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

朱富海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05-08

欢迎阅读教育研究与评论

作者:朱富海,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2018年第6期

作为大学教师,我一直关注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的状况,时常困惑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自学、主动探索和接受新知识等方面能力的欠缺,我在《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一文中详谈过。这些问题,固然有大学教育不足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累积下来的,并且根深蒂固。以前,这个体会是间接的,是通过大学生的表现看出来的。如今,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几乎陪着女儿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天,对中小学教育真正有了切身的体会,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聊做反思的素材,或许能作为自己的教训给他人以启发也未可知。


《昆赛海滨的孩子们》雷诺阿


1

遇到的困难

以前,我对女儿的学习是粗线条管理,只是偶尔问问情况,并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一些辅导。大部分时间,女儿都是关着门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做作业。偶尔问她有没有问题,一般都说没有。而且,少量的辅导过程经常闹得不愉快,因为当我发现她在一些早该掌握的问题上持续犯错时,不免嗓音走高,态度就不那么和蔼可亲了;而女儿也比较敏感,对此很抵触。


我一直以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和干预,在磕磕碰碰中成长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业上基本不会对我有直接的帮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各种条件与现在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更希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她根据兴趣自由发展,除了英语,课外兴趣班都是女儿自己选择的唱歌跳舞。


这学期女儿进入了九年级,中考的临近让她的压力倍增——集中体现在作业量上。开学前两三周,她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很晚,睡眠时间也就六小时。她说不困,能坚持。可是两三周以后,她终于坚持不住了,跟我说白天上课很困,坚持上完课,回到家就非常累。我抓住机会跟她聊充足睡眠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她听进去了一点,也尽量抓紧时间做作业,不过能在晚上十点半之前睡觉的次数并不多,有一天甚至写到了凌晨一点,早晨五点多又爬起来继续写。


一个初中生,这么辛苦有必要吗?关键是,效率高吗?我不了解其他孩子的情况,就女儿的情况看,不乐观,比如很多错误会屡次三番地出现,讨论过的题目过两天就忘。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问题有解决方法吗?为此,就需要考察孩子们目前受到的教育情况。


2

关于学校教育

前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传一篇题为《教育减负:一场寒门的灾难》的文章。印象中,不是第一次传类似的东西了,偶尔也会有人转发质疑“减负是寒门的灾难”这一论点的文章。很明显,响应前者的应该是绝大多数,后者几乎没有人传。不管是作为初中生的家长,还是作为大学教师,我都觉得减负是必须的。可是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能做到真正的减负吗?


中考和高考是大部分中学生无法回避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动,当然,为了某些需要进行的折腾除外。对于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学校或个人而言,过多地讨论这种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意义不大,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所追求的。


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长期跟踪,统计一个学校多年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但是这非常耗时,也缺乏合理的指标,国内不知道会不会有机构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目前的指标就是简单粗暴的升学率,包括学生被各种名校尤其是北大、清华录取的比例。这种指标会分散到每个班级和每一门课中,成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工作能力和效果的评判标准。


一个教师会自然地寻求高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剧场效应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仅有少数的离经叛道者在逆流而上寻求所谓的“素质教育”。这并不难理解。首先,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差异可能很大,教师很难兼顾。其次,中高考成绩是唯一标准,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大量的重复练习尤其是机械的记忆不可避免,甚至连理科教师在家长群里发的作业都是“背、背、背”。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们会尽量增加教学时间,比如拖堂,甚至抢占体育课等所谓的副科课时。必须承认,很多教师真的很敬业,因为多上课包括在家长群里发学习要求和学习资料,给他们增加的是沉重的负担,并不能增加收入。


跟女儿说起我20年前上高中时的事情,女儿很羡慕。那时候,每天只有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下午两节课后,就被要求去操场活动或者参加一些像音乐、文学欣赏那样的选修课;每周还有4节体育课。各科教师都是选择性地留一些作业,学生写在作业本上交给教师批改,再订正。印象最深的是,不止一位老师说过,练习册只要做一本就够了。市面上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练习册,怎么办?老师们说,其他的练习册都不应该是学生做,而应该是老师来做,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有用的再教给学生。学生不用浪费时间做那些题目了,就会有时间阅读和思考。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出现了,作业的花样很多,孩子们被淹没在五花八门的练习册和卷子的海洋里。首先是各种练习册,老师们留的作业通常都是练习册的某某页到某某页全做,一般不会只挑出其中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做。其次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各种卷子。一次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一位教师给家长们训话:开学两个月了,我们一共发了80多张卷子(有些还是双面的),你们的孩子整理了吗?复习了吗?我掐指一算,加上周末,每天都会发一两张卷子,而其他课也是类似的!女儿有几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就是各科的卷子。即使某位教师在他的课上想选择性地布置作业,他为学生省下来的时间也会被别的其他作业挤占,反而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课的作业量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说来还是剧场效应。



