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金李:信托存量业务压缩应分轻重缓急,逐步回归信托本源
3月3日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在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中建议,信托业在存量业务压缩的过程中分轻重缓急,逐步回归信托本源。
根据信托业协会2021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托业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余额为20.44万亿元,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0.94%,较2017年四季度末峰值26.25万亿元下降22.11%。
对此,金李认为,虽然信托资产结构不断优化,业务结构转型初见成效,但信托业务创新亟需找到新出路。在资管新规大背景下,监管持续对信托公司进行窗口指导,金融通道类信托、融资类信托、事务类信托规模骤降。信托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房地产受到限制、政府平台融资受限,加之金融机构整体去杠杆的要求,信托业优化资产结构,加强主动管理能力,业务结构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
金李表示,管理规模的下降需要新业务弥补。信托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当信托的通道功能受限,银行资产负债表难以优化后,银行资金的投放就局限于表内贷款业务,银行客户的维系难以与信托形成联动。而信托公司在非标业务规模下降,其他领域又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陷入了资金难以投放,规模下降明显,缺乏新增领域弥补的空白期。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地方政府融资的限制,使信托行业其他主要投放领域难以维系,信托行业亟需新的业务方向。
金李建议,继续把握信托业去通道的整体要求,践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于信托行业资金投入国家支持的行业方向,如养老地产、双碳、新基建及高端制造业等行业给予政策支持,在保证底层合规、全封闭运作、资金仅用于底层项目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支持。
此外,金李对信托业务的执行层面存在“一刀切”问题也提出建议。
金李表示,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监管大力优化业务结构,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在信托业务压缩过程中有时难免一刀切,限制了对存量优质客户的保留,信托公司也丧失了拓展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如果处理过于简单粗暴可能引发新的风险。
金李建议,在存量业务压缩的过程中分轻重缓急,逐步回归信托本源。管理、优化委托人资产,并帮助信托资金流向实体、助力慈善信托和家族信托的发展,对于投向满足国家大方向要求,且流向实体,监管合规的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对于部分存量项目的延期要求可以一事一议,避免过快收缩带来新的风险。
另外,对于信托在家族信托业务开展中存在法律缺失问题。金李表示,家族信托的核心诉求是资产隔离,且能够支持全球化资产配置,达到家族财富传承的目的。虽然信托公司在执行层面做了很多尝试,但高净值客户不仅需要看到业务层面的突破及创新,还需要足够的法律支持信托资产在极端情况下的隔离保护。比如在操作层面,目前法院能够直接远程查封被诉信托公司的无关诉讼案件的信托专户。
金李建议,从法律层面制定有关服务类信托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更加切实有效的对委托人进行资产优化与管理,做到隔离有效。同时打通与资本市场的链接通道,信托公司完善自身的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将资金配置到更多能够创造价值领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