量化评估,确证科学立法、法治政府、公正司法、全民普法守法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做法新成就新经验,通过法治蓝皮书和国家智库报告发布上述研究报告和评估结果。此外,项目组将实践调研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形成要报、内参以及内部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具体来看,“中国国家法治指数”项目组的诸多成果,通过对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各领域的量化评估,从整体和细节上为我国当前立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可行性意见建议;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指标和预测,促进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消除有关制度性潜在性的风险,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简明、直观、全面、精确的参考依据。“中国国家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所做的成果打破境外机构操纵信用评级的垄断格局,对于我国在世界上争取到国际舆论和战略性话语权,在信用评估层面保卫国家根本核心利益,具有高度战略意义。
作为阶段性重大成果,本书在空间范围上,主要包括人大立法指数、政府透明度指数、司法透明度指数、检务透明度指数、“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前海法治指数评估等研究报告;在时间范围上,主要涵盖从2017年至2020年的最新法治实践情况和相关数据。
目录1
从上述报告可以管窥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的四大影响力。一是国家法治指数项目组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刊登在《法治蓝皮书》上,该书以科学的评估和翔实的数据在近500种皮书中脱颖而出,连续多年荣获全国优秀皮书一等奖。《法治蓝皮书》已经成为观察中国法治的重要窗口,成为实务界与学术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二是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成果受到中办、国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有些成果内容进入决策机关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助推了相关领域的法治工作,成为中央机关推动法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成果成为地方社会科学院开展课题研究的模板。例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借鉴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对贵州省内的政务公开、人大立法、司法公开、警务公开开展第三方评估;河南社会科学院与项目组共建研究基地,运用项目组研发的指标体系,对河南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评估。四是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成果往往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法治热点,成为每年“两会”讨论的议题。有关法治指数研究报告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往往受到媒体的关注热捧。
目录2
对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我还有“四个期待”。一是期待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能够长期做下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成为老字号品牌。法治问题的量化指数研究,一方面需要不断积累大量科学真实的数据,法治数据越多越充分真实,越具有客观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就越能够说明和解释法治现实问题,预测和把握未来法治发展趋势,这样的法治指数研究价值就越高。另一方面,需要以“工匠精神”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完善分析方法,完备指标体系,深化调查研究,把各方面工作做到最好或者极致。这都需要时间,需要实践,需要一以贯之长期努力。尽管今天这部报告在某些方面还显得稚嫩,还不够完美,但随着实践发展和时间推移,等到2035年或者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它的奠基地位、创始意义和深远影响将具有里程碑性质。
二是期待报告能够更加提升品质,真正成为“国字号”的智库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是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的创新工程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工程”,本创新工程项目组实施的“法治指数研究”是"中国国家”级课题,“三个国家级”叠加,决定了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的相关报告是项“国字号”工程,是代表国家法治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字号”成果。这个政治、理论和学术定位,要求报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追求卓越,不断砥砺前行。一要在科学方法上进一步下功夫,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调研实证比较等方法,获取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建立国家法治指数的大数据库平台,用法治数据和法律事实说话,把所有分析研究建立在大量科学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二要在调研对象上进一步下功夫,不仅关注立法、政府和司法领域的问题,而且要把全民普法守法、法治体系建设、涉外法治建设、法治人才培养等领域,逐步纳入调研分析范畴,以求体现国家法治指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三要在调研内容上进一步下功夫,不仅关注法治建设中公开、透明、规范、监督等问题,而且要把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建设、法治实施绩效、法治环境改善、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对法治满意度等内容,逐步纳入调研分析视野,以求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立体结构”。四要在战略预测研究上进一步下功夫,不仅是法治建设的“跟屁虫”,而且是法治发展的“预言家”;不仅关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和问题,客观全面“描述”法治中国的“已然”状态,而且要关注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把握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法治中国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五要在理论学术上进一步下功夫,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证法学理论体系。
三是期待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的各类研究报告能够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寒暑表”和“风向标”。许多经济学、社会学的量化指标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器”和风向标,例如经济领域的GDP、CPI、PPI、FDI等,社会领域的CSI、CBN、基尼系数、失业率等。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也应当逐步形成和具备这样的功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法治GDP日渐取代经济GDP,越来越显示出其战略价值和竞争潜力,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集软实力、硬实力和巧实力于一身的重要体现,成为中国国内地方、部门和行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保护神和助推器。因此,应当努力把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的研究报告打造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现实发展变化的“寒暑表”,一看便知中国法治发展的温度、力度和速度;打造成为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风向标”,一看便知中国法治建设的走向、趋势和目标,从而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四是期待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的研究报告能够早日全面深度走向世界,让世界对法治中国建设有更加客观的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的认知。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的研究报告用大量事实、数据和案例,客观真实、持续不断地记录和反映法治中国建设实践进程的整体状况,既肯定成就,又指出挑战,还看到不足,既记录分析过去和当下,又描绘预测明天和未来,让各国人民能够看到法治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铿锵步伐,能够感受到古老中华法治文明复兴发展的时代脚印,能够体味到中国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功夫里的中国”,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让中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李林
2021年9月于北京沙滩北街15号
本文为《法治指数评估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的序
编辑:胡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