3

家庭教育的困境

有人说中国教育重教缺育,学校只是把有形的知识快速地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然而这些知识却不能内化成孩子的素养。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怀特海说过,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曾经以为最糟糕的情况是把知识都忘掉后什么也没剩下。然而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可怕的是剩下的都是糟粕。一些有害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长远的。在10多年的大学教学生涯中,我看到很多大学生用中学的学习方式痛苦地学习大学课程。比如一些学生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学习,早上8点之前就到教室,晚上10点之后才回宿舍,然而效果很差。原因何在?跟他们聊一聊就能发现问题:他们只会记忆定义和命题,并不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他们已经习惯于在反复多次的学习后才能记住一个知识点,重复的次数不够多效果就会很差;遇到问题根本不会分析,不知道从何下手;课上尝试的引导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探索不在他们的字典里。


要想让孩子充分吸收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在课堂之外有什么办法?大量的记忆性和重复性的作业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不错了。我思考很久,觉得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家庭教育必须要占相当的分量。或许,在教育的各个要素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是最难的。


《人生的第一步》梵高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中的学习指导作用,而这恰恰是目前教育大环境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欠缺不可能给我学习方面的帮助,主要是兴趣驱使自己去自行探索,于是我对孩子也没有过多要求,对她的学习比较放手,大多数是在她需要的时候才拔刀相助。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


我是在女儿进入九年级学习一个月后才决定全面介入孩子的学习的。一天中午,我和孩子妈与我校化学院的一位同事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因为我们两家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年级,有共同的问题。讨论的结果让我决定要陪孩子做作业,其中一个原因是下学期我的工作要调动,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希望利用这个学期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当天晚上,我跟女儿说,希望以后每天晚饭后,我们都把手机扔到一边,一起坐到餐桌旁,她做她的作业,我做我的事情,这样,有问题她随时问我,我给她讲解,顺便帮她梳理一些所学的知识。本以为女儿会有抵触情绪,没想到,女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和女儿聊天,我才知道,正是在那几天,女儿也意识到学习对她来说很重要,而在此之前,她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考得好了被老师夸奖就有动力学习,考得不好没得到夸奖就没有兴趣学习。如今,她希望能学习好,为了自己的未来好好学,而我能对她有很大帮助,用他们同学之间的流行语说是“家里有矿”。我问她:如果爸爸早点介入你的学习会不会更好?她说不好,因为之前她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必要的,会有抵触情绪。


感谢上帝,我们父女俩也算心灵相通了一回,并且我们都认为我介入的时机恰到好处。开始尝试的几天,我们都是在餐桌旁做各自的事情,她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再给她解答。不过,这个过程并没有减少她做作业的时间,甚至因为讲解的过程增加了时间,而我介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希望女儿提高效率,早点完成作业才能有时间反思和阅读,也可以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问题到底出在哪?


连续几天,我关注她的作业情况:语、数、外、物、化(偶尔还有政治),这几门课的作业量都不小,一般都在50分钟左右,总共就需要4小时以上。女儿下午5:30放学,大概6:30 到家,吃完晚饭,从7:00开始写作业,即使不休息也要写到11:00。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题目就要到11:30,快12:00才能上床睡觉。我尝试了一些作业,发现就是自己写也未必能省多少时间,一方面是作业量,要工工整整写的话需要不少时间;另一方面是一些题目本身比较绕,明摆着要把人绕晕,做起来根本就快不了,尤其是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再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不一定能想起之前的思路,还要再耗一次时间,如此恶性循环。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4

初步尝试

首先,目前女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间不够,必须要想办法降低她的写作业时间,让她有时间去休息、锻炼、阅读、思考。很多时候,孩子们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是题目有多难,有些考题是做过的,但成绩也不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与总结,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我当然希望各位任课教师能够因材施教,作业有层次,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从而把一些时间还回来。不过这对教师们的要求太高,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家长自己做。最近几天,女儿放学回到家,我都让她把作业(主要是各种卷子)先给我看,我过一遍,把其中有代表性的圈出来让她先做,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理解透彻,余下的问题有的太简单,有的是重复的,有的是过于复杂,等以后有空再处理。刚刚实行了两三天,女儿就期中考试了,效果还看不出来,但是时间的确省下来了,女儿睡觉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当然,这样陪孩子很辛苦,但我觉得值。有一天,女儿突然说了一句:“爸爸,你一直陪我,都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了。”我一愣,嘴上说“没事的”,心里想女儿挺懂事的。


