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磅分析】独角招行: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越

2018-03-29 地产与商业智库

最近几年,招商银行每次发布年报都会刷屏。2017年度报告依然亮眼:净利润同比增速13%达700亿元,不良率和不良余额连续四个季度“双降”,拨备覆盖率却大幅提高,同等规模的银行再难有如此表现。


但今年刷屏的主角却不是财报,而是“行长致辞”。这个栏目通常用来讲客套话,招行却出奇地走心,它努力向读者传递长期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的自省,更像是在写一封“致投资者的信”。其中,大量篇幅谈到科技:“无论经济下行的周期性因素,还是利率、汇率改革的市场化因素,抑或是去杠杆、强监管的政策性因素,都不足以改变银行的商业模式。唯一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和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是科技。”


时下银行谈转型,无不从监管形势、宏观经济出发,更关注业务增长机会,尤其是零售业务——这是一种“弯道超车”的思维。招行着眼于科技,提出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则超越了业务层面,指向一场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全方位变革。换言之,要实现“换道超越”。


这是一份银行业的“独角兽年报”。解读报告的正确姿势,是回到银行的发展史。


历史进程看银行:从地产、同业到科技


2003年重组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有过两次重大历史机遇。第一次从2001年加入WTO至2005年人民币“汇改”,期间中国外汇占款加速增长,货币政策不断放宽,催生了房地产整整十年的“黄金时代”;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推出4万亿,由于政策面严控房地产、基建信贷,银行同业资管大繁荣应运而生,直到2015年股灾之后迎来整顿。


两次机遇都出在业务层面,一些中小银行大干快上,迅速跻身行业第一梯队。面对盛宴,招行却没有All-in,彼时其精力主要扑在零售业务上,分享民间财富爆发的红利。在形势再度变化,地产、同业竞争优势归零甚至成为负资产时,恰是它出手的好时机。


招行判断,银行业已进入“分化”时期,根本原因是科技环境的剧变。


这是一个更大的历史拐点,经过了长期酝酿。技术层面,2006年前后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谷歌用3篇划时代论文揭开大数据的发展帷幕,同一时间段云计算服务模式成型,人工智能开启第三次发展浪潮,此后近十年里算法不断进化,从实验室走入商用场景;基础设施层面,中国短短两三年就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智能手机出货量狂飙突进,5G网络箭在弦上,线上服务效率、数据量呈爆炸式提升;资本层面,2001年中国VC萌芽,围绕互联网产业蓬勃生长,已经成长为全球风险投资市场一股主要力量……涓涓细流汇成大潮,终于改写了商业逻辑。


于是我们看见了人类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亚马逊、Facebook、腾讯、阿里们集体把传统的金融能源巨头挤下全球市值榜,它们市值已达数千亿美元之巨,营收、利润却仍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腾讯2017财年净利润增长74%!第一次,大象在以猎豹的速度奔跑。


银行并非没有危机感,它们普遍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部署业务转型。地产、同业风口过后,大家都看到对公业务简单扩张的高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于是集体向零售转型,这个逻辑很自然,却要多作一番审视。


首先,向哪些零售业务转型?从多家银行情况看,增长最猛的无非是信用卡、消费信贷,理由往往是“中国居民储蓄率偏高、负债率偏低,在企业、政府去杠杆时,居民部门最有加杠杆的潜力”。真是这样吗?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的《重新评估被低估的中国消费》最近获评美国比较经济学会2017年最佳论文,他认为中国居民消费率被显著低估;过去两年校园贷、裸条事件,也揭示现金贷容易失控。零售信贷可以迅速做大规模,但客户基础能否扎牢,会不会“烟花易冷”?


其次,今天的零售业务模式还管用吗?平台型科技公司似乎已经卡死了流量入口,凭借移动支付高地不断向小额信贷、财富管理渗透。银行在金融业务上的固有专业优势,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招行长期深耕零售,应该看得更清楚,危机感更强。行长田惠宇在致辞里花了很多篇幅讨论客户体验和金融科技,他心里的零售业务,恐怕已不是传统的理财、房贷、信用卡和消费贷那么简单。种种迹象表明,招行已经着手做一些艰难的改革,以适应环境变化,这将导致估值逻辑的重构。



招行换道:从收入到用户


从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能深入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银行业通常适用市净率估值,根据个体表现浮动调整,暗含假设是银行的创利能力与资本强相关,“吃资本的饭”,企业成长主要靠市场横向拓展带来的规模扩张。(不用市盈率,是因为银行的周期性较强而且风险后置,盈利指标不够稳定。)


过去三年,老16家上市银行的市净率围绕着1来浮动,基本同涨同跌,相差不大。招行算是“异类”,近期市净率维持在1.7左右,而同类银行都在0.8至0.9之间,可能是因为招行业务结构以零售为主,对资本的依赖较轻。不过只要还适用市净率估值,就说明招行的业务与同业没有根本区别,其优势也只是“量变”,随着全行业日渐重视零售,竞争将不断加剧。


互联网企业资产轻、变化快、竞争维度多元,无法采用市净率估值,一般用“基于用户的估值法”:以“梅特卡夫定律”为基石,企业价值等于用户量的平方乘于某个系数,用户量增加,将使企业价值以几何级数上升。


