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一种境遇叫孤独
日前一则新闻,让人看后有种悲伤弥漫。
说本月6日那天,西影路一房东收租时,发现房客已经逝去。租客50多岁,来自西安周边,为进城务工人员,已经租住了五六年。随后警方证实,死亡时间大概在一周前,死因为突发疾病。
这样的逝去,有个专有名词,叫孤独死。其实相比孤独死,这位中年人的离去让人想到更糟心的中年危机,或者说孤独中年。
目前准确定义的中年人,实际上是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这拨中年人,或许是日常熙熙攘攘中最沉默也最孤独的人,也是中年危机显现最清楚的一群人。
因为历史原因,目前这波中年人很少有非富即贵的原生家庭出身。他们的父辈很难大量拥有社会资源和物质财富,在他们小时候,能有一部随身听的都是家境优渥。绝大部分人在上高中之前,还不知道T恤衫是啥东西。
这一拨人大多数都没有什么飞来机遇,靠喊喊口号或者打打砸砸,更是无法出人头地的。这一拨人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在科学春天时代,最优秀的学霸们进入中专或者中师,剩下一些学习好的进入高中,而一些家境无法支撑的少年则早早结束学业进入社会,务工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很多时候,一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任职公示,被知道第一学历是中专中师而被小瞧。其实,在当时他们才是真的学霸,每所初中能考上的人屈指可数,更是整个学校的骄傲。
升学改变命运的毕竟少数,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毕竟只有14%。大部分人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劳动中。这其中没有多少人选择富贵险中求,毕竟父辈的告诫和次次严打目睹,能够磨去绝大多数人的棱角。经济结构转变和价值观变幻,让这一代人最为吃亏——能看到变化却很难赤膊踩上节奏。似乎机会就在面前稍纵即逝,可家庭责任、价值观冲突,又让岁月和机会悄悄流逝。
《像我这样的人》 毛不易
这拨人中早早进入社会的,境遇或许最为勉强。其中务农的,则生活大多最为艰辛。几亩地很难种出花儿,勉强让妻子留守种地自己出门打工,也是力气一年不如一年,光景也慢慢艰难。一些失地家庭,更是没有了后路。
在百年之未有变局中,互联网经济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消退,让人到中年力不从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每一处生活都需要钱,都需要时间,而这是中年之身最奢望的但又是最难改变的。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从不轻松,翻过山丘人到中年,却发现无人倾诉,消失的还有生机。
不知道西影路上那位中年人最后离去时正在遭遇什么,但形影相吊的生活背负,大抵如此。
有病不敢看,有话无人说,只要有活路就选择坚毅忍耐。是很多中年人的现状,他们也不愿意说,也很少有途径告诉亲人和旁人,因为只想着背负走下去。
中年危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沉默,而沉默的背后是孤独,和内心凄凉。在孤独的时候,这拨中年人只有自己可以对话,因为他们看到了所有变化,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全过程。
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身不由己,每个人都如此,也是每个人的中年危机。
西影路上那位孤独凋谢的中年人,没有人真的知道他的故事,但却能想得到其所处的中年乏力。这座城市,他是不起眼的一个人,但在他的世界一定也有喜怒哀乐,一定也有奋力和拼搏,有其他人一样的努力顽强,只是此时寂寂无声了却草木一生。
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