其次,由于之前的训练不足,她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欠缺。一些简单的计算本可以口算的,女儿只能笔算,不仅速度慢并且容易错,这样就浪费了大量时间。我一直没把计算能力当回事,所以也没有过多要求她。现在想来,这是个问题。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参加口算比赛,后来也参加了各种竞赛,计算能力和技巧自然掌握了一些。不过女儿没有这个经历,我也没有刻意去训练她,以为在平时作业中能慢慢积累,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她没有去琢磨怎样能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其中主客观因素都有。这个坑挖得有点深,只能慢慢填。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即使是在我教过的数学院的本科生中也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知识点只是记忆为主,并没能把它们串起来,甚至他们都没有把课本好好看看。还好,我以前学的东西还没有全忘,数理化都能应付,一些细节即使忘了,稍微看看就能回忆起来。在讲题的时候,我尽量给女儿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甚至跳出课本的框架,用一种我认为更好的观点和顺序去加以解释。比如,化学课开始就让孩子们背各种原子、分子、离子、离子团的化合价,我直接让她理解电子外层分布;做数学题时慢慢让她体会用不同的观点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效果如何,暂时看不到,不过,女儿适应这种方式,她觉得这样对她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不一定对其他孩子适用。


第三,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课程的基本功,对所有学科都很重要。这个能力应该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的,然而孩子没有多少时间阅读,这也是我比较自责的地方。在孩子小的时候倒是经常给她讲故事,有时候肚子里的存货没了,就自编故事。现在想来,实际上应该给她读书,找来一些经典的儿童可以听明白的书籍读给她听,与她一起养成读书的习惯,当然不一定是读长篇的名著。回想自己的中小学阶段,几乎没读过什么名著,不过因为姐姐喜欢买杂志,读了不少的《山海经》《垦春泥》《民间故事》《故事会》《故事大王》《童话大王》等,而对一些经典名著包括四大名著的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很多零碎的片段,大学的时候读原著才串起来。我给女儿讲的很多故事大多是从这些杂志中得到的。中学倒是鼓励看名著,中考也会考十二本名著。问题是,即使看了名著,考试的题目大多也做不好,因为考的多是一些“标准”人士对名著的“标准”理解,并不是可供孩子们自由发挥的开放题。不过不管怎样,多读书总不是坏事。


第四,兴趣和自信心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但又紧密关联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兴趣爱好,有些与中高考的直接关系不大,比如唱歌跳舞等,但它们对培养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绝对必要的;有些与中高考密切相关,比如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本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现在的教育界好像很难看到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侧重于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居多,忽视了兴趣的培养,甚至是扼杀了孩子的很多天性,尤其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更糟糕的是,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这种教育方式了。女儿上的课外班,除了外教英语以外,都是唱歌跳舞这些她喜欢的,虽然觉得时间不够,我们还是硬着头皮支持她。一方面,是为了让她能发展一些业余爱好;另一方面,这能给她找回一些在学校教育中丢掉的信心,因为她喜欢做,会用心去做,做好了自己就能得到很大的鼓舞,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包括处理学业上的困难。


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这需要耐心,需要倾听。这一点我一直做得不太好,现在有了一点改观。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为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生活圈子也小,现阶段除了学习以及各种兴趣班就没有其他东西了。殊不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要比二三十前的我们成熟得多。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孩子就很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于是不愿意多聊,也不可能深聊。时间久了,孩子可能就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最近和女儿深聊了几回,女儿终于也愿意把她的烦恼讲给我听,因为她现在明白爸爸妈妈是可以时刻准备着给她提供帮助的。然而,以前并不是,她有问题宁愿找同学说,很多同学甚至同学家长都帮助过和鼓励过她,女儿一直很感恩。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但是也很困难,需要避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5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是失望和希望交织,辛苦与欣慰共存,痛并快乐着。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间并没有多长,很快,他们都将长好了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天地,唯愿在这个过程中能传递给他们更多积极的有益的东西。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有自己的优势,理科足以应对,文科也还不差,尽管现在去参加高考未必能(或许是必定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而很多家长早就不能辅导孩子作业了。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难道仅仅是后勤保障吗?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教育研究与评论

投稿邮箱:

rre100@vip.sina.com

有深度的研究  多角度的评论

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