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派城市考古|大上海的小菜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派城市考古 Author SimpliCity心城市

万万没想到,这些天在魔都上海,家家户户关心的焦点,不是咖啡、红酒、艺术或文化,也不是特殊时期的口罩、酒精、洗手液,而是“今天你买到菜了吗?”

▲ 网传“家蔬抵千金”


大上海的“小菜场”

“今朝侬小菜场跑过伐”,是往日邻里街坊碰面时的惯用问候。“沪式鸳鸯封”期间,问候变成了关切的询问:“侬今天抢到小菜伐”。那么蔬菜在上海为什么被称作“小菜”呢?
有人认为,这是阿拉上海人的说话习惯,例如讲一件容易的事情叫“小开司”(小case);称不懂事的年轻人叫“小赤佬”;自得其乐叫“小乐惠”;搓麻将叫“小来来”……对过于日常的菜场,也就直接冠之以“小”字来称呼“小菜场”了。还有一种说法,早些年,人们常会把吃舶来品西餐称之为“吃大菜”,那么对应“大菜”,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就自谦为“小菜”了。

以小菜命名的老弄堂

在上海的老城厢附近,隐藏着一些以小菜命名的街道弄堂。其中一条街中聚集着一群以售卖风干腌制品为生的福建商贩,因在福建方言中把此类食品称作“咸瓜”,于是东西相邻的两条街道分别以此得名为“外咸瓜街”与“里咸瓜街”。另还有因豆米字号行市而得名的豆市街;因有着以制作面筋、火腿出名的店铺而得名的面筋弄、火腿弄……人间风味,交织出城市的路网纹理。

▲ 散落在各处的小菜路名


上海菜场知多少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已有49处颇具规模的菜场,这些菜场承载了大量老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紫霞路曾经是上海老城厢地区蔬菜和鱼肉类的主要供应点,也是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菜场大街。东起花衣街,西至篾竹街,最热闹的一段是和外郎家桥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当时常有浦东的农民和渔民渡江来此交易。把紫霞路的市井场景称之为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也毫不为过。

▲ 老上海较为出名的小菜场(部分)


你用过粮票吗?

1953年开始,为了扭转在批发环节中被私营商贩操纵的被动局势,中央提出城市吃菜要实施计划供应。1955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作为面向普通民众发行的粮食及粮食制品的供应凭证开始在全国各地使用。那个年代,吃饭就餐、买副食品,除了得花钱,还得用粮票。
为方便日常使用,粮票有较小的“半市两”面额。当时,“半市两”可以买到一根油条,或者是一碗点上鲜酱油的鸡粥,甚至是一块奶油蛋糕。在上海,西点和咖啡从来不是装出来的调调,而是对生活品质独有的追求。


▲ 1972年,上海市粮票“半市两”(图片来源:网络)

不同时代的粮票上,绘制有不同的图案,反应出不同年代的时代精神。

▲ 1990年,上海市粮票(收藏:心城市)


小菜场的前世今生

许多曾经为上海百姓服务过的小菜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如今已经消失,仅留在影像和人们的记忆里。

▲ 曾经的紫霞路小菜场,如今的高档住宅社区

▲ 曾经的九江路小菜场,如今的腾飞元创大厦

▲ 曾经的三角地小菜场(虹口),如今的宝矿国际广场

▲ 曾经的铁马路小菜场,因上海第一条铁路车站曾经设立在此而得名,如今有了新的规划

▲ 曾经的唐家湾小菜场,如今的高档住宅社区

▲ 曾经的西摩路小菜场,如今的金鹰国际购物广场

▲ 曾经的四马路小菜场,如今的连锁酒店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流业的极速拓展,曾经身边的小菜场已经变成身边的生鲜电商,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整座城市农副产品丰富且高效的仓储和物流。目前在上海的东南西北都有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光明食品集团作为上海主副食品供应底板,旗下的蔬菜集团管理的江桥、西郊、江杨三大批发市场,平均每天为上海提供70%的蔬菜、60%的猪肉和50%的水果批发。在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上海更是收到了来自全国源源不断资支援。


▲ 上海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示意图

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出门“买小菜”

本期互动与精美礼品

请在后台回复,告诉我们你与小菜场的回忆!

留言、故事、老照片、老物件 皆可:
  • 提供留言、故事者在下期推文中精选10位,获赠“小菜场”主题明信片1张;
  • 提供老照片者:获赠“小菜场”主题明信片1张;
  • 提供老物件者:获赠“小菜场”主题明信片1张与主题帆布包1只。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