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文:从“前蓄水”到“后三峡”,用影像深描三峡的跌宕惊变

极光视觉 极光photo 2020-02-05


并排坐在街头,看长江的男人。重庆巫山,2002年10月。©陈文



这是极光photo【江河影像】系列第63篇推送。


摄影师陈文是三峡原住民。自90年代初,他便将镜头对准了“一言难尽”的三峡,记录下蓄水期前后的巨变,试图用影像刻画出一幅立体的三峡图景。



岁月三峡


图文 / 陈文



三峡二期蓄水前夕,原生态的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重庆巫山,2003年2月。




无夺桥下,是峡江渔民天然的避风港。巫峡,2002年10月。




煤炉、铁锅、腊肉……乡民临着江边做饭的日子一去不再复返……重庆培石,2002年10月。




蓄水前的寒冬,村民用石头围砌棚屋养猪。重庆巫山,2002年11月。




这段在巫峡峭壁上开凿的古老栈道一度成为国内徒步经典线路。巫峡,2002年10月。




在即将截流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前,照相的生意很红火。湖北宜昌,2002年11月。




游客近距离地观赏着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大坝的体量与人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湖北宜昌,2006年2月。




三峡蓄水前的老城码头一片寂寥,江对岸是基本成形的新城。一名打工者无言的孤独。重庆丰都,2003年5月。




考古队在此发掘点发掘出战国至六朝时期大量古墓葬群,规模之大在整个库区实属罕见。重庆巫山,2005年5月。




原来的闹市已成瓦砾场,这个招牌暂留着,不到一个月,海拔135米蓄水就要到来。湖北秭归,2003年5月。




海拔135米的水位淹掉了原来的商业街,这个招牌仍然伫立着,但物是境非。湖北秭归,2003年6月。




三峡老城残垣,孤零零地面对着巫峡口。江面上,水位已经涨起来,船只徐徐通行。重庆巫山,2006年2月。




透过这幢正在拆除的房屋,可以看到巫峡口已经蓄水到海拔139米的江面。重庆巫山,2004年5月。




新县城耸立在老城的后山上,三峡三期蓄水全然淹没了先前不到1平方公里却极为热闹的老城,城后的山坡转瞬变为平静的长江新岸。2004年2月。




三峡库岸建设现场,摆香烟摊的矮个子老人。重庆巫山,2003年2月。




三峡二期蓄水到海拔139米,村里的人们看着长江水,孩子们却在新购置的摩托车前玩乐。重庆巫山,2004年5月。




不经意间,三峡旧城清库暂存的这间临时小屋在蓄水前还改头换面,办成了理发店,重庆巫山,2005年2月。




移民演员在排练间隙,背靠着正在泄洪的三峡大坝,边聊天,边做点针线活。湖北宜昌,2006年6月。




屈原祠是三峡工程四期蓄水175米的清库对象,烈日下拆迁工作如火如荼。湖北秭归,2008年7月。




三名拆迁者。重庆开县,2008年6月。




蓄水175米正在进行着,库区乡镇里流动着老百姓的生活...... 湖北秭归,2008年11月。




三峡库区新城的马路变得宽敞多了,车辆也增多,许多县城架起了长江大桥。重庆奉节,2008年6月。




因水而生的码头边,竖立着简易的广告牌。这些大大小小的船只,分别驶向干流及支流。每一年因水位的抬升、下降,码头时低时高。重庆巫山,2007年2月。




劳务占据库区地方经济的首要位置,在长江码头上,随处可见背着扁担寻找顾客的劳动人。“棒棒儿”是当地人对他们的俗称,有味儿,也入耳。重庆巫山,2010年2月。




三峡工程四期蓄水海拔175米清库范围内最后的一条老街,居民们在这里度过最后的一个春节。重庆大溪,2009年1月。




大坝上游,江水正在向海拔175米漫开,这块林地终将化为泽国。湖北秭归,2008年11月。




海拔175米的最高水位!巫峡口江面宽阔,依山而筑,就地后靠的巫山新城阶梯状排开,没有改变的是,它们依然正对着峡口,追逐着光亮。巫峡口,2011年11月。




3岁的儿童抱着用化肥口袋装着的小狗登船,她将在外婆的带领下走走亲戚。重庆巫山,2015年6月。




重庆·长江河滩,2007年11月




重庆万州·长江港口,2010年2月




奉节·老城残余,2008年6月




巫山·村头晾晒,2008年2月



( 请横屏观看 )



水位线悄悄地写到了这条老街,路人侧目。重庆洛渍,2006年10月




水涨,船行……重庆忠县,2006年10月




蓄水到海拔139米时的巫峡口,竹枝婆娑。重庆巫山,2006年2月



1993年开始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直至2010年9月,共计搬迁移民139.76万人。当这座工程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然漫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之属地,构成了一道中国式的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


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很多外迁异地。他们告别的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自古持今的乡土场域、历史背景。迁移,对于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来讲,就是一轮骨肉亲情的大撕裂,一道生存环境的大改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命运大转折。


自90年代初,我即将手中的摄影镜头瞄向万流涌动而又一言难尽的长江三峡。我以2003年6月三峡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为节点,未到此时的时间段,我谓之为“前蓄水”时期。我逡巡于峡江上下,摄猎各类丰富图像,直至2010年10月三峡首次试验性蓄水至海拔175米,我们开始面向被国内政经业界提出并广泛关注的“后三峡”时代。


“我们又要搬家哒!”2016年2月,我在三峡库区海拔175米之上的一个自然村,听到移民无奈地说。


原来,因为地质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需要,这些最早祖祖辈辈居住于三峡二期蓄水位海拔135米之下,于2003年6月三峡二期蓄水到135米之前就地后靠迁移到这里的移民,将又一次搬离这些地质薄弱、变异之处,而这十几年的就地后靠农耕林渔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后三峡,不平静。


长江三峡需要摄影来持久观照这一片跌宕浮沉的江山土地,众多摄影镜头的书写终将刻画出一个浮华之下的三峡立体图景。我是三峡原住民,意用朴诚而细密的影像,记载三峡河湖巨变,显影峡江社会貌相,描摹水电建设背景下故土山河中民间的兴衰与百姓的命运……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影像作品,欢迎投稿!(请把作品图和文字发送到邮箱:914127901@qq.com,并附上联系方式。)



摄影师简介


陈文(漫画像)


70后,研究馆员,中国文联首届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中青三期)结业。中国能建影像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开始从事长江三峡原生态摄影创作;其间,出版《三峡流年》《绝版三峡》等多部著作,并应邀赴中国丽水、香港、台湾举办《两代人的三峡》《三峡往事》系列影展;

2012年:第11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银牌;首届全国电力摄影大展银质收藏;

2013年:第24届全国影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2014年:主编《三峡摄影三部曲》;策划、合作拍摄《三峡影像志:1970-2015》,中国凤凰摄影双年展;屈原文艺创作奖;

2015年:全国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独立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

2016年:人民摄影“金镜头”银奖;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展览;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第11届艺术节摄影展;“第四届中国摄影排行榜”;

2017年:中国首届经济新闻纪实摄影大展;

201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个人网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50109580




[ 推荐阅读 ]


朱宪民:60年来,我的镜头一直没离开过百姓


塑料、泡沫、帆布...... 他用摄影捕捉这些物体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


马祖源:照片里有我人生的过往



极光视觉是一个由

“资深报道摄影师+策展人/编辑”

构成的视觉原创机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