这是由网络经济的特性决定的。知乎进驻的用户越多,越能产生优质内容,又吸引更多用户;淘宝上卖家越多,买家的选择面越广,就有越多买家加入,这又吸引了更多卖家。传统工业经济多一个客户多一分利,客户之间没有“化学反应”,只能是线性增长;网络经济里,每个新加入用户都会给所有存量用户带来价值,甚至通过导流惠及其他网络,可以实现指数增长。今天,用户(或者说“流量”)还带来大量数据,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梅特卡夫定律”的效应仍在增强。


这也是互联网行业常有大幅溢价收购的原因:若两个网络能实现有机合并,则价值增量要用乘法而非加法来计算,买家愿意支付溢价。


商业银行的未来,无疑是走向网络经济,因此必须把关注点从以财务收入转向用户,把“经营业务”变为“经营网络”,至于收入、盈利则是服务用户的结果。做到这一点,就有条件跳出传统估值框架,转用“梅特卡夫定律”来估值,企业价值也有望从线性增长转向指数增长。


招行年报中已能找到“换道”的迹象。报告反复提起“两大App月活用户数”,并且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2018年,本公司以提升客户体验为主线,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的月活用户数为任务抓手,打破竖井、力出一孔,大力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和运营,力争实现业务和技术‘双敏捷’。”


两大App是指招行的“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在去年一季度易观千帆的“金融类App排行榜”中都挤入前十,彼时月活数分别为1584万和1204万。招行年报显示,2017年末两个App月活数(去重后)合计为4500万,保守估计也比一季度涨了6成多,是个不错的数字。


过去只有互联网公司如此关注“月活”,招行却把它作为“任务抓手”,迈出理念的重要一步。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确认理念的稳定性,以及能否真正贯彻执行。


变革看点:大平台+多前台


传统银行变成一家科技银行的关键在哪里?第一反应往往是资金、技术或者人才。


但仔细想想,这三者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资金追着好项目走,技术依附于资金投入和人才优势,人才又依附于事业前景和组织机制,都不是“第一推动力”。它们就像是阳光、蛋白质和水分,虽然很重要,却并不匮乏。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恐怕是“你是什么物种,居于生态链的哪个位置,能多高效地利用资源”,简言之,就是定位和机制。


找准了定位,理顺了机制,就能引来资金和人才,继而打造相应的能力。


任何一个经济网络都需要金融服务商,商业银行的业务矩阵成熟而多元,定位上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如何建设适应网络经济的机制。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百花齐放,但有一个机制是相通的:它们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大平台”,集中提供技术、运营、数据、物流等中台能力;前台则由不同事业群构成,内部实行相对扁平的授权式管理。这种“大平台+多前台”的架构,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保障了前台的创新积极性,内部管理呈现一种以“支持”替代“控制”的趋势,能够弥补科层制缺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官僚主义、业务竖井等“大企业病”,但跟同体量的传统企业相比,效率还是高出许多。


银行的机制仍较传统。从“大平台”角度看,除了风险要垂直管理外,多数银行都缺乏共享平台,业务系统建设重复、流程繁琐、数据割裂、运营成本高昂……再强的管理,也很难把各种业务拧成一个整体来提供综合服务。招行年报屡次提到“打破竖井”,并要建设“大运营平台”甚至“泛运营平台”,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当然,由此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小到各部门数据格式、口径,大到部门职能剥离和重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前台”的关键则是适应从线下到线上的打法转换。有的银行成立了“电子银行部”“网络银行部”,但线上业务做得并不好,原因是只有这一个部门在做线上,其他部门没有动起来。好比你开了100家连锁店,又开了一家淘宝店,后者只是作为“第101家店”存在,跟前面100家店没有关系。事实上,不应把淘宝店看作“一家店”,而要作为全新的渠道,把100家线下店都动员起来。


一方面是线下业务可以搬到线上来完成,另一方面是用线上能力重塑线下作业。阿里盒马生鲜的看点不是扫码支付,不是天花板上的花哨传送带,而是它的选品和背后的供应链与线上深度捆绑。仅仅成立电子银行部而不进行内部改革,“多前台”之间不仅无法联动,甚至可能左右互搏。


所以,招行年报中关于“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的月活用户数为任务抓手,打破竖井、力出一孔”这个提法,值得加倍关注。招行已经认识到,两大App不是隶属某个部门的工具,而是全公司的新渠道,具有至上的战略意义。它不是既有业务的补充,而是一个新的载体,要把既有体系整个押上去;它既要发挥各业务部门“触网”的积极性,又要把控好入口,不能过度打扰用户、透支价值;它要形成开放生态,在风险管控为主的信贷业务之外,培育能够高度授权的多元服务。


一旦突破这个关口,银行的爆发力将不可小视。想想遍布大街的网点、积累多年的客户基础、海量金融数据——一次正确的敲击,就可能喷涌出巨大的油田。

来源:金融行业圈

地产与商业智库推荐


地产与商业智库

干货、商业、案列等

 


推荐阅读

大润发创始人离职: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全国首家!最近知乎开了一家“有问题”的酒店

高端如何与舒适并存?挪威这家购物中心做得不错

京东,道歉了!

王健林:实体商业四种新打法

微信ID:AIM